对西医学生授课中医学藏象学说的体会
2021-01-08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100043韦薇王同付郑玉琴
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100043)韦薇 王同付 郑玉琴
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100070)常中飞
中医学与西医学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两大主流医学体系,在临床工作当中,二者经常相辅相成,为患者提供更完善的治疗方案。许多患者同时接受二者的治疗,有不少西医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也会使用中成药,因此西医院校需要开设中医课程,向未来的医生们传授一定的中医理论知识。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庞大体系的基石,而藏象学说既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又是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医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藏象学说,对于其学习和掌握中医学知识、临床辨证论治的法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院中医科成立“中医学教研室”并承担首都医科大学定向生西医专业学生的《中医学》课程授课任务多年,通过课堂授课以及临床见习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中医课程知识,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现将笔者等人向西医学生授课藏象学说的体会心得总结如下。
1 指明中医脏腑概念与西医脏器的相似相通之处与差异之处
中医学藏象学说的脏腑名称,如“五脏”之心、肝、脾、肺、肾,“六腑”之小肠、胆、胃、大肠、膀胱,“奇恒之腑”之脑、髓、骨、胆等,与西医学解剖学的器官虽有相同的名称,但本质上并不完全相同;“六腑”之三焦,“奇恒之腑”之脉,在西医解剖学上并无明确对应的器官。故而,授课过程中指明中医脏腑概念与西医脏器的相似相通之处与差异之处,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
比如中医藏象学说之“肺”,“肺主气,司呼吸”的功效,与西医学呼吸系统概念有一定的相似相通之处,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但“肺主宣发肃降”、“肺主通调水道”、“肺朝百脉,主治节”等却难以在西医理论中找到相关之处。这时候就需要跳出形体解剖学的框架,结合中医藏象学说“气”、“血”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中医藏象学说之“气”并不等同于“空气”、“氧气”,而指的是“人体内活动很强、具有推动作用的极精微物质[1]”。讲到这些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常识进行联想:把水液、血、津液等物质往上宣发、往下肃降的能力,是不是需要“力气”啊?如果这个“力气”不正常,水液的输布、津液的排泄、血在脉管中的运行,就会出现问题。因此,“主气”的肺,就会“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如此联系和解说,能让西医学生形成整体观念,对中医藏象学说的概念和深层含义有所认识接受,为其进一步学习中医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2 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和概念增进学生对藏象学说的理解和接受
在对西医学生进行授课和课下交流的过程中,笔者等人发现,有些学生对藏象学说依然感觉“难以理解”、“不易接受”。原因在于这些学生习惯于孤立地去认识各个器官,故而对藏象学说中的脏腑概念难以认可。面对这样的状况,需要向学生强调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并适当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和概念来帮助学生突破其思维的桎梏。
比如说向学生解说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脾胃系统,中医之“脾”、“胃”不仅仅是单单包含解剖学上的脾脏、胃脏两个器官,其实还囊括了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血液、泌尿、免疫系统等亦有所涉及[2]。此外,有学者[3]提出藏象学说具有胚胎学依据,比如卵黄囊的部分组织形成了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的部分结构,这些同一来源所形成的系统内诸多的器官和脏器执行相同的生理功能,体现了胚胎时期卵黄囊与中医藏象学说“脾”的对应。这些观点虽与当前的教学大纲可能并无太大关系,但教师在对西医学生授课或者答疑过程中灵活运用现代医学研究和概念,适当解说,能够增进学生对藏象学说的理解和接受,并对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
3 结合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增进学生对藏象学说的兴趣
在中医藏象学说中,充满了大量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相关的内容。有的内容言辞古奥优美,但可能较难以被现代人理解和记忆,此时授课者如结合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可以增进西医学生的兴趣,便于他们对藏象学说的理解和记忆。
比如“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在解说这些内容的时候,可结合中国古代的官制知识加以诠释。比如说心为君主,中国古代又有君权神授、君主为天子的说法,因此可以联系到心主神明。肝为将军,军事战争需要各种权谋诡计,将军带兵打仗要想获胜,就得需要各种阴谋诡计和斟酌考虑,所以肝与“将军”、“谋虑”相关。脾运化水谷水液,胃收纳腐熟水谷,这两个与消化代谢有关的脏腑,自然与“仓廪”、“五味”相关。中学语文学过《红楼梦》里的贾雨村因为畏惧四大家族的权势而胡乱判断了“葫芦案”,可知在古代那样的社会环境里,要做出中正的决断需要正义和胆量,所以胆与“中正”、“决断”相关。肺与心相距最近,在朝廷里丞相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要位置,辅佐君主治理国家、节制百官,所以肺与“相傅”、“治节”相关。这样结合传统文化适当拓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其接受和记忆。
“喜为心志”可结合《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骤喜而失心疯为例;“忧悲为肺志”可结合《红楼梦》中林黛玉经常伤春悲秋、反复咳嗽为例;“思为脾志”可结合《红楼梦》中秦可卿思虑过多、忧虑伤脾、吃不下东西为例;“怒为肝志”可结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死王朗、三气周瑜为例;“恐为肾志”可结合“吓尿了裤子”等俚语,以及人在面对巨大恐惧之时筋骨痿软、无法及时做出动作的常见反应加以诠释。这样的解说可以增进学生的兴趣,便于区分。
4 结合临床病例促进学生对藏象学说的掌握
学以致用,任何理论知识的学习若不能与临床病例相对应结合,容易沦为僵化的死记硬背,削弱教学的效果。在中医学藏象学说的教学中,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精、气、血、津液、神的关系,仅仅使用枯燥抽象的理论分析,是不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的。对此需要结合临床病例,促进其理解,加深其印象。
比如在讲述心与肺、气与血之间的关系时,可以结合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往往有胸闷、胸痛、心悸、唇舌青紫或有瘀斑等临床表现来解释气为血帅,气能行血,肺气虚弱而运血无力,气滞则血瘀;而心功能衰竭患者往往有胸闷憋气、喘息、咳粉红色泡沫痰等临床表现来解释血为气母,气需要靠血液的运行而得以通达,心之行血需要肺的帮助。而讲述心与肾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结合心功能衰竭患者常见的下肢水肿、少尿、畏寒肢冷等临床表现,更年期患者常见的心烦、失眠、耳鸣、燥热多汗、腰酸腿软等临床表现,有助于学生理解心肾阴阳、水火的动态平衡,进而明白何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在讲述肺与肾之间的关系时,可以结合慢性肺水肿患者往往出现下肢浮肿的临床表现,让学生明白肺的通调水道、肃降功能一旦受到影响,肾的主水功能也受到影响,肺肾协同才能保证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
比如在讲述津液与血的“津血同源”关系时,可以结合急性大失血患者往往有口干欲饮、皮肤干燥等临床表现解释血液之中的清稀部分渗于脉外则化为津液,脉中血少则易耗伤津液;而急性脱水患者往往有血容量降低、血管瘪陷难以穿刺等情况解释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津液不足则易耗伤血液,这样让学生便于理解[4]。
关于中医藏象学说的形成,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古代解剖知识的积累,二是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三是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四是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5][6]。笔者等人基于中医藏象学说形成的这四因,在长期对西医学生的授课和师生交流中摸索出了以上四条经验体会,并融合于教学之中,兼顾了生动性、实用性和时效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藏象学说的兴趣和信心,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谨与同道们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