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探讨
2021-01-08段蕴倬孔文霞
段蕴倬,孔文霞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2.绵阳市中医医院,四川 绵阳 621000)
0 引言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位于上腹部的一个或一组症状,临床主要以上腹部疼痛及烧灼感、餐后饱胀感及早饱的症状常见,或伴有上腹部嗳气、胀气、恶心和呕吐等[1]。目前F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认为胃十二指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胃内局部环境影响因素、脑肠轴异常[2]皆可导致FD的发生。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精神及心理障碍对FD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目前西医治疗FD尚无特效药,治疗方式及药物相对单一,且疗效欠佳[3],且药物禁忌证和不良反应较多,缺乏一定的安全性保障。中医认为FD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肝脾失调是该病的基本病机,故常以调和肝脾治疗该病,诸多医家[4-5]的临床实践表明从肝论治FD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1 FD的“肝脾相关”理论基础
1.1 脏腑关系
脾主运化、主统血,与长夏相通应,与胃相表里。从现代脾脏象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来看,中医学的脾的功能包含了西医学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免疫系统、运动系统等的功能,是一个多系统、多功能的概念[6]。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古言之“胃”不仅仅指六腑中的胃,与现代医学解剖中的胃亦有明显区别,《伤寒论》阳明病提纲指出:“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从其后的具体内容看,胃家包括胃、肠,因此“胃不和”涵盖胃和肠的症状[7]。中医学的“肝”与西医解剖学中的肝脏亦不属于同一个概念,肝主疏泄、主藏血,喜调达,与胆相表里。中医肝脏临床的症状、病变和治疗用药涉及到人体肝脏、甲状腺、甲状旁腺、植物神经与周围神经[8]。中医学认为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肝主疏泄,三者共同协调相互作用,以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输布,若处于长期焦虑、抑郁状态,则易致三脏功能失调,升降失司,木失条达,肝郁犯胃,胃失和降,进而出现腹胀、痞满、嗳气等症状[9]。叶天士:“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指出肝胃不和乃脾胃病的病因之一,源头在肝,症状表现于胃,治当澄源正本,令肝和而胃尤可以安。说明从脏腑关系论之,肝脾不和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密切相关。
1.2 气血关系
气的运动包括升、降、出、入。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气主升,肺气主降,肝肺与气机升降调节关系最为密切。此外,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临证备要·吞酸》曰:“胃中泛酸。嘈杂有烧灼感,多因于肝气犯胃”,肝在志为怒,暴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胃,导致气机升降失司,易发为脾胃病,因此常用疏肝理气之法对“证”治疗,此所谓“治胃病不理气非其治也”。肝主疏泄,亦和人的情志活动密切相关,情志活动对人体生理、心理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情志活动失常,不同于外邪,可直接影响内脏,干扰气血运行,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而致病[10]。肝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脾主统血,统摄血液在脉道中正常运行,此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使气血生化得源,运行得畅,脾胃乃和。
1.3 五行关系
五行生克异常包括相乘和相侮。肝属木,脾胃属土,木乘土,思则气结,怒则气上,若情志不舒,抑郁且易怒,则肝郁气滞,肝失疏泄,可影响胃的腐熟与受纳功能,进而导致肝胃不和,出现胃脘、胸胁部胀痛或窜痛,善太息,嗳气呃逆,纳差,嘈杂吞酸,急躁易怒,每因情志不畅发作或加重,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等症状[9]。《景岳全书·泄泻》:“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情志失调,肝木不舒,横逆克脾土,致使脾失健运,清浊不分,发为泄泻,若脾胃本虚,肝气犯脾,则更伤脾胃。疾病在肝脾之间的传变,通过治疗脾胃病症,加强脾胃生化气血之功能,维持正常的运化功能,既防止了它病传入,又能滋生肝血,使肝旺脾充而不受邪。
1.4 经络关系
足太阴脾经与足厥阴肝经同属足三阴经,交汇于三阴交穴,皆起于足大趾,大敦穴在外,隐白穴在内。在内踝尖上8寸以下,肝经行于前,脾经行于后,8寸以上,脾经行于前,肝经行于后。肝经行于上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脾经行于脐旁4寸,胃经行于腹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且肝经与胃经皆“环绕口唇”,脾经则“连舌本,散舌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指出足厥阴肝经之气太盛,容易引起胃脘部疼痛。
2 从肝论治FD
古有《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必先实脾。”又有叶桂言“凡醒胃必先制肝”,亦有“治肝可以安胃”之说,皆表明FD可从肝论治,叶天士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善治胃者,治其肝。凡致病与情志相关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气机郁滞,升降失常,应以调畅气机、疏肝解郁对证治疗。FD的临床表现与肝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肝论治FD在临床的实践中逐渐取得良好疗效,甚至在防病、治未病方面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肝体阴而用阳,故从肝论治FD应切忌一味疏理或一味补益,而当辩证施以补肝柔肝之法,固护肝体、疏肝理气之法平和其肝用,从而达到体、用互根目的。丁霞教授[10]常以香苏散加减治疗因肝脾不调导致伴有精神抑郁、心烦易怒、两胁胀闷或胀痛不舒、善太息等情志不遂症状的FD患者,屡获良效。秦勇等[11]以疏肝健脾为基本治法,用疏肝理脾汤加减分型治疗62例FD患者,总有效率88.7%,明显优于西沙必利、法莫替丁组的68.06%。刘银鸿[12]采用柔肝利胆法治疗肝胃不和、脾胃湿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240例,对照组120例服用六味安消胶囊,中药组总有效率97.5%高于对照组86.7%。王慎富等[13]使用清肝消痞胶囊治疗58例FD患者,对照组40例口服吗丁啉,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有效率为73.17%,表明清肝消痞胶囊在改善上腹痛、上腹胀、纳差、嗳气、恶心等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王氏由此得出FD的发病常与情志不畅及平素饮食肥甘厚腻有关,病机多为肝气失疏,气郁化火而致肝胃郁热,治当以清泄郁热、疏肝和胃为法。
3 小结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可伴有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及工作的压力不断増加,该病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临床上常常直接治疗FD所出现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而忽视肝脏在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中所发挥的影响。中医认为,情绪因素与肝密切相关。若因肝气郁滞,导致脾失健运,出现胸闷太息、腹胀纳呆、肠鸣泄泻等肝脾不调之症。中医之肝藏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无论是在脏腑、气血、五行、经络上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临床在FD的治疗过程中在调理脾胃功能的同时,也要重视从肝脾不调的角度从肝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