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1-01-08朱玉洁张娇
朱玉洁,张娇
(江苏省徐州矿务集团第二医院,江苏 徐州)
0 引言
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实际上就是脑梗死,主要是脑内部血液不足使脑组织受到损伤的情况;出血性脑卒中实际上就是脑淤血,主要是大脑内的不同大小的血肿,受到刺激而出现破裂情况[1]。脑卒中的前驱症状常常表现为头晕、肢体麻木、突然间吐字不清、乏力等,但老年患者常常对此疾病无正确的认识,导致忽略了其危害性,随着病程的延常,病症越来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研究表明,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有效护理对病情恢复有一定的效果。本文主要就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做了以下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的180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90 例;在观察组中,男52 例,女38 例。年龄50~80 岁,平均(65.25±3.22)岁;在对照组中,男50 例,女40 例。年龄50~79 岁,平均(66.12±3.1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于我院行护理干预的脑卒中偏瘫患者;②患者符合脑卒中判断标准。
排除标准:①患有其他严重脏器器官疾病患者;②存在认知障碍或者护理配合度低的患者。
本次研究经过我院护理部委员会慎重研究决定并予以批准,并对所有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进行充分说明,并使其充分了解后,患者及家属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参与本次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其中包括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实时观察,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导患者正确服药的方式和剂量,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情况,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给予患者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早期康复护理。①体位护理:帮助患者行仰卧位:仰卧时,在患侧肩关节和上臂下垫枕头,让肩关节完全向前屈曲,肘部伸直,手腕自然向后伸,将上肢放置在枕头上方。将小枕头放在膝盖下,方便膝关节弯曲。患者臀部至大腿下放置软枕头支撑防止髋关节外旋;或指导患者行侧卧位:让病人的头部尽量保持在自然舒适的位置,保持上肢自然把它放在身体的侧面或后面,背部放置枕头支撑;髋关节微伸,膝关节弯曲,脚后部尽可能靠近小腿,在下方垫一枕头保持患者髋关节伸展,协助患者定时进行翻身,避免发生褥疮等不良情况。②吞咽困难护理:脑卒中患者要选择易吞咽的食物,既要保证营养丰富也要确保方便吞咽,首先选择豆腐、稀粥等半流质食物,帮助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忌生冷刺激性食物;在患者进食时,将患者床头摇起,指导其行坐位;告知患者进餐时要细嚼慢咽防止呛咳,为患者营造良好的饮食环境。饭后保持原位0.5~1 h,以避免肺叩击。③康复训练:由科室自制科室康复操,由医护人员带领患者做操,帮助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脑卒中康复可分为4 个阶段,卧床、坐位、下床、行走。卧床期患者常常是被动训练,自主训练从患者可以坐开始,坐在轮椅上或在椅子上完成,从颈部到下肢都能够进行锻炼。颈部操:上下左右进行有规律的扭动脖子,每次5 min;上肢操:将上肢向上、向前伸展,各10 次,扩胸运动10 次;腰部操:进行体屈运动,体转运动,10 次;下肢运动:屈膝运动10 次,原地踏步20 次。练习后指导家属对患者的四肢进行按摩,促进身体内血液循环。针对患者舌头肌肉的训练,引导患者用舌头做出伸展和画圆圈动作,20 min/ 次,2~3 次/d。对于吞咽功能训练,患者将口腔完全打开,医护人员使用面前触碰患者软腭位置,使患者产生吞咽反射;采用低频电刺激治疗仪,调节频率1~10 Hz,调节脉冲0.15~1.8 ms,患者行直立坐位,将治疗仪1AB 通道排列于甲状腺切迹上方,通道2CD 电极中线设置在甲状腺上下,每日1 次,20 min/次。在患者发音训练中,逐渐从单音节发音过渡到词语、句子,指导患者用咳嗽增加防御反射,每日训练20 min,2 次/d。
1.3 效果判定
①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显效:病症基本恢复,无并发症发生;有效:病症恢复较好,但伴有轻微并发症;无效:病症无改善,伴有严重并发症发生。②采用Fugl-Meyer、Barthel运动功能评分表对比两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分数越高,肢体恢复情况越好。③对比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高。④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分为3 个等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t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观察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护理效果[n(%)]
2.2 对比两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
观察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s)
表2 对比两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s)
组别 n护理前 护理后Fugl-Meyer Baethel Fugl-Meyer Baethel观察组 90 37.66±3.17 39.23±3.27 53.33±4.12 58.98±3.65对照组 90 37.80±3.20 39.31±3.28 43.27±3.35 47.26±3.77 t 0.295 0.164 17.973 21.189 P 0.768 0.870 0.000 0.000
2.3 对比两组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生活质量评分(±s, 分)
表3 对比两组生活质量评分(±s, 分)
组别 n 精神状态 情感功能 社交功能 生理功能观察组 90 83.21±3.65 84.55±3.75 83.77±3.68 84.26±3.88对照组 90 73.11±4.12 73.21±4.02 73.15±4.10 73.21±3.93 t 17.408 19.569 18.287 18.982 P 0.000 0.000 0.000 0.000
2.4 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4 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n(%)]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使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患病人数不断增加,脑卒中常发生在60 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但也有研究表明其发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2]。脑卒中偏瘫又称为半身不遂,是指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受到阻碍,偏瘫可分为轻度、不完全性和全瘫。轻度偏瘫患者通常表现为肌无力,走路会出现偏瘫步态;不完全性偏瘫较轻瘫更加严重,患者行动非常不便;全瘫患者肢体完全无感觉,导致其生活无法自理[3]。此疾病的发生不仅使患者的肢体功能不能正常运动,还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临床上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患者的治疗期间有良好的效果,但未关注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情况,影响了患者预后效果。早期康复护理是一种更加关注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早期康复护理能够尽早地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促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恢复,能够通过对患者的肢体恢复降低致残率,对患者的病情有极大的恢复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能够减少患者治疗期间的焦虑情绪,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能够通过对患者病情的细致护理,帮助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治疗的预后效果,通过医护人员的细心照料,让患者更加认同医护人员的工作。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能够促进患者肢体恢复,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