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效果分析
2021-01-08毕仙民
毕仙民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四医院,北京)
0 引言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1]。现阶段,尚未知晓其发病机制。在临床方面认为,子宫肌瘤与患者体内的雌性激素水平过高、长期受孕激素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2]。对雌激素的高度敏感性是导致子宫肌瘤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切除子宫为主的传统常规的治疗方式,对患者的正常生育和生理机能都有很大的影响,术后复发率也在上升[3]。因此,近年来,临床大多数都是使用保守药物治疗。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接收治疗的64 例子宫肌瘤患者,探讨分析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接收治疗的64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并按照顺序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2 例。研究组患者年龄30~47 岁,平均(38.5±2.1)岁,病程1~14.5 个月,平均(7.7±3.6)个月,粘膜下肌瘤5 例,壁间肌瘤21 例,浆膜下肌瘤1 例,混合性肌瘤5 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1~45 岁,平均(38.5±2.1)岁,病程2~13 个月,平均(7.1±3.2)个月,粘膜下肌瘤8 例,壁间肌瘤16 例,浆膜下肌瘤6 例,混合性肌瘤2 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组内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使用方法:米非司酮(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43063;生产企业:北京法莫斯达科技有限公司,规格:25 mg/ 片)口服,1 天1 次,1次25 mg,晚餐后2 h 或者睡前口服。
研究组患者采用小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使用方法:米非司酮口服,1 天1 次,1 次12.5 mg,晚餐后2 h 或者睡前口服。
两组患者持续服用1 个疗程,1 个疗程3 个月。
1.3 效果判定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子宫体积、血红蛋白、肌瘤体积情况。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记录两组患者使用药物之后的不良反应情况,将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进行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判断标准:①显效:接受治疗后,子宫肌瘤体积缩小50%以上,甚至子宫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明显改善;②有效: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子宫肌瘤体积缩小25%以上;③无效:接受治疗后,患者的子宫肌瘤体积缩小<10%,甚至更为严重。子宫肌瘤计算公式:体积(cm3)=4/3πabc,在这之中a、b、c 是三维径线,有多发性质的子宫肌瘤以最大肌瘤的体积为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 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进行分析并建立数据库,其中计数资料使用(%)表示,经由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经由t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肌瘤体积、血红蛋白、子宫体积对比
接受药物干预之前,两组患者的肌瘤体积、血红蛋白、子宫体积情况相似(P>0.05),接受药物干预之后,两组患者的肌瘤体积、血红蛋白、子宫体积和治疗前相比有明显的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子宫体积、血红蛋白、肌瘤体积结果相似(P>0.05),详见表1。
2.2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人数几乎相同(P>0.05)。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相比治疗前症状明显改善(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改善情况相似(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在药物使用之后发生的不良反应之中,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概率比对照组要少(P<0.05),详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子宫体积、血红蛋白、肌瘤体积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子宫体积、血红蛋白、肌瘤体积对比(±s)
组别子宫体积(cm3) 血红蛋白(g/L) 肌瘤体积(cm3)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32) 192.32±20.14 150.21±60.31 84.62±10.23 99.76±64.11 20.31±35.62 10.25±21.87对照组(n=32) 191.10±20.14 151.01±60.73 85.64±10.41 99.45±42.55 21.58±13.26 10.72±42.43 t 0.242 0.053 0.395 0.023 0.189 0.056 P 0.809 0.958 0.693 0.982 0.850 0.956
表2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情况对比[n(%)]
表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2.4 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两组患者在临床总有效率对比中,没有显著差距(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n(%)]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殖引起的生殖系统良性肿瘤。发病年龄多是30~40 岁的中年女性,特别是性生活不规律,心情长期都处于抑郁、焦躁阶段的女性[4]。早期症状包括腰背酸痛、经期延长、白带异常和腹部肿块。在传统临床子宫切除术或肌瘤剔除术常被用来治疗子宫肌瘤,但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子宫能产生多种人体所需的活性物质,子宫也是人体重要的生殖器官和内分泌器官。是一种孕激素受体拮抗剂,能明显降低子宫肌瘤组织中孕激素受体,从而就可以起到阻断孕激素的效用,减少子宫肌瘤的体积。经过控制孕激素受体的活性,溶解卵巢黄体,降低体内的孕激素水平。与此同时,通过减少肌瘤细胞和表皮生长因子的基因表达来抑制肌瘤的生长。相关研究表明,服用25 mg 米非司酮,3 个月之后可以明显减少子宫肌瘤体积。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子宫体积、血红蛋白、肌瘤体积情况相似(P>0.05),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子宫体积、血红蛋白、肌瘤体积和治疗前相比有明显的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子宫体积、血红蛋白、肌瘤体积结果相似(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人数几乎相同(P>0.05)。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相比治疗前症状明显改善(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改善情况相似(P>0.05)。两组患者在药物使用之后发生的不良反应之中,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概率比对照组要少(P<0.05);两组患者在临床总有效率对比中,没有显著差距(P>0.05)。
综上所述,对子宫肌瘤患者使用小剂量米非司酮能够得到明显的药物治疗效果,且相比常规治疗使用的剂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