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社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研究回顾与展望
——基于2010—2019年的CNKI文献计量分析

2021-01-07何倩妮

关键词:外译数量中华

高 芬, 何倩妮

( 陕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这是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对文明文化传播做出的指导。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亦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因此,文化传播和文明互鉴对国家强盛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以下简称“中华外译”项目)承担着传播中国文明的特殊使命;该项目自2009年起策划并于次年投入实施,是中国学术著作海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平台。该项目主要资助能够代表中国学术标准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能贴切地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学术创新和传播中国声音。截止2019年底,该项目已连续实施10年,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官网发布的2010—2019年的立项结果为准,10年期间共计1036部学术精品得以成功立项,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为中国学术著作海外传播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官网发布的2010—2019年的立项项目结果为对象[2],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文献为参考,从立项数量、申请人(机构)、立项学科、立项主题、外译语言及传播现状六个方面,进行量化和可视化梳理与分析,从而提出改善现状的思路和策略。

采用文献计量法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进一步纵览“中华外译”项目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作为一项集合多学科研究方法的跨学科研究,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出版量、期刊量、引文量、作者量、词汇量等。本文严格遵循文献计量学的本质特征,对该项目的相关变量采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量化考察,对近10年的成果描述与评价,从而进一步预测该项目的发展前景,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向外传播引路搭桥。自该项目实施以来,众多学者、译者投身其中,产出了一系列成果。这不仅有助于从宏观角度展现该项目实施发展的走向,亦有助于为之后的研究人员和项目申报人员提供指导性的借鉴。

二、立项数量及申请人(机构)

“中华外译”项目已经实施10年,期间所结题的项目数量逐渐上升,参与的出版社规模不断扩大。因此,下文将从该项目10年来的立项数量、申请人(机构)两方面详细展示其现状及走向,直观地呈现项目发展的历程。

1.立项数量

2010至2019年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外译”项目的立项总量共计1036项,各年的立项数量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中华外译”立项数量(2010—2019)(数据来源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官网发布的2010—2019年立项项目名录)

自2010年该项目实施以来,立项数量逐年增加,除2013年和2019年有些回落外,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2012年,立项数目较少,2010和2011年立项合计不超过100项,但是趋势仍呈上升状态;2012—2013年间,项目实施走向成熟,两年立项数量共计142项,虽然2013年立项数量较之前一年略有减少,但两年总体立项数量较前两年有所增加。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我国学术著作外译的重要性,2013—2018年立项数量“直线”上升,并在2015年单年超过百项;2018立项更是达到迄今为止立项数量的最高值。预计2018年后,项目实施过程将继续成熟和完善,国内会有更多的学者和翻译人员参与其中,立项趋势仍会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立项数量的不断增加是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世界了解中国的需求增强的必然结果。同时,学术著作的对外传播有助于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的国际认可度。

2.申请人(机构)

表1归纳了近10年获得“中华外译”项目获批立项的申请人(机构)数量,包括科研人员、出版机构和期刊三类,立项数分别为:486项、608项和14项,各占立项总数的43.9%、54.9%和1.3%。表1所示,出版机构在“中华外译”项目申请中占据主导地位,它是项目申报和获批的主力军,2017年和2018年所占比重尤为明显。除2013年外,其余年份科研人员获批“中华外译”项目的数量也逐年递增,从2010年的3项增至2019年的151项。占比最低的是期刊,10年间仅有14项。总体而言,“中华外译”项目获批的主力军还是科研人员和出版机构。

表1 “中华外译”项目负责人(机构)立项数量(2010—2019)

2015年及之后,“中华外译”项目指出科研人员可与出版机构同为项目负责人。因此,2018及2019年立项名单中才出现科研人员与出版机构之和大于项目立项总数的现象(见表1)。因此,可以推断,以科研人员和出版机构联合申报获批的可能性更大,成功率更高。

三、立项学科、主题及语言

10载以来,众多学者参与到“中华外译”项目中来,该项目中外译学科包罗万象、立项主题不断扩大、外译语言种类不断丰富。下文将从这三方面对其展开量化考察,以期纵览10年来的发展变迁。

1.立项学科

自2010年项目实施以来,众多学科涉入其中,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文学等占比较大的学科,也有考古学、人口学、管理学、宗教学等占比小的学科。表2呈现出2010—2019年“中华外译”项目立项排名前十位的学科,它反映了近年来国内学术中研究热点的差异。可以看出,“中华外译”项目10年来涉及众多学科,但是总体来看,立项较多的学科排名前三的是经济学(155项)、中国历史(125项)、哲学(135项)。而在其它学科如教育学、管理学等涉及较少,2018年新增体育学(1项)。随着“中华外译”项目的逐渐成熟,今后涉及的学科范围势必会逐步扩大,外译学科的丰富必然也会让世界了解到一个更全面更多样的中国。

表2 “中华外译”立项排名前十的学科立项数量及占比(2010—2019)

以2019年的立项学科为例,按照数量由多到少依次如下:哲学(30项)、经济学(18项)、中国文学(15项)、语言学(14项)、中国历史(13项)、法学(11项)、社会学(11项)、考古学(7项)、政治学(6项)、艺术学(6项)、国际问题研究(5项)、教育学(5项)、管理学(3项)、马列社科(2项)、民族学(1项)和体育学(1项)。可以看出,哲学学科立项数量最多,这归因于我国逐渐走向了世界舞台,而哲学是反映一个国家根本的重要学科之一;其次就是经济学,我国目前是世界舞台不可或缺的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随着我国文化自信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在文学、语言学、历史等学科的立项也不少。但是从2019年的立项数量看,民族学(1项)的立项数量偏少,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民族学专业性强、通识度不高,关注的人群较少;其二,民族学学术著作专业术语多,翻译难度相对大。因此,“中华外译”项目更应偏向民族学,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2.立项主题

根据2010—2019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官网发布的公告分析可知,“中华外译”项目主要资助我国现当代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近现代以来的名家经典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的翻译出版。

首先,项目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深入研究的作品会大力资助。此外,有助于反映我国为世界做出重大贡献并有利于构建世界对话体系等优秀成果和传播党的十九大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等有助于国际社会全面且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的优秀成果均在资助范围之内。其次,对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和社会等有利于国外了解中国学术研究前沿的作品,“中华外译”项目也大力支持。最后,资助项目还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有深入研究的作品,这些成果均有助于海外国家了解中国特色文化和优秀民族精神,真正做到文化自信。

3.外译语言

“中华外译”项目资助文版起初为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德文等5种,但从近几年的立项来看,外译资助文版不断增加(如表3所示)。

表3 “中华外译”立项结果资助文版(2010—2019)

表3显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文版中,英文项目占比最多(58.6%),其原因有二:一是英语是世界上最广泛的第二语言,英语的使用范围、受众极广。二是英语在我国普及程度高,英文翻译人才较多。其次是亚洲语种,如韩文(12.7%)、日文(8.7%),俄文数量占比(10.3%)和日、韩文数量接近;紧跟其后的是法文(2.2%)、德文和阿拉伯文(1.7%);西班牙文等小语种的数量也有所升高。2016年增加了哈萨克文(1项),2017年小语种再度增加,如土耳其文(1项)、乌兹别克文(2项)、僧伽罗文(1项)、基里尔蒙古文(1项)、保加利亚文(1项)和越南文(1项)等。2018年,外译文版又增加了希伯来文(1项)和吉尔吉斯文(1项),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该项目的资助文版是吉尔吉斯文(1项);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京大屠杀史》,资助文版则为希伯来文(1项)。2019年又增加了蒙古文(1项)和匈牙利文(1项),如《中国社会治理》(蒙古文)和《“一带一路”手册》(匈牙利文)。

综上,“中华外译”项目的外译语言逐年不断丰富,这些都要归功于2013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要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急需扩大该项目中沿线国家的小语种,这样才能为该倡议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由此可推断,未来的“中华外译”项目将会面向资助更广泛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译的语种将会更加丰富多样。

四、传播现状

1.传播文版和学科

近年来,随着“文化自信”的理念不断深入,我国越来越多的学术著作被译介海外,这拉近了中外学者间的交流与对话、加强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并有利于积极争取国际话语权,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发展的认同。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新发展,“中华外译”项目也在不断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外译小语种的数量不断增加就是一个有力佐证。

表3的分析数据显示,我国在“中华外译”项目上的资助文版逐年增加,而这一趋势亦可能会继续攀升。把中国学术界的前沿作品译为外文是“中华外译”项目的核心所在。目前外译文版主要是英文,10年来英语文本立项数量共计602项,占总体数量的58.7%,这是由于在西方各国中,英文的接受度最高,传播度最广。紧随其后的语种是日、韩文,因为日、韩文化备受年轻人青睐,日、韩文著作在亚洲也传播较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译文版总体数量少,传播力度小,其直接原因是我国精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的人才极度稀缺。截止2019年底,“中华外译”项目涉及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仅有9种(俄文、保加利亚文、基里尔蒙古文、越南文、土耳其文、乌兹别克文、阿拉伯文、哈萨克文和僧伽罗文),文版总量占比仍然较少,涉及的国家也只有土耳其、越南和哈萨克斯坦等。2017年“中华外译”项目申报公告中指出,“中华外译”项目资助文版以英文、法文、俄文、阿拉伯文、西班牙文为主,该限定对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进显然不利;对未来的立项要求可考虑有政策性的倾斜,以确保更多沿线国家能加入文化传播的队伍中。

从立项学科来看,“一带一路”沿线以外的国家传播的学科数量较多,学科类别较丰富,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立项学科数量相对较少。以2019立项为例,立项学科共17项,“一带一路”沿线以外的国家每个学科均有涉及,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强大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世界的眼睛更聚焦于中国的多领域发展。而涉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华外译”项目学科偏少且较为单一,多数作品属经济学科,这主要是因为“一带一路”倡议最开始就提倡以经济贸易发展合作为主,故经济选题成为热门。根据2017年上半年“一带一路”主题图书出版综述:图书主题已形成了以经济选题为主,遍布政治、文化、文学、历史等多个门类,多管齐下、重点突出的立体式策划开发格局,这种格局使得2017年上半年出版书物经济类选题228种占比近半[3]26。以“中华外译”2019年项目为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及学科包括哲学、理论经济、应用经济、政治学、社会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国文学、艺术学、管理学、外国文学等10个。除俄国外,“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所含仅有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国际问题、中国文学等6个学科,约占2019年立项的17个学科的1/3。

2.国外出版机构

目前,毋庸置疑的事实是,“中华外译”项目的外译传播范围一步一步在扩大。表4列出了近10年主要的国外出版机构数量,它们具有较大的全球影响力,肩负着将全世界优秀学术成果发扬和传播的重大使命。2015年及之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官网发布的申报公告会列出国外出版机构指导性目录,涵盖英、美、日、德、印、俄、法、荷兰等18个国家。分析后不难发现,目录中列出的出版机构主要为所在国的国家级出版社和世界著名大学出版社,如哈佛大学出版社(美国)、牛津大学出版社(英国)、东国大学出版社(韩国)、法国大学出版社(法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德国)等。以上众多出版机构为其自身乃至世界范围的学术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优秀使者,同时,也为讲好中国故事、发扬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学术和构建中外学术交流话语体系搭建了平台,提供了舞台。

表4 国外出版机构数量(2010—2019)

中国虽然是出版大国,但是在学术著作外译与出版方面,存在各种不均衡的问题,如外译项目最终出版数量较低等。根据《光明日报》2015年7月17日发布的数据,2010—2015年期间,外译项目立项356项,出版成果只有58种,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部分项目实施与管理过程中,出版商、作者与译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难以平衡,外译著作最凸显的是译者地位问题,译者往往被遗忘,加上稿酬比较低,导致难以聘请高水平译者,直接影响了译作的翻译质量与速度;二是国内中译外人才培养工作一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致使中译外翻译人才极其缺乏[4]18。根据近几年“中华外译”项目国外出版机构指导目录可知,欧美出版社仍占比较大,这主要是因为一直以来西方各国对各个学科的学术研究所做贡献比较突出,因此我国与诸多欧美出版社合作较多;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版机构比较稀缺,但随着我国不断加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这一现状有望得以改善。

3.传播不足的原因及趋势

自“中华外译”项目实施以来,海外传播的语种和学科逐年增加,但出版数量仍然不足,与“一带一路”沿线国际的学术交流更显稀缺。其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目前较于欧美诸国和东亚的日本、韩国,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版社存在交流不够深入的问题,这对“中华外译”项目的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除了俄罗斯以外,其他国家“中华外译”项目涉及较少,数量也不多。从文版来看,主要是英文、日文、韩文、法文和德文;第二,我国高等院校设置的传统外语专业主要是英文、日文、法文和德文等,同时,开设除俄文、阿拉伯文之外其他外文语种的高校相对较少。由此不难推断,缺乏小语种人才将会限制“中华外译”项目走出去,这无疑会给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术对话带来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国虽然在“中华外译”项目的传播方面张力不足,但一直致力于改善和发展:2017年第24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29个国家和地区的92家出版商、学术机构和专业团体成立了“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该联盟的设立无疑为中国学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起到了促进发展的作用。2018举行了“中国学术走出去”研讨会,同年4月30日,“中马一带一路出版中心”在吉隆坡成立。2020年在京召开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指出“互联网+”时代为突破制约、开创新的版贸模式提供了有效途径。目前,BIBF和法兰克福书展都开展了线上书展模式,这为国际出版人结识新的合作伙伴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而未来的对外交流宣传工作,也可以线上线下融合开展,打破地域限制[5]。

“中华外译”项目是中国学术高水平的体现,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有力途径,因此,随着“中华外译”项目的实施,我国的学术著作将会传播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这对我国加强国际话语权,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具有非凡意义。这些举措不仅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拓宽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学术走出去。随着世界各国出版社对“中华外译”项目的鼎力支持,中国特色理论与文化势必会得以更好的传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也有望加速达成。

五、总结与展望

总而言之,“中华外译”项目是我国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途径之一。项目中有关“中国经验、中国声音、中国文化、人类共同关注话题、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等方面的著作无疑不体现着大国风范。从2010年该项目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及优秀的译者和出版机构都参与其中,为中国学术走出去贡献力量,但仍有诸多方面需要完善:

第一,丰富各学科著作,扩展外译项目的主题。在学科和主题上,“中华外译”项目十年来涉及经济学、哲学等相关学科数量较多,但在艺术学及语言学等学科上较少。艺术也是我国文化的一部分,要加强在艺术学如中国戏曲等方面的推广。借助“中华外译”项目工程,能更好的确定学术领域的翻译“空白”。只有不断丰富“中华外译”项目中的各学科著作,持续拓展外译项目的主题,才能真正实现习主席所说的文化自信,让世界看到一个全面的中国。

第二,加强传播过程的管理,加大与各国期刊机构之间的交流。尤其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机构合作,可根据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轻重缓急,有步骤、分批次增加相关国家语种[6]66。从目前合作的外方出版机构不难发现,西方发达国家著名的出版社仍占据鳌头,应在此基础上,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入调研并加以沟通,扩大沿线国家的优秀出版社数量。此外,要仔细审视当下中国图书海外出版现状,结合当下互联网+时代的特点,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切实做好数字人文传播以期达到“中华外译”项目的初衷。

第三,重视译者的选择,拓宽外语人才队伍建设。中国文化外译难度大、要求高,这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译者需充分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和理解能力并且必须具备多文化、多语言互通与转换的超强能力,原著的思想性、理论性与吸引力、感染力,是选择译文必须考虑的重要元素[7]6。译者要精心选择有利于受众理解和接受的译语表达,提高传播的效果,做到真正把中国声音传播到世界各地。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办公室最新发布的2020年立项项目申报公告中对申请形式的要求不难看出,学术作品翻译既要保证忠实于原著,又要符合国外受众的阅读习惯[8]。因此,最好让目标语国家的译者参与外译过程,充分把握目的读者的特点,避免目前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重话语建构、轻话语译介、重话语传播、轻话语接受的现象[9]44。此外,目前我国人才培养大多集中在本科阶段,培养范围仅局限于外语院校,小语种的外语人才非常欠缺,其供给总体上不能满足外向型经济发展,而且社会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层次非常多元[10]30,因此培养小语种人才是外译项目得以健全发展的有效途径。

总之,借助“中华外译”项目,一方面可以对当前学术外译情况进行系统的描述与分析,确定学术领域的翻译“空白”,拓展学术外译的学科范围;另一方面则可以开展针对学术外译的系统研究,如学术作品翻译的标准与程序、学术作品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学术作品翻译效果调查、学术术语的翻译规范、专门领域的翻译语料库建设等[11]114。从“中华外译”项目实施10年的总体情况来看,无论是从项目数量,还是文化传播的角度,项目的发展前景都是一片光明。由此可见,将来会有更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致力其中,以改善不足并填补空白,为制定中国学术作品翻译的标准和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注入更多的力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一定要利用“中华外译”项目这一座桥梁,把中国的学术著作传播到世界各国,让中国学术真正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道路、中国战略和中国文化。

猜你喜欢

外译数量中华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走向世界的汉语词汇
统一数量再比较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头发的数量
柔性侵入:文化外译接受策略研究
我国博物馆数量达451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