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影治疗心包积液验案1 例
2021-01-07刘伟豪张培影通信作者
刘伟豪,张培影通信作者)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徐州市中心医院,江苏 南京 221000)
0 引言
张培影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从医近40 年,擅长用中西医结合手段治疗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炎等心血管病,现将临床中张师所遇1 例心包积液患者病例诊治及用药经验做一报道,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1 典型医案
张某,女,38 岁,2018 年11 月19 日因胸痛1 月来院就诊,诉一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持续半小时到数小时不等,伴心慌时作,情绪。易紧张,头晕头痛,干咳无痰,无双下肢水肿,无其他明显不适。舌紫暗,苔少,脉数。饮食睡眠尚可,二便调。血压:152/89mmHg,HR:86 次/ 分,ECG示:1.窦性心律不齐2.st 段改变。胸部CT 示:1.细支气管炎2.肝右叶小囊肿,心脏超声示:心包积液。患者既往有支气管炎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手术史,输血史。中医诊断:支饮(水饮内停),西医诊断:1.心包积液2.支气管炎3.高血压病。处方:炙麻黄10g,杏仁10g,射干10g,葶苈子30g(包煎),细辛5g,金荞麦30g,生石膏30g,蒲公英20g,桑白皮30g,丹参30g,九香虫10g,炙甘草6g,葛根30g,焦山楂15g,生黄芪20g,陈皮15g。嘱畅情志,避风寒,低盐饮食,避免劳累过度。西药予麝香通心滴丸及琥珀酸美托洛尔治疗。
2018 年11 月28 日二诊,诉头晕,干呕,食欲不振,嗳气。处方:葶苈子30g(包煎),桑白皮30g,大枣10g,椒目10g,生黄芪20g,茯苓30g,桂枝10g,法半夏12g,陈皮15g,冬瓜皮30g,泽漆15g,杏仁10g,射干10g,砂仁6g(后下),木香6g,焦山楂15g,共14 付,水煎服,每日分两次温服。西药治疗同前。2018 年12 月12 日三诊,患者规律服药后仍有胸闷憋喘,偶有头晕心慌,干咳时作,饮食少,夜间腹胀,睡眠差二便正常。血压:137/81mmHg,HR:65 次/分。处方:原方加蜂房15g,共14 付,水煎服,每日分两次温服。西药加予强力定眩片。2018 年12 月26 日四诊,患者活动后气喘心慌,稍头晕,饮食尚可,睡眠欠佳。二便调。处方:原方加白茅根30g,共14 付,水煎服,每日分两次温服。西药治疗同前。2019 年1月9 日五诊,患者仍有活动后气喘,心慌,胸痛,饮食睡眠可,小便调,大便干结。血压:125/91mmHg,两肺无明显干湿啰音。心脏彩超示:心包积液。处方:原方加仙鹤草30g,共14 付,水煎服,每日分两次温服,西药同前。2019 年1 月23 日六诊,患者服药后症状较前减轻,仍有咳嗽,胸痛减轻,饮食睡眠可,二便调。处方:原方,21 付,水煎服,每日分两次温服。2019年2 月18 日七诊,患者症状改善,但偶有憋喘不适,伴胸痛,饮食可,睡眠欠佳,大便干燥。处方:原方21 付。水煎服,每日分两次温服。
2019 年3 月13 日八诊,患者现感夜间胆怯,畏声,偶感心前区不适,饮食睡眠可,二便调。血压:131/83mmHg。两肺无明显湿罗音。处方:椒目15g,全瓜蒌20g,葶苈子30g(包煎),桑白皮30g,大枣10g,冬瓜皮30g,白茅根30g,茯苓30g,桂枝10g,炒白术15g,黄精20g,泽漆15g,射干10g,炙麻黄3g,杏仁10g,陈皮15g,五爪龙30g,地龙10g,仙鹤草30g,焦山楂15g。共21 付,水煎服,每日分两次温服。
2019 年4 月3 日九诊,患者规律服药,现偶干咳,夜间易惊,余无特殊不适,饮食睡眠可。复查心脏彩超示:未见明显异常。处方:原方加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共14付,水煎服,每日分两次温服。半月后电话随访,诸症皆除,未诉明显不适。
按语:患者为中年女性,肺气宣发肃降失常,致水液输布和排泄障碍,水液停聚心胸而形成心包积液,水液郁而化热成瘀,阻塞血运,故患者发作为胸痛。故初诊方选麻杏石甘汤辛凉宣肺,清热平喘,加用射干、蒲公英、金荞麦、生石膏增强泻热之效,桑白皮、葶苈子泄肺利水,加用黄芪陈皮共奏补气行气利水之功。丹参、九香虫、葛根、细辛共行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能。二诊热象已除,主证在于水饮停聚。方选葶苈大枣泻肺汤合用椒目瓜蒌汤加减,加用温阳行气利水之品,共行温阳化饮,行气利水之功。后续缓行温阳行气利水之法,最终水饮退散,诸症皆除。
2 讨论
张师辨病思维与邓铁涛教授“五诊十纲”的诊治思路相同,邓老提出:中医不应排斥西医,要利用现代医学技术,从而丰富中医的临床辨病辨证内容。在中医四诊基础上,加入查,即体格检查和理化检查。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加入已病和未病,即区分是器质性还是功能性病变,以便进行中医的个体化治疗[1]。心包积液是指由于感染( 如结核性,化脓性) 和非感染( 如风湿性、尿毒症性) 引起的心包腔内液体积聚,具有心悸、胸闷、呼吸困难、腹水等临床表现,严重可发展成心包填塞甚至猝死的结局。结合五诊,可通过X线或心脏超声对其快速诊断。现代医家对其命名有不同的见解,有“心水”、“支饮”、“伏饮”、“鼓胀”“胸痹”“心痛”“心悸”等。“心水”较为符合改变的病理本质。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曰“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恶水不欲饮。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2]。对于其辩证论治,张师认为其是正气不足,水饮内停的本虚标实之证。“急则治其标”,急性期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法治其邪,兼以行气利水。“缓则治其本”,慢性期本病多有气虚、阴虚、阳虚等情况。对于气虚伴有阳虚的患者,治以温阳化饮、行气利水,加用补气之药如黄芪、爪龙等。阳损及阴的患者,仍以温阳利水为基本治则,加用养阴之品白芍等以防阴阳失衡。张老师教导我们在临床上要灵活辩证,不可拘泥于单一思路,可灵活辩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辩证施治,才能够更好的治疗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