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桂珍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食管癌临床经验
2021-01-07李声忠李希
李声忠,李希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
0 引言
严桂珍教授系我院主任医师、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第二届名医,从医四十余载,其倡导“扶正祛邪,防治共施”的理念,对各种疑难病症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随师临证,发现其应用中医药治疗食管癌疗效显著,现择要介绍如下,以便后学者临证参考。
1 流行病学特点
食管癌是指发生在食道黏膜的恶性肿瘤,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研究表明每年全球约有40 万人因食管癌而死亡,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1]。典型症状为进行性咽下困难,其发生与不良饮食习惯、饮食结构、经济社会地位低以及吸烟和饮酒等有关[2]。早期食管癌首选治疗措施为外科手术,然而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中、晚期或伴有各种手术禁忌症而失去手术机会;并且放、化疗具有一定的毒副性,个体差异较大,多数患者难以耐受;同时也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精神压力,导致很多患者抵触这种治疗方式。而中医药的介入在不能手术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治疗中有一定的优势。
2 病因病机
食管癌主要症状表现为咽下困难,有阻塞感,甚则食入即吐。严师认为其可归属于中医“噎膈”病的范畴。噎即是噎塞,是指吞咽的时候哽噎于咽喉、食道,咽下不畅;膈即是格拒,是指胸、膈部阻塞不畅,饮食不下。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载:“有饮食不下,膈噎不通,食则呕”。对于“噎膈”之为病,历代医家多认为其病机总属气、痰、瘀交结,与肝、脾、肾三脏有关。严师认为食管癌病位虽位于胸膈,但与脾肾关系密切,其发生发展的基础为本虚所致;本虚即为脾肾亏虚;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脾气将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向上输注于心脉、肺脏,化生气血,经心肺向四周输布于脏腑诸窍,即《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载:“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脾虚则运化无权,水液输布障碍,聚而为痰;气血生化乏源,运行无力,日久成瘀,即《景岳全书》所载:“且凡人之脏气……脾主运化……今既食饮停膈不行……其在上者,非脾而何?”[3]。肾为先天之本,其一主藏精,即是封藏、贮存人体之精,而后主司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及脏腑气化;其二主水,即是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肾虚则闭藏功能障碍,津液代谢功能失调,继而出现痰饮积聚、气滞血瘀等脏腑气化功能减弱而致推动乏力的表现,即《医贯·痰论》中所载:“肾虚不能制水,则水不归源,如水逆行,洪水泛滥而为痰……”[4]。可见脾肾不足则气血不畅,水液代谢失调,聚集于胃则阻隔胃气发为呕吐;积聚于胸膈则痰结;瘀阻食道,发为食道狭窄、哽咽不通。《金匮翼·膈噎反胃统论》中有载:“噎膈之病,大都年逾五十者……”[5],并且有研究表明,食管癌患者年龄分布高峰男性为60 岁,女性为65 岁[6],此皆因年过半百体质虚弱、脾肾功能衰退所致。综上,严师认为食管癌病因病机之要为脾肾不足。
3 补益脾肾,标本兼治
严教授根据临床诊治食管癌患者的特点,认为此病以脾肾亏虚、痰瘀互结证多见,治疗上应以补益脾肾为主,贯穿整个治疗,兼以化痰行瘀,治本为主,治标为辅,以达标本兼治、改善临床症状、改善生存质量、提高生存年限之效;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所载:“凡治噎膈,大法当以脾肾为主……故上焦之噎膈,其责在脾;下焦之闭结,其责在肾”[7]不谋而合。用药上予“自拟方:黄芪40g、党参30g、茯苓15g、白术9g、薏苡仁24g、覆盆子15g、菟丝子30g(布包)、蜈蚣2 条、锻瓦楞子15g、山慈菇9g、白花蛇舌草24g、鸡血藤15g、姜制半夏9g、瓜蒌24g、代赭石9g、甘草3g”临证加减;方中以黄芪、党参补脾益肾,匡扶正气以驱邪;脾为生痰之源,脾健则痰生乏源,故而以茯苓、白术健脾兼以燥湿化痰;薏苡仁健脾渗湿兼以解毒散结;又痰的本质为水饮之邪,肾主水,肾虚则水液输布失调而致水饮内停,故以覆盆子、菟丝子补益肾精;并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白术、党参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改善等,有明显的抗癌作用[8-10]。蜈蚣破血逐瘀、解毒散结;锻瓦楞子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山慈菇、白花蛇舌草解毒消肿、化痰散结;四药相合使胸膈之瘀得以化散,并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蜈蚣、山慈菇、白花蛇舌草能有效的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及消灭癌细胞[11-13];辅以鸡血藤养血活血之性,促进胸膈之瘀化散兼以养血扶正;姜半夏为燥湿化痰止呕之良药,姜制后增强其降逆止呕之性;瓜蒌涤痰宽胸散结,二药相合使积聚于胸膈之顽痰得以化散;代赭石重镇降逆,尤擅降胃气上逆之呕吐、嗳气;甘草调和诸药,顾护中焦;诸药相合,共奏补益脾肾,化痰逐瘀之效,使积聚胸膈之痰瘀渐渐消散,脾肾得以强健则痰瘀生化无源。
4 病案资料
卢某,男,78 岁,因吞咽困难、进食即吐6 个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900 医院经胃镜检查示食管中、下段占位狭窄;病理提示食道鳞状细胞癌。经多家医院肿瘤科就诊,皆因病程已至中、晚期,不能手术切除,并且患者拒绝放、化疗,表示想要通过保守治疗改善症状。经熟人介绍遂就诊于严师门诊中药保守治疗。2008-10-9 初诊。主诉:吞咽困难,流质饮食,进食后呕吐白色泡沫样痰涎及胃内容物,夹杂未消化食物,痰量少,色白质粘稠,口干苦,精神疲乏,小便可,大便欠佳,睡眠差;舌质色淡暗,舌下络脉暗,苔色薄黄腻,脉弦细。严师认为此属噎膈病范畴,辨为脾肾亏虚兼痰瘀互结证;治以补益脾肾兼以行痰化瘀之法;方用自拟方加减:黄芪40g,党参30g,蜈蚣2 条,山慈菇9g,白花蛇舌草30g,茯苓15g,薏苡仁30g,姜制半夏9g,瓜蒌30g,鸡血藤15g,锻瓦楞子15g(先煎),覆盆子15g,菟丝子30g(布包),代赭石9g(先煎),砂仁6g,天花粉15g,北沙参15g,炒酸枣仁15g,甘草3g。5 剂,水煎服,日一剂。
2008-10-15 二诊,服上方后,吞咽困难、进食即吐症状较前有所缓解。现症见:吞咽困难、食入即吐稍改善,口干苦较前有所缓解,小便尚调,大便难解,饮食量稍有增加,睡眠仍较差,舌脉同前。处方:初诊处方加益智仁15g、柏子仁15g。5 剂,水煎服,日一剂。
2008-11-10 三诊,患者上方服用十余剂,吞咽困难症状改善明显,食入即吐虽仍有发生,但已明显减少,现已可食少量半流质食物,偶有恶心呕吐,伴咳痰,痰量多色黄质粘,口干苦症状大减,小便调,大便质硬,排便不畅,较前有所好转,纳寐尚可,舌质色暗红,苔色薄黄偏腻,脉弦、数。处方:上方去北沙参、天花粉加石菖蒲10g、黄芩9g。5 剂,水煎服,日一剂。
患者门诊中药治疗一月余,疗效显著,而后门诊随诊九年余,皆以补益脾肾为治疗大法,症状虽有反复,但整体生活品质得到显著提升,于2018 年10 月因大腿骨折拒绝接受住院手术治疗,不久在家中逝世,享年88 岁。
按:严师认为此例患者为食管癌中晚期,癌肿日久耗伤脏腑之精,且患者年老脾肾渐亏,全身水液运化失司,故而积聚成痰瘀无以化散,互结于胸膈所致。因此其根本在于脾肾亏虚之精血不足,一诊患者吞咽困难、食入即吐,伴口干、苦,寐差;故加北沙参、天花粉生津止渴,炒酸枣仁养心安神兼以生津,砂仁增强和胃降逆之效。二诊患者吞咽困难、呕吐症状及口干口苦有所改善,伴口吐涎沫,大便欠,寐差;故以上方加益智仁温脾摄唾、柏子仁养心安神兼以润肠通便。三诊患者吞咽困难得以明显改善,呕吐频次减少,口干口苦大减,伴有痰热蒙心之象,故以原方去北沙参、天花粉加黄芩、石菖蒲清化痰热、开窍醒神。此例中患者属脾肾亏虚之痰瘀交结于食道所致噎膈,严师以扶正与祛邪兼顾之法,补益脾肾以扶正,则脾肾之气渐盛,驱邪外出之力渐强,痰瘀生化之力渐弱;兼以化痰行瘀以祛邪,加速痰瘀消散,取得良好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