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猩红热88例临床分析
2021-01-07师春洁
师春洁
(锡林郭勒盟中心医院,内蒙古 锡林郭勒)
0 引言
猩红热属于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染病,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受到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1]的影响,发病人群以学龄儿童为主。发病后的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峡炎,且发热持续在24-48h的将会出现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持续1-2周后出现脱皮现象。少部分的患者在患病后会出现变态反应,对心脏、肾脏、关节等造成一定的损害。该病在任何季节都有发病的可能性,冬季发病较多。主要的传染源为患病者及带有病菌者,通过空气进行传播,也可经皮肤伤口感染传播,小儿普遍易感[2]。现将1年来88例病例分析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至2020年门诊诊断88例小儿猩红热病例。8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8例,占54.55%,女40例,占45.45%。年龄在3-10岁,平均年龄5岁。其中3岁5例,占5.68%,4岁3例,占3.41%,5岁35例,占39.77%,6岁20例,占22.73%,8岁13例,占14.77%,9-10岁12例,占13.64%。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儿都有发热、皮疹表现,有80例患儿在发热24h内出现皮疹,有8例患儿在48h内出现皮疹,有85例患儿有咽痛表现。其中85例患儿皮疹为典型的粟粒样皮疹,伴有帕氏征及杨梅舌。
1.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超过10.0×109/L的患儿有65例,占总数的73.86%,最高可以达到27.0×109/L。23例白细胞在正常范围。
1.4 方法
儿童确诊猩红热后,首先应安排休息,并注意做好隔离。对于本病目前首选的治疗药物为青霉素类药物治疗,对青霉素过敏的人群可以用红霉素或头孢类药物[3,4]。其中10例体温超过39℃患儿给予静点青霉素:10万U/㎏,2次/d,3d后体温正常,改为口服阿莫西林。余78例均给予口服阿莫西林,30mg/㎏·d,分3次口服,疗程均达10d。
2 结果
患儿发病早期血常规均有白细胞及粒细胞升高,在行青霉素或口服阿莫西林治疗后复查白细胞及粒细胞均降至正常。皮疹均于治疗后3d逐渐消退,随访3个月复查尿常规无异常,治疗有效率达100%。
3 讨论
链球菌属是链球菌科的成员之一,属于革兰氏阳性细菌,呈现为圆形或者是卵圆形。其分类并没有统一的参考,按照溶血能力将链球菌分为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丙型溶血性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具有较弱的致病力,属于上呼吸道正常的寄生菌,丙型链球菌也属于正常的菌群,一般存在于口腔、鼻咽部及肠道内,一般情况下为非致病菌。而乙型链球菌则为主要的致病菌,根据其细胞壁中特异性抗原的不同进行分类,分为A-H,K-T共18个族;同时根据其表面蛋白抗原的不同又分为不同的血清类型,其中A族为主要的致病力,A族链球菌又称为化脓性链球菌。B、C、D、G族也偶致病。根据对氧需要与否分为需氧链球菌、厌氧链球菌及兼性厌氧链球菌。厌氧链球菌主要存在于口腔、肠道及阴道中。该类细菌的分型较为复杂,曾经感染过某一分型的细菌后能够产生一定的抵抗力,但对于其他分型的细菌并不产生作用,导致该类型的链球菌会发生多次感染。链球菌致病与人体的防御能力、变态反应及感染的细菌数量均有密切的关系,细菌能够有效地抵抗自然界,尤其对于其产生的毒素与酶也有密切的关系。溶血素对于红细胞有很好的溶解作用,对白细胞及血小板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同时对于细胞及细胞内溶酶体膜均有作用。对心脏、关节及肾小球等处的细胞膜可产生作用,从而引发炎症。红疹毒素由噬菌体介导产生,会导致皮肤出现红色皮疹,导致表皮组织坏死出现脱落的情况,同时也会出现致热的作用,引发各种器官的变态反应等,导致细菌对人体出现强烈的侵袭作用。
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经过呼吸道的传播而对人体造成入侵,引发的常见疾病为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等。在婴幼儿或是年老体弱群体中又会引发支气管炎或肺炎。若侵入咽部的链球菌能产生红疹毒素,或原不产生红疹毒素的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经产生红疹毒素的链球菌的噬菌体作用后,变为能产生红疹毒素者,便可引起猩红热。产生的病原体会以飞沫的途径进行传播,入侵到咽部发生局部的炎症,其病情发展较为急骤,红疹毒素进入到血流中,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表现发生。红疹毒素同时也能引发各种变态反应,一般在发病的2-4周后对心脏、肾脏造成一定的损害。
A族乙型链球菌感染后,出现变态反应引发的疾病有风湿热、急性肾炎。发病的原因是链球菌本身或是部分成分能够发生抗原作用,对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刺激而产生免疫反应物质,使得抗原作用本身与免疫物质之间发生了特异性的结合或者是相关的反应,对细菌的侵袭进行有效的清除,损害人体的组织器官,产生变态反应性疾病。由此需要我们正确做出判断,及时给予治疗,避免更多的组织器官损害[5]。
A组链球菌又名化脓性链球菌,是引起儿童猩红热的病原菌[1]。在人体中所繁殖的链球菌已知可产生20余种细胞外抗原,其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链球菌致热外毒素,即过去所标的红疹毒素,可引起病人发热及猩红热样皮疹,可分为A、B、C之类致热外毒素,机体对其中之一,例如A类外毒素产生免疫,如病人再次感染产A毒素的其他血清型链球菌时,只引起化脓性扁桃体等症状,但不再引起猩红热样皮疹,然而对B及C外毒素并无免疫力,当感染含B或C致热毒素的链球菌时,仍可再发生猩红热,但发生率并不高。这就解释了,有些孩子几年前患过猩红热,又会再次出现猩红热。
猩红热以3岁以上的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一般在冬季末和春季初发病较多,潜伏期1-7d,平均3d。发病急,临床表现为急性扁桃体发炎外,发病24h或48h内出现皮疹,一般的在耳后、颈部及胸部首先出现皮疹,随着病情的发展1d内可蔓延到全身。患者表现为面部皮肤有充血,但无皮疹出现,鼻周围无充血现象,但有“环口苍白”征,在腋下、肘部、腹股沟的皮肤皱折处有密集的皮疹,颜色为深红色,或是伴有出血点。皮疹多在1周内消退,1周后至第2周开始脱皮,躯干常呈糠疹样脱屑,严重者四肢手掌及足底可引起片样脱皮。
近年来猩红热症状趋不典型,皮疹也非常不突出,有时只表现稀疏皮疹,有的发热只表现为低热。所以就需要我们临床医师仔细鉴别区分,尽早明确诊断[6]。
近年来,在国内外均对急性链球菌的识别上有了更多的研究与发展,肾炎相关链球菌纤溶酶及链球菌致外毒素等被发现与肾小球肾炎的发病密切相关[7]。风湿热并不是直接感染了非链球菌而导致发病的,而出现咽部的感染则必然会导致风湿热的发生,在治疗风湿热的过程中需要对链球菌进行根治[8]。由此可见对链球菌感染规范化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在此研究分析的88例患儿中,都常规应用阿莫西林治疗,效果很好,所以患儿点滴配合度差,静脉应用青霉素可能不会达到足疗程,依从性差,而口服阿莫西林依从性高,疗程能够足量,疗效满意。故在临床值得推荐有效的口服药物治疗[9,10]。
综前所述,猩红热患儿以学龄儿童居多,血常规白细胞或粒细胞显著增高。个别病例皮疹不典型,因此对于小儿猩红热必要尽早诊断,尽早隔离,尽早合理用药[11]。要特别注意的是,猩红热可以再次发病,也就是患儿前几年患猩红热了,可以再次得猩红热,因为A组链球菌有多种致热外毒素,每次致病的外毒素不同。所以临床要再次确诊。这样才可以有效发现病原,尽快阻断传源途径,有效地保护了其他学龄儿童患病,做到了早期识别,早期防护,尽早治疗,有效地防治并发症出现[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