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队医院医疗区门诊疫情防控常见问题与对策

2021-01-07郭艳李延鹏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77期
关键词:诊室体温门诊

郭艳,李延鹏

(解放军第960医院泰安医疗区,山东 泰安 271000)

1 疫情防控中常见问题

1.1 预检分诊工作

(1)医院内日益恢复的就诊人数逐渐增多,每天监测体温最多达到1500余人次,门诊成为疫情防控的主战场,主要承担来院患者的首次体温测量和疫情排查[1]。自2020年1月底至2020年7月共测体温人数20万余人次,每个月测温人数3万余人次,平均每天测温人数1100余人次。

(2)门诊楼通道较多,就诊病人出入口分散,疫情筛查不能全覆盖,防控难度较大[2]。当前,医院通道分别设在急诊科、门诊部大厅及住院部3个位置,其中住院部出入口较多,包括地上和地下出入口,地形较复杂[3]。疫情期间,需要保留急诊科入口和门诊大厅入口以及住院一部一楼入口,其中急诊科入口主要作为本院工作人员和急诊病人进出通道,门诊部大厅入口主要作为来院就诊病人的主要通道,住院一部主要作为住院病人出入口。因住院部负一层楼梯口较多,来院人员无法控制,所以需要关闭住院一部负一层入口,最大限度减少入口数量,有效控制来院人员。

(3)电子体温计虽与传统水银体温计相比有一定优点,但易受外界干扰、环境温度影响,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目前,院区统一使用的型号为QY-EWQ-01的医用红外额温计。

1.2 诊区管理工作

(1)诊区内就诊病人密度较大,存在院内感染的风险。院区门诊共开设内科诊区、外科诊区、儿科诊区等16个,特别是内科诊区,每天就诊平均300余人次,涉及心内科、呼吸内科、肾病内科等共10个专科诊室,就诊人员密度大,保持有效间距不够。

(2)信息化水平不够高,在医疗楼道内部及外侧、交通线路附近张贴就医引导标识进行分诊,导致就诊病人候诊时间长,致使分诊护士在诊区秩序维持上具有一定的难度[5]。

(3)分诊人员责任心不够强,二次测量体温容易疏忽,疫情排查不够彻底,存有侥幸心理。虽然在门诊楼门口设置了预检分诊,即通过使用体温枪的形式对所有就诊患者和陪人进行体温监测,测量完毕后,每人发放一张当日“已测体温”便条,但是由于就诊患者或家属对已测体温便条保管不善丢失,到诊区就诊后无法辨别是否已测体温,另外因从住院部进入的病人和家属体温监测均是由物业保安人员进行,对于体温测量的准确性缺乏考量。

1.3 人员防护工作

(1)医护人员防护不足及防护过度现象普遍。疫情期间,院区要求全体医护人员统一戴一次性圆帽、外科口罩及手套,但部分出诊医生防护意识淡薄[6]。问题主要表现在不能按照院区要求执行,如出诊期间未戴一次性圆帽,更换口罩不及时,护目镜、鞋套等佩戴不全,特别是用戴手套的手经常触摸头发和五官;部分医护人员虽然执行了院区着装要求,但是在规范着装的基础上又加了几道防护措施,比如出现隔离衣过度使用与叠穿的现象,造成一次性物品的浪费。

(2)就诊病人思想麻痹,普遍认为疫情与自己无关,在手卫生、佩戴口罩的依从性较弱。不合要求表现为:有的病人就诊时不戴口罩,不注重手部卫生,等待就诊时不能按一米有效距离的站位进行就诊等。另外,尽管落实了“一医一患一诊室”的要求,但是有的病人不配合分诊人员的导调,诊室内仍然出现多人同时在诊室内的现象。

2 主要做法

2.1 紧跟疫情发展,实时动态完善预检内容,确保预检筛查防控效果

(1)在门诊设立预检分诊处,严格落实体温测量和扫码登记制度,对每位进入楼内的人员进行红外线体温监测,体温正常者发放“当日已测体温便条”;体温异常者不可从普通出口走,及时向当地派出所报备,登记详细信息,让其到定点医疗机构排查就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隔离监控,展开流行病学调查。

(2)制定预检分诊工作内容,实时关注疫情动态,根据发展态势,增加疫情询问范围。根据医院门诊布局设计,科学调整门诊出入口通道,加大排查力度,确保筛查效果。针对通道较多的现象,及时关闭住院部负一层的入口,及时调整病人出入口。实行医疗楼宇出入口分开设置、单向开放,分置电梯、人梯、物梯等,严格人员出入。

(3)为部队官兵开通绿色通道,在门诊设军人专用通道,对体温异常的军队伤病员,由预检分诊专人沿院外指定路线陪送至发热门诊;体温正常者在带队人员的指挥下依次进入门诊就诊。严格落实体温异常、体温正常人员无交叉诊疗原则,进一步优化诊疗路线、流程。在医院成立部队疫情联合防控工作小组,组织感染控制、心理等方面专家进行疫情防控指导。专家现场指导营区消毒、排查岗哨防控、设置隔离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等。每日了解部队疫情防控状况,提出指导意见。

2.2 增设诊区预检,持续优化诊区接诊流程,提升诊区防护安全级别

(1)在各导诊台再次测量体温,全面了解有无疫情接触史;加强首诊负责制,门诊医师再次询问患者流行病史,做到早发现、早隔离。通过层层筛查,最大限度实现对发热患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减少发热患者与人群的接触机会,进一步增强防控能力。

(2)为避免就诊人员聚集,减少交叉感染,针对运行的实际情况和疫情防控的高要求,本着功能科室与相应诊室融合、就医少走路的原则,导调就诊病人密集的诊区,适时调整诊室设置,适当分流部分就诊人员,拉大就诊座椅距离,降低就诊人员密度,为疫情防控助力。

(3)通过分诊护士宣传防控知识、诊室门上悬挂标识,将“一医一患一诊室”落到实处,并在各诊区划好“一米线”地标,加装隔离带,使就诊人员保持一定的有效距离候诊。

(4)加强保洁公司人员培训,增加消毒人员人次,对院内公共区域、电梯、走廊灯每日进行3次消杀。定时开窗通风,监督保洁人员的清洁用具是否做到一桌一换,不同区域清洁用具专用等问题,确保院内消杀工作全覆盖、零死角。

2.3 加强宣传和培训,提升医患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1)科学实施个人防护,避免防护过度和不足。倡导疫情防控工作人员的感染防护应遵循科学防控,合理、适度防护的原则,根据可能接触感染患者风险的高低选择和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这样既可以减少防护用品的消耗,又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

(2)加强院感培训,提高医护人员防护意识。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院感防控知识和个人防护技能方面的培训,强化新冠肺炎相关防控知识“全员培训,人人过关”,有力地保障零感染目标的实现。通过院感培训,不仅为医护人员建立了一道实物屏障,更是帮助他们提高防护意识,只有把防控流程和措施内化成自觉的行动,院感防控工作才能称得上整体有效。

(3)严格落实标准预防措施,降低交叉感染率。在感染防控工作当中,标准预防具有很好的作用。门诊部加大了感染防控相关规章制度、标准指南的落实力度,全面落实标准预防措施,加强防护。在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的防护应当根据接诊患者的不同,采取不同级别的防护措施。即使是非疫情期间,标准预防仍需严格落实,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实施手卫生,必要时戴手套。

3 几点思考

3.1 全员重视是疫情防控的思想基础

诸多省市连续新增确诊病例为零、企业有序复工复产、交通逐步恢复,种种情况让人们有了“防疫可以松口气”的想法,这无疑给防控工作带来更大隐患。针对当前形势,清醒认识风险隐患,对防疫工作一如既往坚持严密防控,抓好抓细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医院出入口作为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的重要“门户”,预检分诊处人员要切实担负起“守门员”的职责,从众多往来医院人员中,筛查出发热人员,最大限度减少病毒传播对大众的影响,全力以赴做好“守门人”,协助医院筑起一道严密防线。

3.2 科学规范是疫情防控的技术关键

重点加强预检分诊重点环节的管理,增加门诊预约号源的比例,强化预约诊疗,优先接诊急危重症患者,引导患者错峰就诊,减少患者的聚集。对于病情平稳、用药明确的慢性病和老年病患者延长处方时间,减少患者来院就诊的次数。同时,注重加强新冠肺炎护理相关知识和防护技能培训,培养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切实做好自身防护。

3.3 军民协同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保障

作为军队医院,我们始终把为军服务作为我们的工作重点。以《加强联勤保障部队为部队服务工作措施》为标尺,引导员工牢固树立“真心为兵、真诚服务”的工作理念,把“五个零”“六优先”作为为军服务的硬指标落实。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加强了体系部队的电话沟通与指导,同较偏远部队卫生队进行电话巡诊,尤其是官兵心理健康的管理,沟通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开通发热病人绿色通道,在病员未到达医院前,启动绿色通道机制,简化就诊流程。遇有发热的军队伤病员,由专人陪送至发热门诊进一步诊查。

3.4 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得以提升

此次疫情考验了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护理水平,更是对整个护理团队协调工作专业化、标准化、流程化与信息化的综合考验。同时提升了护理传染性疾病患者的水平,增强了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这次疫情带给护理人员最大的收获是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得到提升,护士职业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护士的成就感大大提升,将会激发更多人走上护理岗位,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终生。

猜你喜欢

诊室体温门诊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门诊支付之变
午后的诊室
哪些因素影响体温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新开的诊室
新开的诊室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