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京春教授从肝论治心系疾病的临床经验

2021-01-07辛娜张京春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19期
关键词:平肝心脉心系

辛娜,张京春

(1.海淀区西北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00;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0 引言

张京春教授,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现任首届北京中医药学会宫廷医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委员等。师从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张教授从事心血管病临床及研究工作30余年,博古通今,在从肝论治心系疾病方面造诣颇深,形成了其独特学术思想,经临床实践验证疗效甚佳。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聆听师训,获益匪浅,现将张教授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总结归纳如下:

中医心系疾病以心本脏疾病为主,常涉及及肝、肾、脾等脏腑相关病变,较之现代医学之心血管疾病包括范围更广泛。常见疾病:心悸、胸痹、不昧、头晕等中医心系范畴的病症,究其疾病发生不但与心的生理、病理特点密切相关,肝脏在心系疾病的发展演变中亦影响颇深[1-2]。张京春教授从长期临证经验中剖析总结“从肝论治”心系疾病理论,常获佳效。

1 从肝论治心系疾病理论探究

1.1 肝与心五行相关。肝与心的关系是中医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素问·玉机真藏论》云:“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提出肝与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中医五行学说中:肝属木、心属火,五行之中,木生火,木为火之母,火为木之子。在五行传变中肝、心之病理表现为 “母病及子”“子盗母气”,肝脏病变可累及心。

1.2 肝心经络相系。经络循行上看,心肝两经均经过胸胁且交于心中。“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肋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3]足少阳胆经连通心肝。更有学者研究古代不同时期对胸痹真心痛的治疗常选足三阴经穴,肝经大敦、行间、章门、太冲为治疗胸痹常用之穴[4],通过针刺肝经以治心系疾病。

1.3 肝心功能互用。心主血脉,统帅一身气血,具有推动全身气血运行的功能。肝主疏泄,且能藏血,在血液的生成、运行及储存方面与心之功能相辅相成。肝主疏泄,肝喜调达,血脉运行通畅;肝藏血,储藏血液、调节血量,利于血脉正常运行。心肝两脏相互作用,肝助心脉气血通畅,同时心脉得通,气血滋养周身,肝受濡养,肝气得畅。固有“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5]。”

1.4 肝心情志相关。心主神志,肝主疏泄。心主血、肝藏血主疏泄为气血调节之枢,故人的情志活动与心肝关系密切。心藏神,肝藏魂,而魂随神之往来,可见魂神相连,心肝联系密切。而肝体阴用阳,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血顺畅;心主神志的物质基础依赖于气血充足,气机顺畅;肝气条达,心气充沛,互相促进协助,共达精神和谐安定之效。

2 张教授在临床中常用调肝法

历代医家均有论述调肝之法[6],其中清代著名医家王旭高被后世誉为“治肝楷模”,在其代表作《西溪书屋夜话录》[7]中提出“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并总结出治肝三十法,具有极高临床指导价值的。吾师博古鉴今,结合临床辩证总结常用“心肝同治”[8]之调肝六法:疏肝法、补肝法、清肝法、平肝法、暖肝法、搜肝法,极具指导意义。

2.1 疏肝法。疏肝法是顺应、疏导肝气之法,主要适用于情志失常而至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常伴有气滞血瘀,临证常用疏肝理气法、疏肝活血法及疏肝理脾法等[9]。张教授临床疏肝之药选辛散之品,常用的中药有柴胡、川芎、郁金、香附、香橼、佛手、玫瑰花、陈皮、苏梗、青木香、醋青皮、广木香、薄荷等。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越鞠丸、四逆散、等;若肝郁犯脾,出现肝木克脾土之脾虚之证,可在疏肝药物中配伍健脾之品,方选逍遥散,兼加郁热可用加味逍遥散;若肝郁日久出现血瘀证候,可选用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疏肝活血之方。

2.2 补肝法。补肝法是指补肝之阴血、滋养肝阴液以柔肝养肝之法。主要适用肝阴不足而至心脉失养之心悸、惊悸、头晕、失眠多梦等证。张教授临床上常用补肝法之中药有阿胶、当归、白芍、川芎、生熟地、枸杞子、制首乌、柏子仁、鸡血藤、柏子仁、炙甘草、五味子、玄参等。代表方剂有一贯煎、六味地黄丸、四物汤、酸枣仁汤、人参归脾汤等。

2.3 清肝法。清肝法是泄肝中之热,清肝胆之湿热。主要包括清肝泻火法、清肝利湿法、清肝凉血法等[10],适用于肝火炽盛证、肝经湿热证及肝热出血证。用药多选寒凉之品以清肝经之热邪和湿邪,张教授常用的药物有龙胆、川楝子、黄芩、菊花、栀子、夏枯草等。代表方剂有龙胆泻肝汤、丹栀逍遥散等。

2.4 平肝法。平肝法是指使调和肝之气血阴阳,使肝体得疏、肝用得健、气血调和[11]。主要适用于治疗肝之阴血亏虚而致肝阳浮越而上亢之症,主要治法有平肝潜阳法、滋阴平肝法、镇肝息风法等。因此平肝法用药多矿石、介类之类,张教授常用平肝的中药有磁石、天麻、钩藤、石决明、牡蛎、龙骨、龙齿、代赭石等。其中代表方剂有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羚角钩藤汤等。

2.5 暖肝法。暖肝法是指寒凝肝脉,使气血凝泣、肝脉拘紧而至寒凝血瘀,张教授临床常用之品有小茴香、干姜、橘核、荔枝核、乌药、吴茱萸、肉桂、蜀椒等。代表方剂有暖肝煎、天台乌药散、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等。

2.6 搜肝法。搜肝法,肝五行属木,中医理论认为风木之藏,与风气相通,素问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中医基础理论),搜肝法指搜肝经之风邪,适用于风邪流窜经络,经久不愈,而出现口眼歪斜,肢体活动不利,麻木疼痛抽搐等症状;风邪致病善行而数变,表现为变换无常,突发突止,与心悸、眩晕等发病特点相似,在应用中主要为搜风活血通络法。虫类药物性善走窜,搜剔经络之功颇佳,故常临床常以虫类药为主入经络搜剔风邪。张教授常用的药物主要有全蝎、地龙、土鳖虫、蜈蚣、僵蚕等。

此上从肝论治之法为张教授临床治疗心系疾病常用辨证论治之法,间或二法共用,随症治之。

3 从肝论治心系疾病在临床中的应用

心系疾病临床常见胸痹、心悸、眩晕、不寐等与中医心系相关的疾病,与现代西医学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失眠等疾病症状表现相符,以下列举张老师以从肝论治理论思想为依据辨证剖析心系疾病。

3.1 “从肝论治”理论在冠心病治疗方面的应用。在传统中医学理论中并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名,但总结冠心病临床特点发现与中医“胸痹”“脉痹”“血痹”等病名相互对应。在《杂病源流犀烛》[12]中有云:“胸者,肝之分,肺、心、脾、肝、胆、肾、心包七经脉俱至胸,然诸经虽能令胸满气短,而不能使之痛,惟肝独令胸痛”提出胸痛治肝的思想。从肝论治角度来看,其病因病机多为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失调,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而影响水液代谢,水停化痰,血滞成瘀,痰瘀等产物蓄积,痹阻心脉,而致胸痹的发生。此外老师认为,精神情志失常,气机逆乱,使血脉受损,心脉痹阻,发为胸痹[13]。在临床治疗方面多以活血化瘀法、温通法、化痰法、益气养阴法等常用治法。张老师在对冠心病的诊治过程中,除着重调养气血、清肃痰湿瘀浊、通利心脉、宽胸通痹外,根据辨证分析还在治疗中适当调畅情志、调顺气机、清肝利胆,通过整理老师有效方剂分析,常用药物如:川芎、柴胡、白芍、茯苓、延胡索、酸枣仁、枳壳、黄芪等,常用方剂:四逆散、瓜蒌薤半夏汤、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汤、逍遥散等方剂,同时老师吸取经方、时方用药规律结合临床实践自拟疏肝宁心汤屡获佳效。

3.2 “从肝论治”理论在心律失常治疗方面的应用。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所致的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包括室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为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单独出现也可伴随其他疾病一同出现。在中医理论中,常将心律失归属于“心悸”、“怔忡”等疾病范畴[14],发病时心中悸动、惊惕不安、不能自主甚则昏厥等。中医理论认为心悸是由于阴阳气血亏虚,或痰浊瘀血内阻心脉,而导致心失濡养、心脉不畅、心神不宁、心不能行其正常职能而发悸动。

《灵枢·厥病》篇首先提出肝心痛:“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仲景《伤寒论》”少阴病,或悸……四逆散主之”以疏肝法治疗心悸;更有《明医杂著·医论》“凡心脏得病,必先调其肝肾二脏,肾者心之鬼,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此心病先求于肝,清其源也”之说。张教授认为从肝论治角度,精神情志不顺遂,七情太过或不及,肝气不舒,气机疏泄不畅达,而形成气机郁结,影响心气功能而发生悸动不安。张教授治疗心悸常用中药有甘松、煅牡蛎、延胡索、酸枣仁、白芍、炙甘草、桂枝、麦冬、仙鹤草、天麻、党参、煅龙骨、全蝎、炒蒺藜等。常用方剂四逆散、调肝益气定悸方、炙甘草汤、酸枣仁汤等。其中调肝益气定悸方为张教授根据从肝论治心系疾病思想,结合临床经验自拟创新方,该方中甘松、延胡索,疏肝理气;白蒺藜平肝解郁;酸枣仁、煅牡蛎,养肝安神;麦冬、白芍,柔肝滋阴;炙甘草、党参、仙鹤草,益气补虚。全方疏肝、平肝、养肝、柔肝并用,集中体现张教授思想精髓。

3.3 “从肝论治”理论在高血压治疗方面的应用。高血压是现代医学的病名,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没有高血压病相关的论述,但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多处记载关于高血压的症状、病因病机、转归及并发症等的论述,就目前的中医发展来说,多数的学者将高血压病纳入中医的“眩晕”“头痛”“脉胀”“风眩”的范畴[15]。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由此可见,古代医家已经认识到肝脏是眩晕的病位所在。中医藏象理论认为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主升主动。肝主疏泄,依赖肾精充养,素体阳盛,肝阳偏亢,日久化火生风,风升阳动,上扰清窍,则发眩晕。

长期忧郁恼怒,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阴暗耗,阴虚阳亢,风升阳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日久,不但耗伤肝阴,亦可损及肾水。水不涵木,阳亢于上而发眩晕。

张老师从肝论治高血压侧重平肝、疏肝、清肝之法,采用补肾清肝活血之法,兼顾对心、脑、肾等靶器官的保护,常用特色方:补肾清肝方加减。另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龙胆泻肝汤、杞菊地黄汤等亦常用之。

4 病案举隅

病人,女,27岁,2018年6月28日初诊,诉半年来出现心慌、胸闷、气短症状,工作压力时易发作、加重,平时性情急躁,口干、喜冷饮,纳眠可,大便溏稀,每日一次,舌尖红、苔白,舌下有淤洛,脉沉弦。于阜外医院诊断“心律失常”,拒绝服用西药治疗,特前来门诊服中药治疗。既往经间期出血,未治疗。辅助检查:(2018年6月11阜外医院)Holter:窦性心律,频发室早,部分呈二、三联律,部分呈间位性,偶发房早。刻下症见:心慌、胸闷半年,与情绪有关,素日平时性情急躁,口干、喜冷饮,稍怕热,体力不佳,偶有气短,纳眠可,大便溏稀,每日一次,舌尖红、苔白,舌下有淤洛,脉沉弦。处方:炙甘草15 g,太子参15 g,桂枝6 g,生地12 g,甘松15 g,延胡索15 g,煅牡蛎15 g,酸枣仁20 g,麦冬10 g,天麻15 g,当归12,川芎15 g,柴胡10 g,白芍15 g,枳壳10 g,牡丹皮15 g。

14剂,早晚分服,嘱其少饮咖啡、茶等含兴奋性成分的饮食。7月11日二诊,述心慌症状好转,平日发作频率减少,唯紧张时仍有发作,体力较前好转,月经期血块较前减少,近日偶有呕吐,无反酸,纳眠可,大便仍不成型,小便可。舌暗红,苔白,脉弦滑数。上方去太子参,加清半夏10 g,生姜6 g,党参15 g,炒白术20 g,山药15 g,减酸枣仁10 g,牡丹皮10 g余药不变。14剂。8月2日三诊,述不适症状明显减轻,偶有心悸发作,无反酸、纳可,多梦,大便偏稀,小便可。舌暗红,苔白,脉弦。Holter(2018年7月30日):窦性心律,偶发室早。上方取去生姜,酸枣仁20 g,芡实30 g,山药20 g,余药不变,14剂。

按:该患者明确诊断为心律失常,频发房早,经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来诊,结合其症状表现及舌苔脉象辨证为气阴两虚兼有气滞之心悸。处方四逆散疏肝理气、炙甘草汤益气滋阴,使气血阴阳调和,心悸得止。该医案患者心律失常发作与情绪相关,紧张时易发作,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心脉瘀阻、心失所养发为心悸,老师用药以疏肝理气为着手点,选方四逆散以疏肝解郁,结合其他症状佐以益气、养阴、温阳复脉之品,效果颇佳。

猜你喜欢

平肝心脉心系
钩藤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心脉隆注射液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及经济学评价
企业分拆上市的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
——以心脉医疗为例
菊花
童心向党 心系祖国
复方心脉佳对巨噬细胞炎症相关因子caspase-1和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心系“国之大者”
了解社会底层心态为精准扶贫把“心脉”
茵胆平肝胶囊致急性腹泻1例
心系青少年交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