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病人PICC 相关性血栓风险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分析
2021-01-07黄惠燕
黄惠燕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 肿瘤科,广西 桂东 543000)
0 引言
本次研究对PICC置管的必要性及意义进行探讨,以此引出PICC置管相关性血栓防控的重要性,再结合国内对PICC危险因素的研究报道,探讨PICC置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报道如下。
1 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意义
1.1 选择PICC置管的原因。由于受到老龄人数增长,社会生活压力增大,不规律的作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近年来恶性肿瘤发生率呈现增长的趋势[1]。恶性肿瘤目前尚难以治愈,常规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治疗、化疗、放疗等,对癌细胞的扩散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有一定意义。但在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中,由于长期需要使用静脉进行补液、给药、营养支持等,因而比避免长期重复穿刺,选择PICC置管是治疗的必然选择。
1.2 PICC置管后相关并发症。PICC置管后使用时间长,比极大减少穿刺的次数,减少穿刺对患者身心的伤害,但PICC并非完美无效,在临床应用中PICC置管后也暴露出许多问题[2]。如PICC置管后导致的相关性并发症,其中血栓、感染、穿刺位置皮肤受损等较为常见,并发症的出现不仅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伤,还会影响患者的治疗。当血栓形成后轻则影响到患者静脉通道的使用,重则加重患者病情,增加患者的治疗棘手程度。因此在PICC置管后预防血栓形成是患者治疗护理中的工作重点。
1.3 PICC预防护理工作难点。有学者对恶性肿瘤PICC置管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PICC置管后诱发血栓的原因复杂,相关因素较多,继而导致PICC置管患者的防控治疗与护理活动难以开展,且防控效果不佳,患者依然有较高的血栓风险,对恶性肿瘤的持续治疗造成较大影响,致患者肿瘤增殖、转移控制效果不佳[3]。
2 PICC置管后相关性血栓风险的危险因素研究
基于PICC置管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必要性,同时目前现有的治疗护理对策在PICC相关性血栓防控中取得的效果不佳,因此为提高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干预效果,对导致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雷舒[4]等的研究中对120例胃癌患者PICC置管后的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进行探究,研究结果显示血栓的发生率为20.83%(25/120),处于较高水平,对患者的治疗活动已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顾分析结果显示病例分型为腺癌、临床分期III-IV期、置管前D-D指标水平>0.5 mg/L是导致胃癌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华荣誉[5]等的研究中对1137例头颈部肿瘤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3.6%(41/1137),由于肿瘤位置的影响,血栓发生率相较于胃癌患者更低。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有PICC置管史、送管次数多是导致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和艳[6]等的研究中对神经外科ICU收治的132例行PICC置管患者进行研究,结果PICC置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8.33%(11/132),另外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感染是导致神经外科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对以上报道进行分析,可明确导致患者出现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较多,有病例分型为腺癌、临床分期III-IV期、置管前D-D指标水平>0.5 mg/L、年龄大、有PICC置管史、送管次数多及感染等。为继续探究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笔者还通过循证研究的方式对其他学者的研究报道进行总结,在张美君[7]等的研究中,认为高龄、临床病理分期、未使用抗凝药物、置管次数多、传统穿刺、贵要静脉穿刺、有血栓形成史是导致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风险因素。有上述报道可知,影响PICC置管后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较多,因此在今后的治疗、护理干预中,可使用上述危险因素对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行预估,如患者评定结果显示血栓形成风险大,可予以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以此降低血栓的风险,保障患者的健康。
2.2 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研究的作用。李钱玲[8]等的研究中,应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结合患者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评估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风险,结果患者的临床结果显示,随Caprini评分增加,符合的高危因素越多,患者血栓发生率也与此上升。这一研究证实通过危险因素制定评估模型,对于预测患者血栓形成的倾向或风险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黎建云[9]等研究中对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再以研究结果评定患者是否需要应用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还包括低分子肝素钠、低分子肝素钙,其具有较好的抗凝效果)抗凝治疗,评定需要多大剂量的低分子肝素,从而降低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
姚婷婷[10]等的报道称,通过对肿瘤化疗PICC置管患者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进行探究,可基于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如何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继而降低血栓形成。
对以上报道进行分析可知,探究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可将其用于患者血栓的防控中,从而使血栓的防控干预效果提升,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3 基于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的护理对策
田文玲[11]的研究中为预防血栓形成,对82例恶性肿瘤PICC置管患者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发现应用基于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的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A)理论于患者的日常护理中,可显著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其中应用FMA理论的观察组患者血栓在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P<0.05),提示通过将危险因素评估结合FMA理论应用于患者的护理中,可降低血栓发生率。
张硕[12]等的研究中,则应用奥瑞姆自护理论于患者的日常护理中以此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奥瑞姆自护理论强调通过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有意识的规避、干预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达到降低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而奥瑞姆自护理论的有效实施在离不开危险因素分析,只有明确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才能帮助患者意识到自身发生血栓的风险,也才能够依据危险因素对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行评估,才能获得理想的护理干预结果。
马静[13]等的研究报道中指出,对14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实施基于信息-知识-信念-行为的护理干预模式,对该研究进行剖析可发现研究中应用的护理对策以预见性护理为主,而预见性护理的开展则离不开对患者血栓等并发症的有效评估,离不开危险因素分析的研究结果。
因此我们认为依据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因素探讨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依据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预见性等护理对策,能够有效地预防血栓的发生,降低血栓形成给肿瘤患者造成的痛苦,一定程度上提升相关患者的常规治疗效果。
4 结论
导致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出现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较多,为防控血栓形成,可通过危险因素评估,确认患者血栓风险后施以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法,以此降低血栓形成风险,保障患者治疗活动的有序开展。对相关研究报道进行探讨,也明确了在此类患者的护理中应用危险因素分析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其本身发生血栓的风险不一致,部分类型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发生率可达20%,而一些类型的血栓发生率不足5%,因此在护理干预中,还可依据恶性肿瘤本身对血栓形成的影响而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这也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