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研究的哲学反思

2021-01-07于泉蛟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哲学初心现实

于泉蛟

时值建党百年之际,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从各个角度予以解读,解读范围之广、研究力度之深、成果之丰富,可谓百花齐放、蔚为大观。但是,掩卷沉思,或许我们更应该思考究竟应该如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百周年?即到底我们应该怎样解读、探究和总结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究竟怎样去深思这一百年来的经验和教训?以及最终如何继往开来、返本开新,为中国共产党未来的持续和永恒发展提供有效支撑?这些带有根源性、重大性、终极性的问题,应该进入到一个更高层次、更深程度的理性思考。对此,积极借鉴哲学反思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共产党的原初承诺、现实问题、未来发展进行哲学反思意义的理性自觉和深远前瞻,能够更加深入和有效地支撑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研究。

一、反思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原初承诺

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研究,可值得研究的素材、内容、要点非常之多,任何一个角度、任何一个阶段、任何一个细节都可以成为研究的主题,而且研究的范围越宽广、研究的视角越多维,越能体现出研究得全面而深刻。但是,这么繁杂多样的研究,也会造成研究的泛泛和无序,即总要有一个最根本、最实质、最终极的研究,即一定是万物归一、杂多统一,总要有一个最实质的内核框定和统摄着各个方面的研究,同时也需要一个最原初的起点去支撑各个方面以及未来的持续研究。这种研究方法,从西方哲学反思的传统思维来看,就是对“原因”“质料”“始基”的不懈探究,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解,就是有“一个东西,如果一切存在物都由它构成,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都复归于它(实体常住不变而只是变换它的性状),在他们看来,那就是存在物的原素和始基”[1]4,事物之所以存在和发展,始终会受制于这个始基;而按照中国传统哲学反思的思维理路,则可以将其归结为“元”问题,“道”“气”“无”“理”“心”“太极”等“根本的体”,正所谓“元犹原也”“元者为万物之本”(《春秋繁露》·重政),“元”构成了事物先天的基质。所以,无论中西,哲学反思的思维逻辑总是要不懈地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进行探究,探究事物最初始的原因、起点、前提、基础,这些带有原初本体性的因素不仅是最初的肇始和开端,而且还犹如先天的基因,会始终伴随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那么,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百年来,从弱小到强大,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究竟是什么原因、始基、起点等基质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最初始的基因呢?在笔者看来,答案一定是多维的,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精神,在革命战争中的奋战和在和平建设时期的努力,奋斗精神支撑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征程;可将其归结为党的正确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理论成果,正是在这些正确指导思想下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伟大成就;可将其归结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或者说是中国共产党正确、有效遵循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是中国社会独特的近现代国情孕育产生并壮大了中国共产党;可将其归结为前苏联的影响,是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同时苏联共产党支持了中国成立共产主义小组,之后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使得中国共产党形成和壮大;还可以归结为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国独特的思想精神传统,这些本土性的优秀因素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发展的重要渊源,等等。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因素都是有道理的,也确实都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发展的各种要件,不可或缺,都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是,在所有的要素之中,我们总要探究一个最根源、最初始、最本原的因素,是它构成了一个最初始的逻辑,且永不更改,始终坚持,成为中国共产党最先天的基因,显然,这不能将其归结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也不能随意将其归结为某一方面的具体性因素,而应该将其归结到带有渊源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最原初的承诺。这个承诺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正是这个初心和使命,促使着中国共产党持之以恒地奋斗、去探索中国社会的矛盾和发展规律、去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去吸收来自中外优秀的思想文化,没有中国共产党创立伊始的初心和使命,就不会带来中国共产党一系列的探索,也不会支撑中国共产党这一百年来对各种艰难和困苦的攻克。这个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镌刻在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胎记里的基因,永远流淌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热血里,成为中国共产党历久弥坚、始终如一的原初本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总结的那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2]2。

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历史最原初的承诺、最起始的支点、最深厚的历史渊源。无论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这一百年,还是中国共产党未来的存在和发展,初心和使命都是不变的,不但不变,而且会更加坚定、更加深刻,成为中国共产党永续存在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研究,要始终围绕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这是研究的实质和核心,统摄和规约着各方面的研究,任何偏离中国共产党原初承诺的研究都是对党史的误读,而任何有意诋毁中国共产党原初承诺的研究,都将经不起历史的考验,对中国共产党原初承诺的深入研究,将更加有力支撑建党一百年研究的实际效果。

二、反思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现实关照

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研究,总结以往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探索历史的原初起点和承诺,目的则是应照现实,对现实我们正在发生、正在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很显然,不回归现实的研究,一定是空洞和无效的研究,虽然我们强调“论从史出”,需要历史的支撑,但有时候也可能会造成无意的历史惯性思维,不经意间就走向了过往,甚或总是“活在历史的迷雾”中而无法自拔,总是沉陷在历史的纷纷扰扰之中而无所适从。这是沉重的历史包袱,是历史惯性的研究思维。无疑,这种研究思维在许多古老而又曾经辉煌的国度里非常常见,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心酸和无奈。但是,历史总是前行的,历史不仅是过往,其实它还是现实,不包含现实的历史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不走向现实的历史必定是空洞的历史。我们回顾以往历史的最终目的,是要反观现实,为现实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经验的支撑。所以,我们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不是全部思维都指向过往,不是停留在历史的某些事实之中,而是要以现实的问题为核心,围绕现实去研究历史。

哲学反思的思维逻辑是“通晓思维的历史”,但这种通晓最终的归宿则是现实,一方面哲学反思历史,另一方面则是塑造崭新的时代精神,正所谓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个时代精神的精华一定是对当下最新时代的最及时的反映,即哲学的反思不仅是通过深度的反思以塑造历史长河中某一时代的时代精神,而且还要对所塑造的特定时代的时代精神进行进一步地反思,乃至批判,以形成更为崭新的时代精神。哲学正是在不断反思和不断塑造时代精神的过程中,展现着自己反思的特性。所以,“真正的哲学,它以自己提出的新问题、新的提问方式以及对新问题的新的求索,批判性地反思人类生活的时代意义,理论性地表征人类生活的矛盾与困惑、理想与选择,从而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3]142。基于哲学这种反思的思维逻辑,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研究,也绝不仅仅是面向过往,而是在面向过往的基础上,形成对当下的真正地反思和追问,使党真正成为对现实问题破解的坚强领导者,真正带来具体而又现实的重大成就。

中国社会当下的现实,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不仅有着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一个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努力和奋斗的精神,展现着中国自近代以来从来没有过的生机和活力。可以肯定的是,发展、成就、振兴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是不可动摇的对现实最真实的写照。但是,哲学反思的研究思维理路,总是要在现实中提出问题,总是有一种居安思危的特质和敏感,犹如黑格尔所形容的哲学是“密涅瓦的猫头鹰”,它不是在旭日东升的时候在蓝天里翱翔,而是在薄暮降临的时候才悄然起飞。这意味着哲学对现实问题反思的思维,是深沉的和理性的,它绝不搞什么“轰动效应”,也不会有意“大张旗鼓”,而是在喧嚣和吵闹之后,默默地沉思,深度探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问题和不足,总是要给未来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正如黑格尔所言:人的“精神一旦为这些空疏浅薄的意见所占据,理性便不能追寻它自身的目的,因而没有活动的余地”[4]32。以哲学反思的思维逻辑,在伟大成就中看到现实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在主流中看到支流,居安思危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研究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在充分肯定以往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之后,就非常鲜明地指出:“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2]9,并且详细列举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质量、实体经济、创新能力、脱贫攻坚、生态环境保护、民生领域、城乡区域、收入差距、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并指出“这些问题,必须着力加以解决”[2]9。这就是说,我国社会发展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这是毋庸置疑的,是主流,而且特别值得肯定和大力宣传。但是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应该有一个哲学反思的理性自觉,要深刻地认识到,在目前已经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要想取得一个更高更充分的发展,要想实现社会的转型和升级,它往往比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快速发展,要更加困难得多,需要整个社会的有机协调,需要党和政府更加有力科学的治理,同时更需要各个市场主体长时间的积累,以及科研机构大量而基础的研究,等等。所有这些要是处理不好,乃至在某一个环节上处理不当,都会带来一连串的负面效应,甚至会出现某种发展的停滞和徘徊。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快速发展基础上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会更加艰难,挑战会更加巨大,所以党中央及时调整了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转变成为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注和解决。中国社会当前的发展,不仅不能降速,而且还要开足马力,只能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和更具复杂性和系统性的解决办法,需要我们进行哲学的理性自觉和深度反思。

所以,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研究,是要在这一百年的节点上,不仅回顾历史,而且要对现实问题作一个更加深度的哲学反思,这是一种辩证的否定之否定的反思思维,不仅要看到伟大的成就、发展的主流,而且要看到艰难曲折和诸多问题,尤其是一些隐匿的重大问题,只有时刻警醒、始终沉着,正视眼前的困难和挑战,并且有效破解之,这才是对建党一百年历史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而不是停留在历史的“功劳簿”上。

三、反思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未来指向

其实,历史也不仅仅是过往和现实,它也包括未来,未来是以往和现实的延伸,且未来一定会转化为现实和过往,成为整个历史的一部分。进一步说,回顾历史、关照现实,哲学反思的研究方法,其最终极的价值和意义则是启迪未来、指向未来。未来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且未来毕竟还没有发生,我们甚至只能憧憬和畅想未来,但很难精准地预测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描述的,当前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政党都不敢具体而详实地描述未来具体的发展样态,都未能做出细节性的承诺。但是,未来终将会到来,未来总要变为现实,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是人类前行的重要精神动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历史的征程中,无论遇到什么难题,甚至遇到需要舍弃自己宝贵生命的时刻,都始终坚贞不屈、孜孜以求,永不懈怠。这就是对未来的终极向往,充满了价值和意义的求索。我们说返本一定是为了开新,读史一定是为了将来,不面向未来的研究一定是缺乏生机和消沉的研究。所以,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研究,其实更重要的是启迪和面向未来。一个向往未来的政党,会永葆生机,一个追求未来的民族,会伟大复兴,哲学反思的思维逻辑恰恰为返本开新、面向未来提供了最佳意义上的理论诠释和思维支撑。

哲学反思的思维逻辑往往是“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4]38,即它要使人类的思想永远处于思想之中,永不懈怠,这种对思想的再思想从来不承认有什么固有的结论,也从来不崇尚硬性的规范和教条,它始终都要求以一种洞察、审慎和批判的眼光去敏锐地观察一切,批判一切,尤其是揭示事物何以持续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前提和隐匿基础。所以在哲学本身历史发展的历程中,哲学总是呈现为内部“厮杀战场”的局面,以及“花蕾、花朵和果实”不断地否定和更迭,这也造就了没有什么固定形态的哲学样式,有的只是哲学永恒的反思和批判,正是在这种不断地反思和批判的思维逻辑中,展现着哲学对未来永不停息地求索。对此有学者总结道:“哲学作为人类文化的最核心的部分拥有巨大的精神力量:一方面,通过对某种确定性的追求,哲学能构建成严谨的思想体系,对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哲学有能通过批判、怀疑和反思的方式,使以前建构起来的、已经统治人类思想很久的哲学体系乃至整个文化传统处于解体之中”[5]41。所以,哲学总是有着一种面向未来和发展的指向,总是在反思、批判和消解着以往的传统,而终极的目的则是在不断追问、探究和否定事物存在的前提,进而为事物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为事物的前行奠定更加坚实的前提和基础。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哲学辩证的思维逻辑,即总是“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6]94。所以,哲学以其慎思明辨的理性,不断反思和批判的思维逻辑,启迪和憧憬着未来,为人们提供面向远方的灯塔,使人们高举远慕的心态,实现对价值和意义的求索。

基于此,我们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透过中国共产党这一百年历史征程的反思,以及对我国现实问题的理性自觉,目的是为了更加促使我们朝向未来。中国社会的未来就是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华民族要真正站起来、强起来和富起来,要真正意义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包含着丰富而具体的内容,这些丰富和具体的内容都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而且更为重要的,中国梦本身的提法,深刻体现了朝向未来的思维逻辑和价值取向。即梦本身是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是一种对未来的终极向往,是人们思考到底应该去做什么,到底应该去追求什么的意义思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总结的那样:“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7]49。正是有了中国梦的指引,中华民族正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奋勇开拓美好的未来。

所以,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研究,采用哲学反思的研究方法,最终极的目的是导引未来、指向未来。对此,我们可以积极借鉴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对未来不懈求索的理论品格:即要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人类彻底的解放、实现人类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以及最终达到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和信念。无论这个理想和信念有多么遥远,但它是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心中最崇高、最神圣的追求。共产主义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并不是一个最终的终点,也不是什么固定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本身是一个不断追求、不断发展、不断跃迁的奋斗历程。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思,更在于导引人们以一个实践、努力、奋斗的姿态,始终不渝地追求,这种不断追求所体现出来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最好诠释。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8]504。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研究,最终的目的是彰显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面向未来的研究,才是具有最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研究,才能更加支撑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研究的导向。

总之,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研究,不仅是研究百年历史征程的具体内容,更在于以一种什么方式和什么方法去研究。积极采用哲学反思的思维逻辑,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原初承诺、现实问题、未来发展进行深度的反思和理性的建构,才能赋予当前党史研究的良好效果。

猜你喜欢

哲学初心现实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永远的初心
菱的哲学
漫画:现实背后(下)
论“不忘初心”
小包哲学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