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史”教育:东北抗联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耦合研究
2021-01-07蒋泽枫吕增艳
蒋泽枫,吕增艳
东北抗联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在十四年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斗争中形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东北抗联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一样,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牢记伟大东北抗联精神、学习伟大东北抗联精神、弘扬伟大东北抗联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励和鼓舞大学生发愤图强、奋发有为的应有选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东北抗联精神的耦合视角出发,加强新时代高校“四史”教育,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塑造大学生艰苦奋斗的品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精神风貌,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东北抗联精神研究现状
对东北抗联精神的科学凝练一直是东北抗联史研究关注的重要方面。目前对东北抗联精神研究的现有成果,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东北抗联的史实记述。影响较大的有《东北抗日游击日记》(周保中,1991),《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1991),《杨靖宇全传(上、中、下)》(卓昕,2005),《东北抗日联军抗战纪实》(王晓辉,2005),《民族魂:东北抗联》(庄严,2014年),《我的抗联岁月——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口述史》(2016),这些史料再现了东北抗联艰苦的斗争历程和伟大的革命影响。二是以东北抗联精神为选题开展学术研究的成果。以《再论东北抗联精神——抗战胜利70年后的评述》(刘信君,2015)为代表,概括出东北抗联精神的“矢志不渝、忠贞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休戚与共、团结战斗的国际主义精神”四条基本内容。《东北抗联精神的深刻内涵》(关捷,2015)、《关于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基础和深刻内涵》(姜廷玉,2015)、《历久弥新的东北抗联精神》(张洪兴,2016)、《东北抗联精神的理论内涵》(薛金艳,2016)等文章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东北抗联精神进行内涵凝练。三是关涉东北抗联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融合研究。《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路径》(陈松友、吕路军,2016)、《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意义》(陈驰,2020)论述了东北抗联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的必要性、具体结合的实施路径等问题,可以为研究提供重要借鉴,但整体分析偏于表面化,缺少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整体架构。《论东北抗联遗址遗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陈松友,2019)、《“大思政”格局下东北抗联红色教育基地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作用分析》(魏连栋,2020)等论述,从特定角度探讨了东北抗联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方式,整体性不足。2021 年6 月8 日,中共吉林省委召开庆祝建党100 周年新闻发布会,进一步对东北抗联精神和杨靖宇精神的内涵表述进行了科学凝练。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穆占一主任发布了东北抗联精神内涵的新阐释,反映了目前对东北抗联精神研究的最新进展。
二、东北抗联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
在十四年的抗日浴血奋战中,孕育了以“救亡图存、忠贞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执着、矢志不渝的共产主义信念;爬冰卧雪、向死而战的英雄主义精神;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首创首行、独立自主的开拓创新精神;休戚与共、团结御辱的国际主义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东北抗联精神[1]。高校要紧紧围绕“弘扬东北抗联精神铸魂育人”这条主线,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造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格局,努力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东北抗联名片”。
(一)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也是一个常新话题。高校通过各类思政课、学校二级学院等相关学生单位开展多种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践行理性的爱国主义行为。但受国际外部环境的影响,仍有部分大学生对“四史”,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没有足够深入地学习和了解。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和实践参与度偏低,情理合一、知行合一表现力不足。民族认同感弱化,部分大学生思想存在严重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和国人的爱国情感。爱国主义精神是支撑东北抗联将士爬冰卧雪,浴血奋战的核心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东北抗联精神是当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教材。随着战争硝烟的远去,人们对战争的记忆在逐渐消减,但是我们这种爱国的情怀却不能消减。了解东北抗联历史,弘扬东北抗联将士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开展和爱国主义教育浓厚氛围的形成。尽管爱国主义的表达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不同方式内容,但时代骄子们仍然可以从八十多年前的东北抗联将士身上感受那种强烈的爱国激情,在思想上能够引发强烈的、划时代的隔空共鸣。
(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树立大学生正确理想信念
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话题关乎国家前途和未来。今天,大学生对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是坚定的。但是在总体上也呈现出理想信念教育缺乏应有的深度与温度;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理想信念教育方法单一,脱离大学生生活实际三个方面的问题[2]。从个体角度来看,主要表现为追求生活理想但个人化务实化倾向明显,“个人梦”与“中国梦”相脱离等突出矛盾问题。因此,弘扬东北抗联那种坚守理想信念的优秀精神品质,是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需要和有效载体。东北抗联将士在与党中央彻底断了联系之后孤悬敌后、浴血奋战,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坚持抗战必胜的理想信念不动摇,以自己前赴后继的实践行动,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东北抗联将士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是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非常有借鉴意义的例证。
(三)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塑造大学生艰苦奋斗品质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我们党的一大优良传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3]。大学生是未来生力军,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生存。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90 后、00 后群体从小生活条件优越,对艰苦奋斗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思想上没有真正领会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直接导致很多大学生即便确定了理想目标,却不为之努力奋斗;安于现状,缺乏吃苦耐劳的进取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奋斗状态;日常生活中追求享受,铺张浪费,没有勤俭节约意识。因此,弘扬东北抗联将士的艰苦奋斗精神对当代大学生仍然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东北抗联历史的介绍,让广大学生了解东北抗联将士面对日寇侵略,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奋勇反抗精神,领会东北抗联将士在孤悬敌后的恶劣环境下展现出的艰苦奋斗精神,这是新时代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
(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改革关乎国运,创新决胜未来。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4]。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向广大学生传授各类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的主要功能被学生简单定位于是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塑造完美人格和促进自我身心健康的神圣场所,并以此在社会上谋求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而对创新创业等领域,则关注得相对较少。随着近年来国家颁布的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以及对创新创业工作的具体要求和指导,各高校都开设了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活动,目的就是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意识。上述工作的开展使得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创新创业意识有了显著地增强,高校通过孵化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涌现出了不少创业大学生明星,但依然存在如缺少行业创新精神,缺少吃苦耐劳的创业意识等方面的严重不足。可以说,东北抗联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很好的坚持不断创新的强有力证明。东北抗联由最初抗日游击队的几百人,发展到十一个军的三万余人。在此期间,如何在敌强我弱情况下开展对日伪军的军事斗争?如何瓦解敌人的各种破坏活动?如何开展自己根据地的建设?如何处理同苏联、朝鲜等国家的关系?这些问题的处理和解决都需要东北抗联的优秀指战员们以不断地创新工作给予强有力的答案,使得东北抗联最终能够迎接抗战胜利的最后曙光。在工作的创新精神方面,东北抗联发展历程中所体现的这种创新精神能够引发大学生的思想共鸣,是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借鉴的。大学生可以从中汲取创业创新的力量,感悟创业的艰辛,懂得坚持的可贵。
(五)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培养大学生团结合作意识
团队合作意识,有助于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亲和力,有利于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推动团队运作和发展。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所体现出的团队合作意识是我们在社会工作中得以安身立命必备的重要素养和能力。大学生群体的团队合作意识的树立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90后、0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这个年轻群体个性较强,在行为方式的选择上往往以个人为中心,我行我素情况较为突出,过分追求个体的个性化和独立化。对于团队行动以及团队力量的重要性认知和实践不足。而目前大学生群体中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主要有两个途径,其中大多是建立在共同爱好与兴趣基础上的,如各类文体娱乐活动,自由性较强。另外还有一部分是在学校师生之间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学生社团当中形成。这样的团队精神的培养途径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与社会企业要求大学生的实用性团队精神有一定差距,这就会导致初步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会在工作中出现一定程度的阻力和麻烦。学习和弘扬东北抗联将士的团结协作精神,就是要让广大学生意识到其团结合作的方式方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进而增强当代大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为其增添适应社会需求的筹码[5]。
三、东北抗联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积累的经验能够为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经验。因此,要倡导协同育人、注重整体联动,从学校管理育人、课堂教学育人、科学研究育人、校园文化活动育人、社会实践活动育人五个维度实施“五位一体”的实践模式,从而将东北抗联精神全方位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学校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和实效性。
(一)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管理工作
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学校自上而下的工作。
1.加强高校对此项工作的领导与统筹规划
高校党政部门、学生思政工作职能单位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有高站位、科学谋划和协同管理育人意识。要严格落实思政教育工作的党委负责制,建立由学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将此项工作与其他思想政治工作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
2.狠抓贯彻落实
要认真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学校各部门、各院(系)思想政治工作职责明确,做到有思路、有制度、有落实、有成效。要求学校自上而下开展东北抗联精神的学习活动,准确把握东北抗联精神的深刻内涵,明确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用东北抗联精神武装自己,找到东北抗联精神与自身职责工作的契合点,从而才能更好地将东北抗联精神落实到自上而下的思政工作措施之中。
3.强化监督考核
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工作成效作为年末考核党政工作的一项指标观测点。
(二)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课堂教学工作
东北抗联精神要融入思政课教学活动之中,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除此之外还要深层次地、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专业课当中,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
1.明确思政课在传播东北抗联精神中的主课堂、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思政课具有理论性、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的显著特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和主阵地。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开设的思政课包括五门主干课程,以及一些选修课程等。这些课程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因此首先要明确发挥思政课的主课堂、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是将东北抗联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途径,并且要充分利用好这个主阵地和主渠道。坚持OBE教学理念,综合运用讲授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帮助大学生感悟东北抗联光辉历史,深刻理解伟大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
2.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找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各门思政课内容的契合点
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教育者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东北抗联精神的学习和研究,尤其要发挥有历史学科背景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辐射作用。要通过系列学习和研究,对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产生的背景有深入系统地了解,要充分挖掘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准确找到课程植入的契合点。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抗日战争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形成、发展的历程作为重点,以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李兆麟、周保中等人物的英勇事迹作为着力点,将东北抗联将士呈现出来的精神作为落脚点,以鲜活生动的方式呈现在大学生面前。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民族精神及爱国主义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列举东北抗联将士的爱国事迹,去诠释民族精神的内涵,拉近课程主题与学生的距离感,引起学生们的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在职业道德部分也可以将抗联精神中蕴含的执着、奋斗、团结、创新精神渗透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学生的未来的职业生涯指明方向。
3.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到全校“课程思政”体系之中
一是要调动骨干教师积极性,培养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专业课教师要将东北抗联精神中蕴含的爱国、奋进、协作、创新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深融入到课程之中。二是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领舞效应。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充分发挥在“课程思政”中的引导作用,不仅自身要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还要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扮演“设计者”“指导者”“评估者”的角色,对参与“课程思政”的教师要给予全程跟踪指导和全程助力。
(三)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科学研究工作
要做好东北抗联历史文化、东北抗联精神的校园育人工作,首先要确保我们所了解的东北抗联历史文化的科学准确性,要针对这段历史组建团队,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并密切关注最新研究动态,将权威的和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校园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1.组建东北抗联精神研究会
2.注重研究成果的教学转化工作
一是将研究工作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实现研究成果向教学和课堂转化。二是可以通过项目立项方式吸引和引导学生开展一些科学研究活动和学术讲座活动。一方面锻炼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分析与讲述,强化对学生的精神引领,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以此来推动东北抗联精神在新时代大学校园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展现其伟大的时代价值。
(四)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工作载体。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主旋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可以组织学生选择重大节日,开展有关东北抗联历史的专题讲座、知识竞赛、黑板报、手抄报等文体活动,寓教于竞、寓教于乐;可以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之中开展相关东北抗联历史文化的主题设计和活动;制作以东北抗联精神为主题LOGO的宣传海报、小册子、便携书签、学习用品等,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东北抗联的历史文化以及其在新时代所焕发出的时代价值。
徐东抱方玫的时候,是真心的。可方玫却懂,这个真心,有期限。等他走出失恋的痛,等他适应了工作,如鱼得水之后,他就不需要方玫的抚慰了。
2.加强东北抗联历史与东北抗联精神方面的实景、实物拓展建设工作
可以修建一些抗联将士雕塑群、抗联将士英勇事迹文化长廊等,可以尝试建立东北抗联红色文化历史展馆。丰富学校图书馆藏书类别,选购一些有关东北抗联历史和东北抗联精神的图书,有条件的学校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东北抗联藏书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鼓励大学生多读抗联史书、多思考,在博览群书中增长学问和智慧。
3.充分挖掘新型便携网络媒体软件在大学生群体中对东北抗联精神中的传播作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进校园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除了筹建传统性关于东北抗联精神的“红色专题网站”之外,还可以开发与东北抗联精神有关的微信公众号,编辑整理一些宣传东北抗联历史和东北抗联精神的文章资料,发布一些东北抗联方面的纪录片和红色抗联影视作品,也可以策划一些以东北抗联历史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网络知识竞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学中做、做中学,在视觉、听觉中全方位体验教学,了解东北抗联历史,感受东北抗联精神的感召力和震撼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建设东北抗联精神VR虚拟仿真工作室,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让学生置身于冰天雪地林海雪原之中,体验身临其境之感,实现教育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提升教育实效。
(五)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践行东北抗联精神,实现理论和实践有机统一的必要途径。高校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增长见识、升华情感,逐渐外化为行为示范。
1.建立校外红色实践研学基地
利用东北三省众多抗联红色文化的资源优势,建立校外红色实践研学基地,坚持开展红色文化主题社会实践研修活动。组织师生走进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革命纪念场所,开展红色研学之旅活动;走访和邀请抗联老战士及其后代,开展抗联历史文化学习和交流活动等。
2.发挥地方干部学院、党校以及党性教育基地的育人作用
作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重要基地,如通化市委党校、杨靖宇干部学院等红色教育基地,在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锻炼方面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们具有培训内容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亲和性相统一的特点。通过系统培训学习,能让广大青年学生仿佛穿越时光长廊,身临其境一般,大大缩小了时空距离,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也提升了学习的实效性。
3.组织学生开展“重走抗联路”活动
通过亲身体验东北抗联之路,让每一名参加“重走抗联路”的学生了解东北抗联历史遗迹、遗物和艰苦环境,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悟东北抗联精神的伟大,感受革命的艰辛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革命精神。要想高质量地开展“重走抗联路”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团委、学生工作处、各二级学院等相关单位统筹协调推进。第一,在主题设计上要突出时效特点,紧扣近期学习主题。一方面做好实践方案细化工作,另一方面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第二,活动进行中要有组织,注重程序环节,力求学习实效。第三,实践活动结束后,组织“重走抗联路”社会实践心得分享活动,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享活动的实践体会。在分享、交流中形成一种思想碰撞氛围,在这个过程中扩大东北抗联精神在广大学生群体当中的影响力,使其走脑入心,并深深内化扎根于学生心中。
4.融入大学生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中
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为了进一步扩大东北抗联精神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还可以把践行东北抗联精神的实践活动延伸到其他一般性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开展东北抗联精神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发挥指导教师和参与学生的合力作用,以此来调动大学生参与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和培养大学生的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社会责任感。开展校园文创活动,以东北抗联历史文化为主题,进行文创产品设计,在将专业动手实践能力和文化传承教育相结合过程中,让学生得到双重锻炼和提升。通过上述社会实践活动,让广大学生走出校园,在弘扬和践行抗联精神过程中认识社会、积累社会经验,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