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谦之与谶纬
2021-01-07吕宗力
吕宗力
【文学研究】
寇谦之与谶纬
吕宗力1,2
( 1.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2.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特别行政区 999077 )
魏晋南北朝时期谶纬屡遭当局严令禁绝、焚毁,被主流意识形态排挤,但它与儒、玄、佛、道诸家思想之间的持续互动,不应忽视。十六国北魏时期“北天师道”领袖寇谦之创作的“太平真君”谶语,在北魏政治文化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从寇谦之存世著述中的谶纬话语,也可以感受到十六国北魏时期政治文化、宗教信仰中谶纬持续不衰的影响。
寇谦之; 谶纬; 《云中音诵新科之诫》; 《录图真经》; 太平真君
在思想史、宗教史的视野中,魏晋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代:玄学的流行,佛教、道教的兴盛,儒学的发展,以及儒、玄、佛、道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谶纬作为西汉后期开始风行于世、在东汉三国获得官方大力推崇的儒学支流,虽然自西晋武帝以来屡遭当局严令禁绝、焚毁,被主流意识形态排挤,但它与儒、玄、佛、道诸家思想之间的持续互动,不应忽视。
笔者近年关注魏晋南北朝时期谶纬与道教的互动。谶纬思潮在其形成的早期过程中,曾吸收战国秦汉道家和方仙道术的一些思想元素,而东汉道教早期经典在形成过程中,也曾受到谶纬思潮的重要影响。[1]如《太平经》①,“上接黄老图谶之道术,下启张角、张陵之鬼教”,[2]“与阴阳五行学说、道家学说以及七经谶纬学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②魏晋以后,这两种神秘主义观念体系的互动和相互渗透颇显活跃。笔者已陆续撰专文讨论葛洪、王嘉、陶弘景与谶纬的关系,本文的焦点很自然地落到了寇谦之身上。
寇谦之(365-448),字辅真,《魏书·释老志》有传。寇氏原籍上谷昌平,后迁居冯翊万年,自称为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寇恂的后人。寇氏为秦雍大族,谦之父寇修之,前秦时任东莱太守,兄寇赞在北魏初任南雍州刺史。其家族世奉天师道。谦之早年即好道术,曾从当时兼通佛、儒、道的著名隐士成公兴入嵩山修道七年,谦之本人也以兼通道、佛、儒著称。后来领导天师道改革,是北天师道的领袖人物。关于其生平及在南北朝道教史上的地位,论述已多,此不赘。
一、寇谦之著述所见谶纬影响
寇谦之存世著述不多,其中最重要的,应是《魏书·释老志》所记受赐于太上老君的《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和得之于李谱文的《录图真经》。③汤用彤先生观察到:“汉代以来,图谶历数之学,颇流行于北方。谦之备悉其术,称新经应运出世,神人作诰,付之以经,转佐北方太平真君”。[3]后世的道教著述,也注意到寇谦之有限的存世著作与谶纬的关系。如元代林辕《谷神篇·叙》,即指“北魏寇谦之,尝集道经,为其书少,遂将方技、符水、医药、卜筮、谶纬之书混而为一。”④
(一)《云中音诵新科之诫》
《隋书·经籍志四》:“后魏之世,嵩山道士寇谦之,自云尝遇真人成公兴,后遇太上老君,授谦之为天师,而又赐之《云中音诵科诫》二十卷。”⑤《魏书·释老志》有更详细的描述:
谦之守志嵩岳,精专不懈,以神瑞二年十月乙卯,忽遇大神,乘云驾龙,导从百灵,仙人玉女,左右侍卫,集止山顶,称太上老君。谓谦之曰:“往辛亥年,嵩岳镇灵集仙宫主,表天曹,称自天师张陵去世已来,地上旷诚,修善之人,无所师授。嵩岳道士上谷寇谦之,立身直理,行合自然,才任轨范,首处师位,吾故来观汝,授汝天师之位,赐汝《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号曰‘并进’。”言:“吾此经诫,自天地开辟已来,不传于世,今运数应出。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大道清虚,岂有斯事。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练。”⑥
“神人作诰,付之以经”的过程说得很玄乎,但正如汤用彤、汤一介先生所考证,其实“是寇谦之假借‘老君’之名传授给他的”,[4]69即寇谦之自己所编撰。《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已佚。今《道藏·洞神部·戒律类》所收《太上老君戒经》《老君音诵诫经》《太上老君经律》《太上经戒》《三洞法服科戒文》《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女青鬼律》等七种,汤用彤、汤一介先生以为当属《云中音诵新科之诫》的一部分,但闕文较多,有的仅存篇目,有些文句在辗转抄录中或有错落, 或有为后人增改者。[4]69,65虽难据以窥寇谦之思想之全貌,却为我们了解他的思想提供了一些线索。而诸戒经中反复出现的神灵伺察、夺算减年善恶报应观念,正是早期道教基于谶纬细化发展出来的论述。⑦
例如《女青鬼律》卷一:
右五鬼,三官帝常遣司察人罪。鬼恒在人间,不可得见。
天下男女,汝曹自可按吾图书视鬼等名,施吾太玄之下符,上三天生炁,三五七九之生,以与天民,天民死而更生。⑧
《三洞法服科戒文》:
天师曰:应服不服,非服而服,皆四司考魂,夺筭一千二百。
天师曰:道士衣服、卧具、坐褥,皆不得用青緑绀绛、红碧玄素、锦绮绣画、珠玉间错。违者,四司考魂,夺筭八百。⑨
诸鬼伺察人罪、“图书”记录鬼神之名、有过错须夺算等,都属于这一论述的核心观念。又如《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⑩,保存颇多神灵伺察、夺算减年善恶报应的论述:
修善得福,为恶得罪。
恶人为恶不止,自有司神记其恶事,过积罪满,执杀者自罚之,道终不杀也。
人能修行执守教戒,善积行者,功德自辅,身与天通,福流子孙。
又奉道者身中有天曹吏兵,数犯瞋恚,其神不守,吏兵上诣天曹,白人罪过,过积罪成,左契除生,右契著死,祸小者罪身,罪多者殃及子孙。
善人恶人,富贵贫贱,各自谓寿命终年,谁欲先穷者,人人所不乐也。然恶人过积结罪,罪满作病,病成至死,不自知。唯修善者得福。人生受命,制之在天。⑪
其《大道家令戒》章称“魏氏承天驱除,历使其然,载在《河》《雒》,悬象垂天,是吾顺天奉时,以国师命武帝行天下,死者填坑”⑫,以图谶为“魏氏”(曹魏或元魏)承天驱除之符命。
《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又有《天师五言牵三诗》章:
牵三复牵一,披云朗白日。三灾荡秽累,约当被中出。
牵三复牵二,荣华不足利。若欲入五难,畀令精诚至。
牵三复牵三,酒肉不足甘。洗濯素丝质,界苦就朱蓝。
牵三复牵四,妙法冥中秘。希仰神灵降,一心莫有二。
牵三复牵五,道士出蓬户。脱落形骸中,渊玄谁能睹。
牵三复牵六,年往不可逐。虽无骨间分,训之故宜勖。
牵三复牵七,希仰入九室。披衿就灵训,諠然万事毕。
大道妙不远,弘之当由人。忠信成一气,可得脱度身。
三灾运已促,宜早去利欲。中情渐坚固,灾厄便得度。
心罪宜详除,勉力可为则。既得过五难,众愿咸可得。
恨无自然分,缠绵流俗间。仰意归长生,庶得厕群贤。⑬
“牵三”一词,魏晋南北朝文献中数见,而其义难明。刘昭瑞对此有精彩辨析。他指出,《牵三诗》始于“牵三复牵一”,终于“牵三复牵七”,而“三七”正是汉代谶纬论述中常见的神秘数字。史载十六国时期术士王嘉作《牵三歌谶》⑭,《云笈七签·洞仙传》亦记南朝梁有术士马荣,“作牵三诗,类乎谶纬”⑮。刘昭瑞认为,牵三类歌谶的首创者当为王嘉,而《天师五言牵三诗》很可能即出自王嘉之手。王嘉和马荣所作牵三歌谶,久佚,其形式和内容不详。就现存的有限史料推测,这可能是当时谶语式歌谣的一种表述类型,在术士和道士中流行。《天师五言牵三诗》未必出自王嘉。
“李弘(洪)应王”是魏晋南北朝至隋传播极广的谶言,治魏晋南北朝政治、社会、宗教史者耳熟能详,此不赘。“李弘(洪)”“作乱”史事,两晋以来,史籍多有记载。但对“李弘”谶记的明确描述,始见于《老君音诵诫经》(《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中保存较完整的篇章):
世间诈伪,攻错经道,惑乱愚民,但言“老君当治,李弘应出”,天下纵横,返逆者众。称名李弘,岁岁有之,其中精感鬼神,白日人见,惑乱万民,称鬼神语。愚民信之,诳诈万端,称官设号,蚁聚人众,坏乱土地。称刘举者甚多,称李弘者亦复不少,吾大瞋怒!
愚人诳诈无端,人人欲作不臣,聚集通逃罪逆之人,及以奴仆隶皂之问,诈称李弘。我身宁可入此下俗臭肉奴狗魍魉之中,作此恶逆者哉!世人奸欺,诵读伪书,切坏经典,输吾多少,共相残害,岂不痛哉!⑯
以老君口吻,对“李弘应出”谶言扰乱社会秩序深表痛恶之际,流露出诫经撰者对谶记“伪书”的熟悉与重视。张泽洪引敦煌文书S .6502 号《大云经疏》所述《嵩岳道士寇谦之铭》,有“吾笇后卜筮,王天下者,木子受太平,善为大圣主,忠孝治国”语,指出“寇谦之熟稔此类谶语”[5],所言不虚。
(二)《录图真经》
据《魏书·释老志》本传,北魏明元帝泰常八年十月戊戌,正当寇谦之在嵩山修道之际,有仙人自称老君玄孙、牧土宫主李谱文,降临嵩山,代表老君奖励寇谦之教化之劳,授为太真太宝九州岛真师、治鬼师、治民师、继天师,掌“嵩岳所统广汉平土方万里”人鬼之政,赐《天中三真太文录》,凡六十余卷,号曰《录图真经》。该经久佚,从《释老志》的叙述看,内容包括道教的礼仪制度,也用于“劾召百神”⑰。谢路军据《释老志》的叙述分析,《录图真经》不仅是一部改革道教的经典,也是一部图谶式的神书。例如,李谱文自称“昔居代郡桑干”(北魏首都平城所在地),暗示道教与北魏之崛起因缘深厚。而令寇谦之持此经“辅佐北方泰平真君”,正是为迎合当时意欲入主中原的拓跋魏制造的谶言。[6]
二、“泰平真君”谶语与太武帝朝之政治文化
泰常七年四月,太子拓跋焘封泰平王。至八年十一月已巳(寇谦之受《录图真经》七天之后),明元帝崩,拓跋焘继位,即太武帝。“北方泰平真君”一语成谶。寇谦之在隐居嵩山三十多年后,决意下山传教,于是向朝廷献《录图真经》。
正如前引汤用彤说,“汉代以来,图谶历数之学,颇流行于北方。”[7]372-373北魏建国之初,其国号之选择和合法性论证的论述(如自承土德、黄帝之后),已颇受谶纬学说的影响。⑱至太武帝时,“谦之备悉其术,称新经应运出世,神人作诰,付之以经,辅佐北方太平真君。其所言与于吉所谓太平气至,德君将出之说相似。”[7]373虽然朝野对寇谦之的论调“未全信也”,太武帝最重要的政治顾问崔浩却“独异其言,因师事之,受其法术。”⑲
崔浩出身北方第一高门清河崔氏,世奉天师道。其父崔宏(玄伯),博通经史礼制,北魏建国时引谶纬议国号。崔浩学识才华更胜乃父,经史百家无不涉及,兼言玄象灾异、阴阳术数。他与寇谦之交往,每“论古治乱之迹,常自夜达旦,竦意敛容,无有懈倦”。⑳寇谦之改革道教的理念及其受诸成公的盖天《周髀》之术,皆令崔浩信服。当寇谦之向他表示:“吾行道隐居,不营世务,忽受神中之诀,当兼修儒教,辅助泰平真君,继千载之绝统。而学不稽古,临事闇昧。卿为吾撰列王者治典,并论其大要”,㉑崔浩即向太武帝上疏:
臣闻圣王受命,则有大应。而《河图》、《洛书》,皆寄言于虫兽之文。未若今日人神接对,手笔粲然,辞旨深妙,自古无比。昔汉高虽复英圣,四皓犹或耻之,不为屈节。今清德隐仙,不召自至。斯诚陛下侔踪轩黄,应天之符也,岂可以世俗常谈,而忽上灵之命。臣窃惧之。㉒
揄扬《录图真经》受诸神仙,比美《河图》《洛书》,宣示皇帝乃轩辕黄帝后代、应天统治天下的符命。崔浩所言大获帝心,太武帝派使者供奉玉、帛、牲牢,祭拜嵩山,迎山中四十多位寇谦之的弟子至京师,在京城东南为寇谦之建天师道场。
始光三年,关中大夏国主赫连勃勃死,王室内乱。太武帝欲乘机西征,吞并大夏。群臣多以为难,北平王长孙嵩固谏不可,仅崔浩、杜超之支持。太武帝“乃问幽微(天意)于谦之”,寻求精神支持。寇谦之答称:“必克。陛下神武应期,天经下治,当以兵定九州岛,后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㉓再次援引“北方泰(太)平真君”谶语,预言太武帝期运应天,必能成功。太武帝于是亲率铁骑出击,横扫中原,数年中灭大夏、北燕、北凉等割据政权,于太延五年结束十六国纷争的混乱局面,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太武帝对“太平真君”谶语因而颇信服,太延六年改元太平真君,“太平真君”从此成为北魏政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据《魏书·灵征志》,太平真君年间,屡现甘露、黄光等符瑞。太平真君五年正月,太武帝颁诏严禁王公以下私养沙门、师巫及金银工巧之人,及私藏谶记、阴阳、图纬、方伎之书。㉔有趣的是,二月张掖郡就上报丘池县大柳谷山发现的石文图谶,与寇谦之所献“天文图录(《录图真经》)”相呼应。山石有呈龙马之形者,其石马脊文曰“大讨曹”,当是预言晋氏代魏。有大石五,青质白章,间成文字。两块大石上的谶文预言前凉、后秦政权的命运,都已应验。
其三石记国家祖宗以至于今。其文记昭成皇帝讳(什翼犍)“继世四六,天法平,天下大安”,凡十四字;次记太祖道武皇帝讳(珪)“应王,载记千岁”,凡七字;次记太宗明元皇帝讳(嗣)“长子二百二十年”,凡八字;次记“太平天王继世主治”,凡八字;次记皇太子讳(晃)“昌封太山”,凡五字。初上封太平王,天文图录又授“太平真君”之号,与石文相应。太宗名讳之后,有一人象,携一小儿。见者皆曰:“上爱皇孙,提携卧起,不离左右,此即上象灵契,真天授也。”㉕
石文“预言”北魏列祖列宗至太武帝应命而王的事迹,关于太武帝的石文是“太平天王继世主治”,这既符合拓跋焘曾经获封的太平王爵号,也契合寇谦之所献“太平真君”谶语。而乐安王范等四王随即上奏,称:
臣闻帝王之兴,必有受命之符,故能经纬三才,维建皇极,三五之盛,莫不同之。伏羲有《河图》、八卦,夏禹有《洛书》、九畴,至乃神功播于往古,圣迹显于来世。伏惟陛下德合乾坤,明并日月,固天纵圣,应运挺生,上灵垂顾,征善备集。是以始光元年经天师奉天文图录,授“太平真君”之号。陛下深执虚冲,历年乃受。精诚感于灵物,信惠协于天人,用能威加四海,泽流宇内,溥天率土,无思不服。今张掖郡列言:丘池县大柳谷山大石有青质白章,间成文字,记国家祖宗之讳,著受命历数之符。王公已下,羣司百辟,覩此图文,莫不感动,佥曰:自古以来,祯祥之验,未有今日之焕炳也。斯乃上灵降命,国家无穷之征也。臣等幸遭盛化,沐浴光宠,无以对扬天休,增广天地,谨与羣臣参议,宜以石文之征,宣告四海,令方外僭窃知天命有归。㉖
以张掖石文为天降符命,建议广泛宣传,以强化北魏政权的合法性论证。“太平真君”谶语对太武帝时期政治文化的影响可见一斑。
需要指出的是,张掖“大讨曹”石文图谶,曹魏时已经出现。《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青龙三年,张掖郡删丹县金山玄川溢涌,有石马七现世,“其南有五字,曰‘上上三天王’;又曰‘述大金,大讨曹,金但取之,金立中,大金马一匹在中,大吉开寿,此马甲寅述水’”。㉗金指晋,金德也。
又引干宝《搜神记》:
初,汉元、成之世,先识之士有言曰,魏年有和,当有开石於西三千馀里,系五马,文曰“大讨曹”。及魏之初兴也,张掖之柳谷,有开石焉,始见於建安,形成於黄初,文备於太和,周围七寻,中高一仞,苍质素章,龙马、麟鹿、凤皇、仙人之象,粲然咸著,此一事者,魏、晋代兴之符也。至晋泰始三年,张掖太守焦胜上言,以留郡本国图校今石文,文字多少不同,谨具图上。按其文有五马象,其一有人平上帻,执戟而乘之,其一有若马形而不成,其字有“金”,有“中”,有“大司马”,有“王”,有“大吉”,有“正”,有“开寿”,其一成行,曰“金当取之”。㉘
又引《汉晋春秋》:
氐池县大柳谷口夜激波涌溢,其声如雷,晓而有苍石立水中,长一丈六尺,高八尺,白石画之,为十三马,一牛,一鸟,八卦玉玦之象,皆隆起,其文曰“大讨曹,適水中,甲寅”。帝恶其“讨”也,使凿去为“计”,以苍石窒之,宿昔而白石满焉。至晋初,其文愈明,马象皆焕彻如玉焉。㉙
《宋书•符瑞志上》亦载,曹魏初兴时,张掖删丹县金山柳谷有奇石,苍质白章,有五马、麟、鹿、凤皇、仙人之象。上有文字曰:“上上三天王述大金讨大曹金但取之金立中大金马一匹中正大吉关寿此马甲寅述水”,㉚与《魏氏春秋》所记大同小异。既而司马氏受禅,遂以此奇石及石文为晋之祥瑞。太尉属程猗作《柳谷石文说》,以为此石“感德而生,应正吉而王之符也。”该文对柳谷奇石外形及石纹的解读、联想和描述,完全基于“五德说”。其赞辞“白麟耀精,神马自图,金言其形”,以晋属金德,其色白,马则司马氏也。㉛
所以该石文图谶其实“发现”于魏晋之交,流行于两晋南朝。至北魏太武帝时,群臣翻炒冷饭之余,又为石文增添了若干“预言”北魏诸帝命运的新谶言。
三、小结
寇谦之著述中的谶纬话语,以及“太平真君”谶语在北魏政治文化中的影响,绝非偶然现象。魏晋南北朝时期谶纬屡禁而不绝,从经学、文学、史学、科技、佛经、道经撰述看㉜,谶纬观念和话语在当时的文化心态、宗教意识和表述习惯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从北魏的政治文化看,谶纬在社会各个阶层和政治斗争的各个层面流行不衰。生存和活跃于这样一个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寇谦之,其观念和论述与谶纬发生较密切的联系,也就理所当然了。
① 一般认为源自东汉顺帝时问世的《太平清领书》,经方士于(干)吉、宫崇等编撰及后人改写增窜,大体保存着东汉中晚期的著作的本来面目。原书早已残缺。王明以明正统《道藏》所收为底本,根据唐人节录的《太平经钞》及其他二十七种引书加以校、补、附、存,基本上恢复一百七十卷的面貌。参见王明《太平经合校·前言》,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页1。
② 李养正《〈太平经〉与阴阳五行说、道家和谶纬之关系》,载于《中国道教》1984年第5期,页42。刘昭瑞认为《老子想尔注》的撰者很可能是张鲁,也指出《想尔注》注释《老子》间採谶纬之说。(《考古发现与早期道教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页112)
③ 《隋书•经籍志四•道经》“李谱文”作“李谱”,《录图真经》作《图录真经》。卷35,页1093。
④ 《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谷神篇•叙》,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年,第4册,页534。《中华道藏•谷神篇•叙》,“谶”作“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19册,页742。
⑤ 《隋书》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页1093。
⑥ 《魏书》卷114,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页3050-3051。
⑦ 详见笔者《从比较视角看先秦至南北朝神灵监督下的善恶报应信仰》,载《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12期。
⑧ 《中华道藏》第8册,页599、601。
⑨ 《正统道藏•洞神部•戒律类》,18册,页231。
⑩ 此经成书年代颇多争议。较具代表性的,如汤用彤、汤一介以此经为《云中音诵新科之诫》的一部分;唐长孺认为该经成书年代当不早于前秦,但其部分内容或沿袭曹魏旧文。(《道经中所见魏晋期间的北方天师道》,载《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张松辉则认为作于曹魏正元年间。(《〈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成书年代考》,载《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1期)刘昭瑞认为《道藏》所收《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由体例不一、文体不一、内容相互没有联系的五个南北朝或之前形成的残篇缀拾而成。(《考古发現与早期道教研究》,页130)无论是否寇谦之所撰或沿袭、编辑旧文,其内容、话语大致属于寇谦之之前的道教论述。
⑪ 《中华道藏》第8册,页317-318。据谢路军的研究,寇谦之于佛教教义颇多借鉴,包括善恶轮回观念。寇氏的善恶报应论述中,应该也有佛教的影响。(《寇谦之与佛教》,载《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2期)
⑫ 《中华道藏》第8册,页323。
⑬ 《中华道藏》第8册,页324-325。
⑭ 可参阅拙作《王嘉的道教与谶纬思想》,载《南都学坛》2016年3期。
⑮ 《考古发现与早期道教研究》,页120-130。
⑯ 《中华道藏》第8册,页564-565。
⑰ 《魏书》卷114,页3051。
⑱ 详见楼劲《谶纬与北魏建国》,载《历史研究》2016年第1期;拙作《谶纬与十六国北朝的政治与社会》,载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编《“1至6世纪中国北方边疆、民族、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⑲ 《魏书》卷114《释老志》,页3052。庄宏谊认为“从两人的关系来看,有相互师礼学习之意。换句话说,虽然史书记载崔浩拜寇谦之为师,其实是崔浩推崇之,以推荐之于朝廷的一种手法。”(《立志为帝王师-寇谦之的宗教理想与实践》,载《辅仁宗教研究》第二十一期(2010 年秋),页57)
⑳ 《魏书》卷35《崔浩传》,页814。
㉑ 同⑳。
㉒ 《魏书》卷114《释老志》,页3052。
㉓ 同㉒。
㉔ 拙作《魏晋南北朝至隋禁毁谶纬始末》(载《高敏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对该事件起因有详细讨论,也可参阅向燕南《北魏太武灭佛原因考辨》(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1期),不赘。
㉕ 《魏书》卷112下《灵征志下》,页2954。
㉖ 同㉕,页2954-2955。
㉗ 《三国志》卷3,页106。
㉘ 同㉗。
㉙ 同㉗。
㉚ 《宋书》卷27,页781。
㉛ 《全晋文》卷72,页1874。
㉜ 也包括大量保存下来的北朝墓志。
[1] 萧登福.谶纬与道教:自序[M].台北: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1.
[2] 汤用彤.读《太平经》书所见[M]//汤用彤全集:卷5.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264.
[3]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汤用彤全集:卷1.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373.
[4] 汤用彤,汤一介.寇谦之的著作与思想——道教史杂论之一[J].历史研究,1961(5):69.
[5] 张泽洪.北魏道士寇谦之的新道教论析[J].四川大学学报,2005(3):43.
[6]谢路军.寇谦之援儒入道思想述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2):109.
[7]汤用彤.汤用彤全集:卷1[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Kou Qianzhi and Chenwei
LV Zongli1,2
( 1.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Jiangsu, China;2.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999077, China )
During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books of Chenwei was banned and burned by the authorities, and was marginalized by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However, it is noted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enwei and Confucianism, metaphysics, Buddhism and Taoism have been kept closed. The prophecies of “Tai Ping Zhen Jun” created by Kou Qianzhi, the leader of “Northern Tianshi Dao” during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of the 16 Kingdoms, left an indelible mark on the politics and culture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From Kou Qianzhi’s posthumous writings, it is known that the enduring influence of the posthumous writings in the political culture and religious beliefs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during the 16 Kingdoms.
Kou Qianzhi, Chenwei,,, Taiping Zhenjun
I206.2
A
1673-9639 (2021) 05-0049-07
2021-04-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纬书文献的综合整理与研究”(20&ZD226)。
吕宗力(1950-),广西陆川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1981),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博士(1995),南京大学特任教授,香港科技大学荣休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政治制度史,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政治文化史,古典文献,民间信仰,谶纬。
(责任编辑 郭玲珍)(责任校对 肖 峰)(英文编辑 田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