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中国创造”

2021-01-07苗美娟

图书馆论坛 2021年12期
关键词:总分图书图书馆

苗美娟,李 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传大复兴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做出的重大贡献。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公共图书馆立足自身使命,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文化自信、制度优势,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大发展与大繁荣,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做法,创造了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中国经验。

1 公共阅读空间提档升级的“中国方案”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各类城市涌现出了以城市书房为引领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与传统的阅读空间相比,这类空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彻底改变了基层阅读空间“灰头土脸” 的形象,以高品质空间带动高质量服务提供,成为城市一道亮丽人文风景线,充分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这类新型空间的涌现向世界贡献了公共阅读空间提档升级的“中国方案”。

1.1 品质化

品质化是公共阅读空间提档升级 “中国方案” 的目标,凸显了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的人文底色。在物质生活日益充足的今天,人们对生活空间和自我价值实现有了更高的追求,越来越关注公共阅读空间的设计感和美学品位[1]。着眼于公众的新需求,我国的各类新型阅读空间的建设更加注重文化性和美学品位,把美学创意理念和愿景融入空间设计中,打造 “小而美”、品质化、舒适化的空间,改变公众对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布局陈旧、品质差的刻板印象[2]。许多图书馆聘请了知名设计师和事务所参与建筑设计,力求通过形态和色彩等要素的组合,建成风格多样的建筑,让图书馆成为审美意象与文化精神的载体[1]。比如,深圳盐田区的灯塔图书馆,外观形如灯塔,内部装修文艺舒适,巨大的落地玻璃窗让周边美景尽收眼底,体现了当地海洋文化特色。类似的案例还有上海陆家嘴的融书房、杭州市桐庐县富春江镇石舍村“洒秀” 咖啡书吧、上海静安区“宁的书房” 等。

1.2 智慧化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组合下,很多领域的智慧化实践快速推进。我国公共图书馆新型空间建设充分融入了这些技术,打造了科技感十足的空间,实现了智慧化的空间管理,体现了公共阅读空间提档升级“中国方案” 的现代性。智慧体验空间层面,各地在公共图书馆新型空间建设中,借助5G 技术、全景视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给用户带来沉浸式服务新体验。上海图书馆“创·新空间”提供了3D打印机、大疆无人机、谷歌眼镜、VR设备等,供读者体验,以馆藏文献、数字技术、创新工具为支撑,为创新者提供孵化空间,实现一站式服务。智慧管理空间层面,深圳市盐田区、嘉兴市等地的新型空间内建立了感知系统和智慧管理系统,感知系统收集来自贴有RFID标签的设备、坐席、门禁等传感器的数据,通过数据传输和处理,实现了空间的调节功能,使得空调、照明、通风、湿度系统可随着人流量的多少进行调节,提升了图书馆的监控管理能力,实现节能减排,建设绿色图书馆。我国一些城市还综合利用人脸识别、物联网、远程监控等技术,实现了公共图书馆24小时无人值守。

1.3 体系化

有别于国外建设模式,我国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在各地方政府的统一规划和相关保障措施下有序推进,纳入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管理运营,形成了互联互通、统一管理的体系。比如,温州将“城市书房” 纳入全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网络和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在管理上实行统一标识、统一调配和 “连锁化” 运营,截至2020年底,温州市建成106家高品质、24小时开放、无人值守的“城市书房”[3]。在国家对公共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要求下,发端于城市的“城市书房” 逐步向农村基层下沉,形成了“百姓书屋”,在选址建设标准、开放理念、管理方式、运行模式等方面参照城市书房,成为了乡村百姓家门口无人值守的图书馆[4],与 “城市书房” 一起构成了城乡一体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 “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5]。依托于这一优势,我国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努力破除地区之间政策藩篱和技术壁垒,建立统筹有力、共建共享的区域协调新机制,形成了区域一体化的公共阅读空间体系。代表性的案例如北部湾经济区图书馆服务联盟,由各城市联合在高铁站建立了“高铁读书驿站”,纳入北部湾互联互通体系,旅客自助免押金办理借书证或验证身份证后,即可自由借阅书刊,阅读完毕后可在联盟城市图书馆或读书驿站异地归还。

1.4 社会化

对社会力量的充分调动是公共阅读空间提档升级的重要动力。这种方式改变以政府单独投入建设的模式,激发社会力量的文化自觉和积极性,通过嵌入商圈、旅游景区等场地,实现了新型空间的快速布局,提高了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覆盖面。2016年文化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社会力量可以通过政府采购、专业化改造、投资、赞助、公益创投、公益众筹等方式参与总分馆制建设[6],体现了国家顶层设计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空间建设的支持。在实践中,各地创新采用嵌入式的方式推进新型空间建设,与社会力量合作,将新型空间建到居民小区、商业街区、企业、医院、咖啡店、旅游景点及文化休闲场所,如广东“粤书吧”、福建“清新书苑”、北京市西城区“书香银行”,推动形成公共图书馆服务“房前屋后遍地开花” 建设格局。

2 公共图书馆资源采购的“中国变革”

为促进馆藏资源建设更好地适应老百姓需求,实现供需有效对接,我国公共图书馆创新探索了以用户为中心的“你选书我买单” 资源采购模式。早在2003年,广东省科技图书馆、深圳盐田区图书馆就开展了“你选书,我买单” 的先期实践[7],随后逐渐发展为各地图书馆在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及读书节等开展的一项阅读推广活动。2014年5月,内蒙古图书馆推出“我阅读、你买单,我的图书馆我做主” 的“彩云服务”,不再拘泥于特定日期开展和临时经费支出,凡内蒙古图书馆持证读者均可随时到指定书店挑选图书,图书馆将购书经费的60%用于读者选购。从专门“组织” 到日常“随时”,从临时性经费到固定经费,“彩云服务” 创新性地将“你选书我买单” 从图书馆与书店联合举办的一项不定期阅读推广活动升华为一种全天候、常态化、制度化的馆藏资源建设模式,在全国引起了热烈反响,江苏、广东、上海、杭州等地的公共图书馆和书店涌现出了“你悦读、我采购”“你看书、我买单”“陶风采”“悦读服务”“U书快借”“罗图悦借”“书视借” 等特色实践,衍生出馆中店、店中馆、馆店合一,“图书馆+实体书店”“图书馆+网络书店”,线上线下相结合、与快递业融合等多样化实现方式。2016年 “彩云服务” 荣获美国图书馆协会“国际图书馆创新项目主席大奖”,评委会称“彩云服务” 革命性地改变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8],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创新实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2.1 “我的阅读我做主”:资源采购权利变革

“你选书我买单” 是我国公共图书馆领域出现的一种读者需求采购模式。与国外读者驱动采购模式相比,二者在强调读者参与馆藏建设、满足读者即时阅读需求、提升资源利用率和经费使用效益等方面呈现出相似性,但在资源采购权利、业务流程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国外读者驱动采购一般是根据读者需求和资源使用情况,最终由图书馆确定是否购买[9],而 “你选书我买单” 将采购权利直接交于读者,让读者成为图书采购的决策者而不仅仅是参与者,实现传统上以采访馆员为主导的资源采购模式向以读者为主导的资源采购模式的转变,真正做到“我的阅读我做主”,引发了公共图书馆资源采购的“中国变革”。这种将读者从文献资源建设的接受者和终端转变为发起者与首端的资源采购方式,变革了传统馆藏资源采购机制,长期以来惯用的“馆员选书、读者看书” 下的“采、编、藏、借” 机制转化为“读者选书、读者看书” 下的“借、采、藏” 机制,克服了馆员采购造成的供需不对接、馆藏流通率趋低、采编时滞性强、拒借率高等弊端,凸显出以人为中心、以读者阅读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资源采购和服务理念。

2.2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事业和产业融合发展

“你选书我买单” 以公共图书馆资源采购机制的变革强化了图书馆、书店、图书供应商的利益联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馆店合作新格局,构建起开放、共享、共赢的全民阅读新生态。通过将图书借阅和销售有机融合,在满足读者个性化、多样化借阅需求的同时,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对公共图书馆来说,“你选书我买单” 合作模式将书店发展为图书馆的公共阅读服务网点,方便群众及时快捷地享受到所需的阅读服务,实现供需有效对接,提高了图书流通率和服务效能。据统计,彩云服务自实施以来,通过彩云平台采买借阅的图书共54.2万册,使用彩云服务的读者共8.3万人,图书转借共7.9万册次,内蒙古图书馆新增持证读者9.2万余人,新书流通率达100%,新书二次流通率96.9%①。对书店来说,“你选书我买单” 机制充分调动了读者在书店选书、购书的积极性,显著提升了书店人气,直接效益叠加溢出效应,明显提升了书店销售额,增加了书店的经济收益,扩大了书店的影响力。同时,“你选书我买单” 机制以现代信息技术集成为支撑,打造多方共享平台,实现数据共享、需求共享、渠道共享,打破了读者、书店、图书馆之间的数据壁垒,让公共图书馆、实体书店、读者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新型合作关系,促进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互利共赢。

3 公共图书馆跨界合作的“中国路径”

“跨界” 意味着突破各自原有服务边界向外部空间拓展,跨界合作的本质是协同创新[10]。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全民阅读的大力推动及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逐渐打破传统阵地局限,积极寻求与社会文化休闲机构和商业机构跨界合作,探索出 “图书馆+书店”“图书馆+咖啡馆”“图书馆+茶楼”“图书馆+花店”“图书馆+酒店”“图书馆+民宿”“图书馆+医院”“图书馆+银行”“图书馆+商场”“图书馆+剧院” 等多元合作路径。比如,无锡市江阴图书馆联合咖啡店、茶楼、花店等组建“三味书咖” 城市阅读联盟,青岛市市南区图书馆联合咖啡馆、青年旅社、民宿、景点、银行等打造“啡阅青岛” 服务项目,成都图书馆联合全市20家实体书店共同打造“城市阅读空间”,杭州市桐庐图书馆联合高端民宿打造 “乡村生活书吧”。公共图书馆的跨界合作并非中国所独有,与国外相比,我国跨界合作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制度优势和强大的统筹协调能力实现公共阅读空间的广泛和快速布局,促进多元业态融合发展。

3.1 以制度优势实现公共阅读空间快速布局

我国公共图书馆跨界合作通过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新型阅读空间建设,充分发挥中国制度优势,构建了政府、图书馆、社会协同推进的全民阅读联动格局,形成了跨机构、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全民阅读服务体系。跨界合作中图书馆将图书资源和借阅体系嵌入书店、咖啡店、酒店、银行、医院等社会服务场所,借助其布局广泛、环境舒适、交通便利、人口集中、营业时间长、贴近民众生活等优势,打造馆外服务点,优化资源配置,延伸阅读服务,实现基层公共阅读空间的广泛和快速布局。比如,“啡阅青岛” 项目推出后,百余家咖啡馆迅速响应参与,新增阅读空间2万余平方米,配备图书4万余册,增加图书阅读量近15万人次[11]。这种通过将分散的单个微小企业整合起来,以嵌入式布点和网络化布局的方式形成辐射全域的阅读服务网络,拓展了基层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及性,实现了阅读体验由单点聚集到全域开花的转变。对社会服务机构来说,与图书馆的跨界合作增加了阅读休闲环境和文化品位,带动了文化休闲消费,社会服务机构以更多的方式参与到全民阅读中来,彰显了社会责任,实现了共赢。

3.2 纳入总分馆体系统筹协调

我国公共图书馆在跨界合作中注重发挥总分馆制强大的统筹协调功能,书店、咖啡店、银行等社会服务机构作为图书馆的分馆或流通服务点提供公益阅读服务,纳入总分馆体系进行统一管理和考核。图书馆总馆向每个社会分馆提供图书资源和业务指导,社会分馆按照总馆的工作安排和服务标准,面向周边群众提供与总馆水平相当的公益阅读服务,并与辖区内其他图书馆通借通还,形成纵横联通、服务优质、有效覆盖的图书馆总分馆制格局。比如,成都图书馆按照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统一管理和统一服务的要求,将合作书店纳入到成都图书馆总分馆管理体系,按照《成都图书馆分馆管理办法》进行管理,与全市22家公共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服务,“城市阅读空间” 所需配送图书由成都图书馆交由专业图书物流公司统一调度、安排,每15天更新一次,确保“城市阅读空间” 图书的更新率和整个图书物流体系的正常运转[12];“三味书咖” 城市阅读联盟在总分馆制度下,执行统一的服务标准,各服务点设置统一标识,执行统一制度,实现一卡通借通还,共享数字图书馆资源,及时传递各类服务信息,推动优质资源和服务走向各服务点。

3.3 促进多元业态融合发展

“图书馆+” 的本质是“阅读服务+”,通过跨界合作,图书馆创造性地将阅读元素嵌入到咖啡店、茶楼、银行、酒店、民宿、商圈等不同场景,促进阅读与休闲、旅游、商务等的融合发展,推动社会服务场所从单一服务、单一业态向多元服务、多元业态转变。比如,通过在书店开辟图书馆专门空间,将书店从单一销售服务升级为融合图书借阅、图书售卖、饮品简餐、文创产品、读书沙龙和教育培训等多元服务空间,以优秀的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和精神愉悦感,为市民带来新的阅读生态和阅读体验。同时,这种嵌入巧妙地将阅读融入市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促进了阅读的场景化、生活化和常态化,打造了“没有边界” 和“无所不在” 的全民阅读新格局,让书香飘散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4 公共图书馆互联网服务的“中国引领”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近10亿,网络普及率超过70%[13]。邬贺铨院士指出,中国国情的优势和劳动力红利优势的充分发挥,让我国的互联网实现了弯道超车,电商、物流飞速前行,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发展[14]。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公共图书馆充分发挥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技术对服务改革创新的作用,发展出许多依托互联网的创新业务,形成了移动、灵活、泛在和高效的服务模式,为公众提供便捷、高效和精准的服务,其中“扫码看书、听书”“网上预约,社区投递”“图书转借”“书来书往”“信用服务”等新服务方式在国际上具有引领性。

4.1 扫码看书、听书

二维码于1994年由日本电装公司研发,如今我国已成为二维码应用最广泛的国家,占全球9成以上,2020年第一季度政企个人总用码量达1,400亿次,人均节约耗时29.2小时[15]。在数字阅读成为重要趋势的背景下,我国公共图书馆利用二维码技术的信息存储量大、成本低等特点,推出了扫码看书、听书服务。将电子图书二维码嵌入到医院、地铁、政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高铁站、酒店等人流量大的地方,使得图书馆的阅读服务突破了时空限制。比如,国家图书馆和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M地铁图书馆采取“电子书+有声书” 的双阅读模式,乘客可以通过地铁灯箱、视频、阅读专列等媒体,扫码阅读主题资源[16]。扫码看书、听书服务让用户不用专门下载APP或登录账户才能获取图书内容,只需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快速免费阅读,减少了公众获取图书的成本,适应了公众使用手机获取信息的习惯,且将二维码嵌入到公众生活场景中的做法,让他们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阅读,提高了资源的使用率。

4.2 网上预约,社区投递

“网上预约,社区投递” 是依托于我国发达的移动互联网和物流行业发展而来的一项典型服务创新,发端于苏州、杭州等城市的公共图书馆。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异地访问图书馆的网上借阅平台,提出借阅请求,图书馆找到图书后,通过物流系统配送到读者指定的社区分馆或社区服务点,同时短信通知读者,读者凭证刷卡取书,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查询借阅状态,还书时可到就近的社区分馆或服务点自助还书[17]。“网上预约,社区投递” 是增强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体现,它利用互联网打通线上线下,实现资源与用户的快速直连,让用户少跑腿,将图书资源快速延伸到社会基层,提高了服务效能。

4.3 图书转借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用户使用服务付出的成本与使用意愿负相关,即所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越多,使用意愿越弱[18]。传统上,当用户看完图书后,需要将图书归还到图书馆,由图书馆重新上架,再将图书借给下一位用户。在这种模式下,许多用户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专门到访图书馆而放弃了使用借阅服务。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发了图书转借系统,将其嵌入到微信小程序、微信公众号、图书馆App中。用户在看完图书后可在平台上发布转借信息,也可以在平台上查看他人发布的信息,无须到馆还书,就能把所借的书转借给其他读者,实现还书功能。成功对接的两位读者可以自行约定线下见面,通过扫码实现图书转借。图书转借是图书流通业务的革新,减少了图书流通的工作环节,从而减少了图书馆的工作量;也节省了用户借阅图书的成本,图书可以轻松地在读者之前进行流通,极大地提高了图书利用率[19]。

4.4 “书来书往” 社会大藏书流通体系

我国公共图书馆系统的藏书量有限,人均藏书量不高,一定程度上存在图书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基于这一现实,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发了“书来书往” 社会藏书流通体系,将家庭藏书纳入到图书流通中,增加了可用于流通的文献数量,丰富了文献种类,如佛山市图书馆主导研发的“易本书” 小程序、济南市的“书来书往” 图书交换平台、内蒙古在“彩云服务” 基础上扩展的“社会大藏书共享平台”。以“书来书往” 图书交换平台为例,借助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成熟的快递服务体系,搭建了线上图书漂流平台,将这些散落在社会中的海量图书资源盘活,让读者可以自由进行图书交换,让图书在读者中间自由流动起来[20]。“书来书往” 社会藏书流通体系服务盘活市民的藏书资源,通过“用户—用户” 的全流通模式,改善以公共图书馆为中心的流转模式下业务复杂、流转延时、流转成本高的问题,提高流通效率,节约社会成本[21]。

4.5 信用服务

信用服务是我国公共图书馆借助信用体系建设成果发展而来的一项服务创新,用户在办理借阅证时不用事先向公共图书馆缴纳保证金,而使用用户信用积分作为抵押。采用信阅服务后,图书馆对违规读者的惩戒措施也有所不同,除了采取传统的暂停借阅、罚金等惩戒措施以外,还可以将违规行为计入诚信档案,影响用户的其他信用行为,这项服务的开展也为我国完善信用体系做出了贡献。截至2020年底,共有74家地级市以上公共图书馆采用了信阅服务,包含3 种模式:与芝麻信用合作、采用政府征信系统数据以及图书馆自建读者信用体系。信用服务是我国公共图书馆借助信用体系的建设成果对传统押金制度的改革,有利于进一步消除公众接触和获取图书馆服务的障碍。虽然已经实行免费开放,但传统公共图书馆保留的押金制度依然给用户造成了负担。因为需要付出经济成本和押金退还等繁琐手续带来的时间成本,导致一部分公众不愿意获取公共图书馆服务,无形中把一些贫困家庭以及有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拒之门外。信用服务的出现改革了图书馆传统的押金制度,降低公众接触和获取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成本,提升了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覆盖面。

5 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中国特色”

我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探索发端于21世纪初。在20年的探索实践中,各地因地制宜推进总分馆制建设,逐步形成了模式多样、独具特色、以县级或市级图书馆为核心的总分馆服务体系,如早期的“嘉兴模式”“苏州模式”“禅城模式”,以及近年来深化发展的深圳垂直型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克拉玛依市联建共享总分馆服务体系、温州市“城市书房” 服务体系、扬州市“四位一体” 总分馆服务体系、中山市共享型总分馆服务体系。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已有2,397个县(市、区)建立图书馆总分馆制,建成分馆数量2万余个[22]。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在快速发展中呈现出由政府主导、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体系开放包容、专业化拓展延伸的中国特色。

5.1 政府主导

政府主导是我国图书馆总分馆制迅速兴起并全面推广的重要保障。“十三五” 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强总分馆制的顶层设计,相继出台系列法律政策文件予以全面推进,如在《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十三五” 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及地方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以政府的力量统筹推进总分馆建设;将总分馆制建设纳入公共文化领域四项重点改革任务之一强力推动,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逐渐由“职业行为” 上升为“政府行为”,《公共图书馆法》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进一步纳入法制化轨道。与此同时,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推动了全国图书馆总分馆制走向繁荣。自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启动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以来,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就被明确纳入示范区创建标准,极大地推动了嘉兴、重庆、铜川、克拉玛依、温州、扬州、十堰等创建城市的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实践。在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示范带动下,全国各地掀开了总分馆制的建设热潮,总分馆制建设快速走向繁荣发展。

5.2 以县为基本单元

我国图书馆总分馆制在发展过程中确立了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主要建设模式。县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指以县级图书馆为总馆,以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为分馆或流动服务点建立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发挥县级总馆在县域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中枢作用,通过分馆把优质服务延伸到基层农村,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早在2006年《国家“十一五” 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就提出了县域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基本方向,后续出台的系列政策文件均明确提出以县级图书馆为中心推进总分馆建设,《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十四五”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进一步明确要强化县级总馆建设和统筹协调、组织指导和服务援助能力。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总分馆制建设是符合我国行政区划和财政管理体制、公共图书馆建设实际、统筹城乡均衡发展最合适的地域单元。从行政区划和管辖权来看,我国大多数县级行政区划横跨城乡,是联结城乡的重要枢纽节点,具备统筹城乡均衡发展所需的完整权力;从政管理体制来看,县级财政是我国财政收支独立运作的最基本单位,具备统筹城乡均衡发展的公共财政支付能力[23]。

5.3 体系开放包容

《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各地在实践探索中不再局限于体制内的总分馆体系建设,注重聚合社会优质资源,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将社会力量建立的阅读设施纳入总分馆体系,搭建起“联通体制内外、纵横结合、开放包容、共建共享” 的总分馆服务体系,实现公共阅读空间、资源和服务向基层的快速延伸和拓展,有效解决公共文化服务 “最后一公里” 问题。比如,中山市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过程中,探索发展了纵横结合的共享型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其中纵向结构以中山纪念图书馆为总馆,24 个镇(区)图书馆为分馆,27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图书室和45家“中山书房” 街区自助图书馆为服务点,统筹市镇村三级公共阅读资源;横向结构以市图书馆为总馆,联合社会机构建设的18家共享阅读空间为分馆,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习型组织设立的53家图书馆之友为服务点,联合社会力量拓展公共阅读阵地,实现全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发展目标。

5.4 专业化拓展延伸

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基础上,以绘本图书馆、邻里图书馆为代表的创新实践呈现出以专业化、体系化方式实现图书馆服务向基层末梢拓展延伸的“中国特色”。2017年,东莞图书馆依托总分馆模式在全国率先探索绘本专题图书馆体系建设,联合分馆、社区、学校、医院、企业等共建专业化绘本馆,面向未成年人开展绘本阅读特色服务。目前东莞市已建成25家绘本馆和44个绘本阅读服务点,初步在全市范围内搭建起绘本阅读服务网络。与国外主题图书馆相比,东莞绘本图书馆除具备一般主题图书馆提供的个性化、专业化、精细化资源和服务外,还创造性地通过与社会力量广泛合作,打破单个绘本馆的发展和服务局限,以体系化的方式促进图书馆主题性资源向基层的快速延伸和服务效能的整体提升,实现了总分馆服务体系下的创新突破。截至2021年8月底,东莞各绘本图书馆累计服务读者近83万人次,外借绘本62万余册,开展活动2,288场[24],绘本馆体系已成为东莞市儿童阅读和亲子阅读的重要阵地。

2018年佛山市图书馆推出 “千家万户” 阅暖工程——邻里图书馆项目,以家庭为单位,将公共图书馆资源“搬进” 市民家中,帮助家庭建立“微型图书馆”,面向社区邻里、亲朋好友开放。2020年7月,邻里图书馆项目荣获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国际营销奖一等奖。早在“邻里图书馆” 概念被正式提出之前,各地涌现出的“家庭图书馆” 已本质区别于传统的家庭书房,具备了邻里图书馆实质内涵,如2012年上海青浦区图书馆“家庭图书馆种子计划”、2013年重庆市渝北区图书馆“家庭图书馆”、2014年深圳罗湖区图书馆“家庭图书馆计划”、2016年台州温岭市图书馆“家庭图书分馆” 计划。2021年东莞图书馆启动 “我+书房” 家庭图书馆项目,以家庭为单位向社会输出自助、互助和共享的图书馆服务理念,让书香遍洒樟城[25]。与国际上流行的小型免费图书馆相比,二者在试图解决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服务全覆盖不足或服务半径过大问题、利用民间力量解决公共资金投入不足并促进全民阅读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26],同时邻里图书馆在延伸公共图书馆末端服务体系、引领文化社群建设、助力社区治理等方面呈现出中国特色。一方面,邻里图书馆将图书馆的公共藏书资源与家庭藏书资源和阵地资源相结合,创新构建起覆盖全市的“图书馆+家庭” 阅读体系,实现了传统市、区、镇街、社区四级阅读服务体系向市、区、镇街、社区、家庭五级阅读服务体系的突破性转变。这种将图书馆服务延伸至家庭这一最基础社区单元的创新模式,方便家庭成员足不出户享受图书馆的优质资源和服务,真正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1米”。另一方面,邻里图书馆在服务左邻右舍、开展阅读分享活动、转借图书的过程中,将具有共同阅读兴趣、志同道合的人群聚集在一起,构建起以邻里、亲朋为主的阅读社群和文化社交中心,以书为媒介,以阅读为纽带,打破邻里社交壁垒,促进邻里交往,重塑邻里关系,建立起一个更加紧密、亲近、和谐的共享社区,增强了邻里之间及外来人口的的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同时邻里图书馆打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社区志愿服务微平台和以参与、共享、创造、自治为特征的社区内生型志愿服务新形态[27],发挥家庭成员的自发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带动更多邻里的集体行动和共同参与,将文化建设融入社区营造与基层治理,创新社群治理新形态。

6 结语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公共文化服务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公共图书馆界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开辟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服务实践,集中体现在以城市书房为代表的新型阅读空间提档升级、“你选书我买单” 引发的资源采购权利变革、图书馆跨界合作的路径探索、互联网应用的引领示范、总分馆制建设的中国特色等方面。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中国创造” 根本上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建设“以人为中心图书馆” 的充分落实和重要体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贡献” 和“中国经验”。新发展阶段,公共图书馆更应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服务的创新性、示范性、复制性、持续性和高质量发展,朝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公共图书馆体系的目标奋进。

注释

①数据由内蒙古图书馆2021年10月22日提供。

猜你喜欢

总分图书图书馆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图书馆
班里有个图书角
去图书馆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