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实践
——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

2021-01-07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全科师范生学科

路 晨

专业认证,是指由专业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某一专业实施的专门性评价活动,认证的核心在于确认毕业生是否达到对应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1]早在2012 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就提出要“制定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开展专业认证和评估,规范师范类专业办学”。2014年12月起,教育部在江苏、广西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明确试点任务、试点内容和工作要求。2017年10月,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提出了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分类制定了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专业认证标准,确立了“统一体系、学校申请、省部协同”的认证办法,[2]正式开启了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

重庆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办学历史悠久,2013年,为促进重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贯彻落实重庆市政府发布的《关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开始了全科教师人才培养工作。2014年重庆师范大学的“基于‘高校—区县’UGIS(University-Government-Institute-School)联盟的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改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自招生以来小学全科教师均采取综合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直注重对培养方案的不断研究和完善。在师范专业认证的背景下,该校通过系统把握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中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结构、教学实践等各级指标以及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从整体上对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探索。

一、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

(一)扎根乡村

重庆师范大学卓越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植根于重庆市农村小学师资的现实需求。据统计,2013年重庆市有村小3,472所,教学办14,301个,村小学生39.3万人,在编教职工2.7万人。现有的农村小学教师编制不足,乡村教师缺口较大,专业结构不合理,多数以语文、数学学科教师为主,同时兼任英语、艺体等学科教学,教学质量普遍不高,素质教育推进较难。[3]因此,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致力于解决重庆市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以及结构性矛盾等问题。这也体现了师范专业认证中的“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理念,基于农村教育现实来培养师资。同时,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卓越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明显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保障教育公平。“扎根乡村”意味着卓越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应加强师范生师风师德教育,培养他们热爱农村教育事业,引导他们富有社会责任感,到乡村学校任教,带动和促进乡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从而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教育公平。

(二)协同培养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于2013年成立了“高校—区县”UGIS人才培养联盟,即由“高校—地方(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区县教师进修学院)—小学”共同组成的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这是重庆市的首个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联盟,经过5年的发展,目前联盟成员涉及小学全科教师定向的17个区县教委以及相应的乡镇小学。该联盟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师培养模式,其工作覆盖小学全科教师的招生、录取、培养、就业全程,建立了高校与定向区县及小学合作培养教师的新机制。首先,以地方需求为基础协同招生,由各区县根据自身教师队伍4年后的需求情况提出招生计划,再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根据重庆市的整体发展情况提出当年全市整体招生计划,体现招生工作以地方需求为基础。其次,地方政府深度参与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学生年度考核、培养质量反馈、就业激励措施、专业发展政策、小学教育研究、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学生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等诸方面进行实质性合作,形成教学、研究、实习、考核、就业、咨询、资源共享等优化培养模式。协同培养对于小学全科教师了解各定向区县的经济和教育现状、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让各定向区县了解学生的培养质量等均起到很好的作用,真正发挥高校、地方和小学对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合力。可以说,协同培养充分体现了师范专业认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

(三)综合育人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课程结构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小学阶段则应“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小学教师“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少先队活动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全科教师本质上强调的是教师将多种学科知识进行综合,把关于生活与世界的完整知识传授给学生。[4]重庆师范大学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坚持围绕以“综合育人、全面发展”为中心,这也与师范专业认证“学生中心”理念相一致。综合育人意味着要突出培养全科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使该专业的师范生既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质,又能打破学科壁垒,使学科素养和教师专业素养高度整合,突出课程知识的“融合性”,具备整合学科教学的意识和能力,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适应儿童发展的全面性和个性化需求。

(四)实践取向

教师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性,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门专业实践,可以说,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既符合教师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当前国内外教师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5]《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也提出教师培养应坚持实践取向。全科师范生培养将实践取向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建立了以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小学全科教师养成性实践教学体系,协同开展规范化实践教学,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注重培养能说会写、能唱会跳、能书会画、能教会导、能思会研的全科性师范生。同时,实践取向并不意味着忽视理论,或者将实践简单地等同于开设技能技巧性课程或者看作是各种教学技能的展示。实践取向也体现了师范专业认证中的“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关注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实践与反思的相互融合,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实践,进而有利于他们胜任未来的教学工作,在“实践—理论—反思”中不断成长。

二、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的目标

师范专业认证的培养目标由目标定位和目标预期构成。对于目标定位而言,师范类专业认证强调目标定位与国家战略、社会对师范生的素质要求和学校办学定位以及实际状况相一致。[6]而且,科学、准确的专业定位是构建完备教师人才培养机制的前提,也是专业认证所要审查的关键因素。[7]重庆师范大学小学教育(全科教师)专业采取免费定向的方式培养,主要面向重庆市20个区县。在扎根乡村、协同培养、全面发展和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指导下,为了使全科教师能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并综合考虑重庆市义务教育发展情况、各定向区县师资需求以及生源情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将该专业的目标定位在立足重庆地区,为重庆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服务,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质,掌握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科素养和专业素养高度整合的全科教师,能够在定向服务的区县小学主教小学语文和小学英语或小学数学和小学科学,同时兼教小学音乐、美术、体育、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书法中的一到两门课程,未来5年能够成长为定向服务区县的小学骨干教师。这种主教和兼教并存的方式既顺应了重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又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满足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同时,全科教师还可以掌握主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有利于提高其专业能力。根据目标定位和《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目标预期由师德修养、专业能力、综合素养、反思学习、合作交流、社会责任和职业成就构成。[8]

三、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是师范专业认证的核心,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在师范认证中,要求认证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在广度上应能完全覆盖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毕业要求所描述的学生能力在程度上也不低于小学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要求。毕业要求中关于学生相关能力的描述,也要体现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重庆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毕业要求不仅做到了对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全覆盖,还充分体现了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满足了重庆市对于小学全科教师扎根乡村、多科教学的需求。该专业毕业要求按照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践行师德

1.师德规范。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2.教育情怀。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具有从教意愿,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等有积极的认识和评价,具有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尊重学生,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热爱农村小学教育事业,具有扎根农村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使命感。

(二)学会教学

1.学科素养。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掌握主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兼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其他学科基本知识,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具有一定的人文和科学素养,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社会实践、小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

2.教学能力。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能够使用普通话教学,“三笔字”规范;在教学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现代信息及新媒体技术,进行小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三)学会育人

1.班级指导。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树立德育为先理念,理解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小学班级组织建设、制度管理、教学管理以及班级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2.综合育人。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积极参与和设计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社团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灵活教育和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四)学会发展

1.学会反思。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养成从小学生学习与发展、小学课程与教学等角度分析自身教育实践、实训活动问题的习惯,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对自身教育实践、实训活动中的现实需要和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2.沟通合作。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善于倾听,能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与同行、小学生及学生家长积极合作交流,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和负责人的角色,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四、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理念和专业定位,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师范专业认证理念为指导,聚焦毕业要求,构建了每门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关联矩阵。其中,课程设置支撑毕业要求达成,做到了每项毕业要求指标点都有合适的课程支撑,每门课程都有需其支撑的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课程设置采取“文科+艺体”“理科+艺体”的课程选择模块和“1+1+N”课程层级模式。即学生选择文科或理科为主修课程模块,再另外选择“艺体”为兼修课程模块。其中,“文科”包括小学语文和小学英语,“理科”包括小学数学和小学科学,“艺体”包括小学音乐、小学美术、小学体育与健康等。它要求学生能够胜任语文或数学课程的教学工作,能够担任英语或科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可以兼任小学音乐或小学美术或小学体育与健康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在课程结构上,各类课程比例结构恰当。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教师教育三大课程比例各占三分之一,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分占比为79.25%和20.75%,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占比为87.42%和12.58%。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超过总学分的10%,教育见习、研习和实习时间共19周,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的设计都达到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在具体设计上,体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通识教育课程强调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通识课程的设置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未来教师的内在要求。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思维,通识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提升全科师范生的德性修养,引导他们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又使其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通识教育可以为专业教育铺垫宽厚的基础,为其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通识教育能够深化师范生对专业教育的理解,即在更高的水平上求得专业知识的融通。[9]相应的,通识课程设置不仅涵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自然科学与技术领域、教师教育领域,而且针对重庆市农村小学师资发展的现实需要,还设计了艺术、体育与健康领域的相关课程来提升卓越小学全科教师的艺术素养,满足农村地区现实的教育需要。同时,通识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在选修课中除上述领域外,还设计了创新创业系列、综合素质教育讲座和网络精品视频课程,满足全科师范生的多元化需求。此外,由于学科交叉、课程内容繁杂等客观因素的存在,为了减轻全科教师的学习负担,在通识课程设置上,对一些课程进行了整合,形成了一系列能够满足小学教育阶段对于教师“一专多能、全科发展”需要的课程,如音乐与舞蹈、美术与书法、体育与健康等。这类课程的设置既满足了师范生艺术素养的发展需要,又有利于后续开展相应专业教育的需要。

(二)专业教育课程突出师范生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学科专业教育课程由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构成,这部分课程的开设以小学学科教学及课程融合为导向,既保证学科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又保证全科教师成为学科知识扎实、教学能力强、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小学教育发展的人才。学科基础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中文科方向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综合英语,理科方向包括高等数学、自然科学基础。选修课包括文学概论、数学思想方法等。在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指导下,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采取“文科+艺体”“理科+艺体”的培养模式,使全科师范生能够精通1—2门小学主干学科教学工作,同时可以胜任小学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专业核心课程分为文科方向、理科方向和艺体方向三类。文科的专业核心课程由文学与写作、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语精读、英语听力与口语等构成。理科的专业核心课程由解析几何、线性代数、初等数论、自然科学实验等构成。全科师范生在专业核心课程上还需要在艺体方向任选一类课程进行学习,艺体类的核心课程由钢琴基础、钢琴配奏、声乐基础、合唱与指挥、素描基础、色彩基础、手工制作、乒乓球教学与运动训练、足球篮球教学与运动训练等构成。专业方向课程均为选修课,它能够充分发扬全科师范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需求来进行选择,基于此,专业方向课程分为文科模块、理科模块和艺体模块三个部分。文科模块课程包括文本解读、美学、儿童文学创作与欣赏、英美文学、英语书写等,理科模块包括机器人设计与制作、科技设计与制作、数学史与小学数学、小学数学解题研究等,艺体模块包括音乐鉴赏、课堂乐器、儿童舞蹈编排、儿童画技法与指导、行书技法、隶书技法等。可以说这种文科类或理科类必须要和艺体课程相结合的设置,既体现了培养模式的综合性和多学科之间的交融,又能兼顾多学科教学需要。[10]

(三)教师教育课程注重乡村教师专业素养培育

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全面兼顾了乡村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以重庆市乡村教育发展的现状为根本,确保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开设的必修课程包括儿童发展、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教育学、教育研究方法、小学课堂管理、小学德育与班主任工作、普通话与教师语言、教师书写、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小学语文、数学、科学等各科课程标准与教学研究等。这些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帮助全科教师树立专业教学理念,培养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等。同时,该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还应立足乡村教师需要服务乡村教育与服务乡村的发展需求,以乡村为根基,在课程中融入乡村元素,[11]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基于此,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还开设了小学生心理辅导、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乡村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教学简笔画等富有乡村特色的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既关注了乡村教师教育科学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又深化了对于乡村全科教师的乡情教育,有助于全科教师专业理想、专业情操的培养,而且乡情教育内容的创设也是对国家定向培养乡村教师精准需要的响应。

(四)独立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养成性

独立实践教学环节由教学技能训练、毕业论文、教育见习、教育研习和教育实习构成。其中,对全科师范生的语言、书写、美术、音乐、舞蹈、体育、阅读、说课讲课、科技制作等方面的教学技能训练,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早晚自习、课外活动、比赛项目、名师讲座等进行,以此来塑造学生的未来教师气质,打造小学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特有育人文化,让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小学全科教师应具有的情感特征和心理特征,从而形成卓越全科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行为特征和能力特点。教育见习、研习和实习共计24周,实践任务主要包括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教学工作四个方面。对于教学工作,不仅要求师范生要试教文科加一门艺术课,或者理科加一门艺术课,共3门课,还要求他们要试做班主任,以及要试教除了3门课以外的其他课程,培养他们学科融合的能力。同时,在协同培养的理念指导下,独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充分发挥了UGIS联盟的优势,通过双导师制、区县教育见习实习等方式来协同开展规范化实践教学,帮助全科教师了解重庆市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各定向区县的教育形势,树立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生、立志为小学教育事业特别是为乡村小学教育服务和奉献青春的高尚品德和情操,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富有社会责任感,为乡村教育助力。

猜你喜欢

全科师范生学科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学科新书导览】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历史学师范生说课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