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践体系
2021-01-07翟志华
翟志华
工匠精神要求职场人必须追求情怀上的求美、理念上的求新、精神上的求进、技艺上的求精,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在价值导向维度、思维模式维度、培养表征维度、过程控制维度、[1]结果标准维度等方面完全对应与高度契合。只有弄清当代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与之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实现基于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基于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职业教育界、经济界乃至整个社会中,普遍的观点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当定位于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其主要内涵包括:一是实用性、应用性;二是高技能人才,即高于技术员层次的高级技术员;三是将成熟的技术技能和规范的管理行为转变为现实生产和服务的能力;四是立足于基层第一线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但这种过于重视技术技能培养的目标,导致在过分强调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用性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片面强调就业的“无缝”与“零距离”对接,导致在人才培养中以实用技能训练为中心,将人才培养目标等同于社会培训机构追求的技能培训,失去了至关重要的育人功效;过于强调学生技术技能的掌握,[2]却忽略了对学生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的教育,极易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基于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注重德行修养、文化素养、职业精神、娴熟技能、创新能力等的全面发展,而非所谓的“知识够用”与简单地掌握“一技之长”。其核心要旨表现如下:
1.立德修身:具有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处世之道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古今中外的教育无不重视的头等大事。立德树人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树人必先育德具有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古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爱人以德”。孔子不仅强调了立身重德、为政以德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德、才、禄、位相统一的具体要求。[3]司马光之所以从三家分晋入手写《资治通鉴》有两大原因:一是智伯虽有驾车射箭、才艺超群、聪慧善辩在内的“五能”,但最大的缺点是才胜于德,终于导致国破家亡身死;二是“三家分晋标志着礼法的毁坏,名分的丧失”[4]。国家强调以德治国,《公务员法》与《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对公务员“德能勤绩廉”的考察都是德列首位,企业招贤纳才也重视德才兼备。具体到育人上,孟子认为,子濯孺子善于选择和教育学生,注重学生的人品德行,相信学生尹公之他也会像自己一样选择品行端正的学生才肯传授技艺;所以,相信庾公之斯不会杀害尹公之他。后羿不善于识人而教,即使发现逢蒙人品不正企图谋害自己,仍未停止传授绝技并加以防范,反而继续“有教无类”,最终招致了杀身之祸,所以,后羿对于自己的被害也负有一定责任。[5]日本秋山利辉认为人才标准中只有40%的技术,而60%全看人的品行;必须首先重视人才的人品,其次才是他的专业技能;并将95%的时间花在塑造人格,而只将5%的时间花在培训木工技能上。[6]今天我们对学生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是德居首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德是才的根本,有德者才必高,有才者未必有德,从而将以德为先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贯彻到“三全”育人之中,使学生在运用技术技能时,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2.执着技道:具有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灵魂寄托
习近平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7]理想信念铸魂是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在传统文化中,从庄子“技进乎道”到魏源“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这种工匠精神体现在工作态度、产品质量上,就是从99%提高到99.99%的整个过程,即是认真、执着、精细、完美、负责的代名词。正是这种工匠精神铸就了我国古代制造业的辉煌。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必须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创新进取、匠心筑梦等工匠之道贯穿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之中。使其确立“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的职业理想信念,将火箭“心脏”焊接工高凤林、工艺美术师孟剑锋、“蛟龙号”上的“两丝”钳工顾秋亮、国产大飞机首席钳工胡双钱、深海钳工管延安、捞纸大师周东红、殷瓦焊工张冬伟、高铁研磨师宁允展等大国工匠作为自己的职业楷模。
3.文理兼备:具有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要求
早在70年前,梁思成就提出:只有“理工”与“人文”结合的教育,才能避免出现“半人”教育的问题,从而培养出具有完全人格的人。但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片面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知识获得却忽视其素质养成、价值引导、情怀培养等做法,直接造成了现实中的重技轻道、重理轻文、重量轻质、重速轻效、重果轻因等不利于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问题。要补救这些偏弊,我们在进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时,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包括通识教育在内的人文教育。钱颖一就提出中国文化与教育传统历来重视对“人”的教育,而当前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严重忽视对“人”的价值的教育,突出体现为快速追赶背景下过分重视对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的教育。通识教育及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比,前者重在培养学生具有宽阔的眼界和视野、自主学习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创造的能力,更侧重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而后者仅限于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具体到人文教育课程与教学的视角来看,要把握好如下两点:一是不仅将注重“做人”的文、史、哲、美等人文学科与注重“做事”的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等相关的社会学科互为表里,而且要将目标定位于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文科学力、思维能力、人文精神,并坚持长期化的教育,使学生将外在知识内化为道德修为,外显为言行表现。[8]二是在课程设计上要注重人文教育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性、融合性、整体性,从而以人文知识为基石,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4.知行合一:具有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知指认知,行指行为。“知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尚书》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之说,《左传》有“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之论。荀子《劝学》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儒效》说“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荀子还认为把知识贯彻到自己的实践中的人是士人,意志坚定并能亲身实践的人是君子,敏捷明智并坚持不懈践行真理的人是圣人。孔子曰“力行近乎仁”,司马光有云“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陆游则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等,不仅指出必须行动的道理,还告诉我们人们的行是受其素养支配的。[9]诚如《中庸》所言:“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时,既要使其知,更要使其行,而且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合一。在成为大国工匠的人生中,就要践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哲理。没有坚持不懈、甘坐冷凳、淡泊名利、躬身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真正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5.专业素质:具有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立身之本
专业素质包括专业价值的认同和专业技术能力的掌握,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看家本领。没有对专业价值的真正认同,就不可能有内在的驱动力使学生具备凝神专注的敬业精神、千锤百炼的品质追求、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10]专业技术能力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立身之本。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尽管从就业岗位上可以划分为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岗位、机电设备维修岗位、机床操作岗位、机电产品营销岗位、生产管理岗位等,其主要业务工作则各有不同。如机电设备维修岗位的主要业务工作为普通机床维修、液压机床维修、数控机床编程与维修、零部件及设备检测,机床操作岗位的主要业务工作为普通机床操作、液压机床操作、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产品检测,但同样需要机械制图及识图、软件应用、机械零部件设计、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普通金属切削机床维修、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机床电气线路维护、机电产品装配与调试、营销与生产管理、产品检测、职业素养等能力。同时,只有坚持专注与磨砺,才能以匠人之心追求技艺的极致,达到大国工匠所要求的精湛技艺。总之,基于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实现知识与素质目标上的从简单到复合、技术与技能目标上的从掌握到专研、生产派生目标上的从适应到创造的转变,进而使其成为知识变通与素养精湛、技能与技术专深和产品(服务)意识与技艺创新的高素质专门人才。[11]
二、基于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体系
笔者认为,该培养目标的实践体系包括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实践教育、创新教育等四个方面。
(一)基于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养成教育
基于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前提是认知,基础是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走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技能至上”“能力越位”的误区,才能形成建立在较高综合素养的基础上的正确认识。在基于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养成教育。
1.建设基于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
培养新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就要以校园文化为基础构建职业精神的培育环境,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工匠精神渗透到校风、教风、学风中,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一,在校园景观和硬件设施上突出工匠精神。如校园景观上体现学校职业精神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校企实训基地建设中体现出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价值观等基本要素,使得学生受到浓厚校园文化的熏陶。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技艺高超的工匠师傅展演会、“行业领袖成才”汇报会、“我心中的职业观”座谈会、优秀毕业生成长心得座谈会等,营造学生学习工匠精神的氛围,引导学生提高职业意识,锻炼意志品质。第三,举办多层次职业技能大赛。
2.设置基于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
某种意义上,专业代表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教育质量。一所学校依其不同专业,开设各类课程、项目,通过各个教学与训练环节培养专业人才,而市场化原则决定了学校开设的专业必须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相契合,使各专业设置与基于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对应。
3.构建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不仅要构建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而且要全面全程地将工匠精神融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从而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12]
第一,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引入以工匠精神、大国工匠、技术比武、工艺大赛等为主题的案例,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第二,在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中融入实际岗位操作必须具备的技术技能、程序准则、行为规范等,夯实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必需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第三,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注重学生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认知能力培养,以帮助和指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第四,在心理素质课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工匠精神融入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学计划,要善于深挖培育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学资源,[13]还要充分发挥教师工匠精神的良好示范作用。
总之,通过养成阶段的教育,第一步使学生认识理解何为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要产生感性认识及理性认识,而且要深化理解与把握。第二步使学生认同接受如何成为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在情感上认同接受,而且要在学习或实习过程中,分析并缩短自己的道德品质、精神状态与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之间的差距。第三步使学生树立成为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信念。当争做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学生的信念,并在实习中内化为具体行为时,[14]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初步目标也就实现了。
(二)基于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体验教育
只有亲身体验,才能使学生真正感悟、认同、践行工匠精神,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进行体验教育,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具有工匠精神及其根本所在,弄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操作以及这样操作的科学道理,从而达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还能够举一反三,有所创新。具体可通过以下形式实施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体验教育。
1.进行展示体验
这包括两类人员的展示:一是学校教师展示。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改进以传授法为主的教学法,运用演示教学法、参观教学法、练习教学法、比赛教学法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增强职业体验;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技能社团活动、职业技能大赛等,以陶冶学生的职业精神。二是企业师傅展示。学校要邀请行家里手、能工巧匠、创新高手、技术状元等给学生进行现场展示,让学生在身教中体验工匠精神。
2.课程教育体验
在第一学期的课程设置中不对专业知识过早地进行细化,而是通过安排专业大类的通识课程及专业体验课程进行教育,[15]为学生在第二学期选择专业方向奠定坚实的基础,也能让学生的职业选择更加合理。
3.企业观摩体验
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根据先理论后实践、先学习后工作的教育模式,有计划地将学生带进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通过参观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设计、质量等,引导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体验工匠精神。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育
1.开设实践选修课程
这包括两类课程:一是企业见习选修课程。教学方式上要由过去理论教育为主的模式向学中做、做中悟、悟后新的现代学徒制学习方式转变,即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学徒见习的选修课程。如可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开设网络客服实战、商品拍摄处理、网店装修、网店推广实务等课程,以对接网络客服、商品拍摄、网站建设、网店运营等实习岗位。二是企业顶岗选修课程。校企双方共同开发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并建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企业实践基地,由企业主导学生的实践教学。
2.进行见习实践教育
见习实践教育包括两种模式。首先是课间见习模式,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课间见习制度、见习指导教师准入标准、规范化见习教学制度、见习过程管理制度;二是明确学生和教师评价指标及权重设置;三是确定集中讲解—逐一示范—讨论总结的见习实施模式。该见习模式的优越性在于可以给学生带来认识与挑战,带来收获感,增强团队感,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16]其次是企业实习。学校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以锻造学生娴熟精湛的职业技能,培养其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3.开展实训实践教育
一是学校在实训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岗位实际需要,以拓展训练为载体,不断磨炼技艺,使学生在职业实践中逐步提高对职业精神的认同,并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职业素养,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二是创设情境式实践教学体系。只有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才能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磨炼其坚强品质,增强其切身领悟。这就要求校企开展全面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建设仿真实训工作室,增强学生的职业体验与职业情感;校企双方通过共同成立创业扶持基金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并激励其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模拟大赛,以切实提高其创新能力。
(四)基于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教育
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及掌握娴熟的专业操作技术,而且还必须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知识是创新的重要成分,技术是完成创新性工作的基础,动机是创新作用发挥的先导,实践为创新成功提供机会。[17]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创新行为取决于其是否拥有必要的通识及专业知识、丰富的见习与实习及实践经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自发的创新意识、不懈的创新精神、丰富的创新思维等。[18]具体而言,要从如下方面对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行创新教育:
1.进行创新基础教育
主要是通过好奇心、意志力、坚韧性、求知欲、责任感等的培养,形成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的人格特质;通过细致认真、耐心谨慎、遵章守纪、专业知识、心理素质、实践工作经验等的训练,形成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的基本素质。
2.实施创新牵引教育
主要是通过探索精神、开拓精神、科学精神、克服困难精神、质疑精神、创造性思维等的培养,形成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的精神内核;通过信息搜索能力、勤于思考、刻苦钻研、领悟力、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规律探求能力等的培养,形成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的专业品质。
3.进行创新实践教育
主要是通过资源节约意识、工作质量意识、劳动减负意识、流程简化意识等的培养,形成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的生产意识;通过制作能力、应用能力、组装能力、生产作业能力等的培养,形成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的工作能力;通过发现问题、判断问题、观察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等的培养,形成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的问题处理能力,[19]从而使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