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愈系插画对留守儿童疗愈效应分析

2021-01-07侯菲菲

泰山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插画色彩心理

侯菲菲

(枣庄学院 传媒学院,山东 枣庄 277100)

插画是一种图像化的语言艺术,通过色彩表达情感,运用线条记录现实,是集生活、社会、情感于一体的具象化艺术模式。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繁重的工作压力、焦虑的人际交往,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纷繁复杂中找寻单纯真实的本我,追求精神心灵的慰藉和情感内涵的补偿。二次元作为一种艺术疗愈方式方兴未艾,插画则是二次元的扁平化体现,正越来越多地走进受众心中,成为抚慰大众特别是儿童心灵的一剂良药。

一、治愈系与留守儿童概述

“治愈”英译heal,最早出自于宗教祭祀盛典,被视为向神灵的一种祈祷,在汉语中意为治疗疾病,使人恢复健康。20世纪90年代末,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各国沫泡经济破碎,在经济大地震的“重灾区”日本,治愈文化应运而生,成为国民性主题,随后作为一种动漫用语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流行。治愈一方面指温暖人心、净化心灵,悲伤时看能得到安慰,治愈自己心灵中的创伤、修补自己心灵缺陷的动漫作品,另一方面指动漫中的人物拥有对人内心抚慰、平复内心创伤的行为或语言能力。

治愈系插画作为静态的表现形式,是插画的细化科目,拥有视觉化传达的独特美感。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指出“美的现象极多,却各不相同”,可见美的形式是多元且开放式的。治愈系插画以其温暖的色彩、柔和的线条、轻松的内容,运用艺术的非语言化特质,将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节娓娓道来,用艺术的形象化美感阐释人生真谛,将读者的注意力从自身的痛苦引领到欣赏美的历程中,从思想上引导读者化繁为简,返璞归真,从而引起情感共鸣,达到放下心理包袱、愉悦身心的抚慰效果。在人与人之间交流日渐荒漠化的社会背景下,治愈系插画成为了建造普适性情感和谐形式的桥梁。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者一方外出务工,并且另一方没有监护能力以及没有年满十六岁的未成年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大量农村劳动人口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区域间经济条件不平衡等因素,父母不得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被迫留在家中,截至2018年8月,全国共有留守儿童697万人。据相关数据显示,在许多偏远山区,有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其中还有30%与孩子的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一次。远离父母的关爱,让不少孩子产生了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甚至感到自己被歧视、被抛弃的自卑情绪。亲情的缺失使留守儿童极易产生焦虑偏激、暴躁敏感、内向自闭等性格问题,很多留守儿童出现精神层面的“空白区”。人格心理论的奠基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指出,“在少年儿童的成长环境之中,对其自身的社会认同度高低将决定其心理变化”。留守儿童这种心理上的“遗弃感”和“创伤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亲情关怀和心理疏导,将成为潜在的“问题少年”,对未来社会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二、治愈系插画疗愈留守儿童的案例

为了更好论证治愈系插画对留守儿童的疗愈效果,笔者作为志愿者到一山区实地参加了3场“牵手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实地服务留守儿童215名,先后参加留守儿童“集体生日”“感受城市”“亲情陪伴”等系列主题活动。笔者在每场活动中均融入治愈系插画元素,详细了解留守儿童在欣赏治愈系插画后的情感变化,并就相关数据进行采样统计。

在集体生日环节,笔者将绘制的治愈系插画卡片作为礼物赠送给50名参加活动的留守儿童,现场有超过70%的孩子在收到卡片时立即表现出愉悦的情绪,有大约40%的孩子在之后的游戏环节主动与志愿者交流,有5个孩子想要与志愿者分享蛋糕。

在感受城市活动中,笔者所在的志愿者团队带领125名到电影院观看宫崎骏的治愈系动漫电影《龙猫》,在观影过程中,所有孩子均处于激动兴奋的情绪中,当电影中出现龙猫睡觉的情节时,现场环绕着留守儿童欣喜的笑声,当看到主角一家在妈妈的病房团聚时,笔者看了部分儿童脸上感动的泪水。电影结束后,留守儿童久久不愿离开,有10余名儿童向志愿者提出希望能再看一遍的请求。

在亲情陪伴志愿服务中,笔者为40名留守儿童带来线下插画课程,在孩子们看完治愈系插画绘本后,笔者鼓励留守儿童自由发挥画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这些绘画中,有15幅作品主色为绿色,12幅作品主色为红色,8幅作品主色为蓝色,3幅作品主色为橙色,1幅作品主色为黄色,仅有1幅作品主色为灰色。

三、治愈系插画与留守儿童的心理适配性分析

治愈系插画以轻快风格、微观叙事为主,多以山川森林、野生动物、四季变换等平和静谧的自然环境为主题,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创作思想,插画线条简洁,色彩淡雅、氛围氤氲,是创作者灵感和自然的灵魂连线。治愈系插画不涉及曲折隐晦、黑色暴力、离奇怪诞的内容,读者从插画中可以感受到极强的代入感,或许是温馨恬静的生活细节、或许是记忆深处的美好回忆,诠释着人生中“真善美”的一面。治愈系插画的这些特点与留守儿童孤独、内向的心理契合互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暖系色彩的感官舒适性。色彩的直接性心理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光刺激对人的生理发生的直接影响。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人们的心理健康、行为和生活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本的色彩平衡。在色彩心理学中,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频率的光波和能量,从而对人体相应组织器官和心理状态产生独特影响。色彩能量能够激发身体与生俱来的自我疗愈机制,释放不舒适的部分,饱和度、鲜度更高的浅色和亮色能够让人心情更加愉悦,相比较而言,绿色、蓝色、黄色等自然色以及橙色、红色等暖色更能够让人产生治愈感。笔者曾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发现,由于父母角色的缺失,留守儿童内心相对脆弱,在心理绘画环节,留守儿童多偏向于黑色、灰色等暗色系,或是灰绿、灰蓝等色彩饱和度低的冷色系。治愈系插画的暖色经过视觉刺激,向读者下丘脑释放信号,进而进入松果腺和脑垂体,激发肾上腺髓质分泌,使人处于心理平和状态。这一过程能够良好中和留守儿童心底的冷底色,实现内心情愫的可视化温暖。

2.温柔角色的人设带入性。角色是治愈系插画直击心灵深处的敲门砖。日本心理学家长岛真夫在研究班级指导对“角色加工”的意义时验证了角色效应概念,是指当一个人处于某种角色或角色发生改变时,通常会因这种角色而引起心理或行为变化的现象。插画中的人物多以少年儿童和青年学生为主,其中70%以上为女性角色。角色的年轻态和女性化,让读者在欣赏时不经意间进入自我角色设定,从而激发发自心底的温柔和童真。对留守儿童而言,需要更多的是情感的诉求,治愈系插画角色的感染力,能够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情感共鸣,让留守儿童将自己带入到插画的情境中,感受生命中的陪伴与温情,释放负面情绪。

3.生活化场景的心理抚慰性。艺术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治愈系”插画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传达,可以让人们更加直观、形象、真实地感受到画面的内容。生活化场景是治愈系插画的灵魂,自由、随意、烟火气是核心所在。贴近日常生活的素材取景,使治愈系插画更具真实感,特别是融入年代感和民俗风情的插画,更能将读者带入画中的场景,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或许是夏日校园里的一片绿荫,或许是傍晚霞光里炊烟袅袅的村庄,或许是明媚阳光下轻舞飞扬的晾晒衣服,或许是蔚蓝天空中随风飘舞的风筝,治愈系日常生活场景的刻画,与现代社会中人们紧张高压的生活状态形成互补。这种美具有全身心的感染力,可以迅速地融入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治愈系的场景的叙事性情节带给人似曾相似的感受。借助日常生活中温暖事物,治愈系插画可以让留守儿童联想到许多美好的记忆,将注意力从当下的生活中转移,利用插画中的温馨场景去缓解心中积攒的不如意,这种显示在纸上的心灵相通让留守儿童从内心感受到家的温暖、爱的关心。

4.乐观主题的正向引导性。一幅好的治愈系插画,不仅是视觉艺术,更是对心灵的正能量洗礼,它成功融入当下最流行的积极心理学,围绕温暖愉悦的主题进行创作,再辅以柔软线条和温暖色,给人以轻松舒适感。插画中郁郁葱葱的绿树、绽放的花朵,让人感受生命的顽强和美丽;平静温馨的街景、可爱活泼的萌宠,看似简单平凡,实则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透过治愈系插画,我们更能看到生活的本真,是人与自然水乳交融的和谐,是人与人亲密无间的温情。它让人学会感受生活、自然对自我的各种意义和价值,去找寻生活中最真实、最善良、最乐观的本我,感受纯粹的爱与美好。

治愈系插画启示我们:生活中的苦与乐是相对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学会与自己相处,学会在欣赏“治愈系”作品的过程中敞开心扉,让人生不再有A面B面。希望治愈系插画在发挥疗愈效用的同时,能够激励留守儿童直面困境、追寻自我,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让奋斗成为人生最靓丽的底色。

猜你喜欢

插画色彩心理
就要紧紧粘住你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治愈系插画:艺术中的幽默
神奇的色彩(上)
无脸小插画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