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紫阳书院的当代价值研究

2021-01-07芦洁媛

铜陵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徽州书院学术

芦洁媛

(黄山学院, 安徽 黄山 245041)

书院作为封建时期,我国平行于官学、私学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教育组织形式, 正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唐代初期,书院开始萌芽。松洲书院是我国目前有记载的第一所教学功能较为齐全的书院,它以士民和生徒为服务对象,自此书院完成了从服务个人到面向公众的过渡[1]。书院成为了我国士人开展学术研究、文化传播等活动的场所。 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书院在清朝末年被近代学堂所取代,但是“其基本的表现形式和所具有的深层文化内涵却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其传承性远远大于变异性[2]”。

随着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越来越多高校教师和高校管理者意识到传统书院的价值所在,认识到传统书院所蕴含的宝贵文化遗产。 作为中国古代教育机构之一, 传统书院与当代高校在许多方面有着相通之处, 目前我国已有部分高校致力于挖掘传统书院对当代高校建设发展中的积极价值。具有代表性的有九江学院的“濂溪讲坛”,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曾在江西九江建濂溪书院, 九江学院传承濂溪书院优良传统,创办“濂溪讲坛”,开展学术讲座,弘扬学术文化,内容涉及文学、艺术、法律、政治等方面。 北宋创始的岳麓书院,百年来延续教育办学和学术研究的传统,80 年代经由湖南大学管理和修复以来,致力于扎根中国大地,深入发展“岳麓书院模式”,推动岳麓书院的全面现代复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发展阶段, 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中汲取新发展理念,创造新发展格局。 徽州紫阳书院的成功经验, 对我国高校建设发展同样具有指导价值, 本文对于徽州紫阳书院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教学与管理队伍建设、增强建筑的文化内涵等方面价值进行分析, 探讨其对当代我国高校建设发展可提供的启示和借鉴。

一、徽州紫阳书院的历史沿革

黄山市兴建书院始于北宋时期, 但北宋时期所建书院的数量并不多, 最早记载于册的书院是桂枝书院。 南宋时期,朱熹三次回徽州省墓并讲学后,徽州开始广泛兴建书院, 明清时期有 “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3]”的说法,黄山市的书院至清末逐渐衰落。 据学者考证,直至明清时期徽州书院为125 所,其中宋元所建者47 所、明清所建者 78 所[4]。

朱熹的父亲朱松曾在紫阳书堂就读, 紫阳书堂位于黄山市歙县城南的紫阳山处, 之后朱松因考取功名,赴福建为官,仍心系紫阳书堂,刻印并携带“紫阳书堂”的印章。 朱松逝世数年后,朱熹在居室榜刻“紫阳书堂”并开始以“紫阳”自居。 朱熹曾分别于绍兴二十年(1150),淳熙三年(1176)和宁宗庆元二年(1196)回徽州省亲、扫墓并讲学。 朱熹第二次回乡时,不仅赠书于当地县学,还在友人家里讲学;第三次回乡时,讲学于歙县天宁山房,听众有当时徽州郡守赵师端,门人三十余人。 朱熹数次回乡讲学,收授并培养了一批著名的学者, 直接推动了朱子理学在徽州的传播,影响黄山市的文化传播和教育水平,间接促成了紫阳书院的创建。 朱熹卒后, 宁宗赐谥号“文公”,后理宗封其为“信国公”,又称“徽国公”。

南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 年)徽州守韩补以徽州为朱熹祖籍, 建立书院以传朱子之学, 并祀朱熹为由,上奏建设了紫阳书院,此时书院位于徽州州府歙县城南处,“紫阳”一名来自朱熹别号。 明正德十四年(1519 年)徽州郡守张芹,以紫阳书院名为“紫阳”,但并未建于紫阳山为由,将紫阳书院迁到紫阳山麓。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歙县人曹文埴会同盐商鲍志道,在歙县城内的紫阳书院旧址上复建了“古紫阳书院”,两所紫阳书院并存于歙县境内。 徽州紫阳书院曾先后三次获得皇帝赐匾,分别是宋理宗御书“紫阳书院”匾,清康熙皇帝御赐“学达性天”匾,清乾隆皇帝御赐“百世经师”匾“道脉薪传”匾。

二、徽州紫阳书院的成功因素

徽州州府歙县境内的紫阳书院先后有两所,但两所紫阳书院都以传承朱子学说作为治学宗旨,书院院址虽然迁址数次,不处于一处,但仍在歙县范围内。 基于学派传承,书院院址等相对一致性的考虑,本文所研究的徽州紫阳书院, 包括紫阳书院与古紫阳书院, 就两所徽州紫阳书院在以下方面的成功因素进行探析。

(一)开展讲会活动

“讲会”即“以讲会之”,是指通过开展以讲学讲书,交流讨论等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以此实现士人聚会集合。 “讲会”概念的范围不仅包括与书院教学、学术研究直接关联的活动, 还包括由此形成的学术组织。 明代末年至清代中叶,讲会盛行于徽州书院。 紫阳书院讲会的形式,包括每月举行一次的邑中之会;每月举行两次的院会,院会 “以初八、 二十三为期,已而集,申而散”[5];每季度举行一次的坊乡之会;每年举行一至两次的六邑大会,六邑大会是“以十三日开讲,十五日为文公生旦,黎明释菜,是日仍会讲终日,十六日散”[5];由徽州、池州、饶州、宁国四郡轮流主盟召开的四郡大会。 由施璜原著,吴瞻淇、吴瞻泰兄弟二人补撰的《紫阳书院志》,其中记载了自顺治十六年(1659 年)至雍正三年(1716 年)期间,紫阳书院举行的45 场讲会。 讲会的主要内容出自经史子集中的篇章,作为讲会主题的篇章有“道之不行也”章、“格物致知补传诚意”章、“陈亢问于伯鱼”章、“子绝”四章等。 紫阳书院讲会既受到当地学人重视,也得到了地方官府的关注,如康熙八年(1669 年)秋会,知府曹鼎望临会;康熙九年(1670 年)春会,曹鼎望主教。

(二)规范讲会制度

徽州书院的讲会规定了基本的规范,制定了详尽的规约,明确了讲会宗旨,仪式流程。其中紫阳书院讲会,影响范围较广,学术辐射力较强。紫阳书院讲会发起于宋代,由于受到战乱等因素影响,期间讲会有所中止。 清顺治十六年(1659 年)闰二月,经徽州汪学圣等六人呼吁筹建,紫阳书院讲会得以重振。 紫阳书院讲会组织严密,会规严格,制度完善,有《紫阳讲堂会约》《崇实会约》《紫阳规约》等多项会约规约。《紫阳书院志》卷十五为会规,收《白鹿洞学规》《紫阳讲堂会约》《崇实会约》《紫阳规约》,卷十六为会纪,记载了宋代至清代紫阳书院的讲会记录。明代方学渐所撰写的《崇实会约》作为紫阳讲会的章程,共有十一则,规定了会讲的时间,内容,规则及注意事项。 《紫阳讲堂会约》中对于参会人员提出具体要求。 《紫阳讲会规约》共有六则,分别是敦伦之学、择善之方、执礼之本、存诚之功、寡过之法、崇俭之效。设立这些规约的目的在于使士人能自我警醒,修身养性,提高德行。

(三)师资保障办学

徽州紫阳书院在学术研究与教书育人这两方面,是共同发展的。 书院的教授、先生等在研究学术同时,承担着书院教学工作。 如歙县人,洪启蒙,讲学于紫阳书院,人称“源泉先生”;江恒,歙县人,讲学言简意赅,有理有析,受人陈赞。 同时紫阳书院山长重视传承学脉,注重学术研究与讲学课艺并进,以书院建设发展为己任,是书院办学成功的重要保证。 山长是指主持书院日常事务,组织书院教学研究工作,维持书院经营活动的人。 与明清时期徽州其他书院相同,紫阳书院采用公议延请的方式,推选担任山长的人选。 紫阳书院注重所延请之人的学识、人品等,山长多为学识渊博,品行端正,并受到地方学人推崇的学者。 《紫阳书院志》记载了十二位紫阳书院山长,着重记录了山长的生平,经历,特别是对紫阳书院建设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和成绩。 如程大年山长学术上坚持传承程朱理学,“其学动依准绳, 惟程朱是则”,日常中极为关心学生,元至正年间徽州遭遇旱灾,庄稼歉收,书院学子无法及时上交学租,程大年则“倾家以助之”。 明初唐桂芳,曾于金陵(今南京)明道书院任司训,后于武夷山市任教谕,期间成绩显著,被赞为“天下教官,唐桂芳为第一”,而后经太守魏均祥使摄紫阳山长[5]。

(四)建筑独具特色

宋紫阳书院建立时书院内建有“朱子殿”,专门用以祭祀朱熹。 明正德十四年(1519 年),太守张芹将紫阳书院改建于紫阳山,并进行了重建:“遂易老子宫为堂,以祀文公。 而配享诸儒,自勉斋以下,皆如熊公制”[5]。 明末歙县知县张涛下令拆除仰高、崇正二坊,修建三益贻谋、 孤忠守道、 父子真儒三坊。 清康熙六年(1667 年) 徽州知府曹鼎望, 建邹鲁渊源坊于书院门外。康熙四十年(1701 年),由徽州士绅吴瞻泰发起,施璜、汪芹、吴曰慎等士人响应,经地方衙门同意,对于徽州紫阳书院的人文景观进行了调整改建,主要为撤除凭虚阁内的三清像,将凭虚阁改建为道原堂。 据《紫阳书院志》中所绘制,经改建后的“紫阳书院”。 书院建有邹鲁渊源坊、大门、大堂、道原堂、献靖公祠。 大堂内悬挂清康熙皇帝御赐的“学达性天”匾额,正中供奉朱夫子神位。 道原堂内供奉祝永叔先生等人牌位,以为祭祀,“祝永叔先生”即朱熹外祖父祝确。 献靖公祠外悬挂“旧时山月”匾额,“旧时山月”文字为临摹朱熹之字制作而成, 祠堂内供奉朱献靖公神位,“朱献靖公”为朱熹父亲朱松。 在历任徽州知府、太守、徽州紫阳书院山长及徽州士绅的主导下,徽州紫阳书院逐步采取措施,增添人文景观,并有意增强人文景观与朱熹朱松的关系,意在巩固儒家学说及程朱理学的地位。

三、 徽州紫阳书院文化对当代高校建设发展的启示

(一)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大学的本质是学术共同体,尊重学术、崇尚学术是大学的应有之义。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以此引领教学、服务社会,而搭建科研平台是学术研究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徽州紫阳书院的成功因素之一便是以讲会作为学术交流的平台,形成了学术共同体,从而实现学术研讨、教育宣讲和对外交流的目的。高校要能集中科研力量,提升科研实力,主动对接全国性学术机构, 对所属科研院及时进行重组、调整。能根据自身办学方向,挖掘地方产业和人文资源的优势,形成自然科学研究与人文社科研究并重的学术交流平台。学术交流平台作为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组织科学研究、聚集和培育科学技术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其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以开展科学研究、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为主,实现项目、基地、人才的深度融合,集中培育一批高素质的中青年学科或学术的带头人和优秀学术团队,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竞争力,实现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地方应用型高校为例,其科研平台的研究方向必须与地方和国家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优先发展领域相结合,以解决地方和国家重大科技、经济问题为己任,注重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的有机结合。 同时,高校应当适应国家与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重点学科,提高学校整体水平,体现学校定位和办学特色,展示办学优势,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功能。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推动教学、科研的全面发展。强化学科特色, 提升学科水平,增强学科竞争力,带动和促进学校相关学科的发展,逐步形成学科群体优势, 从而整体提升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和办学层次。 在重视科学研究工作,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的基础上,做好学科建设等工作,“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促进学科建设。 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学术成果, 促进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6]。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是指大学为顺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 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 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施民主管理、全面落实作为法人实体和办学主体所具有的权利和责任相统一的管理制度”[7]。 高校应当从自身办学定位, 办学目标出发制定出一系列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明确细节条目,操作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进而形成规范化的学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 逐步培育出富有特色的大学制度文化。 徽州紫阳书院不断规范规章制度的目的在于以制度建设作为保障,开展讲会活动,传播学术思想,实现其思想建设。 同传统书院相同的是,高校作为独立的, 融合了学术研究、 教育教学和文化传承的组织,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应当符合教育规律,顺应学术逻辑,保障并维护高校的学术主体和学术自由,同时也要体现了政治意志,对接社会需求。

(三)加强教学与管理队伍建设

当前我国已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 由此可见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设教学队伍需要从多方面进行, 如当前,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激发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趋势, 教师要能把握教学规律与教育方针,提升教学学术水平,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高校教师要能增强信息技术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数字化。 建设科研团队,以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为目的, 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 以团队协作为基础,围绕创新性项目研究,在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内有组织地开展学术研究、 技术创新和推广的工作团队,以此作为学校学术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高校管理队伍建设, 应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发展。 提升教学管理人员在高等教育知识储备、管理水平方面的要求,优化完善管理体系,稳定教学管理队伍。 高校应当强化管理职能部门的责任,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要加强专业建设规划,加强教学管理、质量监控、反馈整改提高的制度建设并组织实施, 加强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指导,组织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统筹协调全校实践教学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与实施;财务部门,加强全校教学经费的统筹、协调与管理;学生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强学生工作研究与指导等, 高校其他部门根据职能范围,加强主动为教学工作服务的意识,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四)增强建筑文化内涵

校园建筑和人文景观,是美化校园的重要设施,是反映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 更是高校人文精神的直接映射。 “高校是创造文化的地方,而文化则是高校的精神支柱, 一所高校的凝聚力正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上的。 景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景观的灵魂, 只有具有文化内涵的景观才能拥有真正的生命力”[8]。 当代我国高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要能从校园建筑设计理念, 校园建筑和人文景观的建设等多方面,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建设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景观,以此影响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给师生以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和自豪感,提高师生人文素养。 高校的楼宇道路、景观设置本身即具有一定的文化性,承载着历史记忆,展示着人文精神,不仅具有标识作用,还能阐释文化、传递文化,营造文化氛围。 当前我国已有一些高校致力于推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融入校园建筑和人文景观建设中,如山东某科技学院,该校将“文化校园工程”列为学校内涵建设“六大工程”之一,结合所在地区文化传统,深入挖掘“农圣文化”资源,建设富有农圣文化特色的校园建筑和人文景观。 又如笔者所在高校, 该校地处徽州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安徽省黄山市, 学校将徽州传统建筑风格和徽州文化元素融入校园建筑设计,打造徽文化广场,建设校训墙,校园道路以黄山市历代杰出人物进行命名等, 充分发挥校园建筑与人文景观的育人功能。

四、结语

徽州紫阳书院自南宋创建, 至清末改制为紫阳师范学堂,六百多年来致力于传承朱子之学,数百年来文脉不绝。 徽州紫阳书院在研究朱子之学的同时举办讲会活动,完善讲会制度。 教学和管理队伍建设方面,徽州紫阳书院注重山长品行,教学与管理队伍能以书院建设发展为己任, 保障了书院长久稳定的发展。 徽州紫阳书院的建筑景观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具有文化内涵。 徽州紫阳书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校在搭建学术平台、 构建学术共同体、 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教学与管理队伍建设、注重特色建筑风貌、 校园建筑体现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等多方面都具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徽州书院学术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朵云书院黄岩店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徽州人
学术动态
江南书院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