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视角下安徽省发展定位、逻辑与战略
2021-01-07周正平
周正平 周 馨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
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 顶层设计是根本引领,合作创新是基本精神, 优势互补创造多赢是目标方向,共同的文化理念是力量源泉。安徽要积极谋划,塑造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建设性的参与合作者角色,在规划引领、协同创新、市场合作等方面主动作为,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基本定位
(一)为长三角一体化建设贡献安徽力量
根据长三角城市群规划, 长三角致力于打造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要成为最具经济活力的资源配置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 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排头兵、美丽中国建设示范区。 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成员,安徽要积极参与到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和互动发展之中。
安徽拥有相对丰富的土地、 矿产和劳动力等资源,区位优势明显。 安徽省襟江带淮,沿江通海,位于长江三角洲,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是文化大省,拥有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四大文化圈。 安徽旅游资源丰富,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闻名天下。 安徽也是人才大省, 人力资源丰富。 安徽省工业体系较完备、 传统产业比较优势明显。 目前安徽省拥有装备制造、汽车、家电、钢铁、有色金属、石化等6 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 近年来,安徽的智能语音、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家电和平板显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迅猛。一直以来,安徽就有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例如,“大包干” 就是从安徽小岗村率先发起并推向全国的;以“醒来,铜陵! ”为口号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也是在90 年代初,响应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精神率先发起的。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正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徽的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 总体来看,安徽省要抢抓机遇,以学习的精神不断弥补发展的短板,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高铁、跨江快速交通、互联网、物流体系等物质技术基础,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的人才、科技和资金等要素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积极参与者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成员, 要有主人翁的意识。 在顶层设计方面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在利益分配格局方面进行开诚布公的对接, 要积极落实已形成的决策机制和行动方案。 具体如下:一是参与基础设施一体化。 以高标准的要求,统筹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基础设施。 例如,城际轨道交通布局、5G 新基建协同布局、长三角机场群优化布局等。 二是参与经济结构调整。 主动适应我国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的战略, 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企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参与区域创新资源整合。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推动合作创新,达到“乘数效应”;四是参与协同推进“绿色长三角”建设,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更加高效的减排措施,打赢蓝天碧水保卫战; 五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积极参与推进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的畅通,营造一流的国际营商环境。
(三)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优益合作者
安徽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成员, 要成为一名优益的合作者。 笔者认为,要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规划”的指引下,遵循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制定的各项制度和规则,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加强区域协同创新。 在发展好自身的同时,以合作、创新、共赢为理念,共同把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经济体。一是发挥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强与沪、苏、浙三省市的战略、规划和合作项目的深度对接,制定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目标; 二是按照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完善各项推进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的制度和机制; 三是积极推动长三角地区建立开放统一的市场体系,打造规则统一、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四是打造产业发展关联、科技协同创新、基础设施畅通、公共服务联网、生态环境共治,长三角地区共赢的经济体。
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建设, 制度和规范的顶层设计是根本引领,平等合作是基本精神,优势互补创造多赢是目标方向,共同的文化理念是力量源泉。 安徽要积极谋划, 塑造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建设性的参与合作者角色。 正如袁家军指出: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我们是参与者、策划者、见证者,最终还将是最大的受益者[1]。
二、安徽省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逻辑
(一)以竞争中性为原则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2018 年,易纲行长在G30 国际银行业研讨会的发言指出:“为解决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我们将加快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考虑以‘竞争中性’原则对待国有企业”[2]。 竞争中性是要求加快国企改革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是要求民间企业加快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实现企业主体的公平竞争一直是我国努力的方向。 习近平指出: 要打破各种各样的 “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广阔市场空间,为民营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3]。
对安徽而言,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坚持市场中性原则,让企业主体在市场中彰显活力,是安徽省实现跨越发展, 缩小与沪苏浙差距的重大契机。一是确立市场准入的公平竞争规则。 2019 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按照竞争中性的原则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营、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4]。 连伟良也指出,在重点领域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实现国有资本和各类社会资本优势互补、共同发展[5]。 二是确立市场转型的公平竞争规则。 公平竞争是不断激发企业家精神和市场主体活力, 推动科技创新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要确立优胜劣汰的公平竞争规则,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是消除所有制歧视,即要构建不同经济成分平等竞争的体制机制,使国企成为真正平等的市场主体。
(二)以供给侧改革为航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从供给、生产端入手,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2018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我国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6]。 贾康认为,要以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开放的市场空间,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创造的潜能[7]。 在我国供给侧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税收、贷款成本较高, 劳动力、 土地等资源要素投入较大人才、技术和信息等要素投入比重偏低,大量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风险逐渐暴露这样背景下提出,我省要以供给侧改革为航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安徽而言,第一,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力。发挥市场的能动性,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和投融资体制。 第二,增加公共设施和服务供给。 要加强就业保障、教育质量、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供给, 弥补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短板。 第三,要有效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一方面在一些小税种上减税, 另一方面还可考虑从企业负担最重的所得税、 增值税等大税种入手, 实施全面、普遍、大力度的减税措施。 第四,大力发展现代新兴产业和先进服务业。 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发展先进服务业,促进现代金融、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发展,促进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与各类产业有效结合。
(三)以“双循环”战略为路径塑造发展新格局
2020 年7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 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第一, 自2018年以来,中美之间的经贸纠纷不断,遭遇了多次贸易战,中美之间的贸易互信受到重创;第二,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经贸产生了巨大影响和冲击。 例如,2020 年,全球市场需求萎缩4.9%,发达国家经济体萎缩8%等等。 第三,我国有14 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 万美元, 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 具有巨大增长空间。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塑造我国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从安徽来看,“双循环”战略应在要素市场发育,扩大内需和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力。 第一,构筑合肥都市圈。 数据显示,2020 年前三季度,合肥都市圈生产总值17,636.8 亿元,占全省63.7%;实现财政收入2,699.3 亿元,占全省61.6%,其在全省核心增长极作用进一步彰显。 第二,构筑长三角一体化市场。 上海、苏州、杭州、南京等城市GDP 位列全国十强,沪、苏、浙、皖上市公司占全国上市公司总量近1/3,有著名的科研院所、林立的高等院校、发达的金融中心等。安徽加快融入长三角, 就是将众多的优质要素为我所用:向长三角的巨大市场要企业成长力;向长三角的发达金融要企业资本运作力;向长三角的高科技和优秀人才要企业生命力。第三,推动数字化营销。要面向国内市场,运用新媒体、电子商务、会议营销等方式,积极加入国内市场大循环。第四,构建商业合作系统。通过成立各种类型商会、建立商业生态圈、打造商业战略合作联盟,构筑促进企业发展的外循。
三、一体化视角下安徽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建议
(一)标杆提升战略
当前,安徽省与江浙沪存在不小的差距。以GDP为例,2018 年江苏的GDP 和人均GDP 分别为10.27万亿元和 12.5 万元; 浙江的 GDP 和人均 GDP 为6.46 万亿元和11.4 万元; 上海的GDP 和人均GDP分别为3.87 万亿元和15 万元; 而安徽的GDP 和人均GDP 分别为 3.868 万亿元和 6.08 万元。 相比之下,安徽省与江浙沪差距非常明显。 其实,差距是赶超的动力, 安徽应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化发展的有利时机,推动安徽经济阔步发展[8]。
1.对标上海,提升金融服务水平。2020 年,上海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7,166.26 亿元,金融业发展水平居全国最高水平,且呈高速发展的态势;上海市金融集聚特征显著,2016 年金融增加值区位熵达到2.024,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而且集聚水平与规模处于不断上升的态势,金融服务水平在不断提升,专业化程度增强。 对标重点:第一,安徽应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把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摆在突出位置。 第二,加快长三角金融一体化进程。 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重点, 建立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机制,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肥经济圈等加快融入长三角。 第三, 逐步形成金融集聚效应。支持合肥建设成为连接长三角、辐射中部地区的区域性金融综合服务中心。 第四, 鼓励金融服务创新。 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快捷、方便、优质融资服务。第五,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大金融人才引进力度,探索市场化引才机制,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2.对标浙江,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多年来,浙江积累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宝贵经验: 以改革创新的思维,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通过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搭建民间投资创新创业平台,拓宽民营企业发展投资的领域;依靠民营企业家振兴实体经济,支持鼓励广大浙商创业创新,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等等。 对标重点:第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走出固有的“国有情节”误区,实现三个新旧观念的根本转变。 通过开展“四送一服”进民企活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第二,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 将社会市场的准入条件进一步放宽;让企业家发挥管理力、创新力,提高生产效率[9];尽快制定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第三,加强改革推动和创新引领。 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职能;解决好民营企业融资、吸引人才等方面的困难。 第四,加强金融服务。 支持金融机构面向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构建民营企业良性发展的金融生态体系。 第五,促进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升。
3.对标“苏南模式”,加快城乡一体发展。 “苏南模式”的成功的本质内涵在于:遵循基本经济规律,遵循文化传承、开放和创新的本质。 安徽作为后发展地区,应把握经济全球化、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个大势,遵循市场配置资源、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促进经济繁荣的基本规律, 在开放和创新的精神指引下,以资本经营作为保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安徽经济快速发展。 对标重点:第一,优先发展新兴产业、主导产业。 在知识化、智能化、数据化的发展背景下,新优融合、高端引领应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第二,构建促进市场竞争的体制机制。 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引导行业自律;第三,加强促进安徽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建设。 第四,打造资本市场安徽新高地。 以促进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为目标,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快建设资本市场高地;第五,加快区域整合,布局安徽重点发展区域和领域。
(二)特色发展战略
1.大力发展特色新兴产业。 从发展的内容和重点来看,一是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语音、智能终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提升电子基础产品支撑能力。 二是顺应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趋势。 三是把握生命科学、生物新技术融合创新和广泛应用的新趋势,发展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智慧医疗产业。 四是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产业,加快推进资源循环利用、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 五是以“互联网+”为抓手,加强5G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
2.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第一,一体化旅游战略。 一是依托旅游资源,提升皖南示范区旅游国际化水平;二是将合肥经济圈打造成华东、华中旅游协作的枢纽区;三是开发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胜地。 第二,智慧化旅游战略。 加快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借助数字终端、人工智能等设备,为旅游者、旅游企业和管理部门提供各类服务。第三,品牌化旅游战略。在挖掘、传承文化和产业植入上下功夫,用国际化理念引领发展,运用“互联网+”“旅游+”等思维,实现旅游产品国际化、旅游服务标准化、营销拓展数字化。
3.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第一,大力发展文化龙头企业。 以特色小镇、文创产业园等为载体,集聚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效益好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吸引和大力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上市和再融资。 第二,鼓励和引导民营文化企业发展。 夯实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的思想基础,提倡国有和民营双轮驱动、公平竞争,制定促进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政策,通过举办文化和产业论坛、文化创意产业交流、文化产品展览等活动,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 第三,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型人才发展。 培养文化创意人才;通过优厚的条件引进具有实力的文化人才;加强与省内外高校和文化培训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4.大力发展特色小镇。第一,突显特色优势发展。依托地方产业基础、自然资源等条件,发展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打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第二,坚持生态优先发展。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集约利用土地、自然资源;第三,强调文化传承发展,挖掘地方自然生态、 历史人文和乡土民俗文化;第四,鼓励产业融合发展,将创新、绿色、开放、人文等理念嵌入其中,打造集生产、创新和服务等于一体的新兴产业空间组织形式[10]。第五,创新体制机制。包括小镇发展理念与产业业态、 发展模式与运营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加强科技创新。 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智能语音、量子通信、未来网络、人工智能等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力争在新能源、集成电路等重大创新领域实现战略性转变; 要实施新时代 “江淮英才计划”,打造精锐的领军型人才队伍、创新人才团队,发挥优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突出作用; 要开辟多元化的创新合作渠道, 通过开放、 共享的模式推动创新,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体系。
2.鼓励协同创新。要用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金字招牌”,加快“四个一”创新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建设,催生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要鼓励企业成为研发创新主体和产业主体, 以市场为动力推动更多创新要素资源向企业汇聚; 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创新集群, 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高校院所“抱团作战”;要依托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建立高端研发机构和服务平台, 推动重大项目的协同创新; 要积极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实现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有效连接。
3.加快产业创新。 发展高成长先进制造业,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兴产业发展,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与长三角产业圈的互动合作,稳固产业链和供应链;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智能技术的运用,将企业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管理等环节的不断提升,实现企业数字化、服务化转型;重构企业自身边界和客户关系、合作伙伴关系,改善企业生态环境。
4.推动区域创新。安徽要利用并整合区域内的高校,将创新要素融入到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发展之中; 要利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国家级创新资源, 发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用,打造城际1 小时生活圈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构建合肥与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城市群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推进与中科院、国家千人计划联谊会、长三角地区等和我省产业发展关联度高的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高校合作,采取一区多园、整体托管、创新链合作等模式,以产学研合作的方式,联合推进重大关键技术和项目的研发。
5.跟进商业模式创新。从百货店到商业大厦,从个体户到超级市场,从单体专卖店到连锁经营,从网商到商业综合体,商业模式不断推陈出新。 互联网、现代物流、电子支付使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可能;合作共赢、融合共生的理念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推手;打造系统竞争力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必然要求。 万达推动商务一体化,建立的中央集权式管控模式。 目前,万达实施轻资产战略,把核心价值放在商业管理领域。而阿里公司则是长袖善舞,以互联网为主线,构筑集(电子)商务、资金、教育、物流、健康娱乐为一体的合作共荣生态圈,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见,创新创业是我国未来数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商业模式创新是其高端形态,也是改变产业竞争格局的重要力量,商业模式创新对安徽省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