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本土社会资源推进初中生劳动教育的思考

2021-01-07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大成学校黄先明

天津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学生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大成学校 黄先明

一、劳动教育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劳动教育是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可是由于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认识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实践功能。

(一)学校对学生劳动教育缺少相关制度的建设

学校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缺少管理制度建设,导致劳动教育教学容易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劳动教育缺失的“后遗症”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了“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现象;初中生劳动教育缺乏制度设计和推进措施,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了劳动能力不足、生活自理能力差、家庭矛盾突出等问题,最终导致学生不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不能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缺乏服务社会的意识和报效祖国的理想。

(二)教育工作者对学校推进劳动教育的认识简单化

个别教育工作者对学校劳动教育本质及内涵的片面认识,弱化了劳动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功能。片面地将劳动教育认为是单纯的体力工作,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一些简单的劳动,如擦黑板、扫地等,就认为对学生进行了劳动教育。还有一部分教师,将劳动教育流于形式,不能有效地进行劳动教育活动,导致学生的劳动教育逐渐缺失。这些教学方式,都只是片面地进行劳动教育,没有深入剖析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多元性逐渐消失。

(三)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学习目的不明确

部分学生存在对劳动教育认识不清、目标不明的问题,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不参与劳动,对劳动技术学习提不起兴趣;更有一部分学生,不尊重劳动成果,在劳动时不主动参与,轻视他人的劳动成果。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当中弘扬伟大的劳动精神,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尊重劳动成果,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懂得劳动是崇高的、劳动是伟大的、劳动是美丽的,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中能够积极参加劳动,进一步创新劳动成果,能够诚实地进行劳动。

(四)在家庭中劳动教育被忽视

大部分家长关注的重点都是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成绩,导致了家长形成错误的观念。例如,家长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不要求他干些其他的事情,这使劳动教育的意义被淡化了,从而使个别学生有了“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不健康思想,出现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看不起劳动人民等情况。这对学生的成长道路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与当前社会背景下的教育任务不符,更是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二、实施劳动教育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一)利用红色本土资源,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

甘肃地区是一片具有红色历史的土地,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河西走廊与敌人英勇奋战,创造了很多不朽的功绩,为后人留下了很多红色遗址。例如:长征遗址遗迹、会宁县红军长征会师旧址、甘南州迭部腊子口战役遗址、宕昌县红军长征纪念馆,这些都记录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英勇事迹。利用张掖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可发挥红色文化育人的作用。教师可以追寻革命征程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带领学生进入红色教育基地,使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实物、实景、实例、实事和情景式、案例式、体验式、访谈式等教学方式,促使学生从走、看、听向思、悟、行提升,使学生形成不怕困难、不畏艰辛的劳动意识,引导学生缅怀革命先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红军英勇奋战、舍生忘死地为中国解放做出的贡献情境中,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的劳动精神力量,促使学生感悟劳动的价值。

(二)利用劳技课堂教学,学习丰富的劳动知识

在劳技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有效发掘生活中相关的劳动知识以及劳动技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利用情景创建的教育模式,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及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知识要求,进一步拓展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内容。还可以把劳技课内容与学生已经掌握的其他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劳动知识,不断提高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科学的劳动技能

信息技术整合到劳技教育中,不仅会改变劳技教学模式,也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和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劳技教育涉及设计、材料、工艺、能源、环境等众多领域,是一门跨学科的实践教育课程,综合运用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多门学科知识。把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型劳动技术有机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对提高师生共同探索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教师应从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入手,把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应用于劳动教育教学中,发挥其广泛、快捷、智能和高效的长处,从而解决在劳动教育中资源短缺等现实问题。

(四)利用综合实践基地,领悟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在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教师应不断探索以工匠精神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使其成为劳动教育的内在支撑、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载体、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通过综合实践基地丰富的活动内容、多样的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可以通过弘扬工匠精神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以劳模工匠为学习的榜样,领悟劳模工匠的精神内涵,使学生的求学观念更加完善;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劳模文化以及工匠精神,让学生形成劳动者的敬业精神,使学生能够对劳动产生敬畏和热爱的感情,培养学生敬业的传统美德,加强学生对自身修养的发展,让学生能够理解奋斗理念以及劳动情怀,进一步在学习生活中渗透工匠精神,使学生的衣食住行以及生活习惯变得更加完善。

(五)利用社区志愿活动,体验成功的劳动喜悦

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是劳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使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公益宣传、社区公共卫生打扫等志愿活动,有机会为社会出力,尽一份公民责任和义务。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帮助他人、增强自信心及学会与人相处等,通过志愿者服务,能有效增强对他人、对社会的信心,从而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劳动的愉悦和收获劳动成果的成就感。

三、劳动教育进行过程中结合本土社会资源

(一)劳动教育课程的相关理念

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模式开展,必不可少的就是劳动教育,这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正处在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劳动,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成长道路更加宽阔,让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二)推进劳动教育要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开足、开齐劳动教育类课程,将“劳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真正从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上确保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合法地位,确保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推进劳动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就近取材、精心选择。例如,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学校网络空间、虚拟环境教育情景,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也可以开发农业、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还可以开展花草种植、工艺设计、电仪器维修、饲养小动物等方面的劳动实践课程,充分利用校本资源,使劳动教育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入生活实践并引领学生幸福生活。

总之,利用本地社会资源开展劳动教育是帮助学生建立从服务自我到服务他人,再到服务社会的自觉认识过程。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尊重他人劳动,激励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学会创造性劳动,最终树立起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信念。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