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
——镇村图书馆(室)发展的新路径

2021-01-07王青云

图书馆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镇村公共服务乡镇

王青云

(中国国家画院,北京 100048)

近年来,随着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等工作稳步推进,公共文化领域已经架起了“四梁八柱”。公共图书馆是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便利化的基础设施。目前,城市和东部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体系基本建成并发挥出作用。但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在乡镇、村寨层面,任务仍然艰巨,挑战依然很大。这些地区的旅游资源富集,尤其是民族、民俗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出现了很多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乡镇、村寨。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和效能提升也出现了新的可能,值得深入研究以探索模式和路径。

1 镇村图书馆(室)建设现状

1.1 镇村图书馆(室)建设基本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1]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地级区划数为333个,县级区划数为2 846个,乡镇级区划数为38 727个;全国的村级行政单位有60多万个;全国乡村人口为7.21亿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5%。可见,无论是人口比重还是行政单位数量,镇和村都占据了社会的主体,无疑也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主体对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公共图书馆,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应利用综合服务设施设立图书室。

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从上到下都对镇村图书馆(室)的硬件和软件提出了要求。比如宁波市地方标准《乡镇(街道)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规范》DB 3302/T 1074[2]规定:乡镇(街道)图书馆的馆舍面积应不小于150m,阅览座位应不少于30座,公众使用联网终端设备应不少于10台;总馆藏量应不少于10 000册(件);工作人员(包括馆长在内)应不少于2名;对村(社区)图书室提供图书流转服务,每年流转不少于4次,每次流转图书不少于100册(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3]显示,2019年,有494 747个行政村(社区)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 649个县(市、区)建成文化馆总分馆制,1 711个县(市、区)建成图书馆总分馆制;全国公共图书馆达到3 196个。

1.2 镇村图书馆(室)面临的困境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工作的推进,绝大多数行政村都设立了文化服务中心,其中包含有图书阅览空间。但镇村图书馆(室)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经费投入不足,运营管理不规范,服务效能不高,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明显等。这些问题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镇村财政特点、居民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都是相关的。主要可归类于供给和需求的两个方面。

在供给方面,发展公共服务,政府财力无疑是第一因素。镇村一级的公共资金不足,这是制约中西部镇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图书馆(室)建设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个农村图书室,图书和电脑等购置经费约为5万元,每年运维经费约2万元。这笔资金对农村而言,压力不小。在需求方面,镇村居民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无疑越来越高,但镇村“空心化”现象越来越突出,青壮年基本在外务工,村里主要是老人和留守儿童,这部分人群对阅读的总体需求不足,或者有特定的偏好,也导致了镇村建设图书馆(室)的积极性不高。

1.3 困境解决方案分析

为解决这些问题,在“十三五”期间,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各级政府采取了多种办法,例如:推动乡、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立图书室或开辟图书阅览区;重点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配备流动图书车;建立以县级图书馆为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基层服务点的总分馆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宁波市地方标准《乡镇(街道)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规范》DB 3302/T 1074—2018就规定:乡镇(街道)图书馆应协助指导村(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的阅读推广与读者活动;乡镇(街道)图书馆应协助管理辖区内图书流通点、24小时自助图书馆。

综合分析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可以得出三个明确结论:一是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图书馆(室)需要充分发挥功能,最大限度地惠及基层群众;二是镇村级公共资金有限,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而图书馆(室)的建设和维护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三是随着城镇化率提高和农村人口结构变化,镇村层面对图书馆(室)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包括需求总量和阅读偏好。简单说,就是“发展不平衡,资金不充足,需求不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降低成本。2016年,杭州淳安县有个人大代表提案[4]:鉴于县图书馆乡镇分馆的开放时间不足、使用效率不高,建议将部分条件成熟的乡镇分馆改建成24小时无人值守图书馆。淳安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答复,在乡镇建立无人值守图书馆不太现实:一是多数乡镇人口数量不能支撑;二是经费投入较大,一个100平方米空间的无人值守图书馆,约需投入近50万元(不含图书采购)。因此,无人值守图书馆只能是少部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5],为保障公益性,公共图书馆不能将设施设备场地用于与公共图书馆服务无关的商业经营活动。如何在保障公益性的同时,有效解决或者缓解镇村图书馆(室)的“发展不平衡、资金不充足、需求不稳定”问题,需要结合新形势寻找新方案。

2 文旅融合的新形势与新作用

在市场和产业层面,旅游与文化天然就是结合的。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层面实施文旅融合,是2018年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为起点的,并成为“十三五”和“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点和热点。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6]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中提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中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可以预见,“十四五”期间,将继续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构建主客共享新空间,完善融合发展新机制,不断提高发展综合质量和效益。

2.1 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的异同

文化和旅游存在共性,也有差异。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亦然。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体育场、电台、电视台以及文化服务站、室、车等。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厕所、交通、集散咨询、引导标识等作为旅游公共服务的重点领域。

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居民,旅游公共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游客。正是这种服务对象的差异,造成了旅游公共服务与其他公共服务的差别。由于是面向以移动为基本特征的游客,旅游公共服务具有移动伴随性强、使用波动性高等特点。由于居民的长期生活和工作区域是固定的,因此公共文化服务是终端式的,使用频率高,需求也稳定的。

从服务对象和服务空间上看,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最大的重叠空间是具有旅游功能的社区,包括城镇和乡村。简单说,在旅游城市、旅游乡镇和旅游乡村里,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是最易融合的。在“社区型旅游区”或者“旅游型社区”里,居民和游客是共存的,因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具备了共享的条件。在“非社区型旅游区”或“非旅游型社区”里,比如纯粹的自然风景区、文物古迹或普通农村,要么居民稀少,要么缺少游客,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的融合共享也就失去了受众基础。

2.2 文旅融合在镇村图书馆(室)发展中的作用

那么面对镇村图书馆(室)存在的“发展不平衡,资金不充足,需求不稳定”问题,文旅融合是否能发挥作用?

首先是发展不平衡问题,包括城乡不平衡,区域不平衡,也就是乡村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相对滞后。乡村是我国旅游的主要目的地。总体估算,乡村旅游在整个国内旅游中的比重已经超过50%,占据半壁江山。中、西部地区生态和人文资源富集,对东部居民的吸引力高,是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其次是资金不充足问题。旅游是乡村地区富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全国各地旅游扶贫、旅游致富的例子有很多。开展旅游接待的城镇、村寨的综合收入状况普遍较好,而对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的投入能进一步提高旅游吸引力,因此容易形成旅游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

第三是需求不稳定问题。一方面,作为流动人口,常态的外来游客可以补充乡村地区的人口外流。很多旅游乡村的接待规模远远超过本身的居民人数。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就地工作,比如经营民宿客栈,研发文创商品,经营特色餐馆等。这些增量人口自然带来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由此可见,在具有旅游功能的社区,通过文旅融合来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困境和难题,是符合逻辑的。那么能有多大的覆盖面呢?

2.3 镇村文旅公共服务融合的覆盖面

文化和旅游部在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民宿)工作现场会上发布的《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监测报告(2019年上半年)》显示,2019年上半年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达15.1亿次,全国乡村旅游就业总人数886万人。根据近年来的国内旅游统计数据,乡村旅游规模已经占到国内旅游市场的六成以上。[7]

截至2018年底,农业农村部公布了388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推介了71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截至2018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原国家旅游局评选发布过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合计574个。每个省区市还有省级的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预计全国的各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的数量在4 000个左右,超过全国乡镇总数的1/10。2019年和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先后发布了两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合计为1 000个;加上各省区市的省级重点村,全国的重点旅游村估计超过1万个。有文章估计,全国有超过10万个村开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经营户有近300万家[8]。

由此可以估算出当前全国乡村旅游的总规模,即全国约有10%左右的乡镇和15%左右的乡村开展了旅游活动,每年接待人数占到国内旅游市场的60%。在这个规模基础上,意味着全国有10%的乡镇和15%的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具备文旅融合的条件,这其中就包括镇村图书馆(室)。

与城市、城镇相比,乡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相对薄弱。开展旅游接待的乡村,需要具备相应的设施和服务条件。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乡村旅游重点村应符合资源、保护、产业等方面的六条标准,其中第五条就要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完善,有信息咨询、智慧旅游、游客游憩、便民服务等游客服务设施,公共厕所布局合理,标识醒目美观,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较高。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以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为抓手,优化布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鼓励将符合条件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分馆。《意见》还要求,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拓展阵地服务功能,面向不同群体,开展经典诵读、阅读分享、大师课、公益音乐会、艺术沙龙、手工艺作坊等体验式、互动式的公共阅读和艺术普及活动。

综上分析,无论是乡村旅游的总体规模、市场基础,无论是公共文化的提质增效、拓展功能,在具备旅游功能的乡镇、村寨,通过文旅融合的途径来解决或者缓解镇村图书馆(室)供给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是具备可行性的,而且符合旅游和文化的相关政策要求。

3 深化文旅融合促进镇村图书馆(室)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些图书馆依托丰厚的馆藏、地标性建筑和独特文化氛围,具有了旅游吸引力。比如国家图书馆,同时也是国家典籍博物馆,《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是世界级珍宝;再比如上海图书馆有“四欧宝笈”,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有南宋《金刚经》孤本等。这些宝藏都能吸引大量青少年和游客。一些图书馆是地标建筑,成为打卡之地,比如天津滨海图书馆、上海嘉定图书馆、深圳宝安图书馆等。还有一些乡村书屋,由于独特的设计和景观,成为吸引眼球的亮点,比如北京怀柔的篱苑书屋、浙江丽水的壶镇书院等。但这些图书馆要么是处于城市,要么是处于东部,比例依然是少数,属于特例。绝大多数的镇村图书馆(室)是不具备这种条件的。

旅游服务的对象是旅游者,市场性比较强。文化服务的对象是居民,公益性为主。文旅融合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共建共享。一般来说,共建就是政企共建;共享就是主客共享。这种共建共享是双向的、交互的。一方面,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的对象要包含外来的旅游者;另一方面,旅游的经营服务设施也要参与面向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由于在旅游乡镇、旅游村寨里,游客与居民的基本利益是一致的,旅游与文化的发展需求是一致的,因此具备了共建共享的基本条件,关键就是供给和运营的机制与方式。

3.1 明确把握基层文化设施的供给和运营是开放的、灵活机制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要求,稳妥推动基层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可通过与社会力量合作、公益众筹等方式,开展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存在人员缺乏等困难的县级特别是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场馆,可根据实际,通过政府委托运营整体场馆或部分项目的形式,引入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社会组织,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结合实际,适当拓展乡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旅游、电商、就业辅导等功能。《意见》里的“根据实际”“结合实际”,就是要因地制宜,立足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客观条件。这些条件并不都是短板和制约因素,也包括特色和优势因素。对于旅游乡镇、旅游村寨而言,旅游就是特色和优势,图书馆(室)与旅游服务就应该宜融则融,能融尽融。

3.2 为旅游镇村图书馆(室)的共建共享提供指南

各级文化和旅游管理部门需要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分析好案例,总结好模式,形成明确的指导文件,为旅游镇村图书馆(室)的共建共享提供指南。其中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标准化。除了在新标准中予以体现,还需要对既有标准进行增补或修订。涉及旅游公共服务和乡村旅游的标准,例如《旅游景区游客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GB/T 31383,《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认定》GB/T 26363,《旅游信息咨询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GB/T 26354,《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LB/T 065,应增加镇村图书馆(室)与游客中心、咨询中心以及民宿的经营设施共建共享的要求。涉及图书馆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例如《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GB/T 28220,《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第3部分:县级公共图书馆》WH/T 70.3,《社区图书馆服务规范》WH/T 73,应体现出镇村图书馆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经营单位的共建共享。鉴于这种增补或修订属于微调,可采取“标准修改单”的形式,以提高效率。

3.3 促进旅游镇村的专业图书馆(室)发展

一般而言,居民和游客都有阅读的需求,但对图书和信息的需求类型是有所差异的。居民侧重于生产生活的需要,游客侧重于旅游资源介绍和导览。但在旅游镇村,这两方面的需求就出现了大量交集。居民由于从事旅游经营服务,需要掌握更多旅游专业知识。因此在旅游镇村,更适宜于设立旅游专业图书馆(室)。由于针对性和应用性高,游客和居民的使用率也就更高。发展旅游专业图书馆(室),可与旅游咨询中心统筹设立,还便于民宿、餐厅及文化场所合作开辟阅读空间,并可形成技能培训、经验交流等延伸服务形式,可谓一举多得。

3.4 支持旅游经营单位设立图书馆(室)或阅读空间

公共文化与商业经营并非是相互隔绝的禁区。很多图书馆包括公共图书馆都适当开展了商业经营,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比如美国西雅图公共图书馆与星巴克咖啡合作,阿姆斯特丹中央图书馆在顶层提供美食,中国国家图书馆研发系列文创商品。酒店也与图书馆融合,比如纽约的图书馆酒店,印度的泰姬陵法拉克奴玛宫酒店,苏州的托尼洛兰博基尼书苑酒店,都是经典的图书馆主题文化酒店。经过多年发展,乡村旅游已经进入到文化休闲、田园度假的新阶段,涌现出一大批精品客栈、特色民宿、主题酒店以及咖啡馆、餐吧等新业态。这些新业态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基于对文化的表达和体验,以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乡村的住宿设施和休闲场所与阅读存在天然的关联,无论是联合设立图书馆(室),还是开辟公共阅读空间,都是值得鼓励和支持的,也符合经营单位自身的发展需要。

综上,旅游镇村具备社区和旅游区的双重属性,在全国镇村中的比重达到一成以上,推进镇村图书馆(室)与旅游融合发展,可以解决或有效缓解“发展不平衡,资金不充足,需求不稳定”的问题。作为基层文化设施,在宏观政策支持和背书下,旅游镇村的图书馆(室)应采取更加开放、灵活的机制,在标准指导、内容提供、文商结合等方面有所作为,在深度和广度上实施文旅融合,形成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的格局,以此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供给和效能。

猜你喜欢

镇村公共服务乡镇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2021版正式启用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镇村两级扶贫资金管理与核算问题及相关措施
108个村子显露全新景象——石泉县“镇村工作一体化”产生多重效应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促进内外贸易 创新公共服务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政府购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探索
乡镇扶贫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