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线上教学时空变化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2021-06-09刘文琦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课程教师教学

刘文琦

(黄淮学院 文化传媒学院,河南 驻马店463000)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线上教学成为常态化授课模式,更多教师从传统教学转变为网课教学。本文主要研究线上教学过程中,对比传统教学模式,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变化及对教学模式产生的影响,创新教学举措,达到有效育人的目的。

一、线上教学时空变化给教学带来的影响

1.教师肢体语言发生的变化

线上直播教学时,教师授课的肢体语言展现方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化,从传统站立式变为伏案端坐式,从站在讲台上的授课主体,变为屏幕上的“被观看者”,学生不开启摄像头就处于隐蔽状态,不但可以观看到与平日教室上课有所不同的屏幕形象,也可观察教师授课环境,历经了新鲜感到习惯的转变过程,会产生“对抗”,比如代刷网课现象,消解教师作为讲授者的权威地位。

2.功能区域设置的变化

传统教学在教室的讲台要高出学生座位区域,能够体现教师权威形象,教师以站立式姿态、略高的位置能够以清晰视角俯瞰班级群体成员,在授课过程中时而站立讲台之上,时而走动在学生区域中间,与学生时刻能发生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而在屏幕上就与学生真实场域产生区隔,媒介技术使两个主体发生链接,直播模式属于单向度传播,学生以文字形式在面板留言,展示端口需申请连麦才能实现两者之间的同步对话,由发起(教师)端赋予他者表达权。此时,技术卡口充当把关角色,不同模式下满足教师的多重需求,在视频会议模式下,参会者可以静音或出声。

3.场域的差异化表达

学生在网课场景中与社交平台建构的自我形象有着较大差异,后者喜爱表现自我个性,前者却常常选择退缩,关闭摄像头,回答提问时以“不便于开启为由”,以语音对话回应。在直播可以回放的情况下,学生减少错过直播的担忧,可以在其他时间观看学习。媒介技术提升了学生的效率和边际效益,降低了学习的边际成本。教师可以通过查看后台观看时长,对学生收看行为起到有效约束作用,但是教师无法监测到学生观看过程的注意集中度。据了解个别学生存在打开课程后空放的现象,自己则在做其他事情,在监管过程中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自律意识,用设计问题作答方式测试掌握程度。在线上教学期间,教师无法看到学生的表现,需要通过密集且合理的提问,在直播间弹幕留言板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问的方式与传统课堂有所不同,教师不能立即接收到反馈,要使用网络问答的方式,从学生角度出发,不仅要调动其思考,同时也让学生可以用文字即时表达。以钉钉软件为例的“直播模式”教师无法同步听到全部声音,只能通过手部按钮操作控制课堂秩序,构建新的教学情境。

二、线上教学教师、学生肢体语言传播的特点

1.授课开场召唤的仪式感

教师对学生在线进行SPOC课程实行准入制度,发送邀请码或扫描二维码后跳转链接,入群时验证审核通过,不同班级建立不同授课圈子。以笔者授课为例,在圈子内当教师发布课程相关资料时较为沉默,而在进行授课直播时,气氛变得活跃起来,教师开场的打招呼问候起到仪式感和召唤作用。作为上课开始的信号,学生听到从电脑或手机端传来呼唤自己名字的声音时,认同感得到增加。学生在直播间对教师的点赞行为体现出回应的表达方式。

2.线上教学引发不同的点赞表达

线上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之前教师向回答问题较好的学生竖立拇指以示鼓励,而学生向教师竖拇指动作时略少。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学生在现实环境与网络环境中,实际伸出拇指点赞和虚拟点赞的表达欲望动机有所不同,点赞这种拇指互动主要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古灵精怪刷手速”类型,屏幕下方不断上涨的虚拟拇指标识画面,令学生增加愉悦感,带来视觉体验的享受,当教师在另一段对点赞者表达谢意时,会增加这名学生的存在感,与游戏中求胜心理有着相似之处;二是“为之感叹引共鸣”类型,通过教师讲授某个内容有所触动,唤起对过往事物的追忆,但随着教师讲述下一个内容,又立马跳脱回归至现实世界之中;三是“单纯性无聊动机”类型,学生只是用这种形式来打发闲暇,对抗机械式运动,并没有引发共鸣,是一种“无意识动作”的表现。

3.线上授课能够留存记录

教师通过直播间发起提问,学生抢答加分,如要呼叫学生连麦,可单独建立一页PPT或者Word文档,将点名学生和连麦相关情况输入。如学生无应答,则他的名字后面可书写上“连麦未成功”。回答较好的学生,教师可将其回答的文字呈现在屏幕上,相比在教室内上课,学生分享表达效果更加清晰,起到对线上授课的记录作用。笔者运用的信息化教学软件学习通,上传学习通云盘,可满足学生实时获取知识的诉求,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直播看到教师上课的画面,当摄像头对准教师授课的PPT时,还可以识别检索屏幕文字并自动转化为笔记,这种存留储备知识的便利操作也是前所未有的。某次网课,一位学生私信告知笔者拒绝连麦,原因是“连麦感到情绪紧张”,这说明在媒介技术变迁的过程中,人们会触发不同的情绪表达。在媒介时空观变化中,增加沉浸度和代入感,仿佛置身于现实课堂,在众目睽睽之下,人们的观念、行为习惯会随之作出改变。

三、线上教学肢体行为的对抗与回应

1.信道传播中产生噪音时的对抗

信道噪音是由传输信号不稳、学生对教师表述不理解等原因造成。笔者在线上授课过程中遇到各种信道噪音的干扰,例如有的学生家中网络信号较差,通话连麦时声音时断时续,对于其他学生的视听感官也造成不悦影响。教师作为发起直播的主体,学生在观看时,不仅是单纯意义的师生关系,还有“看与被看”的关系,知识输入的背后是一种肢体语言传播,运用教师的表达张力唤起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机。

2.肢体动作引发回应

笔者逐步探索出一种新型教学时空观模式,可称为“教学创新设计五部曲”,将学习目标分解成具有逻辑关联的多个“小步子”,目的是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反馈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本设计可适用于30人左右的中小型班级授课,从教师课前1至7天为起始点,到课后24至72小时形成一个通用循环圈(其他时间范围暂不做考虑,如图1所示)。第一步,课前1—7天通过发送PPT课件、讲义和视频。学生先对学习内容有初步认知,在保留课程神秘感的同时,要留足时间,避免前一天发送,学生缺乏充足时间完整观看。此时先不发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有思考时间和内化吸收空档。第二步,教师在课前24小时共享编辑文档和课程海报。基于学生要在课前1至7天时段对学习内容进行吸收理解的情况,教师将“粘贴每个人学号、姓名”的空白Excel表格,发布在钉钉群里,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回答。上传后自动生成的共享编辑文档。当班内有一人已经完成时,可起到带动促进作用,能够相互借鉴学习,在同一个页面对比,抄袭情况一目了然。为防止书写答案时被他人误操作导致丢失,一般在上传答案前教师会强调备份。此举措可以增加作业的透明度。教师通过共享编辑文档能看到该时段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对其过程深度掌控,充当了“隐性观察员和瞭望者”角色。教师每一讲均制作课程海报,分为内容框架和精彩看点两大部分,前者主要是老师所讲授的知识点,后者是重点内容,例如“融合新闻学”课程,笔者在第四讲“融合新闻的发展历程”中的精彩看点设计了四个问题,即全媒体记者大背包里装的都有什么?战地记者的难忘经历?超级记者的一天24小时在做什么?时代华纳集团的发展来历?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增强知识记忆的深刻性。每讲制作出与当堂授课内容相似的海报,在海报中穿插易于接受的简约卡通人物形象,并提炼知识点,将其转换为图文直观方式,为学生提供一目了然的课程信息,也为讲授者起到简要记录作用。第三步,课前10分钟发布背背贴、收获贴纸和问题贴纸。“背背贴”适用范围是复习巩固上一节知识点。将上一节课知识点做拆分,用关键词形式打印剪裁,每人随机发放一张。传统的课堂教师进入班内开始上课,学生的身体处于坐的姿势,在课堂发放完毕背背贴,全体应当站起(适用于中小型30人左右班级),教师在不看课本情况下开始快问快答(无须点名),只需随机问到哪个问题,拿到相关贴纸的学生主动站起来回答,答完的学生方可坐下,可激起学生们的抢答欲望。除了背背贴,还有问题贴纸和收获贴纸,设计方法与背背贴相同,将原本拆分的知识点词语变成固定词语,均打印出“问题贴纸”或“收获贴纸”字样,笔者采用该方法已有五个学期,使用后整体满意度较高。学生在临近下课前10分钟回顾这些内容并写在贴纸空白处,教师收回反馈并课后及时在钉钉群统一回答。第四步,课中讲授法+机选分组讨论模式,任务分解。打破原有座位之间的区隔,使用超星集团的学习通APP机选分组功能。各个小组当堂交流时,教师提供A4白纸、彩笔和便利贴纸等教具画出思维导图,汇报展示后再使用学习通投票功能。第五步,课后24至72小时撰写教学反思,并将成果上传实践教学平台。笔者每次授课后均会将第一个班的情况及时记录,帮助有效调整另一个班授课。通常将课前筹备实况、自创教学实用妙招、课堂精彩实录、学生作品展示、比赛信息发布、教学改革心得、学生赛事获奖等方面的内容上传至个人教学微信号或抖音号、B站,做到真正将课程改革落地。

3.考核评价多元化

尽量使用多元方式达到过程考核目标,降低单纯文字形式的书写繁琐与枯燥。如笔者讲授“传媒经济学”课程时,为调动学生多感官,录制传媒财经新闻的播报mp3音频,绘制运用现代经济学框架分析案例的jpg格式长图文,还会创建共享编辑excel文档上传答案,在群中发送pdf文献阅读笔记,在课程结束时需要学生完成自选的传媒经济学相关主题学术论文,教师制作一本传媒类文献集,便于学生查看自己的成果,作品还能供下一届学生阅读借鉴。

图1 教学“设计五部曲”时空逻辑关系图

猜你喜欢

课程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