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资助型社团育人实效性研究
——以淮阴工学院伯藜学社为例

2021-06-09韩莹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学社淮阴成才

韩莹

(淮阴工学院,江苏 淮安223000)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把资助和育人有机融合起来,转变工作方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1]如何对受助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和教育,让受助学生不仅接受资助,更能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成为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高校资助型社团是由受资助的学生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作为学生自我管理的平台,让受助学生在接受经济资助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能力、综合素质,通过自主发展培养自立自强精神,强化成员的群体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改善了当前高校资助工作重“资助”、缺“育人”的现状,实现了“自助、互助、助人”的培养目标。[2]因此,将高校资助工作和学生社团功能相结合,打造资助育人社团化模式,是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新尝试。

一、“三圈理论”模型:用科学理论分析高校资助型社团育人工作内涵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马克·莫尔(Mark.H.Moore)在其《创造公共价值:政府战略管理》(1995版)一书提出了“三圈理论”,该理论构建了“V价值”“C能力”“S支持”三要素(如图1所示),每个圈代表着一个要素,要想使得要素最大化,必须寻求三个圈的最大相交面积,充分考虑三个因素的相互统一。运用“三圈理论”这一视角来科学分析高校资助型社团育人工作的必要性,构建资助型社团的“价值圈”“能力圈”以及“支持圈”,以便更好、更快、更全面地认识社团管理,以此来实现三圈相交的最大区域,力求达到最理想区域——耐克区。

图1 “三圈理论”示意图

价值圈:高校资助型社团作为学生自我管理、发展的平台,通过开展主题鲜明、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其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其能动性、自觉性、自主性,在提供“经济资助”的基础上实现“精神资助”的功能,发挥资助育人实效,提升高校资助育人的水平。

能力圈:高校资助型社团管理工作的实施主体是学校资助工作者。因被繁琐的日常事务所困扰,社团管理教师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提升个人能力,更没有时间探索如何“育人”。因此,社团管理教师应下功夫提升个人能力及培养社团学生骨干。学生社团是自我发展及提升自我能力的很重要平台,社团管理教师更应提升社团学生的“认知力”“学习力”“创新力”以及“沟通力”,让学生自我管理,同时也要求指导教师与学生达成互相成就的效果。

支持圈:资助型社团的建立是学校和资助方协同合作育人的呈现,资助方不仅要进行经济帮扶,更重要的是要与高校合力对受助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不仅关注学生外在的物质层面,也应关注并重视学生主体能力的拓展。除了资助方经济帮扶、高校指导外,更重要的是让受资助的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自主发展、自我管理,真正将资助育人的效果体现出来。[3]

二、运用“三圈理论”指导高校资助型社团实现育人功能——以淮阴工学院伯藜学社为例

淮阴工学院伯藜学社是以“成人、成才、成业”为目标,以“助困、励志、育人”为宗旨,以“自助、互助、助人”为载体的大学生社团组织,社团成员由一批受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资助的优秀学生组成,简称为陶学子。该学社共有包含四个年级在内的200名成员,每年资助5000元,且连续资助四年。淮阴工学院从2015年建立伯藜学社,以“蒲公英成才计划”为引领,全方位多层次指导学社成员的学习、生活及个人能力发展。

伯藜学社的目标是实现社员的自我发展,制度建设是保障,活动的开展是基础,其实现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完善学社培养计划,树立学社培养目标。淮阴工学院以“伯藜学社”为培育载体,积极探索有效培育贫困生“励志强能”的新路子。针对伯藜学社每个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基金会五大赋能,设计顶层方案,实施“蒲公英成才计划”,制定蒲公英成长手册,突出四季特色,引导陶学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全面提升。淮阴工学院一直以伯藜学社为抓手,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展现资助育人成效,更重要的是对陶学子不仅在“物质上扶贫”,也做到“精神上扶志”,培养陶学子成人、成才、成业。其次,制定学社规章制度,丰富学社内涵建设。社团发展离不开目标确立、日常运行和考核激励,因此学社形成“两晨三制”制度,包含阳光晨读计划、阳光晨跑以及学时制度、骨干考核评分制度、晚值班制度。阳光晨读计划旨在营造一个晨间共同早读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培养陶学子良好的晨读习惯,为日常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阳光晨跑旨在增强陶学子体质,帮助陶学子养成早起的好习惯,让陶学子珍惜早晨的时光。学时制度旨在鼓励陶学子积极参与学社的活动,分为必须学时、选择学时及奖励学时,并且分年级规定不同的学时要求。骨干考核评分制度旨在对学社骨干进行学期综合评分,促进骨干个人工作的反思与改进,提高学社整体工作效率。晚值班制度旨在促进各年级陶学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每周一次的晚值班制度有利于陶学子获得生活、学习方面的经验。第三,围绕“蒲公英成才计划”,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围绕蒲籽、蒲苗、蒲花、蒲园四个阶段,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项目活动,构建陶学子成才特色教育体系。在大一播种季,通过“阳光伯藜”板块对陶学子进行认知能力的培养。举办“遇见伯藜”之新生体验培训活动、心理团辅等。在大二生长季,通过“求知伯藜”板块对陶学子进行求知能力的培养。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四六级分享会、考研分享会、线上学习打卡、创业分享会、支教分享会等,增强陶学子对知识的输出能力,提高陶学子的沟通表达能力。在大三孕蕾季,通过“实践伯藜”板块对陶学子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组建“伯藜寄情深,资助圆学梦”资助宣讲团队,分别在寒暑假前往团队成员的家乡进行资助政策宣讲;连续六年通过主题班会进校园的方式给学生带去爱心和知识。在大四绽放季,通过“感恩伯藜”板块对陶学子进行感恩意识的培养。举办毕业季伯藜专场———“伯藜,我想对你说”“伯藜专属礼物,请签收”、优秀陶学子风采展等活动,激励陶学子向榜样看齐,奋发自强、立志成才、感恩奉献,勇担责任。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特色,制定符合陶学子学习、生活、思想实际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陶学子的参与度,突显蒲公英从“蒲籽”“蒲苗”“蒲花”“蒲园”发展过程,构建陶学子成才特色教育体系,培养陶学子成人、成才、成业。

伯藜学社在淮阴工学院已成立五年,基金会和学校合力打造社团育人新模式,构建陶学子成才特色教育体系,对陶学子既能做到“物质上的扶贫”,又能做到“精神上的扶志”。五年来,伯藜学社涌现出一批励志向上、学业突出的陶学子,荣获国家奖学金20人次,国家励志奖学金160人次,每年荣获国家级、省级等奖励100多项,成立的假期实践团队也屡屡获奖,学社每年毕业生的考研率高达35%,这些成绩和荣誉的获得充分说明了学生的优秀和努力,也体现了社团化育人的良好效果。

三、“三圈理论”框架下加强高校资助型社团育人实效

在“三圈理论”框架下,充分发挥社团化育人的优势,加强“三圈”建设,即坚持价值圈理念,加强能力圈的建设,重视支持圈里的意见,尤其是要将学生纳入资助育人工作中,使其不仅成为资助的受益者,更成为育人的参与者。通过大学生朋辈的社团项目互动,使大学生学会处理情感、认知和社会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他们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实现受助学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目标。[4]

1.以立德树人为本,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高校资助型社团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淮阴工学院伯藜学社通过探索公益活动服务社会、组建社团活动培养感恩奉献精神、健全和完善社团内部管理体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途径,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伯藜学社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社团的引领作用,将社团的活动价值发挥到最大,让学生在朋辈支持与互助中自觉提高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让社会责任感深深固化于学生头脑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青年一代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家国情怀,能担大任、能做大事、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2.以自我教育为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资助型学生社团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的平台,以激励为主、管束为辅,引领社团开展具有趣味性、创新性、思想性的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发挥社团成员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自主性、自发性、主动性,尊重每位学生的自主权、选择权,以活动引领社团成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以特色育人为先,发挥协同育人功能

资助型社团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实施特色培养方案,以特色育人为先导,一方面发挥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办学优势,彰显学校育人特色,鼓励受助学生开展具有个性、有创新力的活动,突显四个年级不同的发展过程,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项目活动,引导受助学生实现“成人、成才、成业”;另一方面要加强资助方与学校的协同育人功能,通过与资助方的合作,帮助受助学生完成社会化过程,实现受助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目标。

猜你喜欢

学社淮阴成才
学社奋发担使命 草书千载绘华章——写在中国标准草书学社建社90周年之际
淮阴:母爱之都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最是情浓毕业时
中国营造学社藏书源流考
淮阴:活跃着一支“老兵”调解队伍
基于Android平台的学社APP设计与开发
做合格母亲 教子女成才
背水一战
成才先成人 雷锋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