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职院校科研竞争力研究
——以与国内其他高职院校比较的视角
2021-06-09王江涛刘海琴
王江涛,刘海琴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南京320048)
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有2740所。其中,高职(高专)院校已达1482所,占据了半壁江山。2019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高职院校要与产业融合发展、与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助力产业升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上文件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江苏的高职教育一直处于全国第一梯队,部分做法具有引领作用。本研究以科学计量方法将江苏高职院校与全国同类院校科研竞争力进行了横向比较,以期为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实证基础。
一、高职院校科研竞争力分析模型
(一)竞争力与科研竞争力
从心理学角度讲,竞争力是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一种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1]。它强调的是综合能力,并且会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就高职院校而言,在相同的时代背景、相似的外部环境下,科研竞争力是以科研投入为基础,学校广大教师通过科研实践而产生的成果的综合能力,体现在科研成果的产出数量和产出质量等方面。
(二)高职院校科研竞争力分析模型与数据来源
国内外对于高校科研竞争力研究一直引人关注,但各种评价指标体系并不相同。各种评价均以定量评价为主,部分研究以论文发表情况为单一指标[2-3],部分采用多个或多级指标[4]。本研究借鉴了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邱均平老师的《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排行榜》评价模型[5],对高职院校科研竞争力进行整体评价研究。根据高职院校特点,在一级指标中增加了“科研经费投入”指标,并将课题数量、专利数量、技术转让等纳入了二级指标。研究数据来源以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已公布的《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知网”的《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统计数据库》中的数据为准。
二、江苏高职院校与国内其他高职院校科研竞争力数据比较
(一)科研经费投入
科研经费投入是科研工作的基础和保障。根据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公布的《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数据显示,2013~2017年期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经费(含政府资金、企事业单位委托、其他)校均投入1.2165亿元,而同期江苏高职高专院校的校均投入3.0794亿,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3倍。从各地高职院校历年科研经费统计中还发现几个特点:(1)各地区科研经费投入是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紧密联系的;(2)民办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远低于公办高职院校。以江苏省为例,统计周期内,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经费仅为公办高职院校的1%;(3)从经费来源看,政府资金和企事业单位委托基本各占到总经费的40%;(4)随着2015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验收结束,全国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投入出现持续下降。
(二)科研生产力
表1 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与高职院校科研竞争力分析指标体系表
图1 2013~2017江苏高职院校科研经费与全国高职院校比较(千元)图
从国家级基金项目数量和核心论文数量两个指标来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遥遥领先,前十名院校中大部分为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由此看出国家级项目(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对于高职院校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国家级基金项目数量
图2 2006~2020江苏高职院校国家级基金项目数量与全国高职院校比较(项)图
2006~2020年期间,有国家级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院校共计125所,其中江苏院校13所,占比达10.4%。江苏省苏州职业大学以总数13项进入全国前十名。
2.论文数量
2006~2020年期间,发表核心论文数量前100名院校中,江苏省高职院校25所,占比达25%,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等三所院校进入全国前十名。
表2 2006~2020江苏高职院校论文数量与全国高职院校比较表(篇)
(三)科研创新力
从专利数量、技术转让两个指标来看,科研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活力呈现正相关。发明专利授权前十名的院校中,深圳、江苏、浙江院校占据九席;而从技术转让合同数、实际收入看,江苏地区高职院校更是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3 2006~2020全国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前十高职院校分布图
1.专利数量
2006~2020年期间,按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排序的全国前50名院校中,江苏为19所,占比达38%,苏州职业大学等6所江苏省高职院校进入全国前十名。
2.技术转让合同数量
2013~2017年期间,按技术转让合同数、实际收入两个维度,把江苏高职院校与全国院校进行了比较。在5年期间,江苏高职院校技术转让合同数是全国院校平均值的3.57倍,转让实际收入是3.08倍。
图4 2013~2017年间江苏高职院校技术转让与全国高职院校比较图
图5 2006~2020年间获国家级奖项高职院校前十名地区分布图
(四)科研影响力
从获得国家级奖励(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科学技术奖)以及论文被引频次看,广东、江浙院校占据了六到七成的比例,再次说明区位优势对于高职院校发展、高水平科研人才的吸引上独具优势。但在这两个指标上,江苏省高职院校略显薄弱。
1.成果获奖情况
2006~2020年期间,按照国家级奖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排序的前100名院校中,江苏院校16所,占比达16%,但没有江苏省院校进入全国前十名。
2.论文被引情况
2006~2020年期间,按论文被引频次排序的全国前50名院校中,江苏院校15所,占比达30%,苏州职业大学及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进入全国前十名。
表3 2006~2020全国论文被引频次前十高职院校表
三、问题分析与建议
(一)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科研经费投入、科研生产力、科研创新力、科研影响力四个一级指标及对应二级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江苏省高职院校的科研竞争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上看,国内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存在几个问题:
1.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投入保障不足
科研经费是科研工作的基础性保障,将直接影响到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科研成果的产出。根据《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统计,高职院校中年均科研经费超千万的院校数量,不到高职院校总数的10%。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年均科研经费不到其1%。由数据可以看出:(1)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投入与所在地区直接有关。年均科研经费前50名的高职院校,大部分地处直辖市、省会以及经济发达地区,没有一所是中西部地区院校,这说明院校所处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院校的科研经费投入。(2)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投入与院校层次关联度较大。年均科研经费前50名的高职院校中,大多数为国家示范(骨干)校。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中,年均科研经费投入低于100万的院校占比达30%左右,基本上为普通高职院校。统计数据还发现,伴随着国家示范建设的结束,各示范骨干校的科研经费也随之下降。这些分析说明,目前高职院校科研投入还是较为依赖大型建设项目的支持。
2.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是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的。理想状况下,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应该是企业紧密需求的。但是据《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进行技术转让并签订了转让合同的院校不足统计院校的10%。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1)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质量不高。这里的“质量不高”反映的是高职院校科研成果与行业企业的需求上不匹配,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间的科研合作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就行业企业而言,对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不够了解;就高职院校而言,科研人员多数为硕士、博士毕业,对于行业企业接触不多,不了解行业企业一线的真实需求,所开展的科研项目还是以原来硕士和博士求学期间研究课题的继续,这样产生的科研成果很难引起行业企业的“共鸣”。正是由于高职院校科研人员与行业企业联系不紧密,最终造成了“有了成果再去找市场”的窘境。(2)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顺畅。目前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主要依赖科研人员自主进行。缺少必要的平台来宣传院校的科研成果,促进行业企业了解院校的科研成果状况。各地省级技术市场多倾向于技术含量高、转移价值较大的项目,而地市级技术市场管理、服务又差强人意。再者,成果转化过程涉及到成果的定性和定量认定,在缺乏必要和成熟的规范指导的情况下,各方都希望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使得成果转化的过程缓慢、低效,甚至虎头蛇尾。另外,成果转化涉及企业、学校、成果发明人和成果推广人等各方利益,在此期间往往重视学校的知识产权利益,而忽视成果发明人和成果推广人的权益,使得科研人员缺乏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3.高职院校科研显性、标志性成果较少
显性和标志性科研成果是体现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方面之一。但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中,获得国家级奖项为空白的院校数量达30%,而有的院校甚至省部级成果还是空白。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1)科研队伍水平有待提高。高水平科研人才是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前提,但目前高职院校对于高水平科研人才的吸引力还是比较低,尤其是一些热点领域更是如此。除了工资待遇等原因外,高职院校缺乏科研平台、科研氛围、科研团队,难以出高水平成果,也是高水平科研人才放弃高职院校的重要原因。(2)科研激励机制需进一步完善。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展了“三教统筹”和“三改一补”工作,形成了以高专、职大、成教、中专为基础的国内高职院校基本格局[6]。这些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没有实际科研经验,科研兴趣也不浓。另外,高职院校的教学任务及日常工作非常繁重,令广大教师缺少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面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虽然出台了一些激励政策,但由于缺乏科技管理的成熟经验,教学、科研、日常事务、考核制度等仍未很好协调,并未实现促进教师积极投身科研的目标。
(二)提升高职院校科研竞争力的建议
1.明晰定位发挥区位优势
从国家导向及各院校科研实践看,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应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科研重点在于技术服务与成果转化,助力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对接,是促进高职院校科研水平提升的有效路径。以2018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为例,两个特等奖项目分别聚焦三农和企业深度合作,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政府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发起者、参与者和主要推动力量。高职院校加强与政府对接,有助于解决高职院校在科研课题、资金、平台、人员等多方面难题。行业企业处于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一线,能够快速洞悉科技进步的方向与难题。高职院校的科研竞争力的提升必然要与企业开展科研的深度合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通过项目合作研发、人才联合培养,科技人员的互兼互聘,实现优势互补,既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创新的能力和竞争能力,又提高了高职院校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
2.保障创新找到有效抓手
科研经费的投入是科研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从前面的数据分析看出,江苏省高职院校较好科研生产力、影响力是与较高的经费投入密不可分的。高职院校除了在学校总经费中安排相对合理比例的科研经费外,还应积极争取政府和行业企业的资金支持。除了经费支持,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还应重点解决制度协同和机构整合问题。高职院校内部规章制度是一个庞大的制度体系,涉及学校治理的方方面面。科研相关制度,对于教师积极投身科研起着很强的引导作用。有些制度虽然不与科研直接相关,但是对科研同样会起到重大影响。因此,从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提升院校科研竞争力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内部的制度体系设计时,各类制度间要有很好的协同。高职院校教师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寻找课题、课题申报、课题研究、成果转化、成果报奖、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环节,这涉及到校内多个机构的协同,这也成为当下科研管理工作中值得研究的课题。
3.项目引领做好成果培育
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指南。2006年,国家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19年,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又启动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这都是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全力参与的工作。每年国家级、省级基金课题的申报,行业企业技术需求,也是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关注点。在成果培育过程中,首先应该做好顶层设计,将研究方向应该与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重点发展领域对应。在底层执行层面,除了经费投入、制度创新、机构协同外,还有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问题。事实上,高职院校相较于本科院校,对于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和团队建设上难度更大。随着国家将职业教育明确为“类型教育”、职教高考、职教本科等重大政策的发布及举措的实施,加之高职院校自身的努力,相信情况将不断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