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世界的中国现当代乡土小说译介:特征与反思❋
2021-01-07汪璧辉南京晓庄学院
汪璧辉 南京晓庄学院
【提 要】本文采取历时性梳理与共时性对比的方法,从文本选择、译介模式、出版渠道三个方面总结中国乡土小说译介的现状与特点。研究发现,中国乡土小说译介规模不足,选材过于倾向迎合英语世界意识形态的作品,出版模式具有局限性。因此,提升译介系统性,以地域、流派、获奖等为主题开展中国乡土小说专项译介与文学交流活动,形成规模效应,拓宽选材范围,关注作品文学性,不能只译英语世界认知视角的中国优秀乡土小说,还需译介具有民族文学特色和世界文学潜质的作品,保证乡土中国集体画像的真实性,开拓国内外出版社合作的方式,形成互补与综合优势。
20世纪是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由乡村走向城市的重要转型期,见证了中国乡土小说的起承转合,甚至可以说,“20世纪中国文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乡土文学”(张瑞英2008:6),自鲁迅的系列乡土作品开始,到后来的“反思”“伤痕”“改革”“寻根”乡土小说,被不同程度地译介传播至英语世界,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鲁迅创造了世界性的阿Q;沈从文被西方称为“中国的大仲马”“中国最杰出的乡土文学作家”,曾两度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受到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佩尔·韦斯特伯格和瑞典汉学家、诺贝尔奖终审评委马悦然的高度赞誉;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曾获得斯大林奖金;莫言以其特色鲜明的乡土小说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古华以《芙蓉镇》和《浮屠岭及其他》等地方色彩浓厚的乡土小说成为美国市场最受欢迎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之一;贾平凹的乡土小说在葛浩文的诠释下赢得国际声誉。
然而,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中国乡土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远远不足,尚需进行宏观层面的系统梳理,本文将从历时性角度梳理不同时代乡土小说译介的情况,从文本选择的乡土主题倾向、意识形态的干扰、不同领域出版机构分析影响因素,总结中国乡土小说译介与传播的拓展空间。
1.文本选择的乡土主题倾向
中国乡土小说聚焦社会变革,描绘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农民与社会、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从作品主题来看,被译介频率较高的有三类。
第一类是革命斗争主题。鲁迅的绍兴系列小说被多次复译;其他被译介作品来自“社会剖析派”(严家炎 1995:179),如张天翼的代表作《清明时节》,茅盾的《春蚕》《秋收》《林家铺子》《泥泞》,吴组缃的《樊家铺》、沙汀的《一个秋天的晚上》、艾芜的《石青嫂子》;以及痛惜国土沦陷的东北作家群,如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呼兰河传》、端木蕻良的《鹭鸢湖的忧郁》《浑河的急流》等。在英语世界,中国20世纪30年代左翼作家作品具有一定影响力,催生了英国援华文学团体“左翼书籍俱乐部”,其影响与规模堪比当时中国文坛的“左联”,发行了著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的《红星照耀下的中国》(萨本仁 1996:258)。20世纪50年代撰写“土改”的“山药蛋派”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译介,如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和《套不住的手》、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和《三年早知道》、柳青的《创业史》、王汶石的《大木匠》、梁斌的《红旗谱》等。
第二类是乡村风土人情主题。以废名、沈从文、汪曾祺为代表的“田园诗风”乡土小说笔触独特,尤其是沈从文的《萧萧》《边城》《柏子》等经典乡土小说,虽一度遭国内尘封,却一直备受西方关注并得以译介。部分具有较典型乡土特色的“革命的乡土小说”(丁帆1992:115)亦屡次得以英译发行,如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二月》,丁玲的《水》、叶紫的《丰收》《偷莲》,以及“荷花淀派”的部分作品,如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孙犁的《荷花淀》《风云初记》等。
第三类是伤痕、反思与寻根主题。改革开放后,中国打开国门,实施“土地承包责任制”,这又是中国土地制度的一次划时代变革,引发了乡土小说创作的空前繁荣,也带来了中国乡土小说译介的繁荣,如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李育杭的《最后一个渔佬》、苏童的《妻妾成群》、莫言的高密系列、张炜的《古船》、韩少功的《爸爸爸》、古华的《芙蓉镇》、贾平凹的《浮躁》、李凖的《黄河东流去》、李锐的厚土系列、张承志的《黑骏马》等。
2.译介模式的时代脉络
英语世界对中国乡土小说译介的时代轨迹呈跌宕起伏、冷热交替之势,结合合译集、作家译集和杂志收录情况,自20世纪30年代起步,整体呈上升趋势,至20世纪60年代达到第一个高峰期,20世纪70年代左右突然跌入低谷,直到20世纪80年代进入第二个高峰期,新世纪之后进入第三个高峰期,基本符合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译的整体态势。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西方国家对中国乡土小说比较关注,埃德加·斯诺以美国《纽约日报》驻华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翻译出版了《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Living China:Modern Chinese Short Stories),收录了沙汀、萧军、丁玲、沈从文和茅盾的部分乡土小说。哈罗德·伊罗生(Harold Robert Isaacs)也是受美国派遣来华,担任上海《大美晚报》《大陆报》记者与编辑,创办英文周刊《中国论坛》,曾任伦敦《每日快报》驻北平记者,他根据鲁迅和茅盾的意见编译了《草鞋脚:1918—1933年中国短篇小说》(Straw Sandals:Chinese Short Stories,1918-1933),收录了鲁迅、丘东平、茅盾、柔石、叶圣陶、夏征农的乡土小说代表作。同时,有3部现代中国小说译集和2部作家专集英译本在国外出版。
表1 20世纪40年代在国外出版的中国乡土小说情况
进入内战后,遇上世界冷战,中国的外交关系格局发生变化。中国乡土小说在美国的传播受到影响,译介数量明显减少,在英国仅出版了一部合译集,即叶君健编译的《三季及其他小说》(Three Seasons and Other Stories),1948 年 由 伦 敦 的Staples Press公司出版,译介了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另仅有一部作家专集英译本,即由翻译家金隄和白英合作编译的《中国大地:沈从文小说》(The Chinese Earth:Stories by Shen Ts’ung-wen),1947年由伦敦George Allen&Unwin公司出版。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对乡土小说译介的力度加大。1951年,在中国外文局的组织下,英文杂志《中 国 文学》(Chinese Literature:Fiction,Poetry,Art)创刊,成为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译介的前沿阵地,以涉及土改、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旗帜鲜明地阐释作家政治观点、宣传新社会的作品为主。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世界格局经历大动荡与分化,中国希望拓展外交,借文学译介向世界进一步展示新中国面貌的意愿愈发强烈,主动译介了不少乡村题材的小说,主题仍是以广大农民为基础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解放后土地改革带来的新生活。
20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学译介受到冲击,乡土小说英译锐减,《中国文学》杂志刊登的英译中国乡土小说寥寥无几,且几乎都是浩然的作品,如《红枣林》《彩霞》《争先靠后》《一担水》《幼芽》《铁面无私》《饲养员马老四》等译本。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文学》才译介了陈忠实、贾平凹、王汶石等作家的乡土小说代表作。除杨宪益夫妇所译《鲁迅小说选集》(Selected Stories of Lu Hsun)之外,外文出版社未推出乡土小说新译本,仅重印了叶紫的《丰收》、柳青的《创业史》、王汶石的《风雪之夜》。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农村生活又一次划时代的变革,中国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在“和平外交”和“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中国乡土小说英译也因国内外译界的共同努力而格外繁荣。译界通过《中国文学》杂志和中国文学出版社大量译介中国乡土小说,既译介解放前的经典乡土小说,更大量翻译新中国成立后多样化的乡土小说,既推介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大的乡土小说,更以文学价值为标准进行译介选择。在西方,自中美1979年正式建交起,中美关系逐步正常化,转向良性发展。美国迅速成为中国文学译介大户,共出版11部译集,均以乡土小说为重要组成部分1。例如,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Litera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由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收录了自1942年起的40篇小说,其中乡土小说占据1/4。1989年,Jeanne Tai编译的《春笋:中国当代短篇小说选》(Spring Bamboo:A Colle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hort Stories),由纽约Random House公司出版,共收录10部小说,大部分为乡土小说,如韩少功的《归去来》、郑万隆的《钟》、扎西达娃的《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莫言的《枯河》、史铁生的《命若琴弦》、阿城的《树桩》、张承志的《九座宫殿》。
进入新世纪之后,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浪潮下,中国乡土小说英译同样得到了推动,但与此前不同的是,除了鲁迅、沈从文等经典作家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和沈从文的作品译集《不完美的天堂:沈从文小说选》,当代乡土小说的英译受到重视,如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莫言的高密系列小说、余华的《受活》、张炜的《古船》等。
3.中西出版渠道特征
在英语世界,从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英译本发行的整体情况来看,美国为重镇,合译集所涉出版社共24家2,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大学出版社,有学术研究资源,共5家,占21%,以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为首,自 40年代开始,译介不断,另一类是大众出版社,以获取商业利润为主,大部分出现在80年代以后。作家专集英译本发行出版社共22家3,主要以大众出版社居多,大学出版社仅2家。涉及中国乡土小说译介的英国出版社共11家4,仅一家大学出版社。
这些出版社比较关注已经获得英语世界认可的乡土作家,主要集中译介,提升了中国乡土作家的个人影响力。以莫言乡土小说为例,企鹅维京出版社(Viking Press)和飞箭图书(Arrow Books)分别于1993年、1992年出版了《红高粱》英译本,获西方大众市场认可,前者于1994年和1995年再版,后者于2003年再版,加上英国海涅曼集团出版公司(Heinemann)的1993年版,全球共计1046家图书馆予以收藏5。企鹅维京出版社(Viking Press)于1995年和1996年、拱廊出版社于2005年、2006年、2012年分别连续出版《天堂蒜薹之歌(The Garlic Ballads)》之英译本,且已列入企鹅现代经典丛书,畅销全球,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基础。
在国内,20世纪的中国乡土小说英译本发行基本由外文局下属的外文出版社、英文杂志《中国文学》和后期的中国文学出版社承担6。自1951年创刊至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学》译介了近30篇经典乡土小说,以马烽、骆宾基、秦兆阳的乡土小说居多,描绘乡村生活变革,赞美新生活,如赵树理的《三里湾》、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骆宾基的《夜走黄泥岗》、秦兆阳的《竞选》等。20世纪60-70年代后《中国文学》又译介了40余篇乡土小说代表作,其中以孙犁、李凖和浩然的乡土小说居多,如孙犁的《芦花荡》《山地回忆》《铁木前传》等10篇代表作,李凖的《耕云记》《李双双小传》等5篇代表作,浩然的《送菜籽》等4篇代表作。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继续刊登解放前的经典乡土小说,基本未译新中国初期乡土小说,但大量译介了文化大革命后的乡土小说7。在此基础上,中国文学出版社又发行14部英译作家专集8。
外文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末共出版3部乡土小说译集:(1)《登记及其他小说》(Registration and Other Stories by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ers)(1954),收录了赵树理的《登记》、秦兆阳的《祭灶》、康濯的《我的两家房东》等;(2)《新的家及其他小说》(A New Home and Other Stoties)(1955),以乡土小说为主,包括舒群的《崔毅》、马烽的《饲养员赵大叔》、李凖的《不能走那条路》、骆宾基的《王妈妈》等;(3)《黎明的河边及其他小说》(Dawn on the River and Other Stories)(1957),包括峻青的《黎明的河边》、王愿坚的《党费》、王汶石《风雪之夜》、西戎《宋老大进城》等。直到20世纪60年代,外文出版社连续出版了15部切合当时中国时政、反映农村新面貌的英译作家专集和乡土小说单行本9。20世纪80年代,外文出版社重印了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及其他》(Rhymes of Li Youcai and Other Stories)和柳青的《铜墙铁壁》(Wall of Bronze),还译介了极具时代特色的乡土小说,如《鲁迅作品选集》、柔石的《二月》(Threshold of Spring)、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The Sun Shines Over the Sanggan River)、孙犁的《风云初记》(Stormy Years)。
4.问题与反思
虽然中国乡土小说译介已具一定规模,尤其是鲁迅、莫言作品的对外传播的确是成功典范,但是,并不能说中国乡土小说、中国文学因此已经赢得全世界认可或国际地位已然大幅提升。美国对莫言作品的报道几乎集中于莫言对中国人生存与精神状态的描绘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极少数认为莫言获奖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世界舞台(孙月贞2013)。实际上,包括名家名作在内的中国乡土小说在译介规模和模式等方面仍存在问题,进一步完善,不仅可以促进中国乡土小说的译介,也可以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外译提供参考。
4.1 扩大译介规模,提升译介系统性
近百年来,中国乡土作家层出不穷,乡土小说作品浩如烟海,然而,仅有百余位作家的乡土小说有英译本,严重失衡,且大部分作家的作品译介数量与其高产量不成比例,甚至只有个位数,比如李劼人的作品中只有《死水微澜》有英译本10。参照丁帆(2012)对中国文学作家的梳理:“从1912年到1949年,最好的乡土文学作家是鲁迅、废名、沈从文、萧红、吴组缃、台静农、卢焚、李劼人、周立波等,1949年以后,是赵树理、柳青、刘绍棠、高晓声、古华、莫言、贾平凹、陈忠实、路遥、余华、阎连科”11,仅针对这20位优秀乡土作家而言,其作品得以较多译介的恐怕只有鲁迅、莫言、沈从文、贾平凹、余华,占1/4,而且,事实上,也只有鲁迅和莫言的作品译介相对全面。从地域分布来看,译介不足的情况也是如此,乡土作家作品译介较高的是吴越地区与湘楚地区,中州、齐鲁、三晋、三秦等北方地区的乡土小说亟待进一步译介。比如,陕西三大著名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的作品具有浓厚的乡土情怀,但其作品译介情况不平衡,路遥和陈忠实作品译介严重不足(王宏印2019)。
乡土小说的复译也比较欠缺,大部分作家的乡土小说只是在一些特殊时期得以译介,比如外文局主导的译介时期,之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基本不曾被复译过,除了鲁迅、沈从文。很多作家作品逐渐被英语世界遗忘,也许并非所有在国内被认定为优秀的作家作品都能达到世界级优秀水平,但是,译介不足必然影响中国乡土小说的经典化进程,不利于中国乡土小说跻身世界文学之林。
更突出的问题是,中国乡土小说译介系统性不足,即便是已取得一定国际地位的作家,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比如,“国外对贾平凹作品的译介仍然较少,缺乏持续性且不系统。尤其是英语世界在作品的选择、翻译和出版上较为随意”(乔艳2014:78),要么集中于荣获国际奖项的作品,要么源自译者个人兴趣。
因此,中国乡土小说译介亟需扩大规模,还有大量优秀的乡土作家亟待译介。一方面,形成规模效应。如前所述,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乡土小说译介的高峰之一,汉学家金介甫(2006:70)指出,直到1979年,真正让西方开始关注新时期中国文学的,是官方主办的刊物《中国文学》。另一方面,保证乡土中国集体画像的真实性。少数的几位作家是典型个案,他们的作品的确是经典,但也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乡土小说的全貌。相反,百年乡土,百花齐放,应该有更多的作家作品走向英语世界,呈现多样化的乡土叙事模式,讲述各式各类的乡土故事。
在这方面,政府加大了组织与支持力度。国务院新闻办已启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中国作家协会也开展了对外文学译介工作。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方面,中国外文局和中国作家协会可以联合,进一步系统化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工作,以地域作家群、乡土小说流派、中国文学奖获奖乡土小说、权威乡土小说史为主题设立中国乡土小说英译专项“推广计划”“译介工程”“国际作品展”以及国内外文学交流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并支持各地作家协会实施本地域特色乡土小说的宣传与译介计划。
4.2 拓宽选材范围,关注作品文学性
整体而言,中国乡土小说英译较倾向于以社会变革的历史转折时期为背景、描写社会环境变化对乡村生活影响、以对传统的守望与隐忧和对现代的期待与质疑为主题的文本。但是,作为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不可避免地刻上了意识形态烙印。苏姗·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1996:10-25)认为,“翻译行为及翻译研究无疑关涉文本翻译过程中的权力关系,体现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的权力结构”。或者可以说,“翻译是政治行为”(Álvarez 1996:1),社会变革愈激烈,意识形态影响愈强。
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译介就与国情相关。中国有向西方推介自我的愿望,同时也契合英语世界的认知需求,正如《中国文明与社会指南》(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Society:A Sourcebook)的编者、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伊佩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 1981:xiv)所言:“聆听中国人自己不得不倾吐的心声是了解中国的最佳途径”12,在许芥昱(Kai-yu Hsu)(1980:xiii)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Litera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前言中也能看到,英语世界选择译介作品的原因之一在于:“任何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当代中国文学选集都必须反映作家及其作品的政治命运”。受此影响,作为中国20世纪的主流文学,乡土小说译介的选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过于倾向于迎合英语世界意识形态的作品,忽略了其它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作品。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情况不可避免,因为单向外译往往受到赞助人意识形态的影响。比如,陈大亮、许多(2018:159)指出:“英国主流媒体在评价当代中国文学作品时,有一种倾向,往往以政治批评代替文学批评,把读者往禁书上引导,把文学往政治上引导,把小说往现实上引导”。英国媒体的这种评价倾向会导致文本选择与译介策略选择时忽略作品本身的文学性。
从历史经验来看,文学性至关重要,会对译介效果发挥独到作用。在国外,从前文提到的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出版的11部译集的情况来看,当代乡土小说译介明显增多,且选材有回归文学的倾向。1981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推出《中国现代中短篇小说选》(Modern Chinese Stories and Novelas 1919-1949),收录了萧军、萧红、丁玲、叶圣陶、张天翼、沈从文、茅盾、柔石、吴组缃等多位作家的乡土小说代表作。针对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春笋:中国当代短篇小说选》,李欧梵评价该作品选集给他的第一印象是“极不像中国小说(un-Chinese),因为看不到革命意识形态的影子……甚至没有丝毫道德教化的痕迹”,同时指出,这些小说的风格符合时代特征(Tai 1989:xi)。在国内,“熊猫丛书”虽然是在国家政治文化宣传规划的情况下产生,以反映现代中国的现实主义题材为主,后期也逐步回归乡土小说传统,出版了《三十年代小说》(Stories from the Thirties),翻译了沙汀、罗淑、柔石、魏金枝、叶紫和吴组缃等作家的乡土小说代表作,选材偏向文学审美价值,李欧梵认为,“熊猫丛书”推出了曾一度被埋没的三十年代作家作品,相比其他受意识形态控制的作品而言,饶有趣味,尤其是沈从文、老舍、萧红的小说,令人耳目一新(Lee 1985:563)。
当然,这还远远不够,中国的主动译介需要考虑英语世界读者的阅读兴趣,但不宜以西方为中心,不能只译英语世界认知视角的中国优秀乡土小说,而应该保持冷静头脑,回归文学本质,增加译介具有民族文学特色和世界文学潜质的作品。在进行翻译选材时,需要考虑中国乡土小说展现的并非是封建迷信、暴力粗俗、愚昧无知的乡土中国,是饱含乡愁、希望与坚守,具有强烈的开放意识和前瞻精神,积极探究人性,追求自然和谐的中华民族。贾平凹呼吁:“外部世界看中国文学往往探究文学中的中国政治,我们更需要让他们在政治的中国发现中国的文学”(贾平凹2013)。因此,译者不能一味地迎合英语世界的猎奇期待,需要回归文学本身,选择具有普世内涵、人性关怀、自然观照和语言特色的作品,比如沈从文的《长河》、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刘绍棠的《运河的桨声》、古华的《金叶木莲》、阎连科的《年月日》等。
4.3 打开出版渠道,加强遴选与合作
出版机构是重要翻译赞助人之一,不仅关乎意识形态要素,也关乎翻译行为的经济要素。个人和机构观念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从未停止(Fawcett 2005:106-111)。仅仅依靠国内或国外出版社单方面的努力,不足以提升译介规模与效应。
从国内看,中国国家外文局一直在努力推动中国文学英译,但缺乏对中国乡土小说的批量译介,而且从全球图书馆收藏量来看,仅《鲁迅小说选(Selected Stories of Lu Hsu)》(1972)获较多图书馆收藏,涉及762家,收藏《芙蓉镇》(A Small Town Called Hibiscus)和《莎菲女士的日记及其他》(Miss Sophie’s Diary and Other Stories) 的图书馆不足300家,由外文局组织译介的其他译本收藏量更少13。从英美看,新世纪之后,商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小说英译本增多,但相对零散,缺乏系统性(李巧珍2018),考虑到经济效益,明星作家作品偏多。然而,要扩大中国乡土小说英译规模,还需要译介不为英美读者所知、尚未荣获国际大奖的作家作品,不一定符合商业出版社的利益诉求。在某种意义上,无论从拓展译介规模,还是从选材的角度考虑,中国乡土小说译介既要考虑商业效应,也需要借助研究型的出版社实施文学价值导向。
从接受的角度看,国外大学出版社具有一定优势。一方面,国外大学出版社介入中国乡土小说翻译较早,译介具有一定连贯性。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olumbia Press)为例。该机构成立于1893年,虽用大学之名,亦与大学密切相关,但却是独立于大学的非营利出版机构。成立之初,该出版社主要发行政治类图书,20世纪30年代左右,开始出版各类多卷本图书,位居美国大学出版社之首和全美出版社前列。
表2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发行的乡土小说英译本情况
1971 《20世纪中国小说》(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Stories)《中国现代中短篇小说选》(Modern Chinese Stories and Novelas 1919-1949);《百花文学(第二辑):诗歌与小说》(Literature of the Hundred Flowers,Volume II:Poetry and Fiction)1982 《中国大地:沈从文小说》(The Chinese Earth:Stories by Shen Ts’ung-wen(Shen Congwen))1995 《哥伦比亚现代中国文学作品选》(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2003 《马桥词典》(A Dictionary of Maqiao)2006 《喧闹的云雀:中国当代短篇小说选》(Loud Sparrows:Contemporary Chinese Short-Shorts)2013 《无风之树》(Trees Without Wind)1981
同时,英美大学出版社与大学研究机构关系紧密,学术基础较厚实,影响力较大。以成立于1947年的夏威夷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为例。该出版社在东亚、东南亚以及亚美研究方面是世界领先的专业学术出版社。从乡土小说作家专集英译情况来看,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990年发行的《狂人日记及其他》(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1995年出版的《不完美的天堂:沈从文小说选》(Imperfect Paradise:Stories by Shen Congwen)获全球图书馆收藏量最高,分别为 1259 家、1382 家14。
然而,无论是国内出版社,还是国外出版社,单方面的努力都有一定局限性。如果能采取国内国外合作的方式,或许能有所裨益。国内出版社考虑选材的系统性与文学性,国外出版社考虑接受语境与效果,共同商定译者选择与翻译原则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与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就已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如此一来,国内、国外的独立出版与战略协作相结合,宏观而言,中国乡土小说英译的规模与接受效果可以形成互补与综合优势。
除此之外,在数字化人文时代,还应开发多模态的中国乡土小说对外传播模式,比如影视剧改编、英译本电子版销售、自媒体传播、网络书评等,还需加强国际文学交流,开展学术论坛,系统推介中国乡土小说,尤其那些“被埋没”的优秀作家与作品,由此形成立体宣传效果。
5.结论
在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的当代,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乡土”看似略显“落后”,其实不然,于变革时代裹挟着中国文学传统与现代精神成长起来的乡土小说,不仅是时代的典型化石,更是民族灵魂的储藏室。在以“中国梦”为目标、文化战略为依托的当下,迫切需要解决中国本土文学如何输出的问题,中国乡土小说的译介经验值得一究。
总体而言,中国乡土小说译介的规模和系统性需要加强,中国外文局和中国作家协会可以联合促进以地域、流派、文学奖为主题的中国乡土小说英译专项,支持地方作家协会开展特色乡土小说译介,进一步开展复译工作,促成优秀乡土小说的世界化与经典化。译介的文本选择应以最具乡土本色的作品为主,加大力度译介具有21世纪成像特征的当代乡土小说,在世界舞台上建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乡土小说形象。同时,政府机构的政策干预由主动吸引到主动外译,由封闭到开放,由单向走向互动,国内出版社考虑选材的系统性与文学性,国外出版社考虑接受语境与效果,共同商定译者选择与翻译原则等,形成互补。
注释:
1英国与香港亦有贡献,如1983年,W.J.F.Jenner主编的《香草:曾被称为“毒草”的中国短篇小说》(Fragrant Weeds——ChineseShortStoriesOnceLabelledas“Poisonous Weeds”),由香港Joint Publishing公司出版,收录了秦兆阳的《沉默》。1989年伦敦W.H.Allen and Co.公司出版的《苦水之流:当今中国短篇小说》(Spring of Bitter Waters:Short Fiction from China Today)收录了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肖尔布拉克》、朱晓平的《桑树坪纪事》和贾平凹的《人极》。
2这24家出版社为:The New American Library Inc.(New York,1961).Bantam Books(New York,1965).MIT Press(Cambridge,1974).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71,1981,1995,1998,2006).Scott Foresman(Glenview,1970).China Books and Periodicals (San Fransisco,1985).TheFreePress (New York,1981).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Bloomington,1980,1981).Ballantine(New York,1988).Oxford UP (New York,1983,1999).Green River Press(Michigan,1983).Hippocrene Books(New York,1983).Random House(New York,1989).M.E.Sharpe (New York,1984,1985,1991).Hill and Wang(New York,1988).Garland Publishing(New York,1995).SUP (Stanford,1990).Duke UP (Durham,1998).Grove Press (New York,1995).TheEdwinMellenPress(Lewiston,1991).Cornell Est Asia Series(Ithaca,1993,2003).Vintage Books(New York,2001).Penguin Books(New York,2013).Whereabouts Press(San Francisco,2008).
3这22家出版社为:W.W.Norton&Company(New York,2003),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Honolulu,1990,1995,1996),US:Staples Press (London,1946),Cheng&Tsui Company(Boston,2002),Beacon Press (Boston,1989,1993,2001),Houghton Mifflin (Boston,1998,2002,2003),Smith and Durrell (New York,1942),Anchor Books (New York,2003),Viking Penguin (New York,1989),William Morrow (New York,1993,2004),Viking,(New York 1993,2014),Penguin Books (New York,2012),Arcade Publishing (New York),HarperCollins(New York,2008),Homa and Sekey Books(Paramus,2007),Atlantic Monthly Press (New York,1993),Eastbridge Books (Norwalk,2007),York Press(Toronto,1997),Louisiana State Press (Baton Rouge,1987,1991),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71),China Books and Periodicals(San Francisco,1985),Grove Press(New York,1995),Cornell University Press(Ithaca,2003).
4这 11家出版社为:Greenwood(Wesport,1944),Noel Carrington (London,1946),Oxford University Press(London,1970).W.H.Allen and Co. (London,1989.),Penguin (London,2009,2010,2013),George Allen&Unwin,Ltd. (London,1947),Staples Press(London,1948),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1970),Altantic Books(London,2001),Methuen(London,2002),Arrow Books(London 1995,1994,2003).
5、13、14相关数据于世界图书馆目录检索平台获取https://www.worldcat.org/[2019-12-02].
6香港涉及6家出版社:Commercial Press(Hong Kong,1979),Joint Publishing (Hong Kong,1983),Chinese University Press(Hong Kong,2002,2003,2004,2005,2009),侨光书店(Hong Kong,1958).Renditions(Hong Kong,1991,1992),New World Press(Hong Kong,1996).
7有英译本的解放前的经典小说包括茅盾的《水藻行》、孙犁的《女人们》和《藏》、马烽的《金宝娘》、端木蕻良的《憎恨》和《雕鹗堡》、蹇先艾的《迷》、叶圣陶的《晓行》、萧军的《鳏夫》等。文化大革命之后的作品包括古华的《礼俗》《浮屠岭》《南湾镇轶事》、韩少功的《风吹唢呐声》《归去来》、陈忠实的《信任》、刘绍棠的《蒲柳人家》、莫言的《民间音乐》《大风》《白狗秋千架》、汪曾祺的《大淖记事》《受戒》、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李育杭的《沙灶遗风》和《最后一个渔佬》、贾平凹的《七巧儿》和《林曲》、何立伟的《淘金人》和《好清好清的杉木河》等等。
8这14部英译作家专集包括:端木蕻良的《红灯》(Red Night)、沈从文的《边城及其他》(The Border Town and Other Stories) 和 《湘西散记》(Recollections of West Hunan)、马烽的《村仇》(Vendetta)、孙犁的《荷花淀及其他》(Lotus Creek and Other Stories)和《铁木前传》(The Blacksmith and the Carpenter)、张承志的《黑骏马》(The Black Steed)、茅盾的《小巫》(The Vixen)、吴组缃的《菉竹山房》(Green Bamboo Heritage)、丁玲的《苏飞的日记及其他》(Miss Sophie’s Diary and Other Stories)、高晓声的《退婚》(The Broken Betrothal)、刘绍棠的《蒲柳人家》(Catkin Willow Flats)、古华的《芙蓉镇》、张贤亮的《绿化树》(Mimosa)。
9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及其他》(Rhymes of Li Youcai and Other Stories)和《三里湾》(Changes in Li Village),柳青的《铜墙铁壁》(Wall of Bronze)、《创业史》(Builders of a New Life),周立波的《暴风骤雨》(The Hurricane)、《山乡巨变》(Great Changes in a Mountain Village),陈登科的《活人塘》(Living Hell),秦兆阳的《农村散记》(Village Sketches),马烽的《太阳刚刚出山》(The Sun Has Risen),王汶石的《风雪之夜》(The Night of the Snowstorm),梁斌的《红旗谱》(Keep the Red Flag Flying),康濯的《太阳初升的时候》(When the Sun Comes Up),马加的《开不败的花朵》(Unfading Flowers),李凖的《不能走那条路及其他》(Not That Road and Other Stories),艾芜的《野牛寨》(Wild Bull Village:Chinese Short Stories)。
10这两个译本是:(1)Ripples Across a Stagnant Water.Beijing:Panda,1990.(2)Ripple on Stagnant Water:A Novel of Sichuan in the Age of Treaty Ports.Bret Sparling and Yin Chin.Tr.2012.Portland,ME:Merwin Asia.
11仅作为译介比例对比的参考。
12该书记录20世纪初部分收录了沈从文的《橘子園主人和一個老水手》和茅盾的《春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