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基层单位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探讨
2021-01-06王伟红孙晓燕
王伟红 孙晓燕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档案工作环境、对象、内容发生巨大变化,迫切要求创新档案工作理念、方法和模式,加快全面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加强档案人才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档案人才队伍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充分发挥档案人才的作用,解决基层档案工作中的问题,关注基层档案人才队伍建设。
一、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需求
2021年1月1日,新《档案法》第七条要求:对在档案收集、整理、保护、利用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2021年6月国家档案局印发的《“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将“人才强档工程”作为“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七大工程之一,明确要建成一支梯队合理的国家级档案专家队伍、国家级档案专家储备队伍和中青年档案业务骨干队伍,培育1000名左右的档案工匠队伍。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是各项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档案事业的创新发展依靠档案人才的推动和坚守,档案人才不仅仅是“高、精、尖”的档案专家,也不是一般人眼中看守“故纸堆”的库房管理员,而是具备档案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档案专业素养的德才兼备之人。基层单位的档案工作人员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基础,档案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和新内容增加,必然要求培养大量具有良好素养、多元知识结构和高度综合能力的人才队伍。
二、新形势下基层档案工作者现状
据统计,截止2020年底,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数量达4233个,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2949个,配有专职档案人员40946人,其中50岁及以上的档案工作人员占31.2%,35-49岁的占50.6%,35岁以下的占比达18.2%。博士研究生82人,占总人数的0.2%,研究生占8.3%,大学本科和双学士占总人数的66.1%,大专及以下占总人数的25.4%。与2019年的统计数据相比,专职档案工作人员总量减少549人,50岁以上的数量在逐年上涨,35岁以下的数量占比虽然增加1%,但占比仍然较少,档案人才资源的总量有待增加,年龄和性别结构等欠合理。
基层单位存在档案意识不高、档案人才队伍不稳定等问题。部分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档案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往往追求短期效益和眼前利益,缺乏对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统筹考虑和长期规划。档案人才队伍不稳定,档案人员经常是为了应付检查或项目验收,临时抽调负责档案工作,有些档案人员日常还兼任机要、保密、党务和宣传等工作,档案工作常处于被忽略境地,繁杂的工作也导致档案人员缺乏足够的细心和耐心,对档案工作缺乏深入思考和研究。
基层单位档案人员专业程度不高,创新意识不强。专业档案人员缺乏的现象较为明显,很多单位档案人员不是档案或相关专业毕业,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不足以适应新形势下档案事业发展需求。部分档案人员由于不适应原工作岗位需要被调整从事档案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干事创业的热情,难有主动学习档案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档案工作内容简单延续,缺乏创新意识。很多基层单位档案工作还停留在被动的纸质档案接收和整理,面对办公自动化、海量业务数据等无所适从。很多基层单位档案人员年龄偏大,缺乏对档案业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新形势下基层档案工作者的能力需求
要具备较强的档案业务能力。大数据时代,办公自动化和各种业务系统每天都在形成海量的电子文件和数据,这些变化也给档案工作者提出新挑战。基层单位档案人员首先要熟练掌握传统纸质档案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具备扎实的档案学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档案业务能力,还要具备大数据环境下,各类电子文件、科学数据等的管理能力。档案人员还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素养,包括工商农、文史哲等社会科学知识和相关领域的自然科学知识。只有档案工作者具备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拥有娴熟的操作技能,才能促使档案人员拥有符合时代发展的工作理念,更好适应当前社会条件下的管理职能。
要具有足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归根结底要依靠人才。习总书记在批示中强调,要推动档案事业创新发展。这为新时代档案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瞬息万变,当今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能主动适应需求的高级档案管理人才。做好新时代的档案工作,档案工作者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更新服务理念,把创新发展摆在档案工作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迅速应变的思维方式,运用现代化的服务手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让创新成为促进档案工作发展的强大动力。
要熟练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新技术日新月异并快速运用于各行各业,档案工作人员要具有快速掌握新技术、运用新设备和吸纳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档案管理网络化和开发利用数字化的需要。新时代的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从“仓库式保管”转变为“主动提供式”服务。这种改变要求档案人员必须熟悉自己所管理的业务内容,紧跟现实需求,将档案信息化做到实处,进一步充分挖掘档案信息的价值。档案人员必须掌握新技术条件下的办公技术、信息技术,还需要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互联网操作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档案管理技能。
要具备成长为复合型档案人才的潜力。复合型档案人才指既掌握档案管理知识,又掌握一定的行政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等学科知识背景,能熟练驾驭计算机技术,具备较好外语水平等能力的人才。科技、文化和通讯等新技术的迭代一日千里,必然要求新时期的档案人员具备广阔的视野和跨区域的竞争合作能力。这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员从“专才”转型为“通才”。作为各单位主要信息记录的档案工作来说,其综合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档案工作人员要成长为掌握各领域知识的综合型人才。
四、新形势下基层单位檔案人才队伍建设的举措
多方面开展教育培训,提高档案业务能力和水平。基层单位要重视档案人员培训工作,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档案专业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档案工作人员必须接受档案专业上岗资格培训,掌握档案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备独立从事档案管理的基本能力。要鼓励档案人员参加档案继续教育,创造机会让档案人员全面系统学习档案专业知识、掌握档案学新理论和新方法。要注重提高档案人员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和水平,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要求档案工作人员与时俱进,掌握档案管理软件、新技术产品等的学习和应用。
建立完善的档案监督考核机制。基层单位应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完善齐备、科学合理、实时性强的档案工作责任制,明确档案部门分工,细化档案管理岗位职责,明确责任指标,理清责任边界,将责任落实到人,切实落实好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担责。避免出现档案人员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和做到什么程度的情况发生。完善考核机制、强化监督检查。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明确监督权力执行机构、监督内容和监督方式等。同时要将档案监督检查工作落实到位,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督促档案管理人员认真履行职责,提高其积极性。
建立完善的档案工作人员激励机制。基层单位档案工作者是新时代档案事业的主力军,其作用的有效发挥应受到学界关注。无论任何行业或制度,成功的关键是恰当其分的激励。要建立符合新形势发展要求的档案人才队伍,必须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措施,采用具有可操作性和较强实用性的奖惩措施,才能激发广大基层单位档案工作者的热情。基层单位要利用一切条件加强档案人才培养,着重培养拔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给每个档案工作者施展才华的空间,让档案工作者从工作实践中体验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充分调动积极性,使他们甘于平凡、乐于奉献、热爱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彩容,胡娅妮.青年档案工作者激励措施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扎根分析[J].档案学通讯,2021(02):44-52.
[2]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J].陕西档案,2021(01):18-21.
[3]张静.浅谈企业档案管理人才的现状和再培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01):47.
[4]韩颖.关于信息化背景下档案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档案,2012(03):118.
[5]管先海,李兴利.建立、落实档案工作责任制[J].档案管理,2021(01):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