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不死——范秉衡

2021-01-06李福杰

档案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烈士抗日同志

李福杰

在河北邢台信都区的将军墓镇内阳村村西矗立着一座庄严肃穆的烈士纪念碑,它就是“范秉衡烈士纪念碑”,也称“精神不死碑”。碑身阳面(正面)的碑首上雕刻有朵朵云团,碑首中央刻有一枚鲜红的五角星,碑体顶端有“永垂不朽”四个篆字,中心为“范秉衡烈士纪念碑”七个醒目的大字;碑身阴面(背面)顶端刻有“精神不死”四个篆字,下面是介绍范秉衡烈士生平事迹的烈士碑文。而这块“精神不死碑”,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内阳村的红色文化精髓之一。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抗日战争时期邢台中共党组织的重要领导者之一、革命烈士范秉衡,就长眠于他曾经战斗过的这片土地上。

范秉衡,男,又名范桐,1916年出生于吉林省双城县,1935年双城师范毕业后到北京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2月11日在与日寇作战中光荣牺牲,生前为中共邢西县委组织部长。

范秉衡从小聪慧过人,家里寄希望于他光宗耀祖。“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家乡涂炭。19岁的他满怀救国热情,心系国家安危。他在学校阅读进步书刊,又受到地下党组织的培养和教育,这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抗日救国的斗志。1935年,范秉衡不顾家人的反对,舍小家为国家,带领一批进步青年到北平去寻找党组织,后在北平继续上大学,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国活动。

范秉衡是大学学校里有名的敢闯敢干的人物,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他走出校园挥笔写下“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大字标语公开宣传;走上街头撒传单、贴标语、搞游行,开展“到工人住宅区访贫问苦”做动员等革命活动。由于他革命意志坚定,党组织吸收他加入党的外围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并担任小队长。可也正因为他的突出表现,引起了敌特机关的注意,派人处处跟踪他,伺机迫害,他只好離开学校转入地下工作。

1937年春,党组织为了他的安全,经“民先”介绍,范秉衡到山西省民训干部教导团受训,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思想和武装斗争的本领。毕业后,党组织派他到盂县中学工作。当时阎锡山大耍两面派手段,一方面暗中迫害共产党,一方面又打着“一致抗日”的招牌欺世盗名。范秉衡同志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再次过多地暴露了自己,引起了反动派的警觉。

为了保护范秉衡,党组织又派他到榆次县参加八路军一二九师民运工作。他热情似火,爱打球、善骑马,又能写会画,而且有极好的口才,出口成章。在他的宣传鼓动下,不少有为青年参加了八路军,不少村建立了抗日武装、贫农会。1937年12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他入党后第二天,一二九师即派他到榆次县任分区委书记,在与反动官僚的斗争中,他晓明大义,慷慨陈辞,把国党党棍们驳得理屈词穷,无言以对。在榆次至今人们还传说着“范铁嘴”舌战国民党反动派的故事。

半年后,范秉衡担任“牺盟”(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工作团主任,又到榆次任路北县县委书记。

范秉衡同志在任路北县县委书记时,带领八路军工作团进驻长凝镇高家山村。他们克服各种困难,深入敌后农村,进行抗日宣传,秘密发展党员,1938年1月13日,创建了榆次农村第一个中共党支部——高家山党支部。不久,在他领导下,庆城、沟口、石片等村党支部先后成立。这些农村党支部的建立,巩固、扩大了榆次地区抗日根据地,为前方抗日斗争提供了坚强的后方保障。

范秉衡同志能文能武,机智灵活,多次率领游击队拦截敌人物资,推翻日寇军列,烧毁敌军汽车。紫金山下伏击日寇战,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激励了人心,鼓舞抗日斗志;创办了抗日战报《轰炸机》,宣传群众,激发群众爱国热情,吹响了榆次地区抗日宣传冲锋号角。当时榆次人民尊敬地称范秉衡是“令人肃然起敬的知识分子精英”。

1939年初,范秉衡率八路军武装工作团进驻高邑县,任中共高邑县委书记,对外称八路军武装工作团团长。他诚恳朴实,和蔼可亲,与当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他年仅23岁,但当地群众都亲切地称他为“老范”。范秉衡到高邑城西(县城及以东为敌占区)后,在宣传组织抗日方面很快打开了局面。他带领的队伍教唱抗日歌曲,过年时军民一起搞年关联欢,在娱乐中教育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当时他教唱老百姓的一首抗日歌曲《叫老乡》很流行,歌词为“叫老乡,赶快报名把兵当,你不当兵,我不参战,最后亡了国,嗨!看你怎么过? ”这首歌当时的人们都唱得很熟悉,曾在动员青年参军方面起到过很大的鼓舞作用,当时城西一带村庄的不少热血青年都积极报名参加了抗日队伍。老范的统战工作成果十分出色。他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创造性地开展统战工作,充分调动各个阶层人员的抗日积极性。高邑县当时的主要统战对象有古城村在日伪县商会任职的大地主李尚文和武城村的知名人士孔老照等人。通过范秉衡有力的统战工作,李尚文转变了观念,积极配合我党工作,大力支持抗日救国,在财力和物力方面给予八路军武装工作团很大的支持。1939年夏,八路军武装工作团供给困难,李尚文积极支持抗日,曾出资给全团官兵换过一季夏装。

后因工作需要,范秉衡先后调到中共太行一地委、内丘县工作。1940年6月,由内丘县委组织部长调任邢西县委组织部长。

1941年2月,范秉衡带领马文考、安全、王万义、孟连俊等同志在邢台县与内丘县交界处的雀寨村发展地下党组织。由于汉奸告密,日寇得到消息,11日夜间,敌人调集李梅花、姚平、南青山、黄店等炮楼的日伪军几百人,冒着大雪突袭雀寨村。战斗打响时,范秉衡正与同志们在一家地主的楼上开会,危机关头,他临危不惧,首先想到的是同志们和群众的安危,果断地命令其他同志:“都马上跳窗撤退转移,我掩护!”。等同志们跳下楼安全转移后,他又下楼将机密文件埋到花池中,打开后门,杀开一条血路,与同志们会合在一起。当时敌人在几挺机枪掩护下,向村头发起了冲锋,彼时狂风呼啸,鹅毛雪飘,枪声大作,战斗激烈,范秉衡挺身而出,大吼一声“快撤,我来顶着!”说罢,一枪一个,接连打倒好几个敌人。这时一发子弹将他的帽子打飞,他还风趣地说“呵,好大的风啊!”以共产党员特有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同志们鼓劲。可是,当大部队到来把敌人打退时,范秉衡同志已经光荣牺牲。他的胸部和腹部多处受伤,而他双目依然圆瞪,似乎喷射着对敌人仇恨的火焰,右手依然紧握着手枪,身躯依然保持着战斗的状态!同志们无不动容,当天在雀寨村召开了追掉会。第二天战友们把他的遗体抬到将军墓,又以冀西区党委名义召开了追悼会。第三天,又由太行一地委书记高阳同志亲自主持,在内阳村召开了隆重的追掉大会,沉痛哀悼范秉衡同志。

范秉衡,一名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党的模范干部,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国家的独立,为了劳苦大众的翻身,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献出了壮丽的青春,他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5岁!

邢西县党组织、抗日政府和广大人民为了纪念他,在1941年8月召开的县党代会上印发了“范秉衡同志纪念册”。

党组织将其安葬在他曾经生活战斗过、并与群众建立深厚革命友谊、当时是邢西县政府驻地的内阳村,让他与革命同志们一起并肩战斗、继续抗日革命!并立碑撰文予以铭记。

纪念碑文称:范秉衡同志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模范党员,又是邢台共产党领导者之一。他生前曾任榆次县分区委书记,后调邢西县委任组织部长,用全部精力教育党员、扶助群众,对巩固邢台发动老百姓抗日积极性起了很大作用,于去年冒雪赴雀寨工作与日寇搏斗中流尽最后一滴血。他的生命当然是党的损失,是邢台老百姓的损失,但为中国革命而牺牲是他最大的光荣,也是党与老百姓的光荣!因为他的死又一次证明了共产党员之不爱钱不怕死最高道德的表现,也是为民族为阶级最英勇的战士,所以希望秉衡同志的死,只是毁灭了他的肉体,但他的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精神,应当贯注到每个党员每个老百姓的身上,把精神变成了行动变成力量就可打倒革命的敌人!秉衡同志精神不死!

对范秉衡的英年早逝,当地的百姓深感悲痛和惋惜。至今,年年清明节,范秉恒烈士墓前都有人前来吊唁祭奠。内阳村建国前的老党员李豪义、李风恺、马文考等几十年如一日,自发保护烈士墓地。近年来村党支部每年组织年轻的党员、群众为范秉衡烈士扫墓,缅怀革命先烈。范秉衡烈士长眠于内阳村,内阳村的人民敬仰爱戴他,深切怀念他,世代学习他。当年在他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鼓舞感召下,内阳人民革命热情空前高涨,多项工作都走在前头,成为红色样板村。新中国成立前,该村有150多人参加革命工作,50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80多人参加革命军队,29名军人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49年14人随军南下工作;1950年10人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这也正是范秉衡烈士“精神不死”生出的革命之根、开出的胜利之花、结出的幸福之果。

范秉衡烈士精神不死,民族英雄浩气永存!

猜你喜欢

烈士抗日同志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胜地 多彩阳湾
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各界群众夹道迎烈士归来
陈道明不拍“抗日神剧”
FOR YOU, O DEMOCRACY
向雷锋同志学习
“烈士”本来不必牺牲
悼北伐阵亡烈士(二)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
一句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