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新闻标题的“亮眼”技巧

2021-01-06刘燎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1年5期
关键词:亮眼新闻标题古典诗词

刘燎

摘要:标题的制作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我们在新闻采写中,花了很大的力气去寻找素材,去芜存菁,写出了一篇篇耐读耐看的好新闻,但在标题的制作上往往存在短板,如果能够利用现有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标题制作的困难自然就会迎刃而解。

关键词:新闻标题 制作技巧 方言俗语 古典诗词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是作者对稿件的提炼和总结,它体现了一篇报道最精辟、最重要的内容。好的新闻标题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有“题好一半文”的说法。

苏东坡曾经评价王维的诗与画时这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将诗与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作品充满诗情画意,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在制作标题时,不仅要使其准确、鲜明,还要做到生动、形象、传神,使其增强吸引力与感染力。

一、增强标题的趣味性,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独特之处,我们在做标题时,可以选取那些最能传达新闻事实和消息主题的词语来做。认真琢磨,提炼出让人过目不忘的相关词语,既能够传神,又可以带活整个标题的气氛。

如《毕节日报》在前些年国企改革时期,采写了一篇报道,反映了当时的软木厂在举步维艰的情况下艰难办厂,问题重重,该文在发表时标题为《软木厂还能硬撑多久》,这里就借一“软”(软木厂的独特称谓)、一“硬”(艰难),相互呼应,起到了很好的吸引眼球的效果,使人耳目一新。

再如,笔者在毕节七星关区林口镇采访时了解到,该镇20年来持之以恒地坚持生态文明建设,让曾经土法炼硫致使满目疮痍的村寨和山川蝶变出彩,境内山川得以重新焕发生机,以前一个镇很难选出一名身体合格的应征入伍青年,而现在到处都是绿水青山,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笔者对此有感而发,写出了消息《“磺经济”受益几人 绿生态造福万家》,用“磺经济”和“绿生态”作对比,用“受益几人”和“造福万家”作对比,直观地反映了这个地方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也间接地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展示的蓬勃生命力。[1]

笔者2015年回乡下老家过春节,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外出打工的男女青年在回乡过年时,把自己在外地处的对象带回了老家,而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来自外国的准儿媳准女婿,说的话是南腔北调,村里的老年人很多都听不懂,在交流时需要儿孙们重新“翻译”一遍,成了一道奇异的景观。笔者认为这一现象生动地反映了各地外出打工的青年男女,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婚恋关系促进了异地文化的交流,便将其写成了一条新闻——《咱们村的“洋”媳妇》,标题将“土”(乡村)和“洋”(外地)结合起来,妙趣横生而又紧扣主题,达到了一语双关的目的。

二、善于运用文中的人物语言,概括性地做好标题

一篇好新闻,若是标题做得不好,很可能会被隐藏,其新闻价值也会随之丧失,作者的心血亦会付之东流。特别是信息量铺天盖地的当下,很多读者看报或浏览页面的时候大多都是瞄一眼标题,标题吸引人的就继续看,标题平淡的就跳过去。若是一篇好新闻再配上一个好标题,就会锦上添花,相得益彰。

2016年3月21日,《乌蒙新报》记者和毕节市电视台的记者花了几天时间到某县采访一家驾校霸道收费的事情,回来后,认认真真地写了稿件,对这家驾校的无理行为曝了光。稿件的原标题为:

报名考驾照,六年没得到(主)

想退报名费,驾校不回应是为何(副)

这篇稿子写得很不错,但标题不够吸引人,后经与记者商量,笔者结合文中的内容和霸道校长的雷人语言,把标题改成:

折腾学员六年多,记者上门寻根由(引)

××驾校校长:“你再拍我就砸了你相机!”(主)

这样一改,就把驾校校长专横跋扈的面目表现出来,其蛮横不讲理的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很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眼球,点击率不断攀升。

在日常工作中,很多记者外出采访后,信心满满地将稿件写好,但对于如何做好标题,都认为是很伤脑筋的事。其实,在他们采写的稿件中,就有意或无意地写出了包含了文章主题的语句,我们在做标题时,就要善于选取能够表情达意的概括性人物语言,水到渠成地把标题做好。

如2018年2月23日《毕节日报》二版头条:

“每天20噸香葱运到贵阳半小时就卖空”(主)

织金县上坪寨乡中山村发展香葱产业惠及一方群众见闻(副)

文章中这样写道:

走进织金县上坪寨乡中山村香葱基地,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片片望不到边的香葱,整个坝子一片碧绿。目前,基地每天早晨四点过就有五辆货车,将20多吨的香葱运到贵阳各大超市和批发市场,而且供不应求。“我们联系了北京、广州、福建、浙江等各地销售点,但现在我们就贵阳一个点都供不应求,基本上运到贵阳,半个小时就一抢而空了。”基地负责人陈余介绍道。[2]

又如,2018年2月28日《毕节日报》三版:

“村民们高兴坏了,全都干劲十足”(主)

威宁自治县中水镇上寨村精品苹果种植示范基地见闻(副)

文中写道:

2月26日,阳光普照。威宁自治县中水镇上寨村精品苹果种植示范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

“基地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村民土地,优先聘用贫困户在基地务工,每天100元。土地流转有钱拿,在基地务工还有一份不错的工资收入,村民们高兴坏了,全都干劲十足。”董恩省说。[3]

以上所述的这些标题,“天然”地存在于稿件之中,只要留心观察、认真提炼,做出来的标题就很自然,而且能够很好地概括文意。

三、用方言俗语来做标题,形象而又传神

方言俗语是一个地方的特色语言,在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颦一蹙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落实在文字上,读者自然就会心领神会,起到言近旨远的理想效果。特别是一些老百姓经常说、经常用的话,很接地气,大家都喜闻乐见,因此,我们在做标题时,可以借鉴这些方法,既形象易感,又生动传神。

如2018年1月17日《毕节日报》五版头条:

1000万“逗来”4亿多(主)

水保项目“一石数鸟”助力大扶贫(副)

文章报道了黔西县水保部门2016年底投入了1304万元资金,建设一个面积400亩的猕猴桃基地,并配套了相应的设施和招商政策,此举引来了贵州乌蒙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4.6亿元资金扩建成万亩猕猴桃园,使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质的飞跃。标题“1000万‘逗来’4亿多”,用方言“逗”字来表达“以少换多”的丰富内涵,言简意赅,也比较传神。此文最终获得了年度贵州好新闻奖。

再如,《乌蒙新报》的一条稿件:《两“窝心脚”踹出来的烦心事》,讲述了一名酒醉路人踢坏街边路牌,最终不得不赔偿的故事。文中的“窝心脚”在本地就是踢脚高、猛的意思,显然,这种行为的结果不言而喻,很好地阐释了“冲动就是魔鬼”的道理。

又如,《毕节日报》2021年3月30日一版主打消息:《纳雍县:山窝窝里的“金蛋蛋”  一年为群众分红500万》:“3月22日,在纳雍县董地乡新华村生态蛋鸡养殖场内,一栋栋厂房有序排列,蛋库房内一颗颗圆润的鸡蛋被传送出来,十几名工人正在熟练分拣,按照标准打包装箱——当天,这些新鲜的鸡蛋就会被运出大山,运往广西、广东、江苏等地。”[4]

这里,老百姓习惯地把状如蛋类的鸡蛋、水果、马铃薯等都比作“金蛋蛋”,来表达其欣喜、热爱的感情,读来感到亲切、自然。

四、运用古典诗词、对联巧做标题

古典诗词、对联等,是中国文化独特而又极富魅力的文学形式,如果记者或编辑在这方面有很好的修养和较深的积淀,做标题时就会得心应手。

如一篇反映毕节喀斯特地貌上交通变化的不易和成果的深度报道,报道原标题为《毕节交通建设日新月异》,笔者审稿时,在原标题上加上两句话“青山遮不住  高路入云端”作主标题,而原标题则改作副题。在这里,前一句“青山遮不住”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词句,后一句“高路入云端”是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的词句,两者用在这里相互结合,相得益彰,兼具诗情画意,很形象、直观地把喀斯特地貌上山峦重叠、云雾缭绕中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强劲势头表现出来,现场感更强,留给读者的印象也更为深刻。

魏晋时期的文艺评论家陆机曾说过:“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这种思维,用在新闻采写方面,同样能激发我们的灵感。2020年深秋,笔者在编校一篇关于柿子采收的稿件时,发现这篇以图为主的报道总是欠缺了什么,其原标题是《××的柿子成熟了》,编辑也把那些红彤彤的柿子突出得很有特色、亮点,但这种容易引发乡愁的果实却显得比较沉寂、死板,丝毫体现不出丰收柿子让人艳羡的感觉。思索片刻后,笔者便把标题改为《红柿俏枝头  客思满秋山》,并在文中适当地加入一点点抒发思乡的感情。于是,这红红的柿子似乎顷刻间便有了灵气,凝聚和寄托了人们放飞思绪、情牵故园的浓浓情感,使原文在行文风格或主旨提炼上升华了一层,这充分证明了文学素养的重要和“题好一半文”的深刻内涵。

应该说,在标题制作中,这种类似“章回体”的标题除了具有一定的文采、醒目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种标题的概括性很强,一般单行标题表达不了的内容,它都能够轻易地表达。得益于此,笔者在多年的采访过程中,都喜欢用这种类型的标题,如反映贵州习酒公司始终坚守绿色发展理念,将“发展、生态、安全、质量”作为企业发展的四条底线,像爱护眼睛一般呵护赤水河的消息《碧水一条勤呵护  红粱万亩惠黎民》;反映毕节市金沙县安底镇老百姓精耕细作惜土如金致使老板很难流转到土地的稿件《人勤业旺土地俏  投资老板犯了愁》;反映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广大群众经过20年的努力,修建了总长度达130公里的十条“天渠”,牺牲了14名英雄的《“天渠”十条润沃野 无字碑下颂英魂》等等,都很能总括文章内容,名副其实地充当了文章的“文眼”。

当然,制作标题必须要顾及文章的内容,包括标题中对事物的判断要在消息中找到充分的依据,绝不能出现题文不符、题不对文,二者完全脱节的情况。如某家县级媒体有一篇报道某地特产大蒜丰收的稿件,文中记述了该地如何大张旗鼓地播种、田间管理、丰收的喜人情景,但标题却做成了这样:《大蒜,土里面长出的青霉素》,看了让人觉得莫名其妙,这种科普类文章的标题远远和文章的内容毫无关系,可见编者太过随意。

此外,制作标题更不能为了哗众取宠,用比较严肃的话题或伟人名家的姓名做文章。前不久,有记者写了一篇《某某村支书的“一带一路”》,稿件反映的是某县某村一位村党支部书記带领群众种植经果林,闯出一条致富路,最终获得丰收的故事。这篇稿件的标题制作就不太恰当,因为“一带一路”是国家战略专用名词,不能随意化用,这种对国家战略专用名词大而化之的用法,缺乏严肃性和庄重性,是极其错误的,笔者遂将标题和文中涉及到“一带一路”的地方全部删改,换成了实事求是的叙述。这样,既规避了错误,又客观地报道了事情的真实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做标题太过随意,假大空现象严重,比如《××取得显著成果》《小菊花大产业》《某地新建一个公园,地点在……》《某地的小麦黄黄黄黄黄了》等,这些标题一看就是不动脑筋,或者说是故弄玄虚胡乱敷衍的。再如《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有源头活水来》等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题,普遍泛滥,如果不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提炼再来做,是让人一看就疲劳和反感的。

综上所述,标题的制作永远是一个无止境的话题,有写不完的稿件,就会有做不完的标题,只要作者多思多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人称道的好标题一定会层出不穷。它一如美人眉目传情的眼睛,能够反映出内在的本质而又耐人回味、顾盼生辉。

注 释:

[1]毕节日报.“磺”经济受益几个老板 绿生态造福万户千家[N].毕节日报,2020-08-22(2).

[2]蔡莲,蒲艳梅,徐冰洁.“每天20吨香葱运到贵阳半小时就卖空”——织金县上坪寨乡中山村发展香葱产业惠及一方群众见闻[N].毕节日报,2018-02-23(2).

[3]毕节日报.“村民们高兴坏了,全都干劲十足”威宁自治县中水镇上寨村精品苹果种植示范基地见闻 [N].毕节日报,2018-02-28(5).

[4]毕节日报.纳雍县:山窝窝里的“金蛋蛋”一年为群众分红500万[N].毕节日报,2021-03-30(1).

(作者单位:毕节日报社)

猜你喜欢

亮眼新闻标题古典诗词
隔离朴素
高亮燃橙
2018世界杯英文体育新闻标题的及物性系统分析
浅谈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炫彩黑白
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古典诗词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运用探讨
趣从诗中来
炫彩黑白
试论网络新闻标题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