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之花盛开校园
2021-01-06郑忠霞罗培荣
郑忠霞 罗培荣
“我种的洋芋又长高了不少,长得最为茂盛的那颗已经有6厘米高了,我给它取名‘急先锋’。它的叶子大大的,我把它放在阳光下,微风吹过,它轻轻地左右摇摆,好像在说:‘春天的阳光可真温暖呀!’”
这是五峰县湾潭民族中小学一名学生在观察日记里写下的一段话,文字间满是新奇和激动。学校语文老师胡美荣介绍:“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学生都会来到农田观察自己所种植物的生长,并写下观察日记。”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湾潭民族中小学围绕二十四节气,开设了实效性强、内容丰富、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二十四节气劳动课程,让学生跟着“节气”去劳动。
树立正确的二十四节气劳动观。不少父母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像保姆一样包揽一切,一味宠着惯着,导致很多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会做饭、洗衣服,孩子缺乏自理能力,甚至认为父母“保姆式”的大包大揽天经地义等。为此,学校决定利用二十四节气开展劳动教育。
首先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诗句、俗语等,感受土家族的民俗文化及土家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节气与天气、农事的关系,孩子们根据不同的节气在耕田、播种、浇水施肥、除虫除草和收获的过程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爱上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学校增设了二十四节气劳动文化课程,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与时同时,学校组织开展了二十四节气文化社会实践,每学期有计划地安排一定时间让孩子们到田间地头现场感受、实地学习。比如针对“清明”节气,学校开发了食育、农业、民俗三类课程,让学生在这一天学做湾潭土家特色的“鼠曲草粑粑”、领养一株植物、手工制作风筝等;针对“冬至”节气,学校开发了民俗、家务两类课程,让学生学做饺子,学会摘菜、洗碗、整理厨房等家务劳动。通过实践让学生体会劳动的意义,坚定读书的理想,树立做人的志向。
让学生感受土地的力量。小学部内操场西南角有一个种植园区,老师们发现孩子们总喜欢把一些种子种在土里,并经常去给它们浇水拔草。发现这个有趣的现象后,老师们利用农村有田地的优势,结合二十四节气课程,家校联动,引导孩子在田间劳动等,从而达到了家校共育的目的。
孩子们从清明播种到寒露秋收,玉米、黄豆、洋芋生长的100多个日夜,播种、浇水、锄草、施肥、收割……孩子们跟着二十四节气观察时令、气候的变化规律,在农田里精心呵护他们的“植物朋友”。黄黄的玉米、红红的西红柿、绿绿的黄瓜等,这些都是孩子们辛勤耕耘的成果,他们也体会到了种植之趣、照护之诚、收获之乐,感受到了土地的强大力量。
节气课程架起耕读的桥梁。如今,虽然越来越多的人从土地劳动中脱离出来,但是耕读文化留下的勤俭持家、以德立身、重视读书、诚实率真、学会感恩等思想,非常值得去继承和发扬。为此,学校让孩子们学习耕作技巧,在体验劳作艰辛的过程中,培养孩子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学校以高山马尔科洋芋为劳动教育的切入点。首先,湾潭镇地处高山,作为马尔科洋芋种植基地,有着得天独厚的种植经验和气候条件,孩子们最易了解的就是馬尔科洋芋的种植。爱国源于爱乡,孩子们在学习本土种植技术的同时认识自己的家乡,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其次,用马尔科洋芋做出各种美食,进一步了解马尔科洋芋的种植史、功效与价值等,并记录其生长过程,形成了一边耕作、一边学习体验的耕读教育模式。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劳动课程应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中找到支点。如何更好地将其中的文化内涵融入课程,让劳动课程更加扎实、更加具有本地的“土家族韵味”,学校将继续不懈探索。
责任编辑/李慕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