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课外活动的有效性探究
2021-01-06李黎红
李黎红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有“活动园”,“活动园”既包括班级内的现场活动,也包括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内活动的有效补充和延伸。近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大胆进行探索,保障了课外活动的扎实有效开展。
一、精心组织,激发热情
精心制订计划,有的放矢开展活动。制订科学可行的探究计划,旨在让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使探究活动目的更加明确、方法更加科学、过程更加清晰、步骤更加合理。
兴趣相投建小组,亲子互动共探究。课外探究活动耗时耗力,教师应牵线搭桥,帮助兴趣相投的学生组建活动小组,共同进行探究。教师还应与家长及时沟通,将探究意义、要求和过程告诉家长,获得家长支持。
教师适时介入,指导开展活动。在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时,教师要适时介入指导,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如果活动遇到阻碍时,教师应做好沟通协调,必要时可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供学生参考。
二、拓宽渠道,活用资源
课外活动资源广泛,教师在组织课外活动时要善于利用各方资源,增强活动效果。
家庭资源。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时,都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课本内容的。比如,《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5课《这些事我来做》、第6课《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等,需要学生在家中实践课堂内容,这时就需要家长帮助或督促学生来完成。
社区资源。挖掘社区资源,利用身边的事物、文化作为活动资源,进而转化为课程资源。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7课《请到我的家乡来》时,我组织学生到焦作市龙源湖公园实地进行观察,通过调查研究,让学生感受本地区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校内资源。校园内蕴藏着丰富的活动资源,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比如,学校植物种类多,为学生了解大自然,观察季节变化、植物成长提供了便利。
家委会资源。家长是学校教育的有力支持,可以弥补教师知识的不足。如六年级上册法律知识较多,专业性非常强,我们就邀请家长中的律师、区级人大代表走进课堂,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讲述相关知识,让学生倍感亲切,记忆较深。
三、搭建平台,展示分享
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及评价,需要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检验。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结束后,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我要求学生录制自己在“家庭小岗位”的劳动过程,并在班级家长微信群里交流。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特别高,在劳动过程中真正樹立了劳动光荣的意识,提高了自理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活动性课程,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技能,价值判断的能力,对道德原则的领悟,都可以在活动中形成。教师应精心指导、活用资源、搭建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