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数学:数学文化的有效载体
2021-01-06郝秀丽
郝秀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版)》)指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包括数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以及数学发展史的有关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数学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家治学的严谨,欣赏数学的优美。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指出:“数学文化必须走进课堂。”自2016年始,我和我的团队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在实践中渗透数学文化。经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建设、打破、再学习……最终,我们的童“话”数学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研究,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什么是童“话”数学
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有句名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童“话”数学是让学生经历读、讲、写、画等不同形式的实践探究活动,“话”,蕴含表情达意、策略方法,渗透着数学思维、数学趣味,能够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我看来,童“话”数学基于儿童立场,尊重个性差异,培养学生数感,鼓励想象和创新。童“话”数学的课程研发依据教学内容、教学难点、知识联系,注重趣味性、探究性和应用性。童“话”数学的宗旨,就是给予儿童一种数学素养的浸润,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数学文化的滋养。
二、开展童“话”数学教学的途径
1.课上“话”
《课标(2011版)》明确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和质疑”。
不少小学生对事物的概括能力有限,而且在表达时缺乏条理性和层次性,往往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口头表达能力是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从“要我说”到“我要说”再到“我会说”,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试图寻找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有效方法和策略,以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数学课也能妙“口”生花。如:让学生在讲清知识的“为什么”中,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学习的方法;在交流知识的异同点中,突破知識的重难点;在讲理、辩理、明理中经历“有理说不清——举例,说清理——理在心中明”。
2.课前“话”
我校一直持续开展晨诵、午练活动,利用午练的10分钟,我们班又开设了“状元讲堂”。我的讲堂我做主,孩子们自己确定内容,以源于教材的拓展内容为主。如学生在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后,设计了《你知道吗》栏目,学习内容是“刘徽利用出入相补原理来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讲的具体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刘徽的简介,二是刘徽的相关故事,三是他取得的成就。这些内容引发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名人的故事中深刻认识到“只有具有对数学孜孜以求的精神,才会取得卓越的成就”。
再如,以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拓展内容为主,由孩子和家长精心设计问题,反复研磨,然后是分享评价。谢欣冉同学经过“状元讲堂”的分享后,有了这样的感悟:“这学期,我们班开设了‘状元讲堂,同学们都踊跃参加,大显身手。关涵予给我们讲了‘数阵问题,雷骐萱为我们分享了‘错中求解。在准备的过程中,我觉得把一个问题条理清晰地讲明白,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而我们的郝老师却能把数学问题讲得生动有趣,还神采飞扬。厉害了,郝老师!”
3.线上“话”
去年疫情期间,在线学习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网络平台和优质资源虽然让学习变得更加便捷,但囿于教学形式和手段,我们走得却一路坎坷,一直在摸索如何优化在线学习的效果。
寻寻觅觅时,“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的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我在线上开展了“悦读分享”及“状元讲堂”两个活动。如何引导学生在数学阅读中进行表达、思考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阅读是一种内化、是一种输入,而表达是一种外显、是一种输出。数学阅读,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向“阅读的理解”。阅读越深入,学生的理解就会越深刻,思维就会越清晰。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精心选择与我班孩子的认知水平相匹配的数学问题——能解决又不能唾手可得、有信心又需要再作努力,从而让数学变得富有人文性。活动形式是“三人行”:三个孩子一组讲同一个故事,每天一组,让孩子们尽情展示学习成果和才华。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化被动为主动,既增强了学习兴趣,又习得了钻研问题的方法。用数学阅读的方法带动孩子们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是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和掌握学习方法的好策略。利用线上的便利,我采用“放大欣赏+家校合力”的评价策略,每天的视频一经推出,我就结合每一小组学生的特点、素材的演绎、讲授的风格给予高度评价。家长们更是积极配合,对视频中孩子们的演讲风格、解题思路各抒己见,就孩子们的准备过程、心得收获进行互动交流。
4.课外“话”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作业,尤其是课后作业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专家认为作业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甚至把作业研究视为教学论研究的重要方面。受考试的影响,我们的一些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也都是以巩固知识和训练技巧为主。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做题而感受不到数学之妙,体验不到数学审美,不知道数学家的故事,不能从中汲取数学精神,不懂数学思想方法,不会思考,那么我们所做的就不能称其为数学教育。
在实践中,我和我的团队依据教学内容、教学难点、知识联系,坚持以儿童为主体、以数学为本质、以数学文化为追求,设计注重趣味性、探究性、应用性的课外作业。我们设计了“话”数学情、“话”数学趣、“话”数学美、“话”数学用、“话”数学联、“画”中有话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作业。如:学习乘法分配律之后,我设计了一道这样的拓展题:2020×2019+2019×2018+2018×2017+2017×2016,引导孩子们回顾从2016年8月到2020年年底,4年多来我们共同走过的1000多个日子。
令我惊讶的是,全班孩子不仅解出了这道题,而且以数学日记的形式写出了这4年多来我们相处的点点滴滴。小冉以《刚好遇见您——致敬爱的郝老师》为题目,用诗歌的形式展现了4年多来我陪伴孩子们幸福成长的大事件;小旭以《红裙子》为题目,描写了刚入校门的她在讲台上胆怯地介绍完自己后,我对她说的话:“呀!你的声音真好听。就是有点小,你能再大声说一遍吗?”;而小哲——开学第一天就被我发现有些“与众不同”的孩子,以《谢谢您,老师》为题目,记述了他从一个顽劣的“小不点儿”成长为一个书香少年的过程。令我意外的是,当年刚刚6岁的孩子,对我的一句激励的话、一个和蔼的笑容、一次爱抚竟记得如此深刻。这些“话”让我更加坚信:让孩子带着感情、带着丰富的想象与创造学数学,他们一定会爱上数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欣赏着每一位儿童的数学世界,丰富而多彩,品味着每一段的记叙和描写,精彩绝伦、妙不可言,回顾他们自信而从容的分享,真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童“话”数学给予儿童一种数学素养的浸润,一种数学文化的滋养。从学生的“话”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心中的数学世界,也见证了他们的快乐成长。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