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建设的思考

2021-01-06仇妙芹林仲英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

仇妙芹,林仲英

(1.广州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2.广州大学 党委办公室,广东 广州 510006)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学业优势弱化、情感受挫、人际关系冲突、职业生涯迷惘、经济状况拮据等因素,使不少大学生常常被焦虑、恐惧、悲伤、愤怒等消极情绪困扰,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危机事件呈现高发的趋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校心理教育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建设的诉求

辅导员群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扎根学生工作一线,熟悉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发展变化,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情感和友谊,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践行着心理育人的工作职责。2017 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和“校园危机事件应对”作为辅导员工作职责。同年,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心育与育德相结合,把塑造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作为心理育人的目标,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辅导员是链接学校和学生的桥梁,是学院心理健康工作主要队伍,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具备时间优势、信息优势、沟通优势和角色优势,是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辅导员需要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工作,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提供发展性咨询,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及时发现与协助处理心理危机事件,完善危机学生的心理档案与跟踪随访;深入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实践中探索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有效方式与途径。但是,由于大部分高校辅导员招聘工作对专业背景方面的要求相对比较宽松,对专业基本没有设限,所以辅导员普遍存在学科背景多元化,心理学知识及咨询技能储备不足的困境;其次,高校针对辅导员群体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及操作性,辅导员个体囿于工作繁忙,精力受限,也只是满足于学一点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的零碎知识技能;再者,各高校专职辅导员数量严重不足,工作任务重,且在实际工作中却对辅导员心理工作量缺乏系统考核评价,导致辅导员更多关注危机学生,而缺乏面对大学生集体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的能力。为此,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当前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课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和方法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分析

(一)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整体情况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日益受到国内研究者的关注,并从多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本研究所涉及的文献来源于CNKI 文库,以“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心理教育”“辅导员&心理辅导”为篇名进行检索,通过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1 年至2020 年6 月,共检索到中文文献 662篇,其中博硕士论文8 篇。重复及不相关文献15篇,有效文献647 篇。从文献的总体情况来看,反映出两个特点:一是文献数量呈现逐年剧增的趋势。2007 年以前,关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比较少,2007 年以后,文献数量呈现急剧增长的趋势,到了2019 年的最高发文量峰值81 篇;从发布年度分布图可见,我国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整体呈现了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见图1),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引起学界的持续深入关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二是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少,研究质量有待提升。理论探讨文献628 篇,实证研究的文献11 篇。文章来源种类繁多,但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献只有32 篇,对本领域的研究还期待有更多权威期刊的积极参与。理论研究多集中于探讨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角色及作用、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途径以及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培养和提升等方面,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结构探索方面;三是能力结构的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研究观点比较分散;四是研究未能与辅导员工作实际有机结合,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内容、模式和质量监控缺乏系统地探索和研究。

(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内容分析

分析我国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角色和作用、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结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等四个方面。

1.关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角色和作用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是坚持德育和心育协调发展,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学者赵海信、毛树渠提出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身份背景、地位职位、全面有效性等优势;[1]吴秀红强调辅导员是高校心理教育师资队伍骨干,开展心理教育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李永山明确指出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定位为“半专业心理助人者”;[3]仇妙芹强调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理念传播者和危机觉察者、危机干预的重要协助者以及危机后期的关注者。[4]

2.探讨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

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用心理健康教育取代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将两者进行相互结合、相互融合,特别要重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手段在学生工作中的特殊作用。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丰富和完善学生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并将心理测量的量化手段引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工作更具有客观依据。学者冯宪萍、吕砚川认为要将心理咨询的基本理念(例如尊重、共情等)、会谈技术(例如倾听)等应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中,提升思政工作的接受度;[5]陈新星提出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以及网络心理咨询的方法和途径;[6]张萍强调在辅导员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中引入心理咨询的影响技术;谋求工作技巧运用与师生情感互通相结合、工作转换模式与协调角色冲突相结合、工作专业技能与个人综合素养相结合,以提升工作能力与实效。[7]

3.关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结构

图1 发表年度分布

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高校和社会的重视,学界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结构的研究日益增多。郑丹丹提出辅导员心理辅导胜任特征结构包含知识技能(知识结构、教育态度和辅导技巧)、能力(一般和特殊能力)、自我概念(自我定位、自我效能及自我监控)、人格特质(性格和情感)、动机(内在和外在动机)等五个维度十二个因素;[8]李玲玲认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由两个维度五个因子构成,即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角色意识)与心理健康教育技能(预防技能、干预技能、沟通技能、合作技能)。[9]张瑶萱等认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胜任力包含知识储备、角色期待、倾听与换位能力、观察与沟通能力、危机干预能力五个因子,特别是创造性地将危机干预能力纳入辅导员心理教育胜任力结构。[10]近年来,学者对于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结构的研究逐步深入,众说纷纭,但未能形成较为统一的观点和理念。

4.探索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体系

着力提升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构建有效培训体系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学者李玲玲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方案要基于问题解决为主导的校本培训模式,体现系统性、层次性与连续性相结合的培训原则,增强培训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崔诣晨等遵循“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自学与辅导”三结合的原则,推进“夯实基础、系统强化、技能认证、技能操作”递进式培训步骤,构建辅导员心理能力开发与培养的长效机制。[11]梁杜红提出辅导员心理助人能力七步培训法,包括目标定向、情境体验、问题识别、技能训练、实习督导、见习督导、综合评审七个步骤,形成集“理论知识学习、操作技能训练及现场践行评估”三位一体的新型培训及考核认证模。[12]以上研究为探索辅导员心理助人能力的培训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但也存在培训理论不够清晰明确;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理论和实践脱节;培训模式和形式较为单一;培训效果不能保障,缺乏长效性等问题。

三、应对策略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作用、方法和途径,学界已初步形成共识。但是,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结构和能力培养还处于深化发展的阶段,需要补短板、建机制、强能力、促提升,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化成长提供参考。

(一)构建多方位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结构

当前关于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并未建构一个结构完整、清晰明确的能力结构,仅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某一结构因子进行能力结构探索,例如危机干预、会谈技能等,虽然为构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结构奠定基础,但是辅导员工作面对的是有血肉、有情感、有自主意识的当代大学生,是做人的心理工作。许多研究表明,真正能促使当事人心理发生积极转变的关键因素不仅仅是技术和方法,关键在于协助者本人所具备的人格魅力和个人特质,即“用生命去影响生命”。因此,辅导员应具备哪些职业品格和个人特质才能胜任“育心”职责,可以参考国外半专业助人者的相关研究,从个人特质(包括人格成熟、责任感、心理韧性、自控力等),人际特征(真诚、热情、同理、倾听、有效沟通)和教育能力(心理教育的理论知识、自身角色职业认知及定位、个人成长、危机转介等)。此外,大数据时代,信息俨然上升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面对大数据引发的教育变革,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还需要强化大数据意识,提升其数据收集、分析、解读和决策能力,只有构建符合其工作实际、自身特点及时代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结构,才能制定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训练路径。

(二)遵循能力培训职业化发展路径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培训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组织;二是校内培训,由各高校学生处或者其下属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来举办。当前,国内高校辅导员心理培训更多是以校内培训为主。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体系的研究要坚持“德育”与“心育”相融合、个人自我成长与心理教育能力提升相促进、培训目标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通过把握当前学生工作的热点和难点,开发理论提升与实训锻炼有机融合的专题型课程体系;构建“理论学习模块+技能训练模块+考核评估”三位一体的培训方法;培训过程可以采用“参与—体验式”为主的培训模式,引导辅导员在其中自我觉察、自我分享和自我成长;在培训中,还可以借鉴信息化技术,在教学、管理和评价等环节进行“赋能”,提高培训的效率和质量;最后,还须注重总结提升,组建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团队和工作沙龙,针对大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及工作干预,用科研成果来促进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更好担负起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人和引路人的责任。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要结合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特点,发挥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形成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体系,为推动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心理育人的重要性,给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学习和实践的方向,辅导员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联结,帮助和引导学生走出心灵的阴翳;通过自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转变,扎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加快心理育人专业化的进程,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育人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