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保障的研究状况、理论热点与合作网络
——基于《社会保障制度》2011—2019年转载文章的CiteSpace分析

2021-01-06李方舟韩克庆

社会保障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养老保险

李方舟 张 皓 秦 嘉 王 蕾 韩克庆

(1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100872;2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经济编辑部,北京,100872)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知识图谱或知识可视化被广泛使用。知识图谱能够清晰直观地展现学科发展历程及重要时点,在对学科前沿热点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学科发展趋势做出一定的预测。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的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以下简称《社会保障制度》)聚焦社会保障学术期刊,跟踪社会保障研究热点,回应社会保障政策重点难点问题,展现中国学者学术成果,引领社会保障学科发展,是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和重要政策参照性的理论平台。《社会保障制度》汇聚了一大批致力于社会保障研究的知名教授及青年学者,转载了学术界、政策界大量研究成果,不仅伴随着社会保障学科一路成长,也见证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伟大历程。

本文的目的在于可视化地呈现《社会保障制度》2011—2019年所转载文章的基本信息,并对核心作者群、主要研究机构及其相互之间的科研合作网络关系进行分析,进而对转载文章的研究主题做进一步分析,比较不同研究的主题类型,寻找主题之间的内在关联,借此明晰近年来学科发展的方向、热点及特征。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社会保障制度》近10年来所转载文章的基本信息,这些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姓名、研究机构、标题、关键字、来源期刊、摘要、参考文献等。在此基础上,运用CiteSpace(5.7.R2)文献分析软件,描述转载文章的基本情况,并探寻我国社会保障研究的发展变化及前沿热点。上述基本信息是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又被统称为知识单元。在选择合意的知识单元后,可依据不同的关系类型进行相应的关系分析,例如合作关系、共现关系、共引关系和耦合关系[1]。合作关系主要反映不同作者、机构乃至国家之间的学术合作情况,所依据的知识单元是作者姓名、研究机构等;共现关系一般以主题、学科、关键字为基础,展示不同主题、学科、关键字在研究领域的重要性,亦可以结合时间维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热点的变化;共引关系顾名思义,能够形成体现文章之间引用关系的网络,并识别出某一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持续高被引的文献)、过渡文献(短暂时间内高被引的文献)以及联结不同概念乃至学科的文献[2];耦合关系通过分析两篇文章中参考文献的相似度,辨别文章的同质性。在选择不同的关系类型进行分析后,需选择可视化呈现结果的方式,如聚类方式、时间线(timeline)方式(刻画聚类间的关系及其历史跨度)以及时区视图(timezone)方式。最后生成可视化图谱,并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对其进行解读。使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的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使用CiteSpace进行分析的流程资料来源: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242-253.

需要提前说明的是,虽然被转载的文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近10年来社会保障研究的基本状况,但囿于选文的主观性和版面,《社会保障制度》无法囊括所有文章,难免有所遗漏。

三、研究状况分析

(一)文章来源及主要内容

2011—2019年,《社会保障制度》共从360种期刊、报纸上转载文章1243篇。其中转载1篇的刊物数量最多,达162种;转载2篇的次之,达63种;转载超过20篇的来源报刊共4种。从转载文章的来源看,排名第一位的《社会保障评论》(1)《社会保障评论》原名《社会保障研究(北京)》,2017年更为现名,是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的学术季刊。被转载文章71篇,占转载文章总数的5.7%;排名第二位的《中国人口科学》被转载文章30篇,占比2.4%;排名第三位《山东社会科学》被转载文章20篇,占比1.6%。其余排名前10位的来源期刊详见表1。

表1 《社会保障制度》转载文章排名前10位的来源期刊

社会保障是一个涉及民生方方面面的话题域,既可以依照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探讨(如研究社会保障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关系),也可以按照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内容维度展开研究。此外,作为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不同学科可以从不同视角切入,对同一社会保障问题进行研究。例如,同样是研究精准扶贫问题,经济学可以从成本收益角度评估实施效果,社会学则可以从社会关系网的构建以及社会排斥的程度进行研究分析,政治学则可以从公民身份的获得、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去评判。上述原因使得《社会保障制度》转载的文章散见于公共管理、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期刊之中,充分体现出社会保障话题的研究热度及其跨学科的特征。

从研究的内容来看,主题最多的是养老保障,且多涉及养老保险和养老服务,文章数量达到365篇,占比28.6%;其次为医疗保障,主要是对医疗保险制度和政策效果进行探讨,文章数量为210篇,占比16.9%;再次为社会救助制度与社会福利,文章数为142篇,占比11.4%;其余主题由多到少依次为慈善事业及法律法规、长期照护制度、住房保障、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相关文章数量分别为60篇、51篇、30篇、7篇和4篇,占比分别为4.8%、4.1%、2.4%、0.5%和0.3%。此外,以不同群体(如军人、老年人、农民工、儿童、残疾人、女性等)保障为侧重点的文章共119篇,占比9.6%;内容包含对国外保障制度政策进行比较和借鉴的文章共183篇,占比14.7%;进行历史回溯的文章共95篇,占比7.6%。可见,《社会保障制度》转载文章以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为主,其中又以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救助及福利为重。实际上,尽管栏目之间会有所调整,但《社会保障制度》每期都必然包含“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社会救助与福利”三个常设栏目,这恰恰说明这三个方向正面临制度变革与转型,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多,涉及的人群最广,因而最受研究者关注。

表2 《社会保障制度》转载文章的研究类别

(二)关键词聚类及研究关注点时间线分析

1.关键词聚类分析

《社会保障制度》包含了综合研究、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社会救助与福利、社会保障史、国外社会保障、性别与福利、慈善研究等主要栏目,同时会根据每年社会保障研究热点和政策实践情况推出相关的研究专题,聚焦前沿社会问题。

采用关键词聚类分析,可以梳理《社会保障制度》转载文章相关研究主题的知识结构。在CiteSpace中进行以下参数设置,即Years Per Slice=1,Node Types=Keyword,TopN=30,生成2011—2019年关键词可视化图谱(见图2)。聚类模型的Q值=0.665(大于0.3),S值=0.999(大于0.5),表示此关键词聚类视图可信度较高。

将被转载文章的内容与关键词聚类视图结合,可以发现社会保障研究的内容和特点。图2中一个节点代表一个研究主题。节点越大,表明该主题被研究的频次越多,热度越高;节点年轮表示该主题在不同年份得到了持续的研究与关注。出现频次最高的六个主题依次是“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保险”“新农合”及“人口老龄化”;“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政策”“基本养老保险”和“养老服务”五个主题的研究频次也较高,依次排名第七到第十一位;接下来的频次排名依次是“农民工”“个人账户”“全国统筹”等主题。具体而言,在养老保障方面,养老保险的研究涉及“养老保险基金”“个人账户”“名义账户”“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基金可持续性”等主题,养老服务的研究则与老龄化紧密相关,既包含对机构、家庭与社会养老等多种养老方式的研究,也涉及“长期护理保险”“老年人照料”“延迟退休年龄”等主题。医疗保险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紧密相连,涉及“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支持政策”“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研究”等主题。此外,《社会保障制度》转载的文章还关注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城乡统筹”“社会治理”“精准扶贫”等主题。

图2 《社会保障制度》转载文章关注的主题

如图2所示,一个节点连接的线越密集,意味着这个节点所代表的主题和其他主题相关联的程度越高,即节点的网络中心性(centrality)越强。“家庭养老”“养老服务”和“人口老龄化”的网络中心性强度位居前三。家庭养老既和人口老龄化这一大背景相联系,又与“社会养老”“互助养老”“居家养老”等养老服务模式密切相关。“长期护理保险”研究多与“筹资机制”“失能老人”“制度设计”“养老服务”“日本”相关联,讨论重点集中在筹资机制、失能老人这一被服务群体及与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比较等方面。“精准扶贫”和“制度变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代际支持”“中国经验”等研究主题关系密切。事实上,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着墨于讲述中国故事,而新农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与“医疗保险”主题相关的关键词有“三医联动”“医疗费用”“预付制”“收支平衡”“健康”“政策建议”“农民工”,医疗费用控制是其中的研究重点。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社会保障制度》所转载的文章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在宏观上强调大的社会背景,在中观上讨论制度设计中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等问题,在微观上则着眼于失能老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研究。

2.研究关注点分析

将关键词聚类的可视化图谱转换为时间线视图(见图3),形成了#0养老保险、#1社会保障、#2新农合、#3反贫困、#4社会保险、#5机构养老、#6社会救助、#7社区照顾、#8社会保障制度、#9全民健康保险、#11中低收入群体共十一个聚类群。横向上看,时间线从左到右体现不同关键词在转载文章中首次出现的时间,时间轴上的连线代表相关主题与其他主题之间的关联。

图3 《社会保障制度》转载文章关键词时间线图

结合时间线图与转载文章的内容,可以看出2011—2019年《社会保障制度》转载文章在研究主题上的演变。整体上看,被转载文章持续关注的重点领域不仅涉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农村社会保障等经典主题,还及时跟进流动人口与农民工、互联网+、精准扶贫、慈善事业发展等紧扣时代脉搏的研究。

(1)养老保障

养老保障一直是社会保障研究的重要领域。2011—2013年,《社会保障制度》转载的养老保险方面的文章关注了名义账户制、延迟退休年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企业年金等理论热点,转载的养老服务方面的文章涉及家庭、社区、机构等养老方式,此外,随着长期照护制度试点范围的不断扩大,研究社区照顾、居家养老服务等问题的转载文章呈逐渐增多之势。

自2013年党中央决定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起,学术界对于延迟退休年龄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有关延迟退休年龄的讨论既涉及男女是否同龄退休的问题,又涉及在现有法定退休年龄的基础上,分别延长男女退休年龄的问题[3]。《社会保障制度》2012年第11期推出了“延长退休年龄”专题,从对延迟退休年龄的基本认识、弥补养老金缺口的主要手段、退休年龄的世界难题与中国国情等多角度进行了讨论;《社会保障制度》2015年第7期再次关注该专题,涉及退休制度、渐进延迟全额养老金领取年龄、预期退休年龄的影响因素、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与方案等研究方向。

养老保险通过三个制度类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搭建起不同身份群体的制度体系[4]。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同步,两种制度在筹资方式、待遇计发调整和管理方式上存在差别,形成了所谓养老保险“双轨制”。《社会保障制度》2013年第4期推出了“养老保险双轨制”专题,转载内容包括养老金“双轨制”对城镇居民生命周期消费差距的影响研究,对社会分层、收入差异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取向的探索,以及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倚重“三个联动”的政策导向等;2015年第6期再次推出此专题,所转载的文章涉及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政策方向、研究观点、管理经办方式、国际趋势和国外经验等内容。

关于养老保险的名义账户制,学术界一直存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名义账户制可以解决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转制成本,并且能够兼顾“社会互济”和“自我保障”。也有学者认为,名义账户取代做实个人账户将会背离改革初衷,导致制度混乱,最终引发政府信任危机。《社会保障制度》关注到这一被学术界热烈讨论的议题,2016年第2期推出“养老金名义账户”专题,转载内容包括从做实账户到名义账户的研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名义账户改革的方案设计与可持续性研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名义账户改革的方案设计与测算、名义账户的理论分析等。

我国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带来人口结构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养老保障的相关研究也延伸到各个方面,从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到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再到制度之间的整合。特别是2016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展开试点后,重度失能人群的照料与护理备受关注。围绕这一热点,《社会保障制度》2018年第3期推出了“长期照护”专题,对我国老年长期照护保险筹资、保障与运行进行了探究;2019年第1期再次推出此专题,从多角度组织文章,相关内容包括完善老年服务与长期护理制度的思考与建议、健康社会政策视域中的老年服务、长期照护和医养结合、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目标定位与实现路径等。

(2)医疗保障

2009年3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自此“新医改”正式启动。政府责任与医保控费职能的回归成为新医改的重要方向。此后,一系列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提升新农合标准的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2011—2013年社会保障学界在医疗保障方面的研究重点关注医疗保障水平、待遇补偿与政府的责任等方面。2012年8月,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六部委发布了《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对相关制度建设提出了意见。

在上述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2014年第5期推出了“医疗保障制度整合”专题,转载内容包括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理论思考与路径构想、中国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模式与路径选择、中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普遍整合等。伴随着“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提出“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的要求,自2016年起,灾难性医疗支出、“三医”联动、医保基金收支平衡、医疗保险费用预付制等方面的研究受到关注。《社会保障制度》也在2017年第4期、2018年第2期和2018年第4期等期数中转载了相关研究成果。

(3)社会救助与反贫困

在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加快的过程中,社会救助制度与反贫困政策发挥了稳定器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关注国家相关政策的发展与完善,研究内容涵盖社会救助与反贫困的理念与制度转型、低保标准与国家责任等方面。

在社会救助与反贫困领域,从《社会保障制度》转载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早在2011年就有学者对我国社会保障基尼系数进行了估算与讨论,中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彼时就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特别是2013年11月“精准扶贫”重要思想被提出后,“反贫困的中国方案”与“中国式减贫”成为近年来转载文章中的研究重点。除反贫困以外,住房保障也是社会救助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十二五”时期,我国提出要加快各类保障房建设。从时间线上可以看出,《社会保障制度》在2011年住房保障栏目中就转载了相关文章,涉及住房保障依靠国家资助还是市场创新的讨论、我国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与目标架构等。

(4)社会福利

广义的社会福利概念强调社会福利制度在促进和实现人类共同福祉中的作用,狭义的福利则是为帮助特殊的社会群体、疗救社会病态而提供的服务[5]。在我国,对“社会福利”的认识往往与民政部门的工作密切相关,主要涉及对困难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群体的经济生活支持和福利服务提供。

社会福利的研究涵盖诸多方面。《社会保障制度》2014年第3期推出了“殡葬研究”专题,转载内容包括殡葬文化初探、以《殡葬管理条例》修改为背景的殡葬制度改革争议及立法构建探讨、我国经营性公墓的经营状况与发展对策、唐宋时期殡葬制度的传嬗与现代指向等。此外,关于不同群体福利的专题也被频频推出。《社会保障制度》2016年第3期推出了“残障研究”专题,转载内容包含从“个人模式”到“普同模式”的残障者的制度与生活研究、国外学者对残障社会模式的认识误区与实践陷阱的论述、障碍研究与社会参与等。2014年第4期专门开设的军人保障栏目,讨论了我国退役士兵自主就业经济补偿制度。2017年第8期推出的“女性养老”专题,探讨了基于性别公平视角的名义账户制下的女性养老金权益、养老金制度设计改革及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代际支持与老龄健康等问题。

(5)慈善研究

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实施,研究慈善问题的文章受到持续关注。《社会保障制度》2015年第2期推出了“慈善事业”专题,转载内容包含慈善事业立法的相关问题、相关法律关系的处理、国际立法规律与启示、国内慈善动态等。2016年第4期和第7期继续关注这一主题,转载内容涉及慈善的分类与道德价值导向、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危机与重建、慈善异化及其扬弃、破解慈善公信力困境、企业慈善捐赠、农村民间慈善发展及其运作机制等。2017第11期再次推出此专题,所转载文章包含捐赠者对慈善组织公益项目的认识研究、企业违规视角下的慈善捐赠是真善还是伪善的讨论以及慈善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与结构性失衡研究等。

(6)社会保障国际比较与社会保障史

中国社会保障学的发展还需学术界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方面,要关注国际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要关注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从历史中找寻滋养当代社会保障事业的“养分”,为解决中国社会保障的现实问题提供启示。

《社会保障制度》设立了国外社会保障和比较研究栏目,关注国际社会保障理论前沿,分析和总结有关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上的实践经验。被转载文章包含了对英国、德国、瑞典、美国、俄罗斯、日本、南非等国家社会保障发展经验的研究,涉及健康保障、社会救助、养老基金、慈善事业、社区福利等领域,同时关注了社会变革、社会保障改革以及新时代下社会保障的发展特点等内容。其中,2012年第6期推出的“东亚福利模式”专题,包括了中国学者的东亚地区社会保障模式论、韩国学者对东亚社会福利模式含义的阐述以及在东亚福利国家论的背景中对韩国福利国家转换可能性的思考等内容。

在社会保障史栏目中,相关研究跨越了中国古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漫长时期,大体上包含中国古代社会救助考察、民间慈善事业发展情况、20世纪疫病与公共卫生的关联、中国古代养老观念与家庭功能和历朝历代的救灾措施等内容。其中,2013年第9期推出了“民国社会保障”专题,涉及了民国时期社会保险、救灾救助、社会保障教学和研究等内容。

(7)重大政策与重要节点

面对社会保障领域新的政策动态,《社会保障制度》2019年第8期推出了“社会保险征缴体制改革”专题,对社会保险征缴体制改革下的费率问题和政策效果等进行研究。此外,针对改革开放40周年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关键的时间节点,《社会保障制度》也转载了一批总结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历程的优秀文章。

(三)科研合作网络分析

通过分析科研合作网络,能够识别出科研活动的交流轨迹,如科研团体内部之间的交流情况以及科研团体之间的交流情况。同时,科研合作网络越活跃,跨学科合作的可能性越大,学科发展也更成熟。本文使用CiteSpace软件,分别以作者和研究机构为知识单元进行共现分析,得到关于科研合作网络的图谱,所呈现出的图谱中包含学者姓名(研究机构)、节点和相互之间的连线三大元素。其中节点的大小表明该学者在整个或局部网络中的重要性,节点越大表明该学者在网络中的地位越高,其往往成为串联其他研究者的中心;连线的粗细表明学者之间合作的频次,连线越粗表明合作越频繁,无连线则表明没有合作。

1.核心作者群

本文根据CiteSpace统计的发文量,识别出《社会保障制度》转载文章最多的核心作者情况(见表3)。核心作者是社会保障领域的重要研究者,其研究关注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保障研究的重点与方向。

表3 《社会保障制度》核心作者的转载数量

在宏观层面的社会保障研究中,何文炯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行探究和展望[6];刘继同对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发展阶段与制度体系进行了研究[7];韩克庆关注了中国社会福利的重构与改革[8],提出了社会保障公平性的测量标准并进行效果评估[9];胡宏伟研究了中国社会保障投入产出效率[10]、社会福利刚性低水平管制的变动趋势等问题[11]。

在养老保障的相关研究中,郑秉文、申曙光、杨俊等都对养老保险财务模式与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风险等问题展开探讨,并对养老保险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12-21];郑功成、何文炯、席恒、王晓军、薛惠元等关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职工养老保险统筹、延迟退休问题等展开分析[22-26];丁建定、林闽钢、穆怀中、席恒、胡宏伟等聚焦了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的发展[27-30]。此外,戴卫东、胡宏伟、席恒等还对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制度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31-34]。

在医疗保障研究领域,新医改被广泛关注。顾昕、何文炯、刘继同、岳经纶、王延中等学者对医改的政策涵义、政策经验、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述[35-39];朱铭来、何文炯等对医保基金筹资模式进行了研究[40-41];秦立建、顾海等对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农合、大病保险等具体领域的问题进行了探讨[42-44]。部分核心作者关注医保统筹问题,仇雨临、顾海等对医保基金统筹问题、城乡医疗保障统筹发展提出了对策[45-48]。

在社会保障国际比较方面,邓大松、薛惠元对社会保障风险管理进行了国际比较分析[49];丁建定、郭林对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进行了总结[50-55];郑功成、林闽钢、韩克庆关注了东亚地区的社会保障模式[56-58];顾昕、朱铭来侧重分析国外医疗保障制度[59-60];鲁全对美国养老金制度的有益经验进行了介绍[61]。

同时,核心作者还针对不同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展开研究,具体涉及儿童福利、老年福利、女性福利、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等方面。大多数核心作者还在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2.作者合作关系

在科研合作关系中,通过生成的作者科研合作网络图谱,可以考察重要作者的合作关系。本文截取了五个连线较多的作者群进行展示(见图4):一是以岳经纶教授和彭浩然教授为核心,联结朱亚鹏教授等作者的科研团体;二是以申曙光教授为核心,联结龙朝阳教授、阳义南教授的科研团体;三是以杨燕绥教授和胡乃军教授为核心的科研团体;四是以顾昕教授和朱恒鹏教授为核心,联结余晖、杜创的科研团体;五是以穆怀中教授为核心的团体。

图4 作者科研合作关系网络图

岳经纶团队主要侧重研究政策比较和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且擅长从政际关系视角分析社会保障制度。在政策比较方面,彭浩然和岳经纶对东莞和神木两地的医改进行了比较,提炼出了医改成功的共同经验[62]。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上,朱亚鹏、岳经纶和李文敏借助政策网络理论研究了流动人口医疗卫生政策的形成过程和机制,认为应结合流入地省份和城市的能力和决策,建立一个各方参与的、开放的、包容的政策网络[63]。岳经纶、范昕提出,我国儿童照顾政策体系经历了“建构—解构—部分重构”的过程,应该着力构建普惠的儿童“混合照顾”体系[64]。在府际关系的研究方面,岳经纶、万旋认为中央政府是地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而地方政府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起到加速作用[65]。

申曙光团队致力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医疗服务研究。对养老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养老金模式等结构性问题和延迟退休年龄等参数调整问题方面。龙朝阳、申曙光在比较了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的养老金模式后,认为采取缴费确定的现收现付制在产出效应、激励机制和运营成本上具有较大的优势[66]。阳义男、申曙光构建了一个包含消费物价指数、实际工资增长率的双重参照系数及其临界值的启动机制,提出一个与消费物价指数、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双挂钩的调整比例公式和同时以各地平均基本养老金、退休人员本人基本养老金作为调整基数的方案[67]。在医疗保险研究方面,申曙光团队主张弱化医疗保险中的个人账户[68],并提出应该重视大数据在推进异地就医、智能审核、加强医疗行为、实现“三医联动”、促进分级诊疗和个体健康管理中的作用[69]。

杨燕绥团队的研究主要涉及养老金体系建设和医疗费用控制。该团队提出,养老金领域要加强公共治理,其中,民主议政与科学规划是前提条件,市场分工与有效规制是核心条件[70]。应按照老龄社会发展的时间表,逐步形成多层次的体系[71]。人口老龄化不仅对养老金体系的建设进度有影响,也在医疗费用支出中扮演重要角色。李乐乐、杨燕绥揭示了人口老龄化和医疗费用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提出调整生育政策、发展老龄化产业和减少过度医疗等建议[72]。

顾昕、朱恒鹏团队聚焦医疗卫生体制和社会医疗保险研究。杜创、朱恒鹏通过总结医疗卫生体制的演变,指出外部环境和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是传统医疗卫生体制得以延续的原因,新的体制既要与外部市场经济改革相适应,又要实现内部要素之间的互补[73]。白晨、顾昕在研究新农合对参合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后,发现新农合通过提高医疗服务利用率,进而影响了老年人的膳食行为,促进了其营养均衡[74]。

穆怀中团队在养老模式、养老保险缴费和财政补贴三个研究方向上成果颇丰。柳清瑞、穆怀中在研究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社会救助三者的关系后,认为在近期应该发挥这三者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替代作用,在中远期应弱化三者的替代功能,增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给付水平[75]。穆怀中、张文晓和沈毅通过比较分层平均全国统筹与分比例全国统筹两大类型共六种具体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认为分比例全国统筹类型具有财政支付的长期可持续性[76]。穆怀中、韩之彬和陈曦通过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财政补贴适度水平进行测算,发现目前财政补贴水平较为适度,下一步应明确财政补贴责任,扩宽基金渠道,以保障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77]。

3.机构合作网络

除作者外,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也是考察科研合作网络的一个重要维度。以科研机构为知识单元,可以构建出社会保障领域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并进行可视化分析。

从被转载文章数量可以明显看出(见表4),所在机构为中国人民大学的作者被转载的文章最多,其中又以劳动人事学院(包含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为最。该院社会保障研究队伍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研究领域广,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第二,研究视角丰富。通过经济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多学科视角,更加全面地研究社会保障问题。第三,研究方法多样。既有以得出一般性规律为目的的定量研究,也有突出典型性的定性研究。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紧随其后,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位列第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位于第四。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依次位列第五到第十位。

表4 重要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文章被转载篇数仅可以表明科研机构成果的数量,要直观了解各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需要借助科研机构网络关系图。从图5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包含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以及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处于联结其他机构的中心节点,根据表4的集中度也可以得到一样的结果。而发文量很大的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等在合作网络中并不明显,其集中度几乎为零,这表明从被转载的文章上看,这些高校学院或科研中心与其他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成果较少。

图5 机构科研合作关系网络图

四、研究特点

对研究特点的总结,有助于了解当前社会保障学科研究采用的视角与方法,明晰学科发展概况。纵观《社会保障制度》转载文章,可以发现以下三个概括性特点。

第一,问题导向为主,理论研究为辅。在社会矛盾凸显的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期,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穷。社会保障学科与民生关系密切,深刻关照现实世界并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在近10年的研究中不断追踪社会热点。《社会保障制度》所转载的文章聚焦不同时期特定的社会问题,因而问题类研究的数量众多,理论研究的文章占比不到1/10,并且理论类文章以阐述社会保障的理论、模式、制度演进和理论概念思辨为主。

第二,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占比最高,数量达737篇;其次是定量研究,共有391篇;而能够结合两者所长成文的仅有23篇(见图6)。定性文章主要分为四大类别。一是比较类文章。内容多是国内外社会保障体制或机制的比较,这类文章的结构较为统一,主要是“体制或机制介绍+特点总结+成效和不足+对我国的启示”。二是回溯类文章。这类文章重点在于对某一个制度、政策或理念的演变进行梳理,并从中得出启示,其结构大致为“制度、政策或理念介绍+发展历程+阶段划分+重要因素分析+启示”。三是制度和政策的综合评估类文章。偏向于从宏观或中观角度对某一制度进行鸟瞰式评析。此类文章主要结构为“制度和政策现状+问题+不良影响+改革路径和具体建议”。四是理论思辨类文章。这类文章结构大多为“理论或概念简介+与之相关的争论+发展演变过程+与中国相关问题的对接”。定量文章则主要分为三大类别。一是制度影响和政策效果评析,运用多种计量方法识别制度和政策与某一个因素(行为、态度和状态)之间的因果关系。二是对制度中不同因素之间或不同制度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如分析养老保险缴费对居民消费和储蓄的影响。三是与社会保障相关的指数和系数的测算,如分析社会保障的财政适度性、延迟退休年龄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财政压力等。

图6 《社会保障制度》转载文章研究类型和方法

第三,多学科交叉性。社会保障是一个理论来源丰富的交叉学科,因此《社会保障制度》所转载的文章综合运用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公共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理论。部分研究以政治学相关理论为基础,在福利国家、福利制度等方面展开探讨;部分研究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社会保障现象或相关政策的经济效应;一些研究从社会学相关理论出发,探究社会保障与家庭、婚姻、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等问题;也有一小部分研究从法学视角探究社会保障的立法问题,内容包括社会救助的立法、慈善立法等;更多的研究从公共管理理论出发,分析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角色与治理责任。此外,在没有明显学科分类倾向的文章中,超过半数的文章主题是对社会保障某项具体政策的分析与评估,部分文章也涉及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与收益等方面的测算和风险评估,还有一些文章主要是对古今中外社会保障制度实践的介绍,或是对我国社会保障政策发展历程进行回溯(见图7)。

图7 《社会保障制度》转载文章的学科分类

五、结论与展望

《社会保障制度》是引领社会保障学科发展的重要学术平台,分析其转载文章的情况并归纳社会保障研究的特点及学科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近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出台,“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等民生领域的新要求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而与之并行的社会保障的学科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11—2019年转载文章的数据,运用CiteSpace(5.7.R2)文献计量软件对转载文章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和解读,并运用作者姓名、研究机构、标题、关键字、来源期刊、摘要、参考文献等信息,绘制《社会保障制度》2011—2019年转载文章来源表、转载文章主要研究主题聚类图、转载文章关键词时间线图、学者科研合作网络图、重要研究机构合作网络表等,对文章来源及主要内容、关键词聚类、研究主题时间线及科研合作网络进行研究。

《社会保障制度》转载的文章来源于《社会保障评论》《保险研究》《社会保障研究(武汉)》等社会保障领域的专业期刊,《中国人口科学》《山东社会科学》《中国软科学》《公共管理学报》等社会科学领域的综合性期刊,以及《经济研究》《人口学刊》《财经研究》《公共行政评论》等与经济学、人口学等密切相关的期刊。

从对《社会保障制度》转载文章的关键词分析可以看出,研究主题涵盖了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社会救助与福利、社会保障史、国外社会保障、性别与福利、慈善研究等方面,同时聚焦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这些转载文章既有对福利国家、底线公平、贫困等理论和概念的探讨,又有对相关理论的运用;既偏爱宏大叙事(如对社会治理的阐述),又不乏中观层次上对制度机制的关注(如对“三医联动”机制的讨论),以及微观层面上对政策介入后个体心理、态度及行为改变的解读(如新农合财政补贴对农民参合意愿的研究);既研究涵盖所有群体的普遍性、普惠性福利,又针对弱势群体(如贫困者、高龄群体、少年儿童、残障人士)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既重视国际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又不忘吸收有益的经验用于社会保障建设;在回溯社会保障建设发展历程的同时,聚焦当下社会保障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放眼社会保障建设的挑战与未来。

从《社会保障制度》转载文章的科研合作情况来看,社会保障学已经逐步形成了科研合作网络与学术共同体。高校的相关学院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是进行社会保障学科研究的重要阵地,诸多学者运用多种学科理论对社会保障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等具有较高的文章转载量;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在科研合作网络中具有较高的中心性。此外,一些学术组织如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中国医疗保险学会、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也在社会保障的研究中贡献了力量。除各高校以外,围绕着一些知名学者也形成了小范围的合作网络,有的学者之间已经建立了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这表明中国社会保障已经开始形成较为稳定的学术共同体。

(二)未来展望

社会保障的学科发展和相关学术研究要关注基础性和理论性。同时,还要做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借鉴社会保障建设的国际成功经验,关注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思想与实践,致力于解决中国社会保障的现实问题。社会保障已经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人才培养专业和事关国计民生的政策领域[78]。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学科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学术成果逐渐增加,研究队伍也不断壮大,对社会保障相关问题的学术研究也会愈发深入。

进入“十四五”时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79]。社会保障与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以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息息相关,社会保障研究也将会继续坚持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定位,兼顾理论发展与回应现实问题,在参与政府决策、提升民众的生活福祉上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养老保险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捆绑制”的文化研判:基于文化适应论观点的分析
论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共享经济的冷思考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分析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退休后可以从职工养老保险转为居民养老保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