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艺美术家文献”特色馆藏建设与阅读推广研究
——以本院老艺术家文献为例

2021-01-06

图书馆学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鲁艺美术家馆藏

李 娇

(鲁迅美术学院,辽宁 沈阳110004)

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资源是具有院校特征和专业优势的馆藏资源体系,其建设和阅读推广服务需要在探究资源的系统性、专业性的基础上,结合丰富的传播手段,实现资源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鲁迅美术学院(简称鲁美)图书馆对“鲁艺美术家文献”特色馆藏的建设与阅读推广是新时代鲁艺思想传承和社会传播的需要,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党对文艺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总纲领,其以特色馆藏建设深入挖掘鲁艺文献的构成体系和精神内涵,推动了学院特色化建设;以特色馆藏推广服务传播和弘扬鲁艺文化,促进了社会文化繁荣发展。

1 “鲁艺美术家文献”界定

鲁艺美术家是指1938年4月延安鲁艺始建以来,曾在鲁迅美术学院前身,包括鲁迅艺术学院、鲁迅艺术文学院、鲁迅文艺学院、东北美术专科学校、鲁迅美术学院学习、教学、创作的美术工作者,他们为我国艺术的繁荣和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鲁艺美术家文献”就是指关于鲁艺美术家创作的文献资料,它记录了鲁艺的教学生活和创作经历,汇集了创作感悟、艺术理论、教学示范等丰富内容,传承了“为人民而创作”“为革命宣传而创作”“艰苦奋斗忠于实践”的鲁艺精神。这些文献是鲁艺精神传承的载体,其价值已引起教育研究和社会文化等领域的高度重视。现藏于鲁迅美术学院图书馆的“鲁艺美术家文献”特色馆藏来源于图书馆长期的历史文献累积和鲁艺美术家的无私捐赠。

为发扬鲁艺革命传统、传承鲁艺精神,鲁迅美术学院于2019年9月推介宋惠民、许勇、杨美应、孙世昌、赵大鹏为鲁美首批老艺术家。五位老艺术家从事美术创作与教育几十年,上承鲁艺下启鲁美,是新时代鲁艺精神的践行者。他们的文献是“鲁艺美术家文献”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见证了鲁艺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2 文献的系统化整理

鲁美图书馆作为学院文献资源的收藏中心,将五位老艺术家文献进行统一整理和研究,为文献的推广做好基础性建设工作,逐步形成了全面、准确、明晰的文献资源体系。

2.1 文献来源与编目

图书馆分别对特藏部、书刊阅览室和艺术图书借阅室所藏老艺术家的图书、学术论文、笔记、视频影像等资料进行汇总。同时通过对老艺术家的走访收集馆外文献,在走访中积极宣传文献的教育意义,让老艺术家理解并支持文献建设工作,从而积极捐赠个人文献资料,弥补馆藏文献的不足。通过对原馆藏文献和艺术家走访所收集的文献对比可以发现,图书馆在美术家文献的收藏上尚不完善,尤其对画稿、画作图书和笔记的收藏和美术家影像资料的收藏欠缺。

对老艺术家文献进行统一编目。针对美术类专业文献的特点,在著录上侧重对作者、专业、材质、时间、内容等方面进行详尽准确的描述。总目按艺术家专题分类,共计5大类,各类目下按文献类型又分成若干小类,如图书、学术论文、笔记等。在整理过程中对文献进行解读和研究,掌握文献的基本内容,由此确定合适的主题信息。

2.2 文献的形式与内容分析

五位老艺术家文献从类型上分为7类,包括图书、学术论文、笔记、教学示范画稿、宣传画、照片、视频(详见表1)。其中以图书、论文、教学示范画稿、照片所占比重最大且内容丰富。

表1文献类型、来源统计

图书:五位老艺术家的图书文献包括两种,一种为个人专著,一种是收录有老艺术家作品的画集或文集。图书文献内容完整、系统,著录信息明确,内容上以画作、美术理论为主,集中了鲁艺美术家的创作和研究成果。

学术论文:此次收集整理的学术论文以鲁美图书馆所藏期刊中刊登的学术论文为主。论文发表时间跨度较大,其中以上世纪70至90年代发表的数量最多,说明此时期是艺术家创作和教学活动的活跃时期,论文内容上包含绘画技法研究和艺术思想研究等。

笔记:笔记通过文字记述了美术家在创作和教学活动中的心得和方法。其中一种为笔记手稿,是老艺术家手写记录的原始文献,页数较多装订成册,集文献价值与书法价值于一身。如创,作笔记《宋惠民笔记手稿》4册。另一种为笔记油印件,如《创作课教学几点想法》。

教学示范画稿:教学示范画稿是老艺术家在教学过程中创作的示范性绘画作品,如《画马技法分解图》。画稿大小不一,经创作者复印、排版、整理为93幅较为规整的画稿合集,详尽绘制了绘画的步骤和表现的重点,是美术基础课难得的教学文献。

宣传画:《学习鲁迅振兴中华》等宣传画创作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现已留存不多。在没有网络甚至电视机尚不普及的年代,宣传画是进行大众宣传和教育的重要手段,是难得的反映中国发展变化的历史见证文献。

照片:包括在科研、鉴定、会议等场景中拍摄的老艺术家工作记录照片和摄影艺术创作照片,其中有摄影家赵大鹏在1983年为邓小平拍摄的珍贵照片《到了2000年……》。照片均为老艺术家提供的原版照片,具有一定的文献史料价值。

视频:主要来自馆藏教师视频资料库,拍摄年代比较久远,5集视频文献记录了老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和教学活动影像,包括课堂教学示范视频、采访艺术交流视频等,以动态的画面表述使得其信息更加生动、完整,是最能够直观再现艺术家活动的文献资料。

3 文献特色的专业性分析

3.1 文献重点性和关联性分析

对五位老艺术家文献的研究整理以鲁艺精神传承为主线,从文献的时代背景、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详尽的分析,重点突出文献所反映的鲁艺精神特征,并根据老艺术家的专业进行各有侧重的文献关联排序:如时间关联——以时间划分美术家思想的发展期、成熟期的文献,用于赵大鹏摄影风格形成的几个阶段的文献整理;内容关联——以文献内容为主线进行文献编排,用于宋惠民关于全景画创作的文献整理;思想关联——以文献反映的创作思想为主线进行文献编排,用于杨美应的“艺术要为人民而创作”的相关文献整理。通过对文献重点性和关联性的编排,使文献的整理重心突出、组织系统,在鲁艺传承的大框架中形成了有机的文献学术脉络。

3.2 文献脉络建构

基于对文献重点性和关联性分析,可以看出五位老艺术家文献虽然类型较多但彼此之间并不孤立,构建脉络清晰明确,共分为5个脉络,每个脉络均有对应文献作为支撑,并反映了鲁艺精神的特质(详见图1)。如在对雕塑家杨美应的文献研究整理上遵循了雕塑创作思想的脉络,以杨美应雕塑创作相关文献为支撑材料,集中反映艺术服务于人民的鲁艺精神传承思想。

图1文献脉络分析

4 文献阅读推广方式探索

“鲁艺美术家文献”特色馆藏的建设和阅读推广可以促进学者对馆藏文献的深入研究并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价值。图书馆以文献展和专题书架的方式对文献进行集中宣传、展示、服务,将文献的推广对象从原有的科研教师主体扩大到全院师生以至社会大众,为鲁艺文献的社会化传播做出探索。

4.1 文献展

鲁美图书馆在对老艺术家文献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策划并举办了“鲁迅美术学院首批推介五位艺术家文献展”。文献展以“继承鲁艺传统,传承艺术精神”为主题,通过文献与老艺术家背后人、事、物的结合的形式再现文献的创作背景,引导观众对文献内容的关注。

文献作为展示内容,具有阅读性强、内涵丰富但视觉冲击力较弱的特点,展览通过墙面展示、展柜展示、展架展示、多媒体展示相呼应的方式来强化视觉引导效果。图书、笔记、照片、绘画、讲解相互配合,综合展示艺术家文献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思想。在红色的主旋律中将文献的分区、布局、排列进行精心设计,以期达到审美效果与信息传播的有效结合。如在全景画文献展区,全景画的发展历程以叙事和图像相结合的方式展开,通过各个时期全景画的文献与全景画图片相配合的形式让观众深入了解全景画的发展过程。这种方式有助于观众增强历史真实感、艺术审美感和思想升华感的综合体验,加深对文献的感性认同和理性认知。

在文献展期间,共有参观者七百余人,其中大学生占50%,艺术家和教师占15%、社会民众占35%,展览亦引起了辽宁日报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文献展不仅在校园内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在对观众的调查中发现,文献展响应了学院倡导的鲁艺主题,可以强化师生对鲁艺文献的心理认同,实现受众对文献具体、全面、系统的了解。通过文献的展示使“鲁艺美术家文献”特色馆藏的社会化传播成为可能,实现了鲁艺精神在传播范围上的扩展和传播思想上的深化。

4.2 特色专架

五位老艺术家文献专架打破了传统的按文献载体形式区分管理资源的方式,将图书、学术论文(期刊)、笔记、照片、作品、视频进行集中专架管理,提供文献的查找和阅览服务。考虑到展示性与阅览性的结合问题,对较为珍贵的文献资料如笔记、讲义、画稿要进行复制处理,原件只予以展示,其复制件提供查阅服务。宣传画、照片、电子视频文献制作成多媒体资料,供读者上机浏览。文献专架在保证文献资源的完整性的同时,方便了读者对特色资源的查阅和研究。文献专架建设要制定相应的长期收集整理计划和短期收集整理目标,多渠道采购、收集艺术家相关文献。同时要特别增强对原始手稿的收集,如教案、笔记、论文的原始稿件等,形成专而精的图书馆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

文献展和文献专架的阅读推广服务打破了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藏、阅边界,形成了藏用并举的展示和阅读空间,将“鲁艺美术家文献”特色资源的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这种文献推广服务方式增强了鲁艺精神的群体认知,在挖掘鲁艺文化内涵上提供了文献支撑,也为实现鲁艺精神的传播提供了特色资源保障。

5 特色馆藏建设与阅读推广的实现路径

基于对五位老艺术家文献建设与阅读推广经验的分析,可以从3方面总结如下:在特色馆藏文献整合上,要跨越传统分类,强化文献体系化建设;在特色馆藏文献服务上,要打破传统服务格局,向专业学术型服务转变;在特色馆藏文献推广上,要结合现实,统筹规划,创新阅读推广服务渠道。这3方面分别从建设模式、服务方式、宣传推广上整体提高了“鲁艺美术家文献”特色馆藏资源建设与推广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5.1 打破传统分类,强化文献系统化建设

文献的系统化建设要求图书馆打破特色馆藏资源独立于其他馆藏资源的单独管理模式,进行全馆以至于全校的文献资源体系化整合。高校特色馆藏带有很强的专业性特征,因此在文献体系建设上,要依照特色主题引导下的逻辑结构,理清文献之间的脉络关系,分别将馆内各个库室和各个院系的相关文献进行集中整理和统一著录,纵向连接各时期的艺术家,横向完善每位艺术家的相关文献。这样可以对大量分散无序的文献进行有效组织,密切其关联性排列,充分调动全部文献资源。系统化建设使特色馆藏更加全面化、有序化、明晰化的同时,也提升了文献的易查询、易取阅、易研究等多方面的服务支持。

5.2 打破传统服务格局,向专业学术型服务转变

高校图书馆要发挥特色馆藏资源的优势,满足学院快速发展的学科和科研建设,就必须将特色馆藏文献工作从管理型服务向学术型服务转化。学术型服务要以对传统文献的专业化深入研究为基础,在洞悉师生的科研需求和学科发展方向的前提下,打破传统的以借阅、荐读为主的服务格局,调动馆员积极参与文献的开发和研究工作,融入专业化的服务意识。

首先,学术性服务应提升馆员综合能力和知识结构,优化专业馆员配比。鲁美图书馆将图书馆学、美术学、历史学、文献学相关专业方向的馆员进行合理分工,各尽所长。对“鲁艺美术家文献”的内容、形式进行综合解读和研究,包括文献的背景梳理、特色分析、关联性分析等,力求精准判断文献的科研价值和应用价值。

其次,对文献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学术分析和构建,如笔者所述对“鲁艺美术家文献”进行重点性和关联性分析后的文献脉络构建。专业馆员在熟知文献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开发文献在某一专业领域的学术价值,并形成相应的总结成果,这些成果将为师生和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性信息支撑。文献信息的学术型服务对提升资源整合效果,扩大特色馆藏文献的学术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5.3 统筹规划,创新阅读推广服务渠道

特色馆藏的阅读推广服务需要图书馆人开拓视野,积极尝试多种途径。在推广策略上要符合社会发展节奏,以学院、社会等相关活动为契机,推出相应的阅读推广服务,打开特色馆藏之门,让资源走出去,融入社会文化发展的大环境和趋势之中。

特色馆藏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首先要突破分散的库室服务模式,互融互通,将相关文献进行专架集中,并个性化设计文献展示区域,烘托浏览空间与阅读氛围,吸引读者对文献的阅读兴趣。其次,从单一阅览模式到多元阅读推广的转变,可以从文献宣传、文献展示、文献交流等多种途径入手,提升阅读推广服务的主动性、开放性和多元性。加强与学院的合作,将院系活动、社会活动与阅读推广活动结合起来,在提升特色馆藏的推广效果和学术交流影响的同时,也促进了高校图书馆的特色化、专业化、社会化建设。

6 结语

“鲁艺美术家文献”特色馆藏的建设与推广工作发掘了特色文献的利用价值,提升了文献的影响力和认同度,是集传承鲁艺精神和实现图书馆特色服务于一体的资源构建探索。图书馆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系统化整理、专业性研究、创新式推广,契合了学院以及社会对文献资源的需求,实现了特色馆藏的传播与传承。特色馆藏建设还面对着一定的挑战,其推广和传播的方式也有待创新,这需要图书馆人加强对资源的深入研究,并且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图书馆馆藏的建设和推广中来。

猜你喜欢

鲁艺美术家馆藏
让鲁艺精神在红色文化传承中绽放新时代光芒
延安鲁艺“小调大王”——安波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第三届广西青年美术家作品提名展作品选登
黑龙江省书法活动中心馆藏拓片选
鲁艺精神的传承发展之路——以音乐传播载体的发展为切入点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逆行者》油画
广西美术家抗击疫情美术作品选登
小榄美术家协会建会35周年作品展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