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配合在新生儿眼底广域成像系统检查中的效果观察
2021-01-06李红翠
李红翠
(贵港市人民医院眼科,广西 贵港 537100)
0 引言
新生儿眼病主要包括新生儿眼炎、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眼部肿瘤、青光眼、白内障、先天发育异常等。由于在出生时新生儿的视觉功能发育尚不成熟,视力损伤往往不易被察觉,需要在特殊仪器辅助检查下才能被发现。如新生儿眼病不能及时被发现,可能错过最佳的矫治和康复治疗时机,严重影响其视力发育,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就业造成不利影响[1]。因为新生儿无法用语言表达身体的不适和疼痛,因此,对新生儿眼病疾病的筛查成为重中之重[2]。为进一步提高筛查准确率,为进行眼底广域成像系统的新生儿实施合理的护理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眼底筛查的2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100 例。其中男婴126例,女婴74例,孕周情况为最小28周,最大为40周。平均为(33.5±2.5)周;体重区间为1.4~3.9kg,平均体重(2.1±0.5)kg。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两组患者均应用眼底广域成像系统对新生儿进行眼底检查:(1)护士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对新生儿眼部进行散瞳,检查前半个小时每5min滴一次,每次一滴,共滴6次,滴完6次检查散瞳情况。(2)散瞳后,将新生儿安置于检查床上,并取新生儿仰卧位,用约束带绑住肘关节至肩部;使用专用开睑器使眼球暴露出来,依次检查新生儿晶状体、虹膜、结 膜、瞳孔、角膜、眼睑等病变情况。(3)将透明的左氧氟沙星凝胶填充于结膜囊内,使用眼底广域成像系统按照先后极部再顺时针的顺序检查眼底周边部情况。(4)检查完毕后,将检查情况详细记录并保存检查图片。
1.2.2 护理配合
1.2.2.1 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1)用物准备:面纸、干棉球、75%酒精棉球、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无菌开睑器、左氧氟沙星凝胶、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氧气袋、常用的抢救药品。(2)合理安排哺乳时间:护理人员告知家属检查前半小时禁饮禁食,新生儿检查前半小时禁止喂奶,以免在检查过程中新生儿因哭闹而出现溢奶、呕吐等情况发生,导致呼吸不畅或窒息等。(3)散瞳: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对新生儿眼部进行散瞳,检查前半个小时每5min滴一次,每次一滴,共滴6次。滴眼前,严格遵守并执行查对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护理人员使用快速消毒液对双手皮肤进行消毒处理,避免交叉感染。护理人员用食指和拇指将新生儿上下眼睑撑开,缓慢将眼药水滴入新生儿眼结膜下穹隆部,随后使用无菌干棉球擦拭流出的眼药水。(4)开睑器:小儿专用开睑器经高压蒸汽灭菌,执行“一人一物”原则,禁止重复使用,防止交叉感染。(5)临床信息收集 收集并记录新生儿姓名、出生日期、孕周、体重等资料,做好随访工作。
1.2.2.2 检查中的护理配合
(1)瞳孔检查:拍摄效果与新生儿瞳孔大小有较大关联。待瞳孔散大至7~8mm后对眼底进行拍摄,仔细核对以免漏拍眼底病变区域。(2)表麻:将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滴入新生儿眼结膜,1滴/眼,以缓解新生儿因检查所造成的疼痛。(3)预防感染:使用75%酒精棉球擦拭镜头并消毒两遍,随后安装开睑器。检查前,将左氧氟沙星凝胶作为检查介质滴入新生儿结膜囊内,以达到消毒杀菌的目的。(4)监测变化:护理人员密切注意新生儿呼吸、口唇、面色、意识等情况的变化。若新生儿在检查过程中出现呕吐现象,应立即停止检查,对新生儿进行紧急处理。
1.2.2.3 检查后的护理配合
(1)检查结束后,护理人员擦净新生儿眼部外的药膏,解除对新生儿的约束。再次核查新生儿的情况,确保无误后移交家属。(2)护理人员做好仪器保养工作,并规范处置检查用物。同时,护理人员协助主治医师整理记录检查资料。
1.2.2.4 心理护理配合
护理人员对家属详细介绍检查的目的、方法、过程和意义,使家属充分认识到检查的必要性,消除家属紧张焦虑的情绪。同时,告知家属开睑器、散瞳剂等使用的安全性,耐心解答家 属提出的疑问,消除家属不安心理,树立治疗信心,取得家属的全面配合。
1.2.3 注意事项
1.2.3.1 检查注意事项
(1)检查后先观察患儿身体状况,哭闹停止后再喂奶,以免出现呛咳;(2)散瞳后会出现畏光、揉眼等现象,避免麻药后注意患儿指甲过长,揉眼损伤角膜上皮;(3)散瞳后患儿会出现口干、出汗、心跳加速、烦躁等症状,告知家属不必惊慌,属于正常现象,一般4~6h症状会消失,可给患儿多饮水,及时擦汗,更换衣服,避免患儿感冒着凉;(4)开睑器产生眼睑压痕会很快自然消失,不需要特殊处理。
1.2.3.2 仪器探头消毒隔离注意事项
临床探头消毒方法:做完检查首先是用灭菌干棉球把凝胶擦拭干净,然后用75%酒精棉球擦拭两遍,放置晾干备用;做检查之前用75%酒精棉球擦拭两遍,再擦拭的棉球不宜太湿。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眼底筛查后,有效检查率显著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93.00%)显著高于对照组(64.00%)(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视网膜疾病可影响患儿的视力发育,如未及时发现及治疗,可出现视力下降、斜视、弱视,严重者可导致盲病的发生。近年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放开,高龄孕产妇增多,生育高峰涌现,早产儿及足月小于胎龄儿发生率逐年上升,新生儿期眼底疾病发生率随之增加,加强早期筛查尤为重要。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水平的提高和眼底疾病筛查设备的发展,新生儿期眼底疾病检出率也逐渐提高[3]。
临床显示,眼底广域成像系统对新生儿眼部疾病的筛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安全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操作简便,在临床中具有较广的应用前景[4]。大量文献证实,眼底广域成像系统具有及时成像、宽视野、图像清晰等特点[5]。因此,眼底广域成像系统是一种筛查新生儿眼部疾病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由于新生儿眼部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无法表达自身痛苦,为此,对新生儿眼部疾病的早期筛查显得尤为重要[6]。随着眼底广域成像系统在临床中的不断推广,如何做好筛查过程中的护理配合成为眼科护理的一个新课题,成为目前研究热点。
眼底广域成像系统分辨率较高,可以准确记录筛查图像并判断眼部疾病类型,便于分析病变程度。这是因为,眼底广域成像系统具有宽视野、即时成像、直观清晰、易保存的特点,可采集图片,可录取动态视频,检查方法安全、有效、可靠[7]。检查前,护理医师对新生儿充分散瞳,增大拍摄范围,减小漏诊误诊的概率。同时,良好的护理配合可减少新生儿疼痛、难受等不适感,提高筛查的真实全面性,在较短时间内发现新生儿眼部疾病,抑制病情发展,提高检查效率[8]。
综上所述,良好的护理配合能顺利安全地完成眼底广域成像系统对新生儿眼病的筛查,为及时发现及预防眼部疾病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