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跨越发展公共服务均衡普惠
2021-01-06郑燕红
□ 郑燕红
作者单位:浙江省统计局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浙江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社会建设在改革中探索,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经过百年不懈努力,砥砺奋进,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事业日新月异,发展成就灿烂辉煌,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呈现出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和谐发展新局面,不断开创社会发展新篇章。
教育事业发展成效显著,教育现代化进程加速
教育投入持续增加,教育现代化进程加速,教育事业发展进入崭新阶段。全省教育经费由1978 年2.2 亿元增加到2019 年2734 亿元,增长1242 倍。2019 年人均教育经费支出4720 元,比1978 年增加4715元,增长890 倍。2020 年全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比例达到100%,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综合指数位居全国首位,学前3 年到高中阶段15 年教育普及率在99%以上。
(一)学前教育普惠提升成效明显
高度重视学前教育,颁布《浙江省学前教育条例》,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印发《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等20 条措施,通过实施三轮行动计划,全省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体系。2019 年幼儿园3 年毛入园率达98%,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为99.99%。“安吉游戏”在103 所省内幼儿园、15 所海内外幼儿园推广实践,被教育部——联合国儿基会列入学前儿童质量提升项目。2020 年,全省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49 年的20%左右提升至99.99%。幼儿园由1949 年的777所增至8009 所,在园幼儿数由3.4万人增至198.6 万人,分别增长9 倍和57 倍。全省完成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项目217 个,建设农村普惠性幼儿园193 所,基本实现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等级幼儿园覆盖率和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分别为98.9%、88.8%。
(二)义务教育基本实现高位均衡
全省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跨越发展,县级校际差异系数在0.3 以内,是全国最低的省份,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位居全国前列。全面消除大班额,城乡基本实现校校标准化,2020 年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达标率98.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高中段教育实现特色协调发展,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8.1%,巩固率99%以上。义务教育中小学共5678 所,普通中学由1949 年的189 所增加到2020 年的2370 所,在校生数由5.4万人增加到244.5 万人,分别增长12倍和44 倍多。初中阶段毛入学率由1952 年的41.8%提升到99.99%,初升高比例由1952 年的38.9%提升到99.1%。特殊教育学校由1978 年的7所增至86 所,在校学生数由1191 人增至2.1 万人,适龄残疾人接受15年教育比率达84.7%。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成效明显,实现所有县(市、区)参与结对帮扶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受援结对两个全覆盖。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
着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加强中职与高职并重、中职与高职衔接,职教与普教融通的建设。开展中高职一体化、中职—本科人才培养试点。2018 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被教育部列入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省(区、市)首位。2019年12 所高职院校被认定为全国优质学校,占全省高职院校的25.5%。15所高职院校入围全国“双高计划”建设名单,入选比例居全国首位,数量列全国第二。2020 年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32 所,在校学生数达74.3万人,比1949 年增加291 所,增长7.1 倍;在校生增加73.5 万人,增长91.9 倍。其中,参加中高职一体化5年制职业教育计划5.2 万人。
(四)高等教育加快普及化步伐
先后实施一流学科、重点建设高校和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等一系列工程,高等教育办学实力显著提升,成为全国高等教育水平提升最快省区之一。2019 年27 所本科高校的187 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数量占地方赛道前列。高等教育地区竞争力提升到全国第8 位。全省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由1949 年1.49 人上升至2019 年199.5人。2020 年全省普通高等学校110所,普通本专科招生数59.9 万人,比1949 年增加106 所和59.8 万人,分别增长27 倍和543 倍多。研究生、本科、专科招收比例为1 ∶4.2 ∶4.3,全省博士生和研究生数分别为1.7 万人、9.3 万人。普通高考录取率由2012 年85.4% 提高到94% 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49.5%提高到62.4%,均居全国省区前列。共有75个学科领域进入ESI 全球前1%(其中省属高校55 个)。
(五)成人教育终身化水平持续提升
2020 年,全省独立设置成人高校8 所,另有78 所普通高校举办成人学历教育。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校生31.6 万人,毕业生10.5 万人,比1949-1952 年毕业生(2915 人)增长35 倍。普通高校网络本专科在校生1.3 万人。成人中等专业教育学校13 所,在校生2.1 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由1978 年的115 所增加至6066 所,毕业生由0.1 万人增加至58.7 万人。推进以职工转岗、农民转业为重点的职业培训,就业培训中心和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95.5 万人,60.1 万人获得各类培训证书。老年教育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新建105所老年大学(学堂)、新增老年学位68.9 万个。
卫生事业发展成就卓著,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卫生医疗事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医疗卫生改革深入推动,高水平健康浙江建设全面推进,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平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约35 岁提高到2020 年的79.5 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3.1%,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接近或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
(一)医疗卫生资源增长迅猛
2019 年,财政医疗卫生经费736.6 亿 元,比1978 年 的1.08 亿元增加679 倍。卫生费用筹资总额3340.5 亿元,人均达到5881 元。卫生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医疗服务能力快速提升,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4.94 人,位列全国第二。2020年,全省卫生机构3.4 万个(含村卫生室),比1949 年的288 个增长118 倍,其中,医院1429 个,卫生院1069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733 个,诊所(卫生室、医务室)12856 个,村卫生室11300 个。医疗机构床位数36.1 万张,比1949 年增加35.5 万张,增长59 倍;卫技人员由1949 年的1.1 万人增加到2020 年54.8 万人,增长49 倍。按户籍人口计算,每千人医生和床位数分别为4.08 人和6.95 张,比1949 年分别增加3.65 人和6.67 张。全省共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县(市)级医院3.2万个和627 个,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全覆盖”和“20 分钟医疗服务圈”基本建成。
(二)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2020 年,医疗机构诊疗人次60666 万人,是1954 年的63 倍多;入院人数964.8 万人,死亡率从1954年的3.52% 降到2019 年的0.29%;病床使用率为88.4%,比1954 年提高14.8 个百分点。医院全年总诊疗25951 万人次,比1977 年增加24077万人,增长近13 倍。婴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左右下降到2020 年的1.97‰,孕产妇死亡率由1978 年的48/10 万下降到3.85/10万。优质便捷医疗服务能力快速提升,2020 年,全省预约诊疗服务平台预约请求量1049 万人次,预约成功量796 万人次,日均预约成功量2.2 万人次,新增注册用户460 万人。全年新接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53 家,累计接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01 家。互联网医院平台上线运行,接入医院近300 家,在线问诊、复诊、开具线上处方300多万人次;实现检查检验结果共享1808 万条。门诊和病区智慧结算率分别达78.9%、71.2%,“医后付”“刷脸就医”和电子发票推广医院覆盖面分别达76.7%、92.2%和78.3%。
(三)公共卫生建设成效显著
实施“医学高峰”计划,提升卫生健康硬核实力,是第一批委省签约共建省份之一,建成国家医学中心1 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7 个,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实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零突破”。2019年,在全国首次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3 家医院获得最高A++等级,占全国A++总数的25%,数量与上海相同,仅次于北京。拥有212个全国百强学科,51 个专科列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综合救治能力进入国内第一方阵,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现“零发生”。每万人公共卫生人员(按户籍人口计算)7.15 人。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1978 年的86 家增加到2020年的103 家,增长19.8%。全省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146.47/10 万,比1997 年下降75/10 万。疾控信息化水平综合排名全国第一,结核病防治提前完成国家三年行动计划,职业病防治率居全国前列。
(四)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
全面推进中医药建设,中医医疗机构和服务能力显著加强。2019年,全省县级以上公立中医类医院94 家,其中,三级中医院36 家,总量居全国前三。建成县域中医医共体55 个,标准化中医馆1277 家,国家级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2 个,重点研究室62 个,省级中医药重点实验室36 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重点学科251 个,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1 项,省科学技术奖励59 项。全省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近4 万名,每千名常住人口中医师数达0.65 人。2020 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先后制定完善《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推荐方案(试行第一版至第四版)》,中医药参与确诊病例治疗1244 例,参与率为97.3%。
社会保障事业绩效凸显,民生保障兜底网牢筑
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救助水平快速提高,保障项目逐步增加,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为健全民生保障兜底网,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一)社会救助水平快速提高
实现社会救助申请“一证通办”,构建“1+8+X”大救助体系,建成全国首个省域五级联动各类社会救助业务全覆盖的大救助信息系统。2019 年实行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发放价格补贴约5 亿元,惠及困难群众约900万人次。从2013 年农村570 元(人/月)、城镇653 元(人/月)提高到2020 年城乡同标886 元(人/月),率先在全国省(区)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县域标准统一。全省在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61.4 万人,比1998 年增加44.8 万人,增长2.7 倍。低保资金(含各类补贴)支出由1998 年6240 万元增加到2020 年58.4 亿元。
(二)社会保障水平扩面提升
2020 年,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4%,参保人数4355 万人,比1988 年增加4133 万人,增长近19 倍。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9.8%,参保人数5557 万人,比1993 年增加5552 万人,增长1068 倍。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688 万人,比1987 的244 万人增长6.9 倍。工伤保险2546 万人,比1998 增加2316 万人,增长10 倍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067 万人,比1998 的202.7 万人增长9 倍多。除了五大保险外,还率先在全国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医保门诊慢性病保障制度,医保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252 元,其中财政补助838 元。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水平分别为88.0%和68.0%。大病保险最低报销比例为70.0%。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月人均最低标准从2009 年的60 元提高到2020 年的165 元。
(三)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迅速
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孤困儿童基本生活费实行动态调整机制。社会福利院由1979 年的14所增加到2020 年的74 所,社会福利费由1979 年的100.6 万元增加到2020 年的13.1 亿元。福利机构孤儿和社会散居孤儿月平均补助标准分别从2015 年的1378 元、848 元增加到2020 年的2200 元、1650 元。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73 个,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中心覆盖率达96.1%。有3 千名孤儿和6.1 万多名困境儿童纳入政府保障体系,6.8 万农村留守儿童建立信息档案,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从2016 年的11.7 万下降到2020年的6.9 万。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覆盖率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率分别达99.31%、98.81%,累计发放补贴资金27.8 亿元。
(四)养老服务能力持续提高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基本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2020 年,全省共有登记养老机构1752 家,养老床位33.6 万张,收养12.5 万人,比1979 年34 家敬老院收养的447 人,分别增长51 倍和279 倍。城乡社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覆盖率100%,2020 年,全省共有登记养老机构比上年增加79 家,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社会养老床位数由2013 年的30.7 张提高到2020 年的55 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机构床位比率53%,建成1105个乡镇(街道)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基本养老服务补贴享受率达3.49%。
体育事业成绩突出,体育强省建设有序推进
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体育强省建设有序推进,群众体育呈现新气象,竞技体育得到新提升,体育产业实现新进步,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取得可喜成绩。
(一)群众体育蓬勃开展
体育场地由1978 年的3382 个增至2020 年的19.3 万个,增长近56倍。体育场地面积为14957 万平方米,人均2.4 平方米。全省共建成省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33 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087 个,乡镇(街道)全民健身中心、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798 个,游泳池(含拆装式游泳池)532 个,小康体育村升级工程5560 个,百姓健身房1015 个,社会足球场地1013 块。每万人体育类社会组织达到 2.6 个,乡镇(街道)“1+5”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5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为42.0%,国民体质合格率93.5%以上。
(二)竞技体育成绩辉煌
1949-2020 年,共获得世界冠军397 个、亚洲冠军516 个、全国冠军4882 个。特别是近5 年来,运动员们在国际重大比赛和国内一类比赛中成绩显著,共获得42 个世界冠军、61 个亚洲冠军、375 个全国冠军(一类比赛)。在第十三届全运会上获53 金34 银38 铜,创历史最好成绩(金牌榜第22 位、奖牌榜第33 位);印尼雅加达亚运会上获24 金18 银88 铜,位居全国第二,创境外参赛历史最好成绩。第十届全国残运会中斩获137.5 金104.5 银46 铜,打破7 项世界纪录和17 项全国纪录,取得金牌数、总奖牌数“双第一”。创建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8 个,省级各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50 个、训练基地30 个、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60 个,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579 所(其中国家级875 所)。共有国家队集训运动员101 人,15人获得东京奥运会参赛资格。
(三)体育产业量质齐升
2019 年,全省体育产业总产出2615 亿元,创造增加值846 亿元,占GDP 的1.35%,比重高于全国0.21个百分点。A 股上市体育企业4 家,位居全国前列。温州中体冰雪城等4个体育服务综合体项目入选国家体育服务综合体典型案例,数量居全国第一。截至2020 年底,全省有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3 个,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 个,省级运动休闲基地25 个、示范基地34 个。全省共有国家体育产业基地33 家,位列全国首位,占全国总量的11%。全年体育彩票销量132.2 亿元,筹集公益金37.2 亿元,列全国第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