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区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进行CT 检查的扫描方法与自我防护
2021-01-06布琼次仁
布琼次仁
(西藏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西藏 拉萨)
0 引言
自2019 年12 月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爆发以来,全国各地亦有众多COVID-19 病例出现。COVID-19 因其强烈的传染性及相对较高的致死率而备受重视,自疫情爆发以来,我院积极进行防控工作,严格按照国家陆续发布的新冠肺炎诊疗规范指导工作。影像学检查是COVID-19 确诊的重要依据,尤其是CT 检查更是处在抗疫的第一线[1]。我院作为本地区的COVID-19 定点治疗医院,CT 室肩负着疾病初步筛查的重任,而如何进行完善的自我防护基础上实现对COVID-19 患者的CT 检查成为CT 室各工作人员的关注焦点。我院结合本地区的第1 例COVID-19患者的CT 检查情况,对COVID-19 患者的CT 扫描方法及防护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 成立COVID-19 防控管理小组
对于COVID-19 疫情的防控要落实到科室的每一位人员,成立科室管控小组,以CT 室主任为管控小组组长,组员包括科室每一位在职人员,主要有科室主任、副主任、技师、科室护理人员等。细化责任管理,将防控任务下达到每一位工作人员。科主任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与医院领导、行政科室及临床相关科室负责人进行沟通协调,并及时根据上级领到的有关精神对工作方案进行适时调整,督促组员对COVID-19 最新诊疗规范进行学习,督导员工的日常防控工作,以身作则,增强员工战胜疫情的信心;技师长则主要负责日常工作人员的调配,并负责防控物资的申领;技师则在科室主任及技师长的领导下对影像诊断进行审查,尤其是对疑似COVID-19 者要组织会诊,会诊人员必须有科室主任、技师长及呼吸科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组成;科室护理人员则负责对每天的疫情信息进行总结分析,对疑似COVID-19 者进行重点统计,并及时了解科室人员的工作需求,并对技师长进行及时反馈。以上各项工作安排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科室内部定期组织COVID-19 诊疗及防控培训,并对技师进行重点培训,要求人人掌握COVID-19 的防控要点,无一漏缺。
2 制定发热病人CT 检查流程
对于发热病人,尤其是考虑因肺部感染诱发发热的患者,必须要进行重点防控,做CT 前必须要发热门诊医师或病区医师开具CT 检查单,拒绝先检查后开单情况。做CT 检查前需要提前电话通知CT 室,以便于进行防护及消杀准备工作。发热病人必须经过专用通道进入CT 室,且设定隔离通道,防止潜在感染者在院内不同地方走动。普通病人与发热病人进行检查时需经过不同的通道及不同的机器进行检查,避免出现院内的交叉感染现象。每一个发热或可疑新冠病人必须要有专人引领,经专用通道到指定位置进行相关检查。CT 室对发热病人进行CT 检查时进行三级防护准备,手卫生- 戴一次性防护口罩(N95)及医用帽- 穿防护服- 戴塑胶手套- 戴护目镜- 面屏。对检查床进行初次消毒并铺一次性床单。患者来检查时须通过专用发热患者通道进入CT 室,检查结束后,消杀组人员对患者所经通道进行彻底消杀,CT 室内部则以紫外线进行持续消毒,工作结束后,CT 内部人员按照顺序依次脱去防护装备,并进行手消毒,手消毒结束后以75%对面部、颈部、四肢进行再次消毒处理。
3 具体CT 检查操作
3.1 相对固定影像检查设备
对疑似COVID-19 患者及发热患者固定CT 检查设备,患者检查结束后机房内部采用紫外线进行消毒,持续时间至少30 min;专用检查设备则采用浓度为75%的酒精进行喷洒消毒。医师所在的控制室则采用移动消毒机进行持续空气消毒。检查过程中需安排2 名工作人员,1 名医师,1 名技师,其中值班医师主要负责申请单的打印、患者信息登记、开门、CT 扫描、书写及整理报告等相关工作,技师则负责指导患者、进机房、操作设备、协助患者摆好检查体位、终末消毒等相关工作。由技师组成突击小组专门负责患者的体位摆放工作,非工作时间亦不能进行医师工作区域及操作间,尽量减少与外界人员的不必要接触。
3.2 患者准备工作
需进行检查的患者必须佩戴口罩,取仰卧位,实施检查前患者需进行呼吸训练并评估其身体状态,对于不能进行平卧的患者建议暂时取消检查。本院接诊的第1 例COVID-19患者病情相对较轻,自主活动能力尚可,CT 检查配合良好。
3.3 扫描方法
常规发热病人的胸部CT 检查统一采用高分辨薄层扫描,对于病情相对危重的发热患者则可用大螺距(1.0~1.5)以便于减少扫描时间,从而减轻因呼吸运动而造成的伪影[2]。扫描结束后,技师立刻浏览图像,确保图像质量满足诊断后,立即电话通知医师书写报告,并即刻完成消杀流程。我院第1例COVID-19 初次检查时采用常规螺旋方法进行扫描,复查时则实施低剂量扫描。
4 CT 室防控方案
4.1 合理布局
对CT 室及相关区域进行合理布局,按照区域特点进行适当划分,建立四区三通道机制,即设立污染区、半污染区、缓冲区及清洁区,设置普通患者、发热患者及医务人员专用各自专用进出通道,以隔离发热与普通患者[3]。不同区域之间不得随意穿插活动,尤其是污染区、半污染区向清洁区、生活区过度时必须进行全面消杀工作。同时在医生与患者之间也设置了专用通道,对患者及工作人员的活动区域进行区分,尽量降低医护人员后感染的机会。分区、分类的检查制度的实行,不但能够实现对就检患者、全科医务人员做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提高全科整体工作效率。
4.2 更衣室规范
更衣室是工作人员的穿脱防护用品区域,穿脱区域进行划分,相关工作结束后在半污染区脱下各种防护用品,进入缓冲区后脱下工作服,并做好个人清洁工作,特别是手卫生,最后在更衣室内穿戴好个人生活服装。
4.3 完善登记,有序检查
针对发热病人及疑似COVID-19 患者,设置《发热患者信息登记本》,准确记录患者CT 检查的完成时间、具体接检人员、消杀时间等详细信息。在发热患者专用检查区域,若出现多个发热患者同时段待检时,优先对COVID-19 疑似患者进行检查,然后再对其它发热人员进行检查,对于确诊患者则必须进行隔离检查,单个检查。每个患者的胸部CT 检查结束后,相关技师立即对图像进行预览,一旦发现患者肺部影像存在可疑情况,若诊断医生确认患者CT 影像高度怀疑新冠肺炎,则报告医院感染部门,让患者通过专门通道到发热门诊进行一步的排查,随后立即对相关区域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彻底消毒。对于非发热患者,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检查部位来进行区分,一般通过普通患者专用就诊通道至相应的检查室进行检查即可。
4.4 严格消杀流程
CT 室各个房间均保证在工作时间进行持续的空气消毒。每天上下午至少进行2 次含氯消毒剂(浓度为2000 mg/L)对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同时进行通风半小时[4]。终末消毒阶段,技师人员进入CT 室内部对一次性中单用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消毒,并放入黄色垃圾袋内。对本例确诊患者,我们在检查结束后,不单用75% 酒精对相关仪器设备进行消毒处理,同时对检查区域及操作室内的可触及物体表面(如地面、键盘、门把手及鼠标等)等均进行消毒处理,并随后持续通风30 min,然后用紫外线消毒机对室内进行持续消毒处理。同时,请消杀组人员对于相应的通道、候诊区进行消杀。消杀结束后,值班人员在特定区域依次脱去相关防护用品,并进行彻底手消毒。值得注意的是每脱去一件防护用品必须进行一次手卫生。由污染区到清洁区的过程中不走回头路,彻底消杀后进入相关办公区域[5]。
4.5 建立防护用品分类管理,分级使用制度
在本次疫情抗击战中,由于疫情爆发的突然性,医院内部相关防护用品短缺明显,故而必须要制定防护用品的管控制度,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浪费情况。规范使用防护用品是预防院内交叉感染的前提,因此CT 室的防护用品后勤保障工作至关重要。我们实行防护物资统一调配、分级使用,对一线工作人员倾斜。发热检查区需直接接触发热患者的技术人员及护理人员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二级防护,对我院的新冠肺炎患者进行检查时则进行三级防护。对非发热患者进行胸部检查的专用机房内部的技师及护士在一级防护标准基础上增加隔离衣与护目镜。对于不直接接触发热患者或疑似患者诊工作人员则统一进行一级防护。防护用品作为医护人员的坚实防线,按照不同岗位防护级别合理配置防护用品,每日根据各岗位实际合理用量,制定防护用品的使用计划并上报使用清单,实行专人领取和发放。
5 小结
针对COVID-19 患者、发热病人及普通病人的CT 检查,我们进行分区、分通道管理,对于COVID-19 患者检查前、中、后实施严格防控管理制度,并根据相关要求实施终末消毒制度,避免了医院内部的交叉感染现象,保障了医护人员及其他普通患者的身体健康,保障了医院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CT 检查对于COVID-19 患者至关重要,是COVID-19 疑似患者筛查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判断COVID-19 确诊患者预后的重要依据,必须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