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医“治未病”角度对新冠肺炎的防疫方法研究

2021-01-06刘泽萌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1期
关键词:温病治未病正气

刘泽萌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000)

0 引言

2019年12月12日第一例不明原因肺炎发病者于武汉出现,由于其具有强传染性,短时间内在全国各地和多个国家地区传播迅速。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本次疫病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并将其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1]。截止到2021年1月31日全国累计确诊100877例,累计治愈93449例,其中境外输入累计确诊4708例;香港地区累计确诊10399例,致死率1.7%。海外累计确诊27806264例,死亡率7.9%:美国累计确诊26652526例,印度累计确诊10747019例,美国、巴西、印度、俄罗斯、英国确诊病例仍处于日以万计的增长中。当下在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全球的紧迫局势下,为保证全球更少人患病,了解疫情的特点,依据“治未病”思想,未病先防尤为重要。

1 疫病的特点

疫病属于温病类,温病主症表现为温邪引起的发热,这是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热势重,易化燥灼阴。因此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温热性质特点,故名为温病。

因瘟疫能引起流行,大多来势迅猛,病情严重,较之一般温病的危害更甚,属温病中传染性最强之病,明代吴有性《温疫论》中指出:“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异气”、“疠气”均为“疫毒”的概念。因此对瘟疫的防治应引起更高的重视,采取迅速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控制其发展和蔓延。第七版“国家《方案》”中医部分中根据新冠肺炎临床表现和致病特点,将其定义为“疫病”范畴。

1.1 疫病的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1.1.1 疫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

大多数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具有程度不等的传染性。在历代医学家著作中,《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本次新冠肺炎患者不论年龄大小,症状相似,有流行病学对发病患者年龄调查示:任何年龄均可被感染,成人患者年龄分布在 25~89 岁,多数集中在 35~55 岁,患有慢性疾病及年老体弱正气不足者更易患病,我国确诊病例中,儿童仅占2.4%。疫病具有流行性刘河间在《伤寒标本》中把疫疠称为“传染”。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更进一步提出:“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流行病学。

调查显示2019-nCoV 感染的肺炎的潜伏期在 1~14d,目前看存在超过20-24d,甚至有近40d的潜伏期。传播途径包括飞沫传播、粪口传播、气溶胶传播及接触传播,主要体现为聚集性发病。

1.1.2 疫病具有季节性、地域性

瘟病的发生和流行又常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如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吾吴事邪害人最广”。这是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影响了温邪的形成和致病,以及在不同的地域,人的体质状况有所不同。

这种起源于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于冬至三九季,2019年末是暖冬,本应寒冷时节却无降雪、反降雨,加重湿邪,因此湿热流行,疫病迎反常时令而起,加上本病在全国迅速传播,传染性高,总因其为外感疫气所起,故属于中医“瘟疫”范畴[2]。

1.2 疫病变化有一定规律性

从疫病的发展趋势和过程来看,多数是由表到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致虚。开始时病位较浅而后邪传入里,病势逐渐加重,一段时间后或正强邪弱则病退,或正虚邪,甚而病重甚至死亡。新冠肺炎患者的主要表现是发热,同时伴有乏力、轻度干咳、腹泻、呼吸不畅等症状,少见流涕、咳痰等其他症状。部分轻微的患者其病症状可无发热、咳嗽,表现胸闷、乏力或消化道等临床症状,CT表现为局限性感染病灶的患者无需住院,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在1-2周内好转乃至痊愈。但部分患者在1周后出现加重情况,表现为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现脓毒症休克、出凝血功能障碍。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更加严重的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急性心肌损伤、肾衰竭、最终导致死亡[3]。由此可见疫病开始以人体功能失调为主,病情严重者可有明显的实质性损害,伤及脏腑,耗损津液,甚则引起阴竭阳脱。

2 治未病

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诗人不生病的医学。《黄帝内经》中:“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目前对疫情无特效药,文本主要根据疫病的特点,提供未病先防的相应措施,保护未患病的大群体及病愈后正气不足易复招病邪的群体,无疑是重中之重。“邪正斗争”是中医学认为疾病本质所在,“正气”和“邪气”两方面关乎着人体是否发病。因此未病先防理应着手于这两个方面[3]。

2.1 扶助正气

2.1.1 复方药膳代茶饮

根据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代茶饮广泛应用于普通人群的防治疫病中,各省做出防治方案,其中河北省方:黄芪12g 金银花15g 防风10g 藿香10g;江西省方:太子参3g 藿香3g 桔梗3g 金银花3g 甘草3g[4]。方以疏风解表、益气化湿为防治原则,他通过提高人体内正气、调和营卫以抵御外邪,护卫正气。

2.1.2 艾灸穴位

艾灸能够治疗新冠肺炎,仝小林推荐选取足三里、关元、神阙、气海等穴位,可达到散寒除湿温阳、调理脾胃的作用,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即提高体内正气[5]。

2.1.3 健身气功

气功养生是指通过调心、调息、调身,做到通畅脉络、身心融为一体,气血周流有律,和调脏腑等,以达到强健体魄、延长寿命目的的养生理法[6]。健身气功属气功中动功,意为强健体魄,动功又常被称为导引,是以有肢体运动为特征的一种气功养生方式,疫情期间,尤其适用于在家中练习,如导引、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武术等。在武汉方舱医院,治疗过后,大夫带领病患们做八段锦、太极拳以强身健体促进肺及全身功能恢复,功后患者感觉良好。

2.2 规辟邪气

2.2.1 涂抹法

可分单方和复方涂抹法以阻断疫病传播途径。通过守住鼻窍,把疫气阻挡在鼻外。单方涂抹法为将单方药涂抹于鼻孔中以预防疾病,《中国医学疗法大全》记载:“麻油适量,凡入瘟疫患者之家,以麻油涂鼻孔中,则不相传染,或以纸捻探鼻深入,令嚏之,有效。用防疫”。《外治寿世方》记载:“雄黄研细末,水调多敷鼻孔中,即与病人同床,亦不传染。”常用药物有雄黄、苍术、清油、米醋等。复方预防瘟疫是在鼻孔内用水或油调敷。《救生集》中记载:“入病家不染方:香油调雄黄、苍术末涂鼻孔中。”除此之外还包括诸葛行军散、藜芦散、紫金锭、透顶清瘟散、人马平安散等[7]常用方剂。对于涂抹的具体时间《身经通考》也有记载,“早上第一次洗脸后及睡前”,操作要求为“拈纸于鼻内,取嚏三、五声”。

2.2.2 煎汤沐浴、悬挂佩戴法

此类方法作用为改善并双向调节人体内环境,使药物气味通过口鼻、肌肤的吸收达到防疫。古代中国防疫史中,芳香药物发挥着重要作用。使用芳香化浊类药物进行避瘟是古代医家的重要思想,中医温病学家叶天士认为“未受病前,心怀疑虑,即饮芳香正气之属,毋令邪入为第一义”。《松峰说疫》记载:“避瘟方,于谷雨以后,用川芎、苍术、白芷、藁本、零陵香各等分,煎水沐浴三次,以泄其汗,汗出臭者无病”。张伯礼通过病毒症状进行病因分析,认为新冠肺炎致病原因是因为“湿毒之邪”,其病理核心是“湿毒”[8]。川芎祛风辟邪,苍术燥湿运脾,白芷祛风燥湿,藁本祛风除湿,零陵香芳香祛风诸药合浴以祛体内湿气,防“同气相求”发生。避瘟香囊常置石菖蒲、白芷、艾叶、佩兰、薄荷、苍术、藿香都属中药里的芳香之性,嗅鼻,每日数次,起到除邪辟秽、散邪解表疏风、清气开窍等有效功效。通过现代药理研究,芳香药物被证明具有抑制细菌、病毒的活力,增强免疫力,减少被新冠肺炎病毒所感染的几率。此佩戴香囊法被武汉市出台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居家预防推荐方案”所推荐。

2.3 调心养神

2019-nCoV肺炎的疫情是一类迅速广泛传播、传染性极强、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目前还没有特异性治疗,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导致公众出现焦虑不安、紧张失措的心理反应,严重情况下会引起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或者抑郁症等心理障碍,最严重的情况下导致自杀[9]。特殊时期更需要大家对饮食、起居、劳逸、房事、衣着等有适当的安排和节制,保持心情舒畅。《鼠疫约编》记载:“避疫圣法,若能静心调息,一志凝神,以运气法行之,无不灵验。”由此可见,调理情志宜静心安神,忌烦躁易怒[7]。自身脾胃功能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能够有效的增强抗病毒(包括此次2019-nCoV肺炎)能力。按时休息,不妄劳作,尽量减少熬夜,保证每日充足睡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中医重要理论,张军平等在2003 年“非典”救治中已经发现患者的信念是临床诊治中关键重要的因素,一定要加强患者的信念的建立[10]。

3 小结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蔓延3个多月之多,国民在心理上、身体上、生活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合理防控下国内疫情有所控制,但海外疫情仍在持续爆发。当前仍不可掉以轻心,可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思想,继续齐心协力,使用中医药手段对新冠肺炎预防、干预,降低自身被感染的可能,保护好自己、家人及社会,将疫情控制在萌芽中也是对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温病治未病正气
伤寒、温病与现代医学疾病对应探赜
——兼与《论流行性感冒与伤寒、温病的关系》一文作者商榷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方天祥
关于《温病条辨》温病初起使用桂枝汤的讨论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