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成逻辑

2021-01-06苏勋强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群众经济建设

苏勋强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人民特性;继承和发扬了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的首创精神;确保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指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维度来科学分析这一思想的生成逻辑,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刻理解和把握其精髓要义,坚定不移沿着党的群众路线走下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

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逻辑

(一)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者和根本力量,不仅是经济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变革社会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决定历史发展不是由少数人的个人意志,也不是精神创造了历史,而是人民群众通过辛勤劳作,生产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产生的生产方式扩大了人类之间交往活动范围,为历史发展打下基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并不是个人单打独斗,而是人与人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也就是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产生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使得人们之间交往越来越密切,推动历史不断前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这些财富为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提供了物质和精神基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遵循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在生产实践中不断认识客观世界并根据人的需要改造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反过来促进人民群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历史活动不是由某种精神活动产生,而是由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共同创造出来的,随着实践的推进,群众队伍也就是无产阶级队伍逐渐扩大。无产阶级在历史发展中不断联合起来推翻统治阶级压迫,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三者的内在发展过程,其中贯穿着一条红线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

人在现实世界中需要进行实践活动才能生存下去,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生产出人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人才能够很好的生活。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人类的活动方式多种多样,其中物质生产活动是最主要的、最基础的活动,其决定了精神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人要在现实世界中生存下去,需要在自然界中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劳动等方式在自然界中获取生存需要的物质和能量。随着劳动活动逐步深入,就需要通过交换的方式获得其他人拥有的生存资料,人与人之间就会产生互动关系。因此,在生产力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产生了相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产生了相应的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3]

在社会历史形成过程中,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和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在人类的全部社会发展历史中,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具有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实践活动创造了满足人生产生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形成了决定社会变革发展的伟大力量。

(三)历史发展的目标要求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即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需要团结起来推翻压迫人民的资产阶级,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发动一场推翻陈旧腐败制度的革命运动,建立一个生机盎然的新社会。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也就是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最终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状态。被压迫阶级即无产阶级,只有首先解放了自己,才能够有能力和精力去解放全人类,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自由发展是在没有剥削压迫的私有制条件下的分工的情况下,劳动者不必依附于雇主进行劳作,也不必被迫机械进行生产,在没有压迫和强制的外力作用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劳动,体会到按照自己的心意进行劳动那种满足感。全面发展是在没有强迫性分工情况下,劳动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制造出社会需要的产品,没有任何压迫的情况下,人的智力、体力、能力等方面得到很大提升。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说明要达到自由全面发展需要联合起来每一个受到压迫统治的人,同剥削阶级进行顽强的抗争,争取合法权益,联合大家建立没有统治压迫的社会,实现最终自由全面的发展。

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就把为人民谋幸福这个初心树立为党的奋斗目标,一百年来经历太多苦难坎坷,始终没有忘记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的初心。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继承和发展,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开拓创新。

(一)毛泽东思想中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创立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的是人民群众观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中国共产党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直遵循,所有的方针政策制定出发点都是人民群众。发动革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摆脱被压迫的处境,组织革命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最终的奋斗目标也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一切都是围绕一个主题,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了拯救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老百姓,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成功运用到中国的革命运动中,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总结出群众路线的制胜法宝,一切运动出发点都要为了人民,依靠群众的力量战胜困难,向群众学习,听取群众的建议,整理消化后再到人民群众中去实践,取得了好的成果要由人民群众分享。

总结归纳起来,毛泽东思想中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另一方面是坚定站在人民群众身边。毛泽东能够很快看到旧中国主要矛盾,能够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和依靠力量。站在群众的立场考虑问题,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要义,充分组织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进行战斗。毛泽东指出“马列主义的根本原则,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5]

群众路线方针政策,坚定站在人民群众一边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的产物。占旧中国人数最多的就是农民阶级,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让农民生活困难,繁重的赋税,封建地主的压迫,致使历朝历代都有农民起义。毛泽东并不是利用农民的力量来推翻统治,而是看到封建统治对农民们产生的迫害,造成他们生活贫困,想要站在人民群众一边,带领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推翻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统治,真正翻身做主人。一切出发点都是要为了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知道中国共产党是和人民大众站在一起的,没有自己的私有利益。群众路线的关键是团结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来推翻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压迫。带领人民群众推翻旧中国的腐朽统治,建立新中国,还要依靠人民群众建立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建设家园,抵御外敌入侵等等都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完成,党和人民是血肉联系,谁也离不开谁。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党的政策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结合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制定出来的,也就是从群众中来。政策制定出来并没有万事大吉,而是需要在人民群众中施行,有哪些好的方面值得推广,有哪些不合适的地方需要改进,都需要和人民群众进行互动,这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密切关系的方法。

(二)邓小平理论中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非常重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多次论述关于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研究老一辈领导者关于人民群众的论述,对于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1943年2月在中共中央太行分局高级干部会议上所提到的根据地的建设和群众运动问题,当时有人提出创立根据地先有武装还是先有党和群众运动呢?邓小平指出,创立根据地先后问题并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要多方面考虑,武装运动发动起来,群众运动组织起来,党的政权建立起来等因素相互配合,根据地建设才能顺利实现,如果单纯强调一个方面就会很困难。这里面强调组织群众运动的重要性。针对群众运动规律问题,邓小平指出,“群众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党在指导群众运动中,必须掌握住这种规律。”[6]群众运动规律首先要发动群众,在发动群众过程中把群众组织起来和武装起来。其次组织群众之后要进行加强和健全组织生活,使群众生活井然有序。最后教育群众,尤其是政治方面的教育,形成有组织有纪律的部队。革命战争时期邓小平重视群众运动对于革命胜利的重要作用,不仅发动和组织群众,而且在保障他们利益不受损失的情况下进行组织动员,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体现。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改变过去僵化思想,实事求是进行改革建设,解决社会矛盾的方式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邓小平思想中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是否能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否能够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首先需要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要富裕,而不是贫穷。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不能只看制度层面,更要看经济发展层面,发展水平要超过资本主义国家,这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其次需要增加国家的综合实力,不仅看经济方面,也要看政治方面、文化方面、社会治理方面等,综合提高实力。最后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发展经济最终落脚点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反过来会促进经济发展,可以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实现国泰民安的局面。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内发展的情况,调整经济发展策略,应对突发情况,保证国家平稳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应对新情况,面对新问题,解决困局的方针政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成果,根据当时国家发展情况进行理论创新,更好解决中国发展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是作为民生发展的目标追求,这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实现,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20世纪末风云变化的国内国际形势,以宏大的战略眼光进一步拓展了邓小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提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主要围绕三个方面来开展工作,第一个方面就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经济方面,文化方面,人民群众民生方面,最终落脚点是人民最根本利益,根本利益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是少数人的利益。当时中国经济处于腾飞阶段,改革开放步伐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摸索中发展,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让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改善。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中国的经济大门向世界打开,很多外国企业来中国投资办厂,在中国进行投资,国内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带动经济发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向世界学习先进知识和技能,利用国内丰富资源进行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经济最终是让人民群众生活富裕,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人民需要反过来促进经济发展,形成双向互动模式。在文化方面,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发展对于人民群众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物质方面得到改善,人民群众更多去追求精神文化层面的获得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文化兴则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文化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改造,人民群众形成了相应的文化,代表一个民族的气质。文化发展来源于人民群众,最终也要由人民群众享有,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向前推进,文化发展得到了很大提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具有深刻的内涵,首先必须以经济民生建设为中心。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发展起点低,我国总体发展状况比较落后。因此以经济民生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使人民的小康生活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全面小康社会民生目标才能最终实现,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其次必须注重协调发展。全面小康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抓经济建设,还要注重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党中央将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统筹考虑,强调协调发展,兼顾其他工作,共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民生改善提供了根本保证。最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必须注重平衡发展。促进不同地区、城市乡村、不同阶层平衡发展,缩小阶层间的收入差距,避免分配不公,消除两极分化现象。(四)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况。在新时期新阶段党中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建设,保障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里面包含很多内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内涵丰富,涉及很多内容,关系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等多重关系。在政治民生方面,扩大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政治生活,让人民群众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大社会治理力度,必须切实保障和维护人民的政治权利,比如社会知情权、社会参与权、民主监督权等。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以人为本,这也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直接来源。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全体成员谋福利,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孜孜不倦的努力拼搏。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密切联系群众,团结群众倾听老百姓的声音,站在群众的角度帮助解决问题,征求人民的意见聆听百姓的呼声,使我们党的为民事业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我们强调发展成果要和人民群众共同享有,实际上就是为了要把经济建设、法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成果反哺给人民群众,因为人民群众才是一系列建设的最终受益人。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在文化民生方面,要提升民众思想道德素质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社会民生方面,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保证人民群众生活所需供应充足。要加强可持续发展模式,改变过去粗放式发展方式,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仅需要生产力的发展,生态环境良好也是其重要基础。

三、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过程中都会涉及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很多重要会议,出席重大场合,举行重大仪式讲话中,都会提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表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贯穿习近平治国理政理念的全过程。新时期面对新情况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为了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努力奋斗。

(一)经济建设方面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思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经济是治国理政的首要工作任务。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党中央立即着手处理战后发展问题,首先抓经济建设,恢复经济发展就能够有序开展其他建设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召开的重要会议都会涉及到经济建设问题,经济建设做好会促进其他方面发展,其他方面的建设发展反过来会促进经济增长。经过多年奋斗,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我国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位,经济发展平均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减弱,需要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经济工作,多次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就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指示批示,亲自抓经济工作,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理念,这些举措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经济不牢,地动山摇,经济发展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稳定发展,经济问题是新时期中国发展的牛鼻子,搞好经济工作,其他方面的工作都会有条不紊进行。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复杂情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大势,抓住经济发展这个关键问题,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改变过去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不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更加关注经济可持续发展,去除产能过剩的产业经济,消化库存过多的产品,增加实体经济发展动力,控制虚拟经济的运行,补齐经济发展的短板,这些举措都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理念。倡导绿色发展方式,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想,改变过去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式。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绿色发展方式,经济效益最终要服务人民群众,绿色发展方式可以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不仅产生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满足人民群众追求健康的生活要求,绿色发展反过来也会促进经济发展,最终形成良性互动模式。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迅速做出回应部署,坚决遏制疫情蔓延扩散,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打赢了疫情防控的保卫战、阻击战,为人民群众的安定生活保驾护航。为了疫情防控党中央迅速按下经济发展的暂停键,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更重要,生动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人民情怀。疫情控制住后,国家迅速启动恢复经济发展,推出保就业保增长的相关举措,带领人民群众迅速恢复经济生产,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

(二)政治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人民群众当家做主,有序参加国家治理,通过合法渠道表达意见,为国家建设发展建言献策,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民主法治建设得到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政体,体现了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根本体现和最高实现形式,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也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的重要渠道,是联结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可以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60多年来,党和国家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团结和动员全体人员以国家主人翁的身份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广泛调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关注政治建设,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增加基层代表人数数量,社会各界代表有序表达自己的心声,人民民主建设更加完善。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牢牢把握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这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增加人民群众有序参加国家治理的渠道方式,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吸收人民群众合理建议。十四五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中,通过网络渠道听取人民群众对规划制定的宝贵建议,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不是一句口号,必须落实到国家建设和社会治理全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中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了我国政治建设理念的内涵,概括了党的政治建设理论和实践成果,为今后我国政治建设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在今后的政治建设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程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建设好民主集中制体系建设,致力于建设覆盖面最广、最真实、最广泛、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三)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文化建设与国家的发展繁荣、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密切相关,文化建设也是一项重要惠民项目。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越来越注重文化生活,希望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中国的发荣稳定打下了坚实文化基础。习近平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8]文化可以凝聚国民的力量,在面对自然灾害是凝聚人民群众的共识,一起度过艰难的岁月,文化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非常重视文化建设,重新建设中国文化体系,适应发展要求改造和改革了文化内容,建立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提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文化建设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不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学习,尤其是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学习。文化建设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充分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容应用于当今社会发展中。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文化建设相对落后,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思想文化问题,一些外国反动势力利用破坏手段干扰我国社会发展,散布一些不实言论蛊惑人心,试图分裂我国各民族和平发展,利用网络方式散布一些虚假信息,扰乱民心。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溯源问题,一些西方国家将病毒溯源问题政治化,利用政治手段污蔑中国,这些都是利用文化来给我国施压。我们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断加强文化建设,抵制外国不良文化的侵害,坚决和反动势力作斗争,保卫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四)社会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社会建设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社会稳定国家才能有序发展。社会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始终把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生动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理念。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涉及到社会建设的很多事情。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在中国存在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为中国社会发展事业扫清了发展障碍。这一历史壮举是社会发展的生动写照,也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动诠释。

党的十九大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9]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社会建设,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民生重点任务放到居民收入分配方面,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就业机会,让更多老百姓有稳定收入。加强教育建设,保证教育的公平。教育是一个国家头等大事,教育兴则国家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文盲率大幅度下降,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教育质量显著提升,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均衡,农村地区的孩子通过网络可以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大力发展健康事业。医疗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医疗健康是人民群众的重大事情,国家大力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增强医疗诊治水平,不断提高贫困落后地区医疗服务水平。农村地区每个行政村都有村卫生室,小病可以不出村,大病可以不出县,实现医疗服务全覆盖,保证医疗资源均衡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这些社会建设的事情都是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关系到人民群众的事情认真办好,真正把为人民服务做到实处。

(五)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长远和全局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写入党章和宪法,上升为全党意志和主张。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国家建设的重点任务,也是人们群众关切的事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一个环节。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人民群众追求更好水平的生活,需要更加清洁美丽的生活居住环境,对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和国家根据现实情况,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采取了相应措施改善生态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改变过去粗陋的经济发展方式,提倡绿色发展模式,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还老百姓一个清洁美丽的居住环境。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能够转化为经济的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持续不断带来经济效益,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发展高质量经济,这些主张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把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放在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考察调研,首先要看的就是当地生态环境建设,他亲身来到当地的森林、湖泊、河滩进行考察。要求领导干部为人民群众创造清洁美丽的居住环境,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保障黄河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治理,为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保驾护航。提出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给人民群众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和深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鲜明品格和价值旨归,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内疫情反弹形势和经济恢复增长的巨大压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和生产生活稳定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得到人民群众对共产党执政的高度认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群众经济建设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多让群众咧嘴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