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历史哲学三题
2021-01-06李权时
□李权时
岭南文化历史哲学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文化历史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文化历史哲学涉及岭南文化历史的本质、特征、内容、形式、发生、发展及规律等诸多的问题,内容十分丰富。本文仅从岭南文化的历史轨迹、历史超越、历史动力三个问题,对岭南文化历史哲学作些简述。
一、历史轨迹——自成体系的自然历史过程
岭南文化是我国很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历史悠久,早在13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岭南这块土地上生息、劳动、繁衍,创造远古文化。岭南文化产生后,尽管与其他文化碰撞、兼容,共同发展,但其本根文化一直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自己的特色,保持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发展态势,呈现出一个比较单纯、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这是岭南文化历史哲学的一大特点。
岭南文化的发展经历了独立发展期、百越文化圈期、汉越文化融合期、中西文化碰撞期、走向现代化时期等五个历史时期。独立发展期大体从原始文化诞生至周代,此时岭南文化的主体是岭南土著越族文化,很少与其他文化发生联系,基本上是独立发展,但有多元文化的因素。百越文化圈期大体从西周初年至战国晚期,此期岭南文化的主体还是岭南土著越族文化,但它受到其他百越文化、华夏文化,特别是荆楚文化的影响,性质开始发生变化,萌发了文化的多元性,但其本质未变,岭南特色未变。汉越文化融合期大体从秦统一岭南到清康熙年间允许四口通商的17世纪下叶。这一时期,为岭南文化封建化的基本确立、全面确立、鼎盛发展到开始走向衰落的时期。岭南文化基本被汉化,融入中华民族文化,但岭南文化的根基未被动摇,岭南文化未被完全“溶化”,而是同其他文化融合,呈现出更加鲜明的多元性和岭南的特色,更加鲜明呈现出与我国其他地域文化不同的个性。中西文化碰撞期大体从清中期至20世纪中叶。这一时期,中西文化碰撞,一方面使中国传统文化(含岭南文化)受到了较大冲击,但岭南文化未被西化,其本根文化一直存在,并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又使岭南文化得以在近两个世纪的时间内,吸收了西方大量的优秀文化,并糅合在自己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之中,丰富了自己,更富有个性。
我们在上述的简单梳理中,清楚地看到,岭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同我国其他地域文化发展轨迹不尽相同,其本根文化始终未被动摇,原生性始终存在,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富有个性,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特色,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并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它的本根原生特性,贯穿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呈现出一条自然发展的历史链条。其历史轨迹和发展历程,凸现出如下四个特征:
第一,岭南文化的“根”,一直根植岭南。其本根性、原生性,“土味”一直存在。第二,相对独立。岭南文化在发展中,尽管同各种文化碰撞、交融,但没有完全被“溶化”,相反“强化”了自己,较好地保持了自己的本质和特色,比较独立自主发展。第三,自成体系。由于“根”在,相对独立,岭南文化的发展总是围绕着自身的本质和核心进行,体系比较完整,自为一体。第四,自然历史过程。岭南文化在发展中,尽管受到各种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冲击,但其发展链条从未中断,就是被西方殖民多年的香港、澳门,发展也没有中断,呈现出比较自然的历史过程。其文化特色也一以贯之,随着历史发展而自然而然延伸。
岭南文化历史发展的上述四个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整体,反映了岭南文化的历史本质和基本面貌。它根源于岭南文化的原生性、连续性和自身强大的生命力。
岭南文化出现这些历史发展特点,原因诸多,主要原因是: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政治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首先,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地域的本根文化,保持其相对独立的体系。岭南地处我国南疆边陲,北隔五岭,南阻大海,交通不便。在古代,岭南要与外界联系,绝非易事。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地域文化的土生土长,有利于本根文化的孕育、产生和发展。岭南文化是一种原生型的地域文化,它在产生和发展中尽管受到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的影响,但其“根”一直延续,其原生性的特征,自成体系的特征始终非常鲜明,就是今天,岭南文化的原生特点也很突出,还有“土”味。几千年来,岭南的本根文化能保持自己的特色,并有很强的生命力,同这种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有密切关系。
其次,多元一体的物质生产格局,为岭南文化发展提供坚实基础。相对于我国其他地区的经济格局来说,古代岭南地区的物质生产有自己的特色:一是物质生产的多元一体化的格局,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由种植业、渔业、畜牧业、养殖业等多层次组成的农业架构;多样化发展的手工业;四通八达的陆、水、空立体交通运输业;久盛不衰的商贸业;门类齐全的近现代工业。二是物质生产开放度高,自汉代以来,岭南一直是我国对外交流的通道,商业贸易非常发达,长盛不衰。三是物质生产兼收众长,有利创新。古代中国,盛行“重农抑商”,而岭南却是“重农不抑商”、“重农廉商”,北方往往是“重农全农”,单一经营,而岭南却是“重农非全农”,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岭南经济社会发展也受到外来经济因素影响,但它不仅没有被外来经济所淹没、所同化,而且大量吸收了外来经济优秀成果,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更有特色。经济是社会基础。物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它决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岭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岭南的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决定意义。岭南物质生产的多元一体、开放度高,兼收众长,益于创新等特色,无疑有助于形成岭南文化的多元、开放、兼容、创新等特征。岭南文化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富有个性,是岭南地区物质生产方式及其历史过程的效应在思想文化中的反映和延续。
再次,远离政治中心,为岭南文化发展提供宽松政治环境。政治对文化有重大影响,古代中国的封建集权,特别是汉代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文化更成为政治的工具,受政治左右。但由于我国发展的不平衡性、地区的差异性、政治与文化关系的相对性,政治对文化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程度、内容、形式。古代岭南由于开发较晚,经济社会落后,又居在南方边陲,处于我国的边缘状态。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长期在北方。岭南这种远离中心的政治环境,有利于岭南文化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沿着自己的发展轨迹前进。
岭南文化原生性、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特点,在岭南地区非常突出,就是在被外国较长时间殖民过的香港、澳门,这种特点也很鲜明。在近现代,香港、澳门曾被西方列强殖民,西方文化汹涌而进,但岭南文化坚挺不拔,始终保持自己发展的路向和个性,其根没有被动摇,更没有被西化,相反西方文化被岭南文化同化,成为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充分显示了岭南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广纳百川的兼容精神。
二、历史超越——率先实现文化转型
岭南地区开发较晚,因为远离中原,在我国古代被称为“蛮夷”之地、“罪官流放”之所,经济社会比较落后。但岭南实行开发后,发展较快,后来居上,特别是明朝中叶后,萌发了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率先开始经济社会转型,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岭南经济社会的发展,由落后跃为先进,实现历史超越,并一直走在前面,引领时代风骚,这是岭南文化历史哲学的又一特点。
岭南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笔者主要从我国文化中心、主流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对岭南文化发展的历史跨越及其内容、特点、地位、作用作简要分析。岭南文化由落后跃为先进,实现历史超越,由非主流文化变为主流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历史规律的一种表现。文化中心、主流文化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明代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明代中叶后,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在珠江三角洲等比较发达地区萌发,这是一种具有新质的经济因素。新的经济因素的出现和壮大,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它标志着:一是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现代社会转变。二是我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三是文化中心由北方向南方的转变。我国古代这三个历史性转变,都是在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首先实现的。岭南地区在实现三大历史转变中,发展较快,一直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逐渐成为我国经济中心。随着我国经济中心的南移,我国的文化中心和主流文化也南移。岭南不仅成为我国的经济中心,而且成为我国的文化中心。
在明代中叶前,我国经济、政治中心在北方,文化中心、主流文化也在北方。岭南比较落后,处于边缘地位,既不是经济、政治中心,也不是文化中心。其文化不是主流文化,而是非主流文化。那时,岭南文化接受北方文化的辐射、影响、潜移,使尚不发达的岭南农业文化转化为较发达的农业文化。但岭南文化也有重要地位,发挥积极作用,做出不少贡献,有很大影响。其主要贡献是:对岭南以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特别是其多元一体物质文化的经济格局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积极吸收我国其他地域文化的成果,特别是吸收中原文化成果,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发展,促进了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积极沟通与外国的联系,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通道与桥梁,有利于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促进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明代中叶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逐渐南移。岭南成为我国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之一。岭南文化由边缘走向中心,由非主流文化变为主流文化。随着我国文化中心、主流文化的变化,我国地域文化发展的走向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由北往南的走向,变为由南向北的流动。此时,岭南文化向北方辐射、影响、潜移,北方文化接受岭南文化的辐射、影响、潜移。这次,岭南文化向北方文化的转移,比起历史上北方文化向岭南文化的转移,更深刻,更具历史意义。
首先,岭南文化向北方文化转移,实现我国南北文化流动的历史跨越。文化流动,特别是不同性质的高势能文化向低势能文化的流动,对文化发展有重大意义。明中叶后,岭南文化向北方文化转移,主要有两大意义,一是改变了我国文化发展的地方格局和文化发展的流向,凸现了岭南文化的品质和地位。二是岭南文化向北方文化转移,不仅是文化势能的转移,更重要的是文化性质、形态、品位的转移,是历史的跨越。古代我国北方文化向岭南文化的辐射、影响、潜移,是农业文明内部的转移,是同一文化形态内部的流动,是同质历史阶段的发展,是量变,而不是质变。明中叶后的岭南文化向北方文化的辐射、影响、潜移,是工业文明向农业文明的辐射、影响、潜移,是不同性质文化形态、不同文化历史阶段的转移,是部分质变,以至质变,是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历史飞跃。历史阶段质的飞跃,比同一历史阶段量的增加,其意义是无法比拟的。质的飞跃,无疑更有意义。它是引领性的、历史性的、全国性的。
其次,改变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路向,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向近现代文化转变。文化发展路向问题,是文化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它不仅涉及文化从何而来,更为重要的是关系文化往哪而去。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要是沿着儒家文化发展的轨迹前行的,岭南文化在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的影响,有远儒的一面,受儒家文化影响较轻,但其发展的路向,基本上还是儒家文化发展之路。儒家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农业文化,是农业社会的产物,适应于农业社会。两千年来,儒学尽管有很大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有其历史局限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包括儒家在内的文化的发展也要改变其发展路向,实现文化转型。这一历史任务,是由岭南等一些率先发展地区完成的。明代中叶后,岭南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文化也跟随转型;随着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萌发,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化因素,诸如它的人文性、启蒙性、平民性、现代性等思想,冲破了儒学的藩篱,开始偏离儒家发展轨道,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路向,率先由古代文化向近现代文化转向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和发展。
再次,促进经济社会转型,率先由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转变。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古代的一个农业大国。在古代,我国发展较快,农业发达,走在世界前列。我国的农业首先在北方发展,北方是我国最早发展农业的地区,也是我国古代农业最发达最完善的地区,农业文明称著于世,其社会是我国最典型的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传统社会。其发达农业本该最早萌发资本主义生产因素,实现经济社会转型,但由于历史局限,特别是“重农抑商”,“重农全农”等文化因素的影响,使北方长期固守在农业社会中,未能率先实现由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的转变。岭南地区开发后,形成了物质生产多元一体的经济格局,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的进步。到了明代中叶后,珠江三角洲一带,农业、手工业、商务贸易业、交通运输业、工业等都有很大发展,城镇众多,经济繁荣,物质丰富,交通发达,市场活跃,生活富裕,社会祥和。广州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中心,淅商、徽商、晋商、闽商争先“走广”,“天下富商聚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岭南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先后出现了近现代社会的特征,岭南率先由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的转变。
需要指出的是,岭南不仅是我国率先由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转型的地区之一,而且在转型中一直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面,特别是近代,在一定意义上说,岭南近代史就是我国的近代史。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中心问题。为了回答和解决我国这一中心问题,岭南涌现出洪秀全、洪仁轩、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大批先进人物和思想家,出现了许多新思想、新理论、新学派,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和革新、革命活动。这一历史时期,我国出现的重大事件,几乎都在岭南发生,经济、政治、文化都走在我国前面,引领历史前进。研究岭南文化历史哲学,以至研究中国历史,不能不对这一历史阶段,大加注意。
三、历史动力——开放、兼容、创新
历史发展动力问题,是历史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所回答的问题是,历史何以产生和发展,其力量从何而来,以何种形态、方式推动历史前进。不同事物和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空中,发展动力不尽相同。岭南文化发展的个性,决定了其发展动力的个性。岭南文化发展动力,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域文化的发展动力,个性鲜明,这也是岭南文化历史哲学的又一特点。
岭南文化发展动力,既不是来自什么“酒精神”和“日精神”,也不是来自牛顿的“第一推动力”和什么神及上帝之类虚无飘渺的东西,而是来自岭南自身。岭南文化发展的动力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动力体系。所谓动力体系是指推动事物前进的各种力量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恩格斯在谈到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时指出,这是“一个总的合力”,它“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1]恩格斯这一“总的合力”的思想为我们分析岭南文化发展的动力体系,提供了方法论的意义。
岭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发展动力具有一般文化发展动力的普遍性,但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深受其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的影响,深深打上地域和历史的烙印,呈现出其独特的形态、内容、形式,其发展动力无疑有特殊性。岭南文化发展的动力体系内容丰富,很有个性,集中表现为开放、兼容、创新,这是岭南文化历史哲学与我国其他地域文化历史哲学的重大区别。
文化开放。这是文化发展的一大动力。文化能否开放,对文化发展有着决定的意义。文化开放的高度、深度、宽度,决定了文化发展的程度。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在本质上是开放的,但它的本质能否展开,在多大程度和多宽领域展开,受许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岭南文化是我国地域文化开放最早、开放最深、开放最广的地域文化。首先,面向海洋的开放态势。岭南北枕五岭,南临大海。海洋给岭南带来巨大的开放优势。黑格尔说过:“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2]岭南面向海洋的自然环境,必然是“窗棂之下,易感风霜”,形成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这种“天然”开放的环境,有利于形成海洋文化,促进文化开放和发展。其次,多元一体经济的开放格局。古代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以农为本,“重农抑商”“重农全农”,产业结构单一,也较封闭。岭南也以农为本,但它“重农兼商”“重农不全农”,多种经营,多元发展,物质生产开放度高,呈现出经济开放的一种态势。这种产业结构,是经济开放的结果,又是进一步开放的前提和条件。再次,历史悠久的开放传统。岭南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地区之一。自汉代以来,岭南一直是我国对外交流的通道,广州一直是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心,两千多年来,长盛不衰。对外开放的悠久历史,深深地沉淀为一种开放文化,形成了推动对外开放的一种力量。最后,远离中心的开放环境。古代中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在北方,岭南居于边陲,处于边缘化地位,受政治束缚和文化影响较轻,思想和行动的自由度较高,这样的思想政治环境,有利于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开收,推动文化发展。
文化兼容。文化发展不是单一文化要素、形态孤立地进行的,而是多种文化要素、形态相互作用、相互碰撞、兼容的结果。文化兼容是不同文化形态、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文化开放是文化兼容的前提,也是文化兼容的结果。岭南文化的开放,必然导致岭南文化的兼容。岭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岭南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多种要素、多种成分、多种形态兼容的产物。岭南文化的兼容在岭南文化发展的时空中时时处处可见。在时间序列上,兼容一直伴随岭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贯穿整个历史过程。在独立发展期,岭南文化的兼容,主要是本根文化自身要素的兼容。在百越文化圈期,岭南文化的兼容,主要是岭南土著越文化与其他地区的百越文化,特别是荆楚文化的兼容。在越汉文化融合期,岭南文化的兼容,表现为越文化融入汉文化,岭南文化基本被汉化,融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中西文化碰撞期,岭南文化的兼容,是岭南文化、我国其他地域文化、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兼容,岭南文化从我国其他文化,特别是从外国文化吸收营养,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广袤的空间,岭南文化的兼容,覆盖了岭南文化的各个方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无不在文化的兼容中得到发展。特别要看到,岭南文化不仅敢于、善于与同质的文化兼容,而且敢于、善于与异质文化兼容,体现了岭南文化的胸怀、气度、担当和强大的生命力。岭南文化在兼容中,有两个事情必须提及,一是我国历史上的四大移民高潮,对岭南文化发展的重大影响。社会的大移民,是文化的大流动、文化的大兼容、文化的大发展。岭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同我国的几次大移民有着密切的关系。二是“西学东渐”。在古代,外国文化较早传入岭南。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大门,岭南成为外国资本侵华的通道和前沿,也成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和发展的前沿。“西学东渐”首先在广东发生,广东成为向西方学习,寻找救国救民的近代思想策源地,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的发展,特别是质的飞跃,都是在文化创新中实现的。文化兼容是通往文化创新的大道。文化兼容的结果必然导致文化的创新。文化在兼容中,各种文化因素在碰撞、交融,势必产生新的文化因素,以至新的文化形态。岭南文化就是在不断的兼容中,实现文化的不断创新。其创新是多方面的,无论物质文化层面,还是制度文化层面、精神文化层面,岭南文化都有许多创新,诸如:在古代,多元一体的物质生产格局,一年三熟的水稻农耕技术,“水果王国”的种植工艺,桑基鱼塘的经营方式,干栏、围屋、骑楼的建筑风格,“食在广州”的饮食文化,“铁莫良于广铁”的美誉,“广绣”“广钟”“广雕”等“广货”,名扬海内外。到了近代,岭南物质生产,创造了我国许多的第一,第一个照相机,第一架飞机,第一个医院,第一个报馆……这些都是岭南的创造、创新。至于精神文化的创新,有许多亮点,特别是惠能佛教哲学、陈白沙心学、孙中山革命哲学的三大哲学的创立,是岭南文化创新的典范,为岭南文化历史哲学留下了浓浓的一笔,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惠能创新佛教哲学,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和平民化,在佛教发展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陈白沙创立的岭南心学,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路向,率先由传统文化向近现代文化转变,引领时代风骚。孙中山创立的革命哲学,为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思想武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开放、兼容、创新是岭南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发展动力。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岭南文化发展的“总的合力”的动力体系,有力地推动岭南文化的发展。
总的来说,岭南文化历史哲学是岭南文化的一个瑰宝,很有特色,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必须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