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与高校劳动教育协同的探究

2021-01-06□王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匠劳动

□王 炜

(山西工程职业学院 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06)

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单单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同时还为了学生可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强化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此促使每一名学生毕业后都可以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从现阶段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具体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工匠精神在高校劳动教育中的融入,可以促进学生优良专业素养和劳动品质的同步提升。

一、工匠精神与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

从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与发展的情况来看,有效实施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建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劳动教育的内容不单单包括生产劳动,同时还包括公益劳动。工匠精神在高校劳动教育中的融合,除了可以促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各种劳动技能以外,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吃苦耐劳的坚毅精神。现阶段,我国政府对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十分关注和重视,然而很多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尚处于刚起步阶段,其中存在着一些弊端和不足之处。这就需要高校的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针对高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进行深入的探究。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教育的实施将是必然趋势,也是教育发展的需求。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工匠精神在高校劳动教育中的融入,不单单可以促使学生更加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同时还可以促使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属于自身的优秀工匠精神。这对于高校学生毕业以后在社会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在对学生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先明确劳动教育的实施对于学生日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挖掘和探索实施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此将工匠精神更好地融入到劳动教育中,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加热爱劳动的综合型人才。

二、工匠精神与高校劳动教育之间的关系

工匠精神实质上就是具有较高质量水平的劳动文化。工匠精神对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素养以及劳动品质的要求都比较高,这将对现阶段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造成很大的影响。工匠精神是我国经历长时间历史积淀逐渐形成的一种精神和文化,一个有较强工匠精神的人,对待劳动势必保持着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态度,并且热爱自己的职业,拥有着精湛的技术水平。高校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形成优良的劳动品质。由此可见,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之间具有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按照基本劳动的主要规律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加强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劳动水平的提高需要高超的技术能力来支撑。只有当学生灵活掌握较高水平的劳动技术能力和技能水平后,其技艺才会变得越来越精湛。当全部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劳动教育中,才能够在劳动实践中更好地认识和反思自我,才能够在劳动教育中不断提升自我和完善自我。其次,夯实高校劳动教育中有助于工匠精神融入的各种因素。新时代,高校在融入工匠精神时,不局限于特定的行业领域,而要从整体的角度发现工匠精神在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价值。

另一方面,工匠精神在高校劳动教育中的融入,充分体现了现阶段高校劳动教育的时代特征。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我国各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逐步发展成熟。但在新的教育形势中,特别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时,更加需要充分彰显工匠精神在劳动教育中的价值。

三、工匠精神与高校劳动教育协同中存在的问题

工匠精神与高校劳动教育具有很强的协同性。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却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其中,既有认识层面的问题,也有社会氛围以及家庭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工匠精神与高校劳动教育协同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一)缺乏对劳动教育的重视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没有依据国家和党相关政策的实施,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开展劳动教育,更未将劳动教育和德育教育、智力教育、体育教学以及美术教育进行统计结合,并且也未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导致劳动教育的实施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内容和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因为高校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期间,对有关劳动方面知识的学习也很容易忽视,同时很多学生不清楚自身毕业后需要具备哪些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1]。部分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时,采用的教育方式单一,既不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也不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很容易导致劳动教育与新时代社会的要求相互脱节,从而致使学生无法切实体会到辛勤劳动的快乐,更无从提及学生良好工匠精神的形成。

(二)社会氛围对学生劳动价值观念的误导

现如今社会中存在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其很容易对一些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造成误导。高额的房价和租房费用致使很多高校学生毕业后每月的工资大部分都用于还房贷或者交房租上。一些人为了走捷径,盗取他人的劳动成果,坐享渔翁之利[2]。还有一些学生深受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在高校生活期间上课经常迟到、早退,不爱打扫卫生,喜欢攀比,这些不仅会影响高校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还会影响到社会建设与平稳发展。

(三)家庭中缺乏正确的劳动教育理念

很多高校学生不喜欢劳动、不会劳动,对待他人的劳动成果不够尊重,究其原因是在家庭教育中忽视了劳动教育。现阶段,很多学生家长都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开来看,十分关注对学生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对学生劳动潜能的激发。部分家长认为劳动是一种负担,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片面地认为学习才是学生最应该做的事情,家长非常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却很少让其做家务。还有一部分家长平时比较忙,根本无暇顾及对学生的劳动教育[3]。

四、工匠精神与高校劳动教育协同的有效策略

针对工匠精神与高校劳动教育协同中的问题,一方面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将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则要立足问题的表现形式,推动家校合作的深入开展,并丰富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提高劳动教育地位

新课改实施以后,各阶段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关注和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其即将步入社会,这也是考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能力的开端。为此高校必须对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给予足够的重视。高校教师一定要树立起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提高劳动教育的地位,并将工匠精神融入劳动教育中[4]。在融入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确自身在劳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加强对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的引导。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劳动精神和劳动观念的培养。对于高校劳动教育活动来说,其不单单包括像洗衣服、做饭、扫地等这些基本的生存技能,同时还包括学生需要具备的吃苦耐劳和不怕困难的态度。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假期劳动”活动,为了让学生度过一个更有意义、充实的假期,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到相关企业实习的机会。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需要对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学习到的内容、积累到的经验做好记录与总结。在开学之际,教师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习中的收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对劳动和工匠精神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并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与艰辛,从而更加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二)通过工匠精神的融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工匠精神在劳动教育中的融入,可以帮助学生逐渐树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同时可以锻炼学生心性。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随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境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大力宣扬工匠精神,以此熏陶和感染学生的劳动情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劳动文化氛围[5]。最后,教师可以将文化环境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劳动意识。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工匠精神融入劳动教育的具体需求情况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情况、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等,在劳动教育中引入社会文化,以此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劳动文化环境,在提高学生劳动能力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优良的劳动品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收集各种有关劳动方面的标语、名言名句、劳动楷模头像等。随后组织学生将这些张贴在教室内,以此时刻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在每一次开展劳动教育前,教师都可以组织学生读一读其中的内容。最后教师可以为每一名学生建立劳动档案,将学生在每一次劳动活动中的表现记录下来,并根据奖励制度和考核制度,评选出月度劳动明星,以此促使学生可以更近距离地体会劳动的成就感,从而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三)加强与家庭教育的协作

工匠精神在高校劳动教育中的融入具有不可小觑的重要意义,但是毕竟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十分繁重,若想达到更为理想的劳动教育效果,更加顺利地融入工匠精神,就需要高校加强与家庭教育的协作。对于一名学生来说,其很多价值观念都是在家庭生活中逐步养成的,并且将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此,教师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时,应该定期与学生加强交流和沟通,以此促使家长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强化学生家长的劳动精神,只有这样家长才会在家庭生活中对学生实施家庭教育,并融入工匠精神,从而形成热爱劳动的家风[6]。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时代给教育教学活动带来的便利,利用微信平台,将学生在学校期间接受劳动教育的情况告知家长,以此将学校教育更好地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家长和学生一同参加社会福利院义务劳动活动,在这样的亲子劳动中,除了有利于学生和父母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以外,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劳动意识,让学生将劳动作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来完成。

(四)加强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

虽然劳动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比较重要,可以帮助学生从理论的角度理解与掌握工匠精神,对学生良好工匠精神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劳动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更为关键,因为所有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生活。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也不例外,因此在融入工匠精神时,非常有必要加强劳动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首先,教师应该将对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出发点,帮助学生在劳动精神上达成共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切实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7]。其次,教师应该将新的技术手段和业态与劳动教育融合起来,更加深入地挖掘工匠精神的内涵。最后,现阶段高校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育出敢于担当和拥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才。而工匠精神在劳动教育中的融入恰好可以实现这一点,在实践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自身首先要建立起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从现如今高校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来看,很多学生不喜欢劳动,对待他人的劳动成果也不够尊重和珍惜。由此可见,高校非常有必要加强劳动教育的开展,为了进一步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教师应该加强工匠精神的融入,以此促使学生深刻认识工匠精神,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这样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也会更加爱岗敬业、任劳任怨,这也正是现如今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在具体融入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首先树立起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并加强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协作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以此达到更为理想的劳动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工匠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工匠神形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