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古代文献对“五绝”的学术源流探究

2021-01-06武可尚京武孟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18期
关键词:医家伤寒论危重

武可尚京,武孟生

(1.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2.孝感武氏中医医院,湖北 孝感 432000)

0 引言

五绝在古籍中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五脏绝”的证候,另一种指卒死的五种情况。五绝在中医古籍中经常出现,而在现代中医内科学则较少提及,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人们背负着巨大的心理与生理压力,危重病症和卒死的情况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古籍中对五绝的有关描述,探寻适合于现代临床的预防,治疗和处理方法。

1 五绝术语之演变

五绝既可以指五脏气绝的证候,也可以指卒死。最早在汉代出现时特指五脏气绝,即心、肝、脾、肺、肾气绝。后世医家在论述五脏绝时多围绕五脏展开;五绝至唐代时出现指卒死,即自缢、墙迮、溺水、魇寐、产乳五种情况。后世医家论述卒死五绝时多有不同,但争议主要集中在最后一种情况,有人认为是产乳,有人认为是冻死,有人认为是服毒。

1.1 指“五脏气绝”

五绝指五脏气绝最早见于汉代医书《华氏中藏经·五色脉论第十一》“面青,无右关脉者,脾绝也……无左寸脉者,心绝也。五绝者死。”[1]认为五脏气绝最明显的表现是面色和脉象的变化,五种颜色或寸关脉的消失分别代表着不同脏器的气绝。并提出“夫五绝当时即死,非其时则半岁死”认为五脏气绝之候是极其危重的病证。《脉经·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三》对五脏气绝也有详细论述,“病患肝绝,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视而不见人……”[2]记载了五脏气绝的种种表现。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辨脉法》记载““唇吻反青,四肢絷习者,此为肝绝也。”[3]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五脏气绝的体征。

1.2 指“卒死”

五绝指“卒死”最早见于汉代医书《备急千金要方·灸法》“夫五绝者,一曰自缢,二曰墙壁压迮,三曰溺水,四曰魇寐,五曰∶产乳绝”[4]认为五绝大多指意外伤害导致的死亡,并最先确立了五绝治疗时从动作方面到用药方面的规范。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也认为五绝是自缢、墙迮、溺水、魇寐、产乳五种情况,但对五绝有所扩展,认为“狗咬虫伤”、“驴马仆坠”也属于五绝[5]。并且对五绝的每一种情况列有专篇论述,首载有“牡丹散”、“鸡鸣散”、“太岳活血丹”等方剂治疗五绝。明代《寿世保元》认为冻死也属于五绝之一[6]。清代《医学心悟》则认为服毒属于五绝之一,且提出“魇魅”而非“魇寐”,认为“魇魅者,梦而不醒也”,并提出了“搐鼻散”等治五绝的新方剂[7]。

2 五绝的证候表现

2.1 五脏绝的证候表现

五脏绝的证候即心、肝、脾、肺、肾五脏气绝的表现。汉代医家华佗在《华氏中藏经·五色脉论第十一》中认为寸部和关部的脉象消失以及面色变化是五脏绝的主要证候,按照“左主心肝肾,右主肺脾肾”的理论,相应部位的脉象消失对应着相应脏器气绝。面色青、赤、白、黄、黑对应着脾、肺、肝、肾、心五脏。

2.1.1 心绝

心绝是指心气绝导致的一系列危重脉证。《注解伤寒论·辨脉法》“阳反独留,形体如烟薰,直视摇头,此心绝也。”认为阳气独留于体内,是心绝的主要病因病机;形体晦暗如烟熏,双目直视摇头是其主要证候。王叔和《脉经·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三》“病人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视立死(一曰目亭亭一日死)”认为呼吸困难是主要证候。

2.1.2 肝绝

肝绝是指肝气绝导致的一系列危重脉证。嘴唇发青,四肢抽搐是主要表现。《注解伤寒论·辨脉法》:“唇吻反青,四肢絷习者,此为肝绝也。”《脉经·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三》“病人肝绝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视而不见人,汗(一作泣)出如水不止(一日二日死)”认为面色发青,身困欲眠,大汗出是肝气绝的重要脉证。

2.1.3 脾绝

脾绝是指脾气绝导致的一系列危重脉证。《注解伤寒论·辨脉法》“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认为口唇周围出现黧黑色,微微发黄汗者,是脾气衰败,胃阴已竭之候。脾主四肢肌肉,手足发生,身体皮肉的异常变化通常也预示者脾气的有无。如《脉经·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三》中提到“口冷,足肿,腹热,胪胀,泄利不觉,出无时度”。《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中也提到了脾气绝的表现““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8]认为肌肉不荣,人中满是脾气已亡的表现。

2.1.4 肺绝

肺绝是指肺气绝导致的一系列危重脉证。”《注解伤寒论·辨脉法》:“若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表示汗出而身体润润感,喘息是其证候。《脉经·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三》“口张但气出而不还”提出口张气不出是肺气绝的表现。

2.1.5 肾绝

肾绝是指肾气绝导致的一系列危重脉证。《中藏经·虚劳死证》:“肾绝大便赤涩,下血,耳干,脚浮舌肿者,六日死。”表示大便不通或便血,耳干等肾之外候出现病变是其主要证候。《注解伤寒论·辨脉法》:“溲便溺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认为病人大小便失禁,狂言,双目直视是肾气绝的主要表现。

2.2 卒死的五种情况

五绝表示卒死最早见于《备急千金要方》,表示自缢、墙迮、溺水、魇寐、产乳五种情况。后世医家虽多有不同看法,但争议主要集中于最后一种情况产乳。而对于卒死的可救证候表现则大多看法一致。自缢者,认为其有身体强直,身体冰冷,呼吸微弱等表现;如《医学心悟》“自缢者,自旦至暮,虽已冷必可治。”墙迮者认为其有心头温,眼睛睁开等表现;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食顷活,眼开,仍与热小便。”溺水者认为其有鼻无出血等表现。魇寐者认为其有睡不醒的表现。产乳者认为其有恶心,心慌等表现。

3 治疗

中医古籍中对五绝的治疗既有内治法,即服用药物;也有外治法,即针灸按摩,穴位敷贴。

3.1 内治法

虽然古代医家对不管是五脏气绝还是卒死的情况都记载良多,但谈论五脏气绝却少有记载。笔者只能从本草类书籍寻找治五脏气绝的方药。据《石室秘录·卷四》记载有“救绝仙丹”治疗五绝,由“山羊血3 钱,菖蒲2 钱,人参3 钱,红花1钱,皂刺1 钱,制半夏3 钱,苏叶2 钱,麝香1 钱”组成[9]。《杂症会心录·卷上》记载有“参附救生汤”治疗五绝,由“附子2钱,人参3 钱,炒陈米2 钱”组成[10]。虽书中并无明确说明治五脏气绝,但从其主治兼证“开窍通闭。治诸痧中恶,霍乱,五绝,诸般卒倒急暴之证,痰热内蒙,口闭不语如厥者”中可以看出,此处五绝即治五脏气绝。而对于卒死的五绝的情况,医家则多用半夏这一味药治之,不管是单用还是方剂。《济阴纲目》中记载“半夏丸”治卒死五绝,仅有半夏1 两组成[1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记载用“半夏散”治疗魇寐死者。另有医家记载用“立效丹”、“红灵丹”等治疗。由此可见,历代医家多用芳香开窍或者大补元气的药物来治疗,可以知道五绝的基本治法是回阳救逆。

3.2 外治法

外治法除了针灸,穴位按摩之外,历代医家还用多种药物外用治疗五绝,或吹入鼻中,或敷于肚脐。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记载用半夏吹入鼻中即可抢救卒死者“半夏,上为末。每一大豆许,吹鼻中即活。”《备急千金要方》记载“令人仰卧,以热土壅脐上,令人尿之,脐中温即愈”认为肚脐是能否救逆的关键部位。另外,下盲、脖胦、气海等穴位可以治疗五脏气绝,《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盲之原主治“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瘥。”[12]土王、曲骨、回骨、尿胞等穴位可以治疗卒死之候。如《小儿推拿广意》记载土王“主治卒死,痧症,中暑,霍乱。”[13]《针灸聚英》记载曲骨“卒死者,针一寸,补之。”[14]

4 对现代临床的启示

虽然当代的绝大多数危急病症和卒死情况都采用了现代医学疗法,也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但古籍中记载的五绝治疗方法仍不失为一种有用的替代疗法,可以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挽救病人的生命。由上文可以看出,古人非常注重半夏在急救中的作用,半夏为燥湿化痰药,有毒,临床使用中要注意其内服和外用的区别,防止中毒。另外穴位也是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急救效果很好的一个办法,掌握各个穴位的功用,可以在危急重症发生时更好的挽救生命。

猜你喜欢

医家伤寒论危重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镇静护理在呼吸机治疗危重患儿中的有效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1例的护理体会
“燕赵医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伤寒论》恶寒症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