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策略
2021-01-06赵红敏
赵红敏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门诊部,山东 淄博 255414)
0 引言
2020年初始,一场突如其来的传染病—新冠肺炎,气势汹汹地席卷了全国。国家及时决策部署,科学防控,举国上下,积极响应,居家隔离,加强个人防护。经过两个多月艰苦卓绝的奋战,中国新冠肺炎的狙击战取得基本胜利。然而,海外的疫情形势非常严峻,疫情防控不容乐观。新冠肺炎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传染病。国家高度重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才使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传染病的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传染病是一种暴发流行于人群密集场所的疾病,而高职院校就是人口密集的地方,特别是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容易爆发流行。有些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在大学生群体中频繁流行。传染病在高职院校的爆发流行给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给学院正常运行和管理带来重大影响。本文就高职院校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临床特点及防治策略进行梳理,探讨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
1 高职院校的特点
1.1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
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5岁~22岁之间,他们的身心正处在快速发展期,存在着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1],出现身体发育快于心理发展的现象,身体已经发育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迟滞。他们还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
1.2 高职院校人口密集,人群交往密切,流动性大,是传染病的易发场所
高职院校,学生人数较多,通常寄宿在学校。他们朝夕相处,一起生活、学习、交流。一个宿舍、一个班级、一个系、乃至全校的学生,他们可能在教室、楼道、图书馆、阅览室、食堂等地方不期而遇。同时在休息天和节假日时,很多学生选择回家或外出旅游。高职院校人群密度大、交往密切及流动性特点是传染病传播流行的易发场所[2]。
1.3 高职院校学生缺乏自我保健意识
有些学生自认为年轻体壮,精力充沛,而肆意妄为,熬夜上网,通宵达旦,透支身体。冬季天气寒冷,人体容易受寒,抵抗力下降,病毒最容易侵袭呼吸系统[3],然而,有些学生爱美心切,穿着单薄,易受病菌的侵袭,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2 传染病的定义及特点
2.1 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等)或寄生虫(原虫、蠕虫)感染人体或动物后,造成人与人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种疾病。
2.2 传染病的特点
传染病是一种感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及在感染后获得免疫性的特点。传染病的发展有一定规律性,可以分4~6个阶段: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恢复期、复发和再燃、后遗症期,一般传染病只经历前4个阶段,只有少数几种传染病经历6个阶段。传染病的传播流行具有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3 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通过飞沫吸入经呼吸道传播为主或兼有密切接触传播的一类疾病,易传染,易爆发流行,给传染病防治工作带来重大挑战。
3 高职院校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种类及临床特点和治疗
3.1 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特点
由流感病毒,通过空气飞沫的方式传播而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称为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其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发病具有季节性,北方常在冬季,而南方多在冬夏两季[4],常有明显的流行。潜伏期一般1~3天,短者数小时发病。起病急,全身症状重,出现畏寒、高热,头疼、头晕,四肢酸痛、乏力等,而局部呼吸道症状较轻。根据临床特点分四个类型[5]:①单纯型流感 主要表现为起病急,寒战、高热、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食欲减退等全身中毒症状,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相对较轻或不明显,少数病例可有咳嗽、鼻塞、流涕、咽干痛、声嘶等上呼吸道症状,体温在1~2天内达高峰,3~4天后逐渐下降,热退后全身症状好转,乏力可持续1~2周,上呼吸道症状持续数日后消失。此型最为常见,预后良好。②胃肠型流感 在流感流行期间,除流感症状外,出现呕吐、腹泻、腹痛、食欲下降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多见于儿童,较少见。③肺炎型流感 患者病初与单纯型流感相似,1~2天后病情加重,表现为高热不退、气急、发绀、咯血、极度疲乏等症状,甚至出现呼吸衰竭,体检双肺呼吸音低,布满湿啰音,但无肺实变体征。对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痰液中可分离出流感病毒。本型病死率高,最后多因呼吸及循环衰竭于5~10天内死亡。此型已少见。④中毒型流感 有全身毒血症表现,可有高热或明显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受损表现,晚期亦可出现中毒型心肌损害,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循环衰竭等,病死率较高,预后不良、极少见。
3.1.1 流行性感冒的治疗
支持、对症治疗:多休息、多饮白开水,增加营养,退热、止咳。
抗病毒治疗:一般于48小时内用抗病毒药物,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能抑制流感病毒复制,降低致病性,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6]。如奥司他韦75mg,一日2次,连服5天。
中成药治疗:清热解毒的中成药经辨证施治有一定疗效,如桑菊片、银翘散、鱼腥草、板蓝根冲剂、清开灵冲剂等。
并发症的治疗:如合并并发症要及时去医院治疗。
3.2 水痘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3.2.1 水痘的临床特点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首次感染人体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学前期的儿童,成人也有发病,症状比儿童更严重。近年来在校大学生发病率升高。水痘好发于冬春季节,其传染性强。水痘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通过空气飞沫或密切接触传播。该病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痘疹消除后不留瘢痕,如合并细菌感染会留瘢痕,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恢复后病毒可长期潜伏于神经节,少数人可于多年后潜伏病毒被激活引发带状疱疹[7]。临床特点:该病潜伏期为12~21日,平均14日。起病较急,年长儿童和成人在皮疹出现前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恶心、呕吐、腹痛等前驱症状。1~2天,出现典型皮疹,皮肤和黏膜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主要发生在胸、腹、背,头皮、四肢很少,可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等症状,多伴有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大多数患者伴有低、中程度发热,少数出现39℃以上,发热症状维持2~5天。然后进入恢复期。少数患者会有并发症:继发性细菌感染,多因皮肤不洁、搔抓致疱疹破溃且护理不当引起;水痘性肺炎,可出现咳嗽和呼吸困难;脑炎,可引起走路不稳,头疼,头晕,意识错乱和癫痫发作,此病比较少见;其他并发症如心肌炎、肝炎等。
3.2.2 水痘的治疗
支持、对症治疗:卧床休息,多喝白开水,进食清淡、营养丰富的饮食。房间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发热较高者,可以服用退热药物,比如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一般不用糖皮质激素,它可以导致病毒扩散,阿司匹林可以诱发雷诺综合征的风险;皮肤瘙痒者可口服抗组胺药,若疱疹未破裂,可局部涂擦炉甘石洗剂以止痒;注意皮肤清洁,减少搔抓,防止皮肤继发细菌感染。
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首选阿昔洛韦,皮疹出现的48小时内开始用药,口服20mg/kg(<800mg),每日4次。早期使用α-干扰素能较快抑制皮疹发展,加速病情恢复[8]。
中药治疗:可服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板蓝根冲剂、双黄连口服液,黄栀花口服液。
并发症治疗:患者在居家隔离期间,出现症状加重或出现并发症及时去医院诊治。
3.3 麻疹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3.3.1 麻疹的临床特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空气飞沫及密切接触传播,多发于每年3~5月份。麻疹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密切接触的易感者患病率达到90%以上[9]。康复后获得持久免疫力,再次患病的概率很低。潜伏期为6~18天,平均10天左右。典型临床表现:潜伏期末可能出现低热或全身不适的症状,有发热,咳嗽,喷嚏,咽部充血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眼睛畏光,流泪,结膜充血等结膜炎表现;出现麻疹黏膜斑,这是麻疹早期的特征性体征,常在出疹前一两天出现。前驱期症状通常持续3~4天。随后几天内头面部出现红色皮疹,继而在颈部、胸腹部、四肢、手心、脚心由上至下逐渐发展至全身,出疹期间体温可达39℃~40℃,发热将在皮疹首次出现后持续2~3天,皮疹将按照出疹顺序逐渐退去,留有棕褐色色素沉着,可伴脱屑。常见并发症有麻疹性结膜炎、喉炎、肺炎和心肌炎。
3.3.2 麻疹患者的治疗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一般采取以下措施:
支持、对症治疗:患者应在隔离房间,卧床休息,多喝水,保证清淡营养丰富的饮食;保持房间空气新鲜,每天开窗通风在两次或两次以上,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以防受凉;避免强光刺激眼睛;保持口、鼻、眼、皮肤清洁卫生,特别是口腔的卫生,可用淡盐水漱口和擦洗。发热时,应该酌情服用解热止痛的药物(比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或者是物理降温;出现咳嗽的时候,使用一些镇咳祛痰的药物,必要的时候可以使用丙种球蛋白,增强机体免疫力。给予麻疹患者口服 10万~20万 IU/次维生素A,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10]。
并发症治疗:出现并发症病情严重时,要及时去医院治疗。
3.4 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3.4.1 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特点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侵袭腮腺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4~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成人亦可发病。好发于冬春季节,潜伏期为8~30天,平均18天。腮腺炎病人是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吸入及密切接触传播。临床表现:畏寒、发热、头痛、咽痛、四肢酸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或伴有恶心、呕吐等,数小时后出现一侧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腮腺肿痛的典型特征为: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形如梨状,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有轻触痛,触之坚韧有弹性;张口困难,咀嚼时疼痛加重,尤其摄取酸性饮食时加剧,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常累及对侧,也可同时累及颌下腺或舌下腺。早期腮腺管开口处可有红肿,但挤压腮腺始终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腮腺肿胀一般于3~5天到达高峰,7~10天逐渐消退而恢复正常。腮腺肿大时体温多为中度发热,5天左右降至正常。病程10~14天。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脑膜炎、胰腺炎、卵巢炎及睾丸炎。
3.4.2 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
支持治疗:卧床休息,多喝水,进食清淡、营养丰富无刺激的饮食,避免酸性食物,饭后及时漱口,保持口腔清洁,房间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药物治疗:发病早期可用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11],有报告提出,干扰素治疗有效;发热时可酌情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药物;可以使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中药,如喉疾灵、板蓝根冲剂、金银花、鱼腥草等。局部选择一些具有清热消肿的中药,如:鲜仙人掌去刺与木芙蓉叶一同捣烂,均匀摊在纱布上,或仙人掌粉调和,然后敷于腮腺炎患处,每日2~4次。或用紫金锭或青黛散调醋外涂每日一次。
并发症治疗:当出现并发症时,及时去医院治疗。
3.5 风疹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3.5.1 风疹的临床特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感染人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以1~5岁的儿童、青少年,成人也会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为多发季节,风疹传染性强,极易引起暴发流行。风疹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经密切接触传播。在临床上可分为获得性风疹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获得性风疹最常见,其临床特点为:潜伏期为14~21天。前驱期 持续1~2天,出现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疲倦、乏力及打喷嚏、流涕、咽痛、咳嗽、等轻微上呼吸道症状,伴有结膜充血、食欲减退或有呕吐、腹泻、鼻出血、齿龈肿胀,可伴有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膜炎,或伴有关节痛(关节炎)等。出疹期多于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初见于面颈部,迅速扩散至躯干、四肢,1天内布满全身,但手掌、足底少有,部分患者咽部及软腭可见玫瑰色或出血性斑疹,但无颊黏膜粗糙、充血及黏膜斑等;皮疹初起呈细点状淡红色斑疹、斑丘疹或丘疹,直径2~3mm。面部、四肢远端皮疹较稀疏,部分融合类似麻疹,躯干尤其背部皮疹密集,融合成片,又类似猩红热。躯干皮疹一般持续3天(1~4天)消退,亦有称“三日麻疹”。风疹并发症很少,极少数可发生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或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母体在孕期前3个月感染风疹病毒可导致胎儿发生多系统的出生缺陷综合征,在此不作阐述。
3.5.2 风疹的治疗
支持、对症治疗:卧床休息;多喝水,多吃新鲜水果,进食清淡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如菜末、肉末、米粥等;注意皮肤 清洁卫生;房间要经常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要适宜。据症状可酌情给予解热药物,止咳药.皮肤瘙痒明显者可用炉甘石洗剂止痒。
中药治疗: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的中成药对缓解症状有一定疗效如:犀角化毒丸、板蓝根冲剂或维C银翘片等药物,根据病情选择服用。
并发症治疗:风疹预后较好,较少有并发症。出现并发症时,及时去医院治疗。
4 高职院校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策略
4.1 管理传染源
隔离病人,阻断病原体的扩散,是预防传染病流行的第一关。做到早发现,早隔离病人,戴防护口罩。不同传染病隔离期不同,流感患者需要隔离一周;水痘患者要隔离至疱疹全部干燥结痂为止;麻疹患者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隔离应延长至出疹后10天;流行性腮腺炎患者要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风疹患者应隔离至出疹后1周。对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人,给予相应的支持与治疗。
4.2 切断传播途径
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学院成立传染病防控小组,负责科学防控管理。对病人所在宿舍、教室采用有效消毒剂做终末环境消毒,经常开窗通风,有条件者进行紫外线消毒;患者的用具及分泌物,使用消毒剂消毒或者煮沸、太阳下暴晒等方式彻底消毒;对于密切接触者要求戴口罩,进行自我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排查;做好校园环境卫生清洁和消毒;对公共场所如图书馆、食堂、卫生间等做好地面、墙面、空间及门把手的消毒;避免举办集体活动;易感者尽量少去公共场所或人群密集的场所;必要出门,在乘坐交通工具时,要佩戴好口罩;医务人员在工作期间戴口罩,勤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4.3 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重要措施[12]。对于易感人群进行疫苗接种,来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增强体质:平时加强身体锻炼(比如:跑步、打球、游泳、做健美操、打太极拳等),提升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
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个人卫生习惯:作息规律,不熬夜,多喝水。疫情期间不聚会,不去人口密集的场所,外出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做到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身体,打喷嚏要遮掩口鼻;宿舍和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4.4 传染病疫情管理
建立学校完备的传染病防治管理组织网络,制订完善的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13]。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4.4.1 疫情登记制度
疫情发生后,学院卫生防疫部门做好疫情登记工作,将病人姓名、性别、电话、病名、发病时间、确诊时间、诊疗情况、系部班级、班主任电话等做好登记。
4.4.2 病人隔离制度
发现呼吸道传染病病人,及时做好隔离处置。
4.4.3 及时上报制度
发现传染病疫情时,要立即向当地疾控机构及相关行政部门报告。
4.4.4 学校要建立师生体温测量和登记制度
建立师生日检制度:疫情期间,学生每日自查体温,以班级为单位,统计体温情况,出现异常及时报告;教师自查体温,以系部为单位,统计体温情况,出现异常及时报告。
4.4.5 缺勤登记追踪制度
疫情期间,以班级为单位,登记学生缺勤原因,现在何处,活动轨迹,有无传染病风险等。
4.4.6 校园环境卫生清洁及消毒制度
保障学校环境卫生清洁。定时清洁、消毒环境,阻断传染病在校园的传播流行,是极其重要的措施。
4.4.7 健康教育制度
健康教育的意义:加强健康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防病意识,促使他们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个人卫生习惯,促进师生掌握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和防控措施,对预防传染病的传播流行起着重要作用。
健康教育的方式:张贴季节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的宣传海报、宣传画;发放宣传材料;组织大学生进行传染病知识竞赛;开展呼吸道传染病基本知识与防控策略讲座等多种方式,进行健康教育活动。
5 结论
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常见传染病尤其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策略,建立一套完善的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通过健康教育方式,增强广大师生的传染病防范意识,促使他们学习和掌握传染病的科普知识和预防措施,有效阻断传染病在院校内传播流行,从而维护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学院师生正常学习、工作、生活提供健康、安全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