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循证护理应用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中的价值
2021-01-06刘玉梅
刘玉梅
(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 心血管内科,吉林 吉林 132011)
0 引言
心肌梗死具有高危性特征,可随疾病进展出现胸骨疼痛,仅依赖药物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且有心脏破裂、动脉栓塞等综合征发生的可能性,好发于老年人,发病趋势以逐年增加呈现。同时老年人身体各功能均在弱化、下降,其自身防御力及免疫力较差,严重损害身心健康。因此,对老年患者来说,必须在对症诊治基础上施以高效护理干预,从而最大限度提升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效率。循证护理作为新时代护理手段之一,坚持科学与先进的护理理念,保证患者获得更优质的服务,从而实现机体早期康复的目的[1]。本科室对4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岁)采取循证护理,以期获得良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特定阶段本科室接治的82例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60)开展研究。纳入标准:满足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判别标准;签署同意书;基本认知功能正常;首次发病。排除标准:肝肾功能障碍;言语表达受限、意识模糊;家族精神病史。以分别抽样法分成常规组(n=41)和干预组(n=41),常规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60-78岁,平均(68.9±1.5)岁;干预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62-75岁,平均(70.3±1.2)岁。对两组组间资料采取独立样本检测对比,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常规组实施基础护理,即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阐明充足睡眠的益处;诊治过程中加强体征监测频率,如若在护理中有异常或特殊情况发生应立即通报主治医生;按医嘱教授患者安全用药,同时密切注视给药后机体反应,并对用药后不良情况加以处理。干预组行循证护理:①根据患者于临床中的表现及内心真实需求,为其规划护理方案,分析并确立循证问题,并对此展开更进一步的探究,找到重点及难点,予以适时心理辅导。②确立循证护理核心后,通过百度学术、维普及知网等平台对“急性心肌梗死”与“干预措施”等词语实施检索,同时联合查找资料内容对护理方案有效性进行评估,随后再确立循证干预总计划,确保护理效果。③循证护理内容。增强专科护理:密切注视脉搏等体征,如有异常立即反馈,并对护理方案采取适当调整,以免血肿扩大。心理干预:加强患者沟通,以诱导方式使其主诉想法,帮助其分析;运用专业、严谨的语言向患者解答相关疑问,舒缓其心理压力;宣讲与急性心肌梗死有关的疾病知识,加深疾病印象,让患者能正确并理性看待疾病,改善医患之间关系,提高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疼痛护理:如果疼痛加强,可以借助音乐疗法、强化沟通效率等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对疼痛严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予以镇痛药,提升生理舒适。康复指导:结合患者疾病与身体状况,进行按摩肌肉护理,引导其实施屈伸运动,病情明显恢复者可采取下一阶段的训练,如行走、坐立等,以加快身体恢复。出院健康宣教:出院时告知日常护理须知事项,特别是用药依从性对疾病恢复的积极意义,同时讲述一旦有不良症状时尽快到院检查[2]。
1.3 观察指标。①对比两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及住院花费。②比较两组满意度及心律失常率。依据本科室自拟量表《住院患者满意度评价表》对护理满意度实施评价,评定内容有护患交谈、疾病宣教及专科操作技能等,实行百分制,90-100分为十分满意;75-89分为基本满意;未满足上述指标为不满意。总满意度=十分满意度+基本满意度。③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状况。本次研究中本科室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共计发生以下三种(除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包炎。
1.4 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 22.0软件行数据统计分析,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及住院花费以均数±标准差说明,t实施检验。满意度及心律失常率用率表示,以χ2进行验证,P<0.05提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及住院花费。结果表明,干预组住院、卧床时间及住院花费相对于常规组而言显著较优,比较成立,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后住院、卧床时间及住院花费分析(±s)
表1 两组干预后住院、卧床时间及住院花费分析(±s)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 卧床时间 住院花费常规组 41 17.58±2.11 5.12±0.41 6982.3±642.5干预组 41 10.48±1.22 2.78±0.35 5268.5±610.4 t - 18.6256 27.7946 12.3825 P - 0.0000 0.0000 0.0000
2.2 满意度及心律失常率。干预组十分满意22例、基本满意17例,不满意2例;心律失常率2.44%(1/41)。常规组十分满意17例、基本满意15例,不满意9例,心律失常率17.07%(7/41),相比于常规组78.05%,干预组总满意度95.12%及心率失常率明显优异χ21=5.1447,χ22=4.9865,存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表明,干预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常规组相比显著较少,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因人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当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后,导致血管严重狭窄或者完全闭塞,心肌组织缺血性坏死从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总称,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据调查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病症发病较为迅疾,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多表现为胸骨后疼痛,同时存有心电图变化及血清心肌坏死标识物增加情况,极易诱发心律失常、休克等高危性并发症,需及时就医,且患者后续心脏恢复状况还受病情严重程度、救治是否及时、护理是否得当等因素影响,因此,良好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重大的意义。近年来,因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居民饮食习惯的改变,营养过剩、暴饮暴食、过度疲劳等状况成为生活常态,致使该病患病人数逐年增加,且以老年人举居多,对其身心造成极大影响。临床诊治方法包括溶栓治疗、介入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但随着疾病进展、并发症增加,常规化护理已不能满足当前需求,对疾病个性化特征缺乏严重认知,加之老年患者心理等方面较为脆弱,护理时更要谨慎、细微[3]。
本次研究中,干预组满意度及心律失常率较常规组显著较优P<0.05;与常规组比,实验组住院、卧床时间及住院花费明显较低P<0.05;与常规组相比,干预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常规组比显著较低(P<0.05);提示循证护理效果优良,可减少心律失常发生,增进护患关系,有利于疾病治疗。循证护理涉及学科范围较广,如心理学、经济学、营养学与医学及管理学等,因此对护理人员要求更是苛刻、严格,要求其加强自身护理素养,对循证护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为患者创建高品质服务。与基础护理比较,循证护理除了对疾病自身展开护理,亦能对患者生理与心理等方面实施干预,从患者需求出发进行护理,并且该模式理论依据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具体问题,将前人研究数据作为循证依据,设计并拟定护理计划,对疾病展开针对性干预[4-5]。如在本科室中,开展循证护理后,本科室护理人员对患者脉搏等体征数据更加注重,避免患者意外状况发生,并采取心理干预、健康指导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疏导,同时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提升康复信心;而疼痛护理和康复指导可让患者切实体会到护理干预的有效性,从而提升其对护理工作的依从度,促进自身康复。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采取循证护理对老年患者有较好的护理效果,可改善其临床指标,降低心律失常率,并且有提升满意度的积极影响,临床运用及推广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