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慢就业”的研究述评

2021-01-06黄晓珩何绍彬

市场周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慢就业毕业生大学生

禤 欣,黄晓珩,何绍彬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510520)

一、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更是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一方面影响学生实现个人价值、获得幸福感,另一方面对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经济进步以及“中国梦”的实现均有着重要意义。根据教育部统计,2018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达到820 万人,比上年增加25 万人,这说明了当代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2018年8月,《中国青年报》对我国2009 名大学生开展了调查,结果表明72.9%的受访者周围有毕业而不就业的大学生。“最难毕业季”成为近年的网络热词,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方面遇到瓶颈,主动或被动地加入“慢就业”队伍,由此,可见“慢就业”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

近年来,“慢就业”现象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持有积极态度的观点认为,“慢就业”是经济市场新形势下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是大学生由“学生”到“职场人”角色转换的缓冲做法,而且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然而,在消极态度的一方看来,我国已经采取“就业创业补贴”“就业择业期”①广东省教育厅于2019年4月宣布取消暂缓就业政策,实行就业择业期政策,明确规定在两年择业期限内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在广东省就业、升学方面享有与应届生同等的待遇。等多种政策倾斜,为毕业生创造了就业的自由度,但是“慢就业”群体还是越来越多,“慢就业”的行为选择反映了大学生自身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将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阻碍。还有部分人处于中立态度,认为一部分大学生通过“慢就业”能够实现高质量就业,但是存在大学生选择“慢就业”并非理性的情况,他们普遍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状态,“佛系心态”、职业认知偏差、职业规划不足、盲目从众等问题亟待进行引导。

“慢就业”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普遍现象,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探究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本质及问题,是高校就业指导的关键环节,有助于把握当代大学生就业的特征与问题,有助于优化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体系,有助于实现大学生高质量的就业。国外早在17 世纪60年代出现“慢就业”相关研究,而我国大学生“慢就业”近年才逐步升温,“慢就业”的国内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论文旨在对现有涉及“慢就业”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全面回顾,了解“慢就业”研究总体进展情况,系统梳理“慢就业”的研究视角、概念界定、研究内容和方法,并对“慢就业”研究进行评论和展望,以期为未来的“慢就业”领域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 “慢就业”的界定及分类

国外早在17 世纪60年代出现类似“慢就业”的“间隔年(gap year)”和“NEET 族”。所谓“间隔年”,是指西方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不马上升学或就业,而是利用3~24 个月选择参加志愿活动、游历等来丰富人生阅历,增长见识。早期“间隔年”是家庭优越的贵族青年的奢侈活动,到了20 世纪末,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逐步繁荣昌盛和交通发展的日趋便利,各种潮流的旅游企业和中介机构纷纷形成,“间隔年”被大规模普及。还有一部分西方青年被称为“NEET族”,“NEET”是“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的简称,指的是没有稳定工作,没有继续进修,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训练,依赖家庭的年轻人。“间隔年”和“NEET 族”的区别在于,前者“慢就业”产生积极影响,而后者更多引发消极影响,类似“啃老族”的说法。

国内“慢就业”概念的萌芽,最早可追溯到2009年旅行者孙东纯撰写的《迟到的间隔年》一书开始的,但是我国“慢就业”的概念与“间隔年”和“NEET 族”不尽相同。“慢就业”现象的“慢”,即为大学生毕业后没有直接就业,或者就业准备期变长,因此“慢就业”的概念界定离不开对“慢就业”学生群体的探讨。徐雨朦通过调查发现一部分“慢就业”大学生选择脱产考公务员或者考取其他资格证书。董玲认为,当下一些大学生为了满足内心的自我需求,毕业后没有选择马上稳定就业,而是通过游学、支教、备考或者在家陪伴父母等方式暂时休整,经过一段时间思考、体验、沉淀之后规划出以后的人生之路。还有学者认为,“慢就业”是指受过高等教育、合格的大学毕业生,由于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就业岗位选择和工作的能力,但不愿意接受目前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水平,暂时不受雇的行为。郑晓明等认为,“慢就业”的“慢”在广义上是指大学生找工作相对来说“慢”一拍,但无法定义具体时长;狭义上指大学生就业“观念”上的“慢”,具体表现为觉醒“慢”(就业目标的迷茫)、探索“慢”(就业内动力不足)、决策“慢”(就业期望过高)、行动“慢”(求职技能缺乏)。

由此可见,国内的“慢就业”概念不仅仅包括国外所说的“间隔年”和“NEET 族”,同时也囊括了“知识型失业”的大学毕业生,以及就业认知偏差的大学毕业生。

基于不同的视角,大学生“慢就业”的分类也有所不同。从影响效应上分,可将“慢就业”分为“积极慢就业”和“消极慢就业”,前者是指毕业生对自己有清晰的目标,利用一段时间主动学习技能,以便找到更合适的职业,后者指由于职业规划迟缓、技能准备不足、就业岗位缺乏等就业困难导致的暂时不就业;从主观意识上分,“慢就业”分成“主动型慢就业”和“被动型慢就业”,前者是指学生具备就业机会,却选择深造、留学、参加志愿活动等,后者是由于主观意识或者就业能力不足,无法适应就业竞争,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甚至出于从众心理站队“慢就业”,则属于被动的延缓就业状态;从行为表现上分,可以分为考公考研型、逃避就业型、增长见识型、优越啃老型、待机创业型等。

三、 “慢就业”的相关研究

针对“NEET 族”的“慢就业”现象,国外研究集中于探索其影响因素,以及分析社会政策的引导效果。产生“慢就业”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文化因素、个人职业抱负等。家庭文化因素体现在,物质条件相对优越的家庭,或者父母至少一方拥有学位,不容易出现“慢就业”状态;单亲家庭或家庭成员未就业以及低收入阶层的个体更容易“慢就业”。根据比较分析,“NEET 族”状态与职业抱负有着密切联系。在“NEET族”当中,没有清晰职业抱负的人数占比三分之二以上,而且职业抱负过于理想化的比例明显高于非“NEET 族”。为了帮助“NEET 族”顺利就业,英国通过帮助未就业的学生到岗位实习3 个月,培养和增强职业技能,实现充分就业;美国提供一定的就业补偿政策,免除学生的贷款义务;日本劳动研究所通过促进新企业的创立而创造新的工作岗位。

相对而言,国内“慢就业”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如图1 所示),自2015年起,国内学者开始对“慢就业”加以关注,我国“慢就业”研究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以高校大学生、高职学生群体为主,但是现有文献数量不多(189 篇,其中期刊论文133 篇,硕士论文3 篇,其余为报纸文献),有待开展进一步的探讨。当前“慢就业”对策研究的思路主要是:首先探讨“慢就业”的内涵,继而分析产生“慢就业”的影响因素(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均有所涉及),最后根据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案(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探讨),促进大学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图1 “慢就业”题名的文献年度趋势图

从研究内容焦点来看,早期研究集中探讨“慢就业”现象的界定、成因分析以及影响效应分析。关于“慢就业”的形成原因,大多从宏观经济环境、家庭环境、学校就业指导体系等客观因素方面展开探索。宏观经济环境侧重于毛入学率的提高导致毕业生数量剧增,求职竞争压力大;经济新形势下市场发生结构化变革,催生新型职业,但是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未能及时调整;就业市场招聘条件设置不合理,以高学历优先造成的“人才高消耗”也催生“慢就业”的产生。家庭因素方面,“95 后”毕业生独生子女居多,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并且超过一半的家长愿意为“慢就业”子女提供经济支持。另外,“慢就业”的形成也与现行教育体系有关,专业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的脱节、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不完善等。对于主观因素分析,主要包括“95 后”个性张扬,追求自由发展;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薄弱;自我认知不够清晰、客观,职业规划不明确,就业期望过高,有着“眼高手低”的就业矛盾心理;专业能力的缺乏等。

“慢就业”的影响效应分为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两方面。持有正面效应的观点认为,“慢就业”一方面能帮助大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帮助职业定位更准确,以及提升个人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是通过游学、支教等方式增长见识,丰富生活体验。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生选择“慢就业”对就业市场的劳动力结构造成一定的失衡,同时一部分学生可能陷入逃避就业、浪费时间的恶性循环,造成生活品质下降、心理健康问题突显等不良后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自2012年起国内逐渐出现实证研究,调查“慢就业”群体的数量分布、表现类型、影响因素等。张轶辉等把“慢就业”族分为7种类型,分别是思考未来型、准备创业型、生活无忧型、灵活就业型、说走就走型、宁缺毋滥型、性格孤僻型。杨茜婷梳理了等待型、追梦型、歇业型、逃避型、优越型5 种“慢就业”类型。郑东等通过因子分析,发现大学生选择“慢就业”原因包括求学深造、职业规划、自我效能、就业质量、朋辈影响、网络媒介、家庭支持。还有学者以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做对比研究,发现导致应届毕业生“慢就业”的原因是个人预期理想过高,而往届毕业生则是个人内在能力不足。

关于“慢就业”的策略研究近年也出现较多,主要从政府、市场、学校、家庭、个人等方面考虑,以及借鉴国外经验解决“慢就业”问题。当前“慢就业”对策研究的思路主要是:首先探讨“慢就业”的内涵,继而分析产生“慢就业”的影响因素(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均涉及),最后根据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案(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探讨),促进大学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杨书超提出,应辩证对待“慢就业”现象,鼓励大学生积极“慢就业”,帮助大学生脱离消极“慢就业”。政府层面:做好就业政策宣传,引导大学生理性选择“慢就业”;完善扶持就业创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生态。市场层面:推行公平公正的招聘规则,加强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学校层面:科学设置学科专业,寻求与市场需求的接轨;完善职业指导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参加基层就业;转变教育观念,注重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重视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家庭层面:更新就业观念,帮助子女树立积极心态。个人层面是指毕业生自身需要提高职业意识、明确职业规划、增强抗压能力等。

从研究方法上看,“慢就业”研究大多采用二手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但是因子分析法、访谈法相对较少,大多停留在“慢就业”现象描述、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等方面开展探讨,整体上“慢就业”相关研究缺乏实证检验与理论凝练。

四、 结论与研究展望

论文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慢就业”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慢就业”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慢就业”的研究初显成果,但是目前国内“慢就业”领域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尽管学者大多认同“慢就业”作为中性概念,但是“慢就业”的定义仍未达成一致

“慢就业”的内涵相对丰富,该群体也不能一概而论为“出现就业问题的学生”,但由于学者们对“慢就业”问题的理解各有不同,导致研究范畴有所偏差。概念内涵的界定对于后续的成因分析、解决思路起到至关重要的奠定作用。

(二)“慢就业族”的影响因素研究不够全面、深入

有些停留在“慢”现象的成因分析,侧重于客观环境因素;有些则力求面面俱到的分析,外界环境和主观因素两者均有解释,却未能较好地深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而目前缺少针对“慢就业族”主观问题的剖析。因此,对于“慢就业”群体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个体的内因,“慢就业族”个体行为的主观因素有待探索。

(三)解决“慢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不够精准化,研究语境存在差异

一种语境是把“慢就业”现象本身视作社会劳动力短缺问题,关注“慢就业”对社会市场的负面影响,提出加速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对策;另一种语境是把“慢就业”视为中性词,针对“慢就业”现象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规避或消除负面影响的对策方案。论文倾向于第二种语境,不过已有研究集中关注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方面,较少关注“慢就业族”的目标定位、就业观念、自我效能感等方面问题的改善。此外,由于“慢就业族”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学者们认为亟待提出精准化的帮扶对策,已有对策研究在这一点上体现不够。

(四)“慢就业族”的问题识别与分类研究相对缺乏

为了更好地提出针对性的策略,需要对“慢就业族”存在的问题进行识别。然而,已有研究集中于把“慢就业族”作为整体来分析诱因(影响因素),但是对于问题的识别与分类(即对帮扶对象的类型细分)相对较少,可采用问卷调查法、提纲访谈法、数据分析法等多种技术对“慢就业族”准确综合地“诊断”。

为了更好地帮助“慢就业族”,除了外界客观环境的改善,还应重视“慢就业族”自身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就业能力问题,包括就业观念、就业能力、求职技巧等,需要进一步剖析“慢就业族”的问题类型,设计出精准化、个性化的帮扶策略,方可提高“慢就业族”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猜你喜欢

慢就业毕业生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湖北美术学院98年毕业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