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2021-01-05孔杰
孔杰
摘 要:艺术来源于生活,教育自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本研究尝试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希望能够切实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以及初中生的道德水平,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
初中道德与法治对于培养初中学生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来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而让他们感受到道德与法治与自身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通过贴近生活的素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巧妙借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热点来导入新课知识,从而达到课前激趣的目标,使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得以顺利、高效地进展下去。例如,在讲《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正式进入到课堂知识教学之前借助多媒体为初中学生播放《西游记》中的一些经典场景:各个地方的妖怪都想通过吃唐生肉来获得永生,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紧接着,根据这一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生命真的可以长生不老,永久地存活下去吗?然后再通过多媒体为初中生播放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一生身体状态变化的动态图片,从而让初中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因而应该认真地生活。在此基础上再开展教学,便能起到提升学生关注度的目的。因此,通过教师将与生活实际相贴近的素材导入到新课教学中,有效激起了初中学生探索本堂课知识的欲望,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应用多媒体技术促使初中生的视听触等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了对知识的学习效率,促使课堂教学有序进展。
二、结合生活实际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是生活的提炼与缩影,能够调动学生兴趣的往往就是与他们实际生活接近的内容,因此,初中教师可以运用一系列的视频、图片、情境材料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或真实或虚拟的教学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课程的落脚点是学习为生活服务,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当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逐渐加强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例如,在讲《让家更美好》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提炼现代家庭的特点。随后,教师借助“晴晴的烦恼”这一案例来激起初中生的深思,让他们明白道理,即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源于不同的价值观与生活方法,只有爱和沟通,以及积极的心态才能够有效化解隔阂,维系亲情。
三、教学与时事热点紧密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时事新闻中的许多内容都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内容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教师利用时事热点来丰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在分析生活时事新闻的过程中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讲《法律为我们护航》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最近发生关于未成年人受到侵害的新闻事件并与学生共同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然后通过开展“法律知识我知道”活动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内容,活动的开展在促使课堂教学氛围融洽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法律的理解与掌握。最后,教师通过一则未成年人故意杀人案引发学生对“未成年人受到特殊保护就能为所欲为吗”这一问题的深度思考,引导学生要珍惜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权利义务观,由此达到情感的升华。
四、开展课下生活作业,强化学生的生活实践效果
除了要兼顾课堂教学成效,教师更要注重课下巩固和练习。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是一个系统而持续化的过程,需要学生长久的坚持学习和复习,以达到内化吸收和掌握的目的,所以,为了辅助学生的学习发展,布置一定的课下作业是相当有必要的,但是,在以往的作业检验中,教师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学生采用敷衍了事的方式来完成作业,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教师认为,为了提升课下作业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在课下作业中,尽可能多的加入一些生活化元素,与学生的生活完美契合,从而有效提升课下复习的成效。例如,在教学完《让家更美好》这一课后,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可以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安排一些家庭作业:如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做饭、洗全家人的衣服,跟父母谈一谈心等,一方面讓学生在家务活动中,感受到身为家庭一份子的责任和作用,另一方面也能拉近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使他们形成对家庭的热爱,对父母的尊重,从而使其树立良好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综上论述,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让初中生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瞿小燕.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科技资讯,2020,18(24):39-40+43.
[2]汪海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J].教育观察,2019,8(30):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