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文学阅读课程的实践研究
2021-01-05张颜
【摘要】我们国家重视阅读的传统悠久深厚,特别是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已经六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升公民的阅读兴趣、培养公民的阅读习惯、提高公民阅读能力”被纳入《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体系均为单篇选文式。与单篇选文相比,英文名著最大的优点在于其综合性和连贯性,即围绕主题,交替使用连续性和非延续性文本,利用贯穿全书的线索(有的著作甚至有明线暗线两条线索),综合使用记叙、说明、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能够更好地建构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英语;文学阅读课程
【作者简介】张颜,威海市第二中学。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學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必须力争通过英语文学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原汁原味的英文作品,能自主阅读英语文学原著改写版或简写版,从而了解作品的内涵、作者的写作风格及文化意义等,最终提高文学素养和提升文化意识。“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选读经典文学作品,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及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学生层面:
(1)通过阅读英美原著让学生接触原汁原味的文学作品,提高英语文学作品鉴赏力和文学素养。
(2)丰富英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知识;增强对英美文化、社会的了解,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3)通过阅读英美文学经典作品以及进行各种读后活动,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教师层面:
(1)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增强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有助于提高对英语文学作品的解析能力。
(2)有助于促进教师的英语专业能力的发展。
3.课程方面:
(1)英语文学作品是国家课程的有力补充与拓展,能增强学生对国家课程的理解。
(2)英语文学作品是文学课程基地建设的有力支撑。
一、高中英语文学阅读课程的主要内容
高一主要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的基本解读能力,能够简单辨析人物关系及人物性格,进行概要写作以及读后感写作,能体会作品背后的含义以及写作目的等。
阅读系列成长故事类等英文小说简写版。
高二主要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层解读能力以及能够进行合理的作品续写以及角色扮演等,对写作手法进行简单分析并仿写。
阅读系列:探险类、魔幻文学类等小说简写版。
高三主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等的分析,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能根据作品进行合理改编并表演。
阅读系列:远大理想类、揭露社会现实类等小说。
二、课程实施
1.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学圈”活动,改变学生阅读学习方式。
这是一种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自然整合,突出自主、互动、体验、趣味校园文化环境特点,使阅读逐渐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文学圈”的亮点在于用不同的小组自主活动来互相探究、交流,从而达到思维的碰撞,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它的活动形式可以多样,主要为了培养学生能够进行独立阅读,提升文学素养。
第一是独立性。首先,学生拥有独立选择阅读作品的权利。依据“教材+”的补充阅读模式和相同主题意义结合的原则,教师会列出可供选择的阅读作品,学生可以从中独立选择。对于不同的文学作品,不同能力或者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选择肯定是不同的,但一定是能反应他们自己的学习需求的。其次,学生拥有独立选择成员组成文学作品阅读团队的权利。学生互相选择团队成员,教师则根据学生选择和教师自己的评估设定小组,为了保证“文学圈”内所有成员都能够独立并且积极地参与活动,“文学圈”的规模一般控制在4-6人,不同的阅读能力、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组成的“文学圈”,在讨论时会收到更好的碰撞效果,可能会激发不同的思维火花。学生在表现中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进步。再次,“文学圈”的讨论由学生独立进行,进入讨论以及分享环节后,学生会按照特定的人物角色来分享自己独立阅读的成果以及感受,同时也充分思考他人的建议以及观点的分享。
第二是合作性。在“文学圈”的阅读活动中,老师还引导学生进行相互合作。阅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进行合作探讨,学生的多元观点会互相碰撞、质疑、求同、存疑,任何有创意的想法都会得到理解和共鸣。学生在争论中才有可能发展批判、质疑的精神,在合作中完成思想的分享与共鸣。小组成员最后会形成讨论的成果,在小组间可以进行更为广泛的分享和碰撞,从而使阅读成果得到更广泛的质疑或肯定。
2.构建突出英语核心素养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通过各种文学阅读活动,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的全过程,将阅读变成学生自觉、自愿、高兴的事,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
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对英语这门语言类学科来说,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在完整的有意义的情境中去学习和表达,所以在英语文学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创设与主题意义紧密相关的生活场景和交流场景,来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表达能力的途径。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对作品进行深入挖掘,明确主题意义和教学目标,从而设计教学活动,发挥文学作品阅读真正的意义。
利用深度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深度问题引领,实际上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文学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引领学生思考问题,从而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回答问题,最终能够评价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和研究工作,以问题为思维的起点,想办法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核心素养。同时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尊重学生的不同思维特点、阅读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各样的问题方式和内容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让学生具有思维和意识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同时,让学生通过感知作品背后的内涵,体会文化差异,猜测作者写作意图,感受英文学习的魅力,从而提升英语学习的兴趣。
加深文化意识的培养,拓展学生的国际文化视野。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语言和文化是两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中西方的文化同样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让学生在感知文化差异、了解异同的基础上,体会不同文化的人民、国家所特有的本质,加深其民族自豪感和提升爱国主义的教育。
3.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英语文学阅读课程资源。构建基础、拓展、学术层级课程體系,形成开放、多样、融合的英语文学阅读课程体系,为不同特点、不同水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多层次的选择和帮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采用师生共同参与的交互式资源开发,促进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的开发,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开发英语文学阅读课程资源,从根本上要做到:适应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特点;设计符合阅读教学的教学任务并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教材所学的内容有所联系。
三、课程评价
用多种评价方式来促读。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教师只有探索新颖、有亲和力的评价方式,实施有效的名著阅读评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在分享借鉴中评价。组织学生开展分享活动,既能检验自己的阅读效果,又是一个互相借鉴提高的过程。可以从赏析语言段落、环境描写、心理活动的刻画等,到分享作者的部分观点,再逐步过渡到分享整部作品的写作手法、文化内涵等,让学生分享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互相评价。教师在分享过程中进行总结性的、启发性的点评,使学生在分享活动中获得感悟、提升思维,有真正的阅读愉悦感。
2.在作品展示中评价。通过作品展示的形式来展示学生阅读的成果,能让学生体验阅读带来的愉悦感,保持阅读的热情。在这个展评过程中,既有教师的启发性、鼓励性的评价,又有同学之间的互评,还有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价。作品展示与评价过程相结合,每一次展示都是对学生的促进与激励,促使学生对下一次的阅读充满期待。
3.在争辩思辨中评价。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同的学生在阅读不同的作品或者同一本作品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争辩中对作品背景、作者经历与作品的联系,可以评价学生的阅读广度;从争辩中对作者观点的不同理解,可以评价学生阅读思维的深度;从争辩的条理性、逻辑性,可以评价学生思维的清晰性;学生参与争辩思辨,不仅锻炼了表达能力,而且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以及思维的广度、深度都会得到极大的锻炼与提高。
4.在合作探究中评价。老师可以定期向学生提出一些有探究价值以及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寻找问题背后的研究价值以及意义。教师可以先提出作品中值得探究的问题,例如作者隐含的观点、作者隐含的写作意图,以及某种特定的指代或者隐喻等,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查找资料的途径以及提供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去阅读、发现、思考、探究、质疑、反思等,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以及结论,探究的结果一定是包罗万象以及充满意外惊喜的。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阅读的长久的愉悦感也可以得到持续。教师对学生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简要性以及激励性的评价,既评价合作探究的分工合理性、探究结果的深刻性,又评价探究方法的科学性、探究过程的规范性,不断将阅读活动引向深入思维,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