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小工程师”儿童主动探究工作坊的思考与实践

2021-01-05冯雅静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34期

【项目简介】

常州市鸣珂巷幼教集团创办于1908年,前身是“崇真”女校,至今已有百年历史,逐步形成了“体验快乐、享受成长”的“乐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主动探究”。学校从“崇真”到“乐教育”,不断传承与创新,历经萌芽、发展、整体架构、应用辐射四个阶段。“‘小小工程师’儿童主动探究工作坊”为集团最新的研究项目,强调工程思维和跨界主动探究的乐创乐行。该项目起源于鸣珂巷幼儿园2003年的“做中学”实践,强调实践操作;2014年演变为“STEM背景下幼儿园小牛顿探究活动游戏化实践研究”,强调主动探究;2017年融入STEM教育,实现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领域的整合融通;到2020年发展成“‘小小工程师’儿童主动探究工作坊”项目,建构了包括开放自主的召唤性环境、依托资源的系列性内容、弹性渗透的灵活性实施机制、实效多维的支持性互动和多元立体的成长塔评估五方面的“幼儿工程思维启蒙”教育模型。

摘要:“小小工程师”儿童主动探究工作坊是常州市鸣珂巷幼教集团三十多年“乐教育”思想探索中的最新实践样态。该研究通过对“主动探究”的解析以及幼儿园工程教育路径的探索,建构了包括开放自主的召唤性环境、依托资源的系列性内容、弹性渗透的灵活性机制、实效多维的支持性互动和多元立体的成长塔评估五方面的“幼儿工程思维启蒙”教育模型,实现教学方式从浇灌到点燃、从被动向主动、从灌输式向探究式的转变,让儿童成为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

关键词:小小工程师;主动性学习;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2A-0030-05

常州市鸣珂巷幼儿园在长期的办园实践和积淀中,逐步形成了“体验快乐、享受成长”的乐教育理念。本园从2007年第一所分园天润园的创办到现在,拥有了4所紧密园、1所合作园、2所联盟园,形成了鸣珂巷劳动教育集团(简称“鸣幼集团”)。园所基于“乐教育”理念,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园本的“乐享课程”体系,包括“乐享自然”“乐享科学”“乐享艺术”“乐享表达”,多领域协同,整体发展。“小小工程师”儿童主动探究工作坊是鸣幼集团三十多年“乐教育”实践探索中的最新实践项目,是基于问题情境进行的主动探究项目。项目将工程、科学、数学、社会、艺术等多领域经验进行整合,通过持续的工程活动来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儿童的工程思维、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小小工程师”儿童主动探究工作坊中的“小小工程师”是项目的目标指向,旨在培养具有奇思妙想、乐于探索、富有童真、大胆想象、阳光开朗、自信大方的幼儿,促使幼儿萌发专注严谨、精益求精的工程思维及关爱他人、热爱生活的人文情怀。幼儿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参与设计、动手探究、实践操作、不断调整的过程进行深度学习,最终成为解决问题的“小小工程师”。“主动探究”是项目中幼儿的学习方式,具體指源于生活、基于问题情境,由幼儿主动发起,通过使用丰富的材料,建构自己的认知和经验的过程。“工作坊”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学习环境;二是指灵活、自主、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即幼儿自发地以小组的形式,围绕共同发起的主题,在特定的空间中进行持续探究、交流,并找出解决对策的方法。

一、“小小工程师”儿童主动探究工作坊的研究背景

“支持幼儿主动学习”一直都是常州市鸣珂巷幼教集团实践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做中学”研究阶段(2003—2013年),依托做中学“猜想—实验—记录—交流”的课程模式,转变教师的理念和教育行为,帮助幼儿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第二个阶段为“小牛顿”项目阶段(2013—2017年),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渗透“做中学”的探究与质疑精神,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进入主动探究的世界,建构知识,积累经验,形成以自主探究、亲历体验为主的学习方式。第三个阶段为“STEM”项目阶段(2017—2020年),该阶段强调不同领域间的融合,支持幼儿用整合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基于活动、基于问题、基于项目的学习。第四个阶段为“小小工程”项目阶段(2020年至今),在“STEM”项目基础上,将工程思维渗透到一日生活中,支持幼儿用工程思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幼儿园从偏向于科学的“做中学”到探究各领域的“小牛顿”,到跨界的STEM项目,再到园本化“小小工程师”项目,在探究“支持幼儿主动”的历程中与时俱进,在递进式发展中逐步完善和突破创新。

二、“小小工程师”儿童主动探究工作坊的意义与价值

(一)符合当前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当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体现了融合的趋势,两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立德树人的目标下,基于大时代背景以及科技创新对孩子的影响,我们认为应从幼儿抓起,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注重主动发展意识、主动学习品质,培养具有工程思维、关爱他人、关注生活、聚焦问题、会设计制作和分享交流的未来公民。

(二)能够有效实现儿童的主动学习

“小小工程师”儿童主动探究工作坊的核心是“主动学习”,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与游戏过程中的真实问题,并运用工程思维尝试去解决问题,具体通过自主设计方案、依据方案造物、运用所造之物去解决问题、反馈调整优化方案、再次造物、解决问题、分享交流等环节实现幼儿的主动学习,整个过程强调主动性、整体性、融通性、探究性和操作性,是学习方式的一种转变。

(三)为实践课程游戏化提供新的样态

自江苏省推进“课程游戏化”项目以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高度重视幼儿园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形成了生动活泼、多样丰富的课程样态。常州市鸣珂巷幼儿园在落实《指南》与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始终抓住“主动学习”这个核心,不断升级实践模式。“小小工程师”儿童主动探究工作坊就是幼儿园落实课程游戏化以及《指南》的新抓手、新样态,是对课程游戏化的全新诠释与实践探索。

(四)为学前阶段的工程教育提供实践案例

STEM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在学前教育阶段如何落地,如何促进幼儿教育品质的大力提升,还处于不断摸索实践的阶段。“小小工程师”儿童主动探究工作坊是STEM教育的园本化实施,在STEM教育强调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各领域的整合融通的基础上,关注工程思维启蒙的实践,有助于丰富相关理论的研究,并从幼儿园实践层面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小小工程师”儿童主动探究工作坊的架构与实践路径

“小小工程师”儿童主动探究工作坊,是“做中学”和STEM落地学前阶段的创新范式,核心是“主动探究”,通过建立“突破常规、跨越空间、打破年龄、主体多元”的工作坊,实现四个转变:课程模式从模拟情境转变为真实探究,学科領域从单一转变为整合,师幼关系从支持引导转变为共享共融,思维方式在科学思维的基础上转变为工程思维。项目指向促使幼儿萌发“专注严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关爱他人、热爱生活的人文情怀”,现已形成从“打造开放自主的召唤性环境”“依托资源构建系列化内容”“探索弹性渗透的灵活性机制”“坚持实效多维的支持性互动”“建构多元立体的成长塔评估”五方面推进的实践模型(如图1)。

(一)打造开放自主的召唤性环境

环境是物型的教育,良好的环境能够吸引幼儿主动投入,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小小工程师”项目将环境纳入整个实践路径中,空间和材料等环境创设具备自主性、开放性的特点,唤起儿童参与工程创造的内驱力。

1.三重空间设置,拓展活动环境

幼儿园根据现有资源和探究需要,打造“班级”“户外”“专用室”三种工作坊,各自侧重不同的功能,相互之间配合补位,形成层次丰富的工作坊环境。

班级工作坊注重“小小工程师”活动的班本化实践,具有灵活性和日常性的特点。教室中设置了工程区,教师根据班级幼儿的问题投放相关的材料,支持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自主进行工程探究。例如在秋季主题推进过程中,幼儿想自己烘烤山芋,提出搭建在奶奶家看见过的土灶。为此,教师在班级工程区中投放了自制小砖供幼儿设计模型,并把尝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迁移到教室前空地上进行真实搭建。

户外工作坊注重开发利用幼儿园丰富的自然资源,激发幼儿的工程思维发展,具有开放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幼儿园配备了可移动的户外工程材料车、设计板,幼儿可以很方便地在户外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例如幼儿园内有各种果树,幼儿在采摘的过程中发现够不到长得较高的水果时,可以在现场运用工具和户外资源制作各类采摘用具。

专用工作坊是利用幼儿园公共的室内区域开辟的木工坊、小厨房、建构室等专项工程活动室,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工作坊采取班级流转、预约使用的双轨机制,与班级、户外工作坊有效互补,全方位支持幼儿的工程探究。例如在“家乡的桥”主题活动中,幼儿需要将自己设计的桥建模,这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可以持续搭建、半成品可以得到保护的场所,而建构工作坊就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2.灵活的硬件配置,聚焦工程思维

为了满足“小小工程师”自主学习、深入探究、思维发展的需求,项目硬件的配置遵循灵活流动、鼓励探究、聚焦工程思维三大原则。工作坊的创设打破了空间与场地的限制,所有操作台、资源车、展示台都是可移动的,灵活布局空间形态,供幼儿自主取放,以适应每个工程小组的工作需要。同时,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幼儿想问、敢问、乐问、会问,从而促进幼儿创新和工程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诸如:配备记录板,记录幼儿的探究过程;设置“问题箱”和“问题墙”,收集幼儿的问题。另外,硬件配置还需要聚焦工程思维。对应工程思维中的设计之思、营造之思、用物之思和调整之思[1],我们提供设计图、记录板、操作台、工具箱、展示台作为工程活动推进的桥梁,它们是凝结了工程活动四个思维过程的物化产物。

3.适宜的材料投放,保障探究活动

“小小工程师”活动的材料也是环境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工程师活动具有很强的实操性,需要幼儿与材料进行大量的互动。本着安全环保、丰富多元和开放性、低结构性的原则,我们从工具类、防护类、原材料类三大维度出发,为幼儿提供了工程探索最基本的保障。同时,为了方便幼儿的发现、使用、取放,在材料摆放上采取分类摆放的原则。材料框上贴有标签,框身透明可视,皆置于适合幼儿取放的高度。

(二)依托资源构建系列化内容

工程师项目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来源于周边的资源。幼儿园深度挖掘并梳理园内资源、家长资源和社区资源,例如博物馆、梳篦厂、科技馆、少年宫等,建立“小小工程师”资源库,形成系列工程师课程。课程将预设与生成结合,依据幼儿当前能力水平与发展需要进行预设,在一日生活中幼儿基于现实问题主动生成。

园艺工程师活动的内容为:在每班教室门口设置“自然长廊”,支持幼儿在晨间入园与室内自主游戏环节开展园艺工程师活动;在幼儿园户外开辟集中式的种植区和饲养角,支持幼儿户外自主活动时间的园艺工程师活动。

厨艺工程师活动的内容为:引发幼儿关注生活,利用班级内烹饪区与幼儿园生活体验馆开展厨艺工程师活动,提供便于幼儿操作的厨房用具、餐具,支持幼儿进行厨师的角色体验。

建筑工程师活动的内容为:在户外设置真实建构区,投放各类板材、砖瓦等材料,以及小铲子、瓦刀、搅拌器等建筑用具,支持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开展建筑工程师活动。

艺术工程师活动的内容为:在已有班级艺术区、室内美劳室的基础上,改造户外仓库,将其重新装修,安装水池,营造艺术化氛围,添置用来收集生活中废旧物品的收集箱,提供各类进行艺术创造的工具,以及收集各类生态材料。

(三)探索弹性渗透的灵活性实施机制

幼儿园基于幼儿的在园一日生活,在各个环节有机开展“小小工程师”工作坊活动,做到时间上的全覆盖,将工程思维渗透于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让幼儿开展基于活动、基于问题、基于项目的自主探究活动。我们并不强调幼儿每天一定要进行工程活动,而是希望通过提供召唤性、支持性的工程环境与灵活弹性的机制,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段给孩子提供工程师活动的可能。实施的形式上有个体探究、小组结对、集体学习,方式上有自主、预约和轮流三种。

(四)坚持实效多维的支持性互动

支持性的心理氛围的营造,主要通过人际互动、人物互动等方面实现。在这种支持性互动中,幼儿能感觉到轻松、自由,与人相处融洽,操作也不会感受到限制。例如,在师幼互动方面,我们形成了三步式成人协助模式:第一步,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第二步,实践体验,促进经验内化;第三步,分享交流,发展自主能力。在幼幼互动方面,我们强调幼儿间互助共生式的协作:运用互动研讨,形成工程师公约;通过自主计划,促进合作探究。在人與材料的互动方面,我们强调材料摆放的可塑性与多向性、计划性与灵活性、针对性与探究性,材料管理时注重材料的分类整理,引导幼儿正确运用材料,并结合不同工程活动实际情况,确保材料投放的数量,定期更换材料。

(五)建构多元立体的成长评估塔

“小小工程师”主动探究工作坊关注的是幼儿工程思维的培养,而思维是一种动态的、隐性的存在,需要多方参与才能全面准确地评估。因此,在该项目中,我们的评价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主体的多元性,包括教师评价、幼儿自评、同伴互评;二是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估不是项目的终结,而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发展的内驱力;三是思维的显性化,通过幼儿自我的表征,让成人和同伴能了解其思维的过程。为此,我们建构了多元立体地成长评估塔,包括小小工程师手账、新品发布会和互动弹幕墙。

1.小小工程师手账

小小工程师手账的目的是让孩子整个工程思维过程显性化,让教师看得见、同伴看得见、自己看得见、家长看得见,是实现教师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和家长评价等多元评价的重要载体。记录方式包括幼儿自主记录和教师记录两种,内容涵盖幼儿工作坊的整个经历,包括发现的问题、设计的方案、参加过的工作坊、使用过的材料、合作过的伙伴、作品的照片等。幼儿可以将自己工作的计划写在手账上,并带着手账去工作坊,通过手账进行交流和回顾。

2.新品发布会

幼儿通过新品发布会介绍自己设计制造的工程作品,这既是大胆表现自己的机会,也是相互学习的平台,更是家长和教师了解“小小工程师”们的重要途径。幼儿完成工程制作后,在手账上做好记录,并申报发布会。根据发布需求,先进行班级日常发布,优秀的推荐到园部定期对全园与社会发布。发布形式有两种:现场发布会是指幼儿直接面对同伴、教师和家长进行解说,网络发布会是指通过公众号平台对外发布。学校于每日班级晨间信息时间与大组时间进行日常发布,并且每周在公众号上推文一次,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型发布会,邀请家长共同参与。

3.互动弹幕墙

互动弹幕墙为点评制度,有幼幼点评、师幼点评、家幼点评三个维度,可以看出每一作品在幼儿、教师、家长层面受欢迎的程度。具体做法为:每项工程活动的作品诞生后,都会放置到展示台上,供幼儿、教师、家长使用与评估。评估者可以将自己的心得与建议以图文的形式贴在展示台上,为幼儿提供修改思路。

幼儿在玩耍过程中会自然地参与工程,当孩子们玩耍时,他们设计、发明并建造对他们有用的玩具和手工制品,这些都是工程思维或思维习惯的开端[2]。常州市鸣珂巷幼儿园正是关注到了这一点,在二十多年“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实践研究中找寻到了“小小工程师”儿童主动探究工作坊项目这一新的切入口,并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模型。这样,不仅关注了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专注力与持续力,更契合了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美岚.工程思维探析[D].南昌:南昌大学, 2006:16.

[2]董文俊.大班STEAM教育活动中幼儿工程思维发展的行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21.

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小小工程师’儿童主动探究工作坊”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09-25

作者简介:冯雅静,常州市鸣珂巷幼教集团(江苏常州,213000),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