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智力型”数学学困生的干预策略研究

2021-01-05张照爱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干预激励学困生

张照爱

[摘  要] 文章认为,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有消极心理、习惯差与能力欠缺等方面. 针对这些形成因素,可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情境创设,激发兴趣;尊重激励,养成习惯;评价适当,培养能力.

[关键词] 学困生;干预;策略;激励

每个学校、每个班级中都存在“非智力型”的学困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让人人都获得数学教育,并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因此,关注学困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应贯穿课堂始末. 只有做到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在数学上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这一目标.

形成原因

学习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因各种主观或客观因素导致心理、习惯或能力上发生一些改变. 尤其是一些基础本来就较薄弱的学生,因没有建立起学习的信心,而对学习产生消极感,长此以往,他们就变成了我们俗称的学困生[1]. 笔者在执教中发现,导致这种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点.

1. 消极学习心理

众所周知,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消极的学习心理则会让学习如同一潭死水,毫无波澜. 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难免会因各种错误被教师批评或被学生嘲笑,久而久之,他们就产生了消极的心理,逐渐脱离师生与集体,出现自卑的心理. 当自卑与潜意识中的自尊交织在一起时,便会形成一种矛盾的特殊心理. 此时若不进行积极的疏导,就会发展成厌恶数学学习,破罐子破摔的状态.

2. 学习习惯较差

惰性,每个人都有,但对待惰性的方式不一样,就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有些学生从小没有形成自律的学习习惯,不愿动脑筋,注意力不集中,且怕苦怕累,遇到稍难的知识点就畏畏缩缩,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到初中以后,数学内容跟小学相比更有深度,这类学生的缺点就变得尤为明显. 这种习惯如果不加以改正,那此类学生就会沦为学困生.

3. 学习能力欠缺

每个班都不乏这样一类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很端正,认真听讲,及时作业,看似在踏踏实实地学习,但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究其原因,主要是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公式、定理等抽象性比较强. 这部分学生虽然认真学习,但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只会死搬硬套,無法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从而造成思维阻塞,解题不畅[2].

干预策略

1. 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舒适的情感体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渴望. 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良好的情境,能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对学困生而言,有趣的情境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感知知识的丰富与学习的乐趣. 所以,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合适的情境. 所创设的情境既要满足学优生的需求,又要让学困生产生积极进取的动力.

案例1 “概率”的教学.

为了让学生对概率产生学习兴趣,笔者创设了摸球的游戏情境,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感知概率的形成规律与内涵.

师: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

生(齐):好(兴致很高)!

师:大家看我手中的这个盒子,里面装有写着数字1~6的乒乓球各一个. 现在请一位同学从里面随机取一个出来,看看是数字几.

(摇晃一下盒子,让学生取一个)

师:现在我们不看这位同学取的是数字几,请大家猜想一下是几.

生1:可能是1.

生2:不一定,也有可能是2或者3.

生3:1~6都有可能.

师:那我们看看到底是几(摸球学生展示球号). 大家想想,在我们看到数字之前能不能确定是几号球被取出来?

生4:不能,因为里面6个球完全不一样,每个都可能被取出来.

师:假设我们想摸到3号乒乓球,该怎么办?

生5:多放几个3号球.

生6:所有的都是3号球就可以了.

师:哦?现在请一个学生(学困生)阐述理由.

生7:盒子里的每个球都有被摸到的机会,如果所有球都是3号,就不存在摸到其他球的可能了.

师:太棒了!掌声送给这位学生.

……

学生在游戏情境的创设中体验并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通过教师的引导与游戏的结合,学生初步认识了概率发生的可能性与预测方法. 教师之所以在阐述理由(所有都是3号球)环节让学困生来回答,是因为学生此时正处于游戏情境中,身心比较放松,且这个问题简单、自然,又具有引导性. 学生回答正确后,教师带领全班同学给予掌声鼓励,这样的方法很容易激发该生对概率学习的兴趣.

2. 尊重激励,习惯养成

作为一个社会人,都有被人尊重的心理需要.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的一味良药. 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会让学生体验到公平、公正,而习惯的养成往往来自教师或家长的尊重与鼓励. 学生因认知水平和社会经验的不同,学习习惯具有较大的差异. 作为教师,应尊重、理解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积极的情感激励,让师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中,部分学困生因注意力不集中会出现东张西望或做小动作等现象,教师若进行严厉的批评,会让他们觉得没面子. 此时,教师可设计一个简单的问题,让这个学生回答. 在该生回答正确的基础上,给予充分的肯定. 如此,该生的注意力会再次回到教学中,并且充满兴趣地参与接下来的教学过程.

也有部分学困生因作业难度系数较大,而无法完成作业. 长此以往,会让他们形成不做作业的坏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教师可采取分层作业的方式,且学困生只要完成自己对应的作业就达标,并给予奖励.

案例2“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作业设计.

一项工作,甲、乙、丙、丁独自完成分别需要24小时、16小时、12小时、10小时.

(1)假设四人同时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多少时间?

(2)按照“甲—乙—丙—丁”的顺序每人工作1小时,轮流做这项工作,需要多少时间?

(3)在问题(2)的基础上提前半小时完成这项工作,该做怎样的调整?

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分别完成相应的问题. 这种作业设计,能促使每个学生做到适合自己的练习,不会出现学困生吃不下而学优生又吃不饱的现象. 学困生也不会因为题目过难而产生畏难心理. 随着作业的完成,他们会逐渐找到自我认同感,从而慢慢养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陶行知先生认为:“缺乏爱心的人,一定不能教育好学生. ”发自教师内心的真挚情感,才能让学生体会到鼓舞的力量,才能燃起学生追求进步的积极心理. 实践提示我们,教师的激励能唤醒学困生的内心世界,能让他们在爱的雨露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评价适当,培养能力

课堂中,部分学困生热衷于举手回答问题,虽然准确率不高,但乐此不疲. 作为教师,此时给予中肯的評价会比泼冷水来得有效,尤其是当他们提到一些较新颖的观点时,教师一定要给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产生学习动力,从而形成一定的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需遵循全面、全程性原则,不要试图用单一的标准去评价任何一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应从多角度多元化地给予客观的评价[3]. 比如一个学生,他原来上课只能集中注意力一刻钟,今天却认真听了半节课,教师则可针对这点给予赞扬;有学生从来不做作业,今天却破天荒地做了一半,虽然正确率不高,教师也可针对这一小小进步给予鼓励. 学生会在这点点滴滴的评价鼓励中逐渐产生量变,且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质变.

针对部分学习很用功却不得法的学生,教师应鼓励这部分学生多进行举一反三等拓展训练,通过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 学生一旦掌握了数学思想与方法,就能灵活地解决各种问题.

综上所述,学困生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与生俱来的. 作为教师,应从学生的心理、习惯、能力三方面着手,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学习能力. 切不可试图通过批评、指责或辱骂等方式激发他们的上进心,那样只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任媛媛. 农村初中数学学优生与学困生应用题解题方式的比较研究[D]. 河南大学,2011.

[2]克鲁捷斯基. 中小学数学能力心理学[M]. 李伯泰,译.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赵冬玲.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初中数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 东北师范大学,2003.

猜你喜欢

干预激励学困生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亚健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高职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的培训模式与对策分析
EVA价值管理体系在S商业银行的应用案例研究